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虚位错模式揭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新艳 解滔 +3 位作者 曾宪伟 卫定军 崔瑾 李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6,共15页
选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四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精度高、具有稳态年变、震前无显著干扰的地电阻率ρ_(s)观测数据,结合ERA5同化数据集中的多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利用多项式拟合获取各台站(... 选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四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精度高、具有稳态年变、震前无显著干扰的地电阻率ρ_(s)观测数据,结合ERA5同化数据集中的多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利用多项式拟合获取各台站(或测道)地电阻率正常年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金银滩台EW测道、武威台NS测道和山丹台EW测道、N45°W测道震前存在超阈值的异常变化,并呈现各向异性特征。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金银滩台震前处于压缩区并受到NNE方向的挤压,与主压应变近似正交的EW测道于震前10个月出现负异常;同样位于压缩区的武威台,受到了ENE向的挤压,NS测道的地电阻率在孕震早期(震前13个月)以负异常为主,孕震中晚期(震前3个月)出现了正异常;山丹台,位于膨胀区,受到近似NS向的拉张,与主张应变平行的NS测道未发现异常,但EW测道震前一年地电阻率出现正异常,N45°W测道的地电阻率也在震前半年左右出现超阈值并呈正异常。此外,金银滩台、山丹台和武威台距离门源地震震中的距离分别为92 km,113 km和139 km,相应的地电阻率异常最大变化幅值分别为−3.0σ,2.2σ和−2.1σ。此外,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岩石实验结果及理论模型一致,也符合震源区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高、向外围方向逐渐衰减的分布特征。由此推断,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可能与区域介质变形及应力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温度 虚位错模式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讨论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王亚丽 李美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震中450km范围内有7个视电阻率台站运行,震前记录到了不同形态和幅值的变化。本文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在模型中将汶川地震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震前产生这些同震位错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100m深度,震前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主要积累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约100km范围内,最大应力变化量为0.5MPa;体应变积累区域与应力积累区域基本一致,最大应变值为10-5,显示这些区域在震前存在较高的挤压应力应变积累,而在这些区域外,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低。成都台和江油台位于震前主要的应力应变挤压积累集中区域,视电阻率观测数据均为震前下降—准同震阶跃—震后回升,与震前应力应变积累—震后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这2个台站震前的异常变化与汶川地震关系密切;而甘孜台、武都台、冕宁台、小庙台和天水台位于应力应变积累较弱的区域,其视电阻率变化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虚位错模式 视电阻率 异常变化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3
作者 解滔 韩盈 +1 位作者 于晨 范晔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5,共14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M_(S)7.1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仅有柯坪一个地电阻率观测站,该站距离此次地震的震中约90km。2023年4月开始,柯坪站EW和NS两个测道相较于2021—2022年同期,开始出现年变化幅度减小。截至乌什M_(S)7.1地震发生,EW和NS测道观测数据去年变化后,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6%和0.5%。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应力和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柯坪站位于地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地电阻率的下降型异常变化相符。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根据异常的各向异性变化,推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320°,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P轴方位330°较为相近。因此,柯坪站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乌什M_(S)7.1地震的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电阻率观测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预测
4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韩盈 张丽琼 高曙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_(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视电阻率 地震预测 异常变化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新艳 解滔 +3 位作者 刘小鹏 曾宪伟 卫定军 崔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21-3734,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破坏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震前1年左右开始,震中400 km内5个具有稳态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多个测道陆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其中甘肃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包括地表和井下)和...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破坏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震前1年左右开始,震中400 km内5个具有稳态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多个测道陆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其中甘肃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包括地表和井下)和武威台表现为以年变幅减小/快速下降变化为主的负异常,武都台则表现为年变幅增大的正异常.本文基于ERA5同化数据集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定量化拟合了不同水热条件下各台站/测道正常年变形态,在此基础上排除了测区环境变化对异常形态影响.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和断层虚位错模式,讨论了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存在负异常变化的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和武威台位于地震孕育过程产生的挤压增强区,而存在正异常变化的武都台处于相对膨胀区.求解了存在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区域GNSS面应变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在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台站附近的变形单元内以面压缩为主,而在正异常变化的武都台附近,变形单元内以面拉张为主.GNSS面应变揭示的介质变形特征与虚位错模式中的挤压增强区和相对膨胀区相吻合,表明了5个台站地电阻率变化与此次积石山M_(S)6.2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地电阻率变化”形式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年变化 土壤水分 虚位错模式 介质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前地下介质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解滔 任越霞 +4 位作者 廖晓峰 何畅 于晨 韩盈 卢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8-1437,共10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运行有5个直流视电阻率连续观测站,其中红格、冕宁、江油和甘孜4个观测站在地震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中短期异常变化.本文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岩土介质电阻率模型和断层虚位错模式对这4...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运行有5个直流视电阻率连续观测站,其中红格、冕宁、江油和甘孜4个观测站在地震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中短期异常变化.本文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岩土介质电阻率模型和断层虚位错模式对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冕宁、江油和甘孜3个台站的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前观测站所在区域相对的变形特征吻合,其中甘孜站为下降异常,位于此次地震孕育过程产生的挤压增强区域;冕宁和江油站为上升异常,位于相对膨胀区域;红格站为下降异常,但却位于相对膨胀区域,其观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可能不仅仅受此次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视电阻率 异常变化 电阻率模型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M_(S)≥7.0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13
7
作者 解滔 薛艳 卢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64-3077,共14页
我国自1967年开展视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以来,在观测站400 km左右范围内共发生16次/组M_(S)7.0以上地震.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观测数据梳理发现,在其中12次/组地震前视电阻率呈现出了中短期下降/上升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将地震同... 我国自1967年开展视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以来,在观测站400 km左右范围内共发生16次/组M_(S)7.0以上地震.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观测数据梳理发现,在其中12次/组地震前视电阻率呈现出了中短期下降/上升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将地震同震位错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获取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相对的介质变形特征和空间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呈现下降变化的观测站位于地震发生前的挤压增强区域,而呈现上升变化的观测站则位于相对膨胀的区域.实验室内岩石物理实验和野外原地实验结果、以及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因此,分析认为12次/组M_(S)7.0以上地震前的视电阻率变化,可能与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 7级大震 变化机理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19年松原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绥化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于晨 卢军 +1 位作者 解滔 刘长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低”的反年变形态与测区的Q型电性结构有关;之后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以2018年松原MS5.7地震的震源机制为例,计算了松原地区介质的变形特征,发现绥化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区域,绥化地电阻率2个测道出现的下降回返变化与应力累积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最后根据GPS数据推测,绥化台以西的地电阻率数据无显著异常,可能与东北地区的主压应变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化台地电阻率 松原地区 中强地震 断层虚位错模式 反常年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
9
作者 解滔 于晨 +4 位作者 王亚丽 李美 王中平 姚丽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7,共17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地震前产生这部分同震位移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显示,通渭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视电阻率的下降变化相吻合。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位为65°,与通渭台N20°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85°,与E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25°。地震发生前,N20°W测道数据的下降幅度为1.04%,EW向短极距EW′测道的下降幅度为0.37%,2个方向观测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结果、理论模型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岷县-漳县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力学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视电阻率 通渭地震台 异常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