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炎通络颗粒治疗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对照研究
1
作者 江晓涛 林洁 +11 位作者 邹雨杉 杨泽虹 潘静琳 熊哲锟 王昌龙 黄远程 王姝烨 严艳花 郑君辉 文艺 刘凤斌 李培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2-831,共10页
目的评价胃炎通络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脾虚瘀阻型CAG受试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服用胃炎通络颗粒联合叶酸模拟剂,对... 目的评价胃炎通络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脾虚瘀阻型CAG受试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服用胃炎通络颗粒联合叶酸模拟剂,对照组服用叶酸片联合中药颗粒模拟剂,2组疗程均为24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脱落8例、对照组脱落10例。治疗前后比较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期和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逆转率;治疗前后评估脾胃系疾病之慢性胃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SSDPRO-C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安全性指标变化;ELISA法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磷酸化的核因子κB(p-NF-κB)、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CDX2)蛋白水平,qPCR法比较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绒毛蛋白1(VIL1)、黏蛋白2(MUC2)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OLGA分期逆转率和OLGIM分期逆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2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逆转率未见显著差异;2组生理领域得分和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1);试验组生理领域、独立性、心理得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腹胀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便溏和面色暗滞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并未观察到此效应,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证候条目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试验组血清PGⅠ、PGⅡ、PGR、G-17含量,胃黏膜p-NF-κB、CDX2蛋白和IL-1β、IL-6、VIL1、MUC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P<0.01),而对照组除PGⅡ外,其他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胃炎通络颗粒能一定程度改善CAG患者胃黏膜病理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通路降低IL-1β、IL-6表达、下调CDX2抑制VIL1、MUC2肠化标志物转录,进而逆转炎症-肠化恶性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通络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瘀阻证 多中心 随机对照试验 NF-κB CD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瓦尔堡效应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的科学内涵
2
作者 刘亚 徐伟超 +5 位作者 郭敏 贾轲宇 李润田 吕莹 杨坤 杨国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45-1953,共9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常伴有肠化、异型增生等,少数可进展为胃癌。目前CAG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及瓦尔堡效应在CAG炎-癌转化中的影响。CA...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常伴有肠化、异型增生等,少数可进展为胃癌。目前CAG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肠道菌群失调及瓦尔堡效应在CAG炎-癌转化中的影响。CAG炎症微环境导致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紊乱,同时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下,进一步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微环境形成、免疫抑制等直接或间接干预宿主能量代谢,故肠道菌群与瓦尔堡效应之间复杂的对话机制与CAG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气亏虚是该病的发病基础,胃络血瘀是CAG炎-癌转化的驱动因素。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是脾虚的微观体现,瓦尔堡效应是血瘀的生物学基础,在CAG炎-癌转化过程中,肠道菌群-Warburg效应与中医的脾虚血瘀病机相契合。从肠道菌群-瓦尔堡效应角度探讨CAG脾虚血瘀病机的生物学内涵,为CAG脾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瓦尔堡效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血瘀 健脾活瘀法 科学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文谦 齐景馨 +2 位作者 黄凯悦 洪银洁 甘慧娟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8,共8页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对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28只,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替普瑞酮组、柴芍六君汤组,每组8只,正常...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对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28只,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替普瑞酮组、柴芍六君汤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灭菌饮用水灌胃,其余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持续4周。观察大鼠宏观指标、胃黏膜组织形态,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IL-32、胃泌素-17(GAS-17)含量,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三叶因子2(TFF2)、前列腺素E_(2)(PGE_(2))mRNA表达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并分析菌群和屏障保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柴芍六君汤组和替普瑞酮组大鼠宏观指标、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果改善,IL-1β、IL-18、IL-32、GAS-17含量及PGE_(2)mRNA表达降低(P<0.01,P<0.001),NO、eNos、TFF2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替普瑞酮组异杆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和柴芍六君汤组乳酸杆菌属、帕拉普氏菌属等丰度降低(P<0.05,P<0.01,P<0.001)。乳酸杆菌属、异杆菌属等与NO、eNos、TFF2 mRNA水平负相关,与PGE_(2)mRNA水平正相关,脱硫弧菌属、阿氏菌属等与NO、eNos、TFF2 mRNA水平正相关,与PGE_(2)mRNA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可能通过调节菌群丰度来恢复菌群的稳态,从而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达到保护胃黏膜屏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柴芍六君汤 肝郁脾 肠道菌群 黏膜屏障 炎症介质 中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外台茯苓饮加减方联合常规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马远新 王健 刘春龙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9-1762,共4页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外台茯苓饮加减方联合常规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减方,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外台茯苓饮加减方联合常规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减方,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脘胁疼痛、腹胀、便溏、神情乏力)、炎症因子(IL-6、IL-8、TNF-α)、胃镜下征象评分(胃窦小弯、胃窦大弯、胃角)、肠道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DAO、ET、Gln)、胃功能指标(PGⅠ、PGⅡ、PGR)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炎性因子、胃镜下征象评分、D-乳酸、DAO、ET、PGⅡ降低(P<0.05),Gln、PGⅠ、PGR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ET除外)(P<0.05)。结论 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减方可安全有效地提高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改善其肠道黏膜屏障和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外台茯苓饮 常规治疗 肝郁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韩广明 赵炜 吕迎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6,共5页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 目的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血清VIP、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该院接收的脾胃虚寒型CG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中和胃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胃肠功能指标[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肽(VIP)]以及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在患者停药3个月后,对其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调查,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76.74%,不良反应总共发生率分别为17.02%、9.30%,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0.00%、13.9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6个月复发率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对比,观察组胃隐痛、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和泛吐清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疲倦怠、舌淡胖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TL高于对照组(P<0.05),VIP、IL-1β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L-6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 温中和胃汤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提高脾胃虚寒型CG治疗疗效,降低VIP和IL-1β表达,同时提高MTL表达水平,降低短期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胃寒型 温中和胃汤 血管活性肽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毒瘀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云松 曹志群 +3 位作者 张珊珊 张新 贾斌 朱晓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90-2392,共3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毒瘀互结 正气亏 病因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血瘀论治探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白光 唐旭东 +4 位作者 周红丽 孟子惠 王辉 彭艳红 李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31,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且该病具有一定的癌变趋势。因其以"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演变过程,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积极干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且该病具有一定的癌变趋势。因其以"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疾病演变过程,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积极干预治疗是阻断炎癌转变的重要手段,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病属于中医学中"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生发展是复杂的渐变过程,病机复杂多变,虚实兼夹,临床中多以脾胃虚弱,胃络瘀阻为常见,主要的病位在胃,和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提出"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交织,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针对该病机,治以"扶正补脾,祛瘀生新",并注重肝脾(胃)同调。通过从脾虚血瘀病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展现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巨大优势,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血瘀 扶正补脾 祛瘀生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邓璐璐 牛桂芳 +1 位作者 冯彩霞 刘少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逍遥散... 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逍遥散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检测两组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炎症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观察组HP转阴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44/48)和87.50%(42/48),高于对照组的75.00%(36/48)和70.83%(P<0.05)。两组治疗前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TFF2、NF-κB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1(IL-11)、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32(IL-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胃黏膜TFF2、NF-κB的表达,提高疗效,促进HP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症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复宁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国梁 李艳 +5 位作者 张莉 韩宁林 李永攀 徐升 陶永 徐经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983,共3页
目的:观察消化复宁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干预,治疗组用消化复宁汤,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消化复宁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干预,治疗组用消化复宁汤,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及胃镜下黏膜炎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镜下黏膜炎症改善的有效率为53.33%,治疗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消化复宁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肝郁脾 消化复宁汤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模型的建立及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被引量:35
10
作者 朱萱萱 史淋峰 +1 位作者 吴旭彤 王海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2期231-233,I0001,I0002,共5页
目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同时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进一步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CAG脾气虚证大鼠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以170μg/mL的MN... 目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同时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进一步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CAG脾气虚证大鼠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以170μg/mL的MNNG10mL/kg灌胃,150μg/mL的MNNG溶液给大鼠自由饮用,40%乙醇,2mL/只,每周2次,在此基础上第5周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连续10周。每2周随机处死CAG脾气虚证大鼠2只进行光镜观察。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动物胃部病变的进程是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前病变。结论:采用MNNG和40%乙醇灌胃以及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证模型 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桃红汤治疗脾虚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陶鸣浩 戴彦苗 +2 位作者 陆喜荣 杨炜 薛博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研究参芪桃红汤治疗脾虚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CAG辨证符合脾虚瘀阻证门诊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参芪桃红汤... 目的研究参芪桃红汤治疗脾虚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CAG辨证符合脾虚瘀阻证门诊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参芪桃红汤,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范围,胃黏膜中三叶因子2(TFF2)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范围分期、病理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胃黏膜中TFF2的表达增加、NF-κB的表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桃红汤能有效改善脾虚瘀阻证CAG主要中医证候、胃镜病理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中TFF2表达、降低NF-κB表达,从而促进损伤胃黏膜修复,改善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桃红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瘀阻证 TFF2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法治疗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晏 殷于磊 +2 位作者 乐琦琦 王营 朱凌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99-1807,共9页
目的通过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理中复元方(黄芪、白术、茯苓,等)结合针刺法(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组、理中复元方组和对照组(叶酸),4个月为一疗... 目的通过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理中复元方(黄芪、白术、茯苓,等)结合针刺法(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组、理中复元方组和对照组(叶酸),4个月为一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临床主症、体征,比较胃镜分析、理化检查。结果各组胃黏膜颜色和活动性有显著差异,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在症状疗效方面,各组有显著差异;在病理疗效、免疫组化和综合疗效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42%,理中复元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4.1%。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可优化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中复元方 针刺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痰瘀型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燕 唐伟 陈久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肝郁脾虚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治疗1个月... 目的探讨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肝郁脾虚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组织学积分及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变化,对治疗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胃痛、胃脘或胁肋胀满、乏力、嗳气、口干苦、反酸、便溏、便结等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证候积分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胃镜下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异型增生、病变活动度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及胃蛋白酶原I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水平升高,且治疗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44/50),高于对照组72.0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助于促进症状和胃镜组织学改善,提高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其作用可能与调节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军 沈灵娜 +3 位作者 钱赟达 徐瑾 陈洁 黄永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疗效,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丰富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6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疗效,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丰富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68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研究组(84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炎性)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胃动素(MOT)、促胃液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Ⅰ/PGⅡ变化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临床症状胃脘痛、胸胁胀痛、嗳气泛酸、大便稀溏、口苦干积分变化并比较;完成治疗后进行不良反应比较。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胃镜积分、病理积分(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各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p-ERK、ER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p-ERK、ERK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两组MOT、GAS、PGⅠ、PGⅠ/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两组胃脘痛、胸胁胀痛、嗳气泛酸、大便稀溏、口苦干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以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治疗后研究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恶心呕吐、皮疹、便秘、口腔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6/84),对照组为28.56%(24/8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能升高p-ERK、ERK通路,提高胃功能激素,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炎性反应,从而改善肝郁脾虚型CAG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积分 胃动素 促胃液素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长川从胃滞虚热论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涛 王萍 +1 位作者 迟伟 白长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693-695,共3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白长川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从胃滞虚热论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白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因滞而虚""因滞而热",核心在于&q...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白长川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从胃滞虚热论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白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因滞而虚""因滞而热",核心在于"滞",并提出了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胃滞虚热型。应用白教授自拟经验方胃糜康治疗数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经临床实践证实胃糜康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并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胃滞热型 白长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活萎方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智会 阙任烨 +2 位作者 刘晓琳 李毅平 李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586-2590,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活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健脾活萎方,每日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餐后... 目的:观察健脾活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健脾活萎方,每日1剂,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3个月为1疗程。采用中医症状积分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脾胃症状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观察随访患者胃镜及病理检查以观察胃组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患者胃症状积分及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在改善胃脘灼热症状方面,健脾活萎方组较胃复春组疗效更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生理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心理健康(MH)、生理健康总评(PCS)、心理健康总评(MCS)十个维度改善方面,健脾活萎方组较胃复春组疗效更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黏膜病理随访显示:健脾活萎方可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及转归,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活萎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胃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相关症状,其中在改善患者胃脘灼热症状方面,较胃复春更加显著;(2)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变化情况表明健脾活萎方可显著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热 健脾活萎方 SF-36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欣胃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晶日 王丹丹 王海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0期2090-2091,共2页
目的:分析欣胃颗粒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胃镜病理疗效。方法:对60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运用欣胃颗粒进行治疗并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疗效的比较:临床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 目的:分析欣胃颗粒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胃镜病理疗效。方法:对60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运用欣胃颗粒进行治疗并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疗效的比较:临床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胃镜及病理疗效的比较:临床治愈22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0%。结论:欣胃颗粒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病理疗效的改善具有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胃颗粒 气阴两兼血瘀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健脾法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项祖闯 徐晓峰 郎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187-1188,共2页
目的:观察温阳健脾法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共64例,符合脾虚证诊断者为治疗组30例,不符合脾虚证诊断者为对照组34例,对治疗组采用温阳健脾法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 目的:观察温阳健脾法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共64例,符合脾虚证诊断者为治疗组30例,不符合脾虚证诊断者为对照组34例,对治疗组采用温阳健脾法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表皮生长因子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的下降值更多,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阳健脾法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健脾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300例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郑生 《中医药学刊》 2001年第4期367-370,共4页
通过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 ,自 1991年~ 1997年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 30 0例 ,分为治疗、对照 2组。治病组 15 0例中 ,脾胃气 (阳 )虚证 12 1例 ,阴虚证 2 9例 ;对照组 15 0例中 ,脾胃气 (阳 )虚证 12 6例 ,阴虚证 2 4例。治... 通过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 ,自 1991年~ 1997年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 30 0例 ,分为治疗、对照 2组。治病组 15 0例中 ,脾胃气 (阳 )虚证 12 1例 ,阴虚证 2 9例 ;对照组 15 0例中 ,脾胃气 (阳 )虚证 12 6例 ,阴虚证 2 4例。治疗组中的气 (阳 )虚以香砂温中汤加减治疗 ;阴虚证以沙参养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两证型皆以维酶素治疗。服药 3个月进行观察。治疗组治愈率为 32 % ;有效率为 98.7% ;对照组治愈率为 9.3 % ,有效率为 84.7%。治疗组治后胃粘膜超微结构 ,病理组织学改变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血、尿生化检查ICD、LDH及LDH1-5、17-OHCS、CA、NE、LPO、SOD、C3、lgG、lgM、lgA的检查以及头发中的Cu、Zn、Fe、Sr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故认为治疗组方药具有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杆菌、调整机体物质代谢和免疫状态的作用 ,从而促使胃粘膜病理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研究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思考 被引量:51
20
作者 徐晴 王萍 +4 位作者 姜艾利 王阳 李中玉 闫加行 温艳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6-188,共3页
基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围绕脾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基础,从胃与脾之间的关联、脾虚以及脾虚所致病理产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并结合各家临床实践经验,发现... 基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围绕脾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基础,从胃与脾之间的关联、脾虚以及脾虚所致病理产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发病和疾病进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并结合各家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临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多以健脾为主,兼以其他治法,故依照不同治法分而述之,以期能为从脾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提供一定的辨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