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虚实并存耕作蓄水节水保墒机械化技术
1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0,共1页
建立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30多个县(市)的示范推广协作网,投入机具9千多台(套)。推广面积357.5万亩,新增总产15921.1万kg,新增产值16606.4万元,各种作物平均增产12.43%,增加土壤含水3%以上。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华北、西... 建立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30多个县(市)的示范推广协作网,投入机具9千多台(套)。推广面积357.5万亩,新增总产15921.1万kg,新增产值16606.4万元,各种作物平均增产12.43%,增加土壤含水3%以上。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华北、西北分区适应一定条件的虚实并存耕作技术规程,研制了新的配套机具,并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虚实并存耕作 蓄水节水保墒机械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并存耕作技术增产效果显著
2
作者 张玉凤 刘明美 +1 位作者 王桂华 杜文姬 《河北农业科技》 2000年第6期23-23,共1页
虚实并存耕作技术就是利用特制的深松犁,在耕作土壤进行一定距离的间隔深松,使之形成耕松土壤和未深松土壤立体并存的独特的耕层结构,导致产生虚实并存耕作效应,从而改变了土壤水、肥、气、热的运移规律,对土壤培肥、供肥、蓄水保墒、... 虚实并存耕作技术就是利用特制的深松犁,在耕作土壤进行一定距离的间隔深松,使之形成耕松土壤和未深松土壤立体并存的独特的耕层结构,导致产生虚实并存耕作效应,从而改变了土壤水、肥、气、热的运移规律,对土壤培肥、供肥、蓄水保墒、通风透气、热量变化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并存耕作技术 增产效应 潮土 技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振动式间隔松土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3
3
作者 武广伟 宋建农 +1 位作者 李永磊 王继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46,41,共6页
针对我国草原长期过载放牧,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导致草原退化的问题,设计了9ST-460型草地振动式间隔松土机。该机采用间隔配置的梯形框架式松土部件,利用曲轴连杆机构产生的向上激振力,对通过松土部件的土壤进行强制振动疏松,实现了在不... 针对我国草原长期过载放牧,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导致草原退化的问题,设计了9ST-460型草地振动式间隔松土机。该机采用间隔配置的梯形框架式松土部件,利用曲轴连杆机构产生的向上激振力,对通过松土部件的土壤进行强制振动疏松,实现了在不破坏草原植被的条件下,对高坚实度草原土壤的松土作业。田间试验表明:机具在前进速度1 m/s、振动频率10.0 Hz情况下,作业稳定,松土效果明显。经检测,松土平均深度20.01 cm,松土比43.4%,植被破坏率1.6%,生产率0.85 hm2/h,达到了技术要求。作业后土壤容积密度和坚实度平均降低了30.0%和48.8%,可以获得适合牧草生长的虚实并存的耕作层,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分别增产73.99%和68.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土机 振动 草原改良 虚实耕作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IZ理论的烟田小型深耕机研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耀文 叶进 +3 位作者 曾百功 杨仕 李卓 刘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8-204,共7页
重庆丘陵山区烟叶生产已大量推广应用微耕机,而现有微耕机受到耕深的限制,长期使用会在耕作层下形成硬底层,对烟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现有微耕机振动大,操作困难.但是,已有的深耕机械由于体积和重量等因素不能适应丘陵山区使用.基于T... 重庆丘陵山区烟叶生产已大量推广应用微耕机,而现有微耕机受到耕深的限制,长期使用会在耕作层下形成硬底层,对烟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现有微耕机振动大,操作困难.但是,已有的深耕机械由于体积和重量等因素不能适应丘陵山区使用.基于TRIZ创新理论,运用"物质-场模型"与"虚实并存耕作法"确定了小型深耕机的耕作模式,结合"矛盾矩阵",采用创新原理解决了相应的技术矛盾,优化了关键部件的结构,大大减小了深耕机的振动.最终研制出了一种适用于丘陵烟田的小型深耕机.经田间试验表明:该机能够满足耕深在30cm及以上的设计要求,且耕深稳定,操作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深耕机 TRIZ理论 虚实并存耕作 创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精耕细作传家宝不能丢——评“大力实施免耕法”和“精耕细作违背科学”等错误观点的根源
5
作者 左淑珍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免耕法 中国 保护性耕作 铧式犁 凿型铲 平翻耕作 虚实并存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