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纹图谱、体外抗菌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的广藿香油抗菌作用机制探讨
1
作者 李丽云 黎艳刚 +5 位作者 孙文强 周云龙 孙思颖 丁江生 杨和金 林瑞超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的:建立广藿香油的气相色谱法(G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菌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广藿香油抗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C构建18批广藿香油的指纹图谱并标定共有峰;通过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对广藿香油进行分类,并开展体外抗菌实验,利用正交... 目的:建立广藿香油的气相色谱法(G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菌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广藿香油抗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C构建18批广藿香油的指纹图谱并标定共有峰;通过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对广藿香油进行分类,并开展体外抗菌实验,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共有峰组间主要差异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分析广藿香油抗菌的靶点和对应通路。结果:GC指纹图谱研究结合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批广藿香油分为2类,即市售广藿香油和自提广藿香油,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自提广藿香油对6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而市售广藿香油抑菌活性低;OPLSDA显示,广藿香油抑菌效果组间主要差异成分有2个,即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2个成分主要通过作用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1(Akt1)、磷酸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β肽(PIK3C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络氨酸激酶受体2(ERBB2),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菌作用。结论:建立的广藿香油G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筛选的2个活性成分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可作为广藿香油抗菌的质量标志物,为广藿香油的质量控制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亮锋 黄晓丹 +4 位作者 蔡大可 刘玮锦 苏冀彥 赖平 苏子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广藿香油又称百秋李油,是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广藿香的主要药用成分。藿香油是从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土)藿香Agasrathe rugosa(Fisch.et Meyer)0.ktze中提取的挥发油... 广藿香油又称百秋李油,是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广藿香的主要药用成分。藿香油是从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土)藿香Agasrathe rugosa(Fisch.et Meyer)0.ktze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常见的天然香料。两者来源不同,但目前在应用上有人不加以区分。这一做法是否合理?两者是否可以混用?为此,笔者将从历史沿革、成分研究、药理研究和安全性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合理运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藿香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广藿香油中百秋李醇含量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桂琴 罗香 +2 位作者 李桂生 黄优生 陈瑛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13年第6期91-93,共3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仪测定广藿香油中百秋李醇含量的方法。用毛细管色谱柱DB-5MS(30m×O.32mm.0.25μm),正十八烷为内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百秋李醇含量在0.2-2.0mg/mL范围内,百秋李醇峰面积和内标... 建立了气相色谱仪测定广藿香油中百秋李醇含量的方法。用毛细管色谱柱DB-5MS(30m×O.32mm.0.25μm),正十八烷为内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百秋李醇含量在0.2-2.0mg/mL范围内,百秋李醇峰面积和内标物峰面积之比与百秋李醇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7。方法的检出限为1μg/mL,加标回收率为90.0%~100.6%,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2%(n=6)。研究表明,本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精密度优于外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百秋李醇 内标法 气相色谱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藿香油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白卫东 李晓珺 曹龙辉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藿香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化妆品与日用品中,也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我国对藿香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同时由于我国生产藿香油的企业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限制了藿香... 藿香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化妆品与日用品中,也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我国对藿香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同时由于我国生产藿香油的企业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限制了藿香油在各个行业的发展。因此,主要介绍藿香油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油 研究状况 发展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韩光涛 杨子明 +3 位作者 彭政 王光 周敏 李普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广藿香油进行包埋,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确定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的最佳条件:采...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广藿香油进行包埋,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确定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的最佳条件:采用中低粘度的壳聚糖,壳聚糖浓度为0.5%,阿拉伯胶浓度为4%,芯壁比为1∶2,复凝聚pH值为4.5,搅拌转速为2000r/mi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广藿香油包埋成功,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75%和67.2%。微胶囊缓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25℃条件下,微胶囊释放150h后,累计释放率为33%,即微胶囊保留率为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广藿香油 缓释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洋 刘嘉怡 +2 位作者 周华俊 程建华 杨卓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165,170,共5页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壳聚糖季铵盐(HACC)、阿拉伯胶(G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广藿香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缓释性、抗菌性进行了研...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壳聚糖季铵盐(HACC)、阿拉伯胶(G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广藿香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并对其热稳定性、缓释性、抗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球形规则、分散性好,湿囊的平均粒径为10.8μm,微胶囊化提高了广藿香油的热稳定性。在相对湿度24%,37℃密封环境中储藏20 d,微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广藿香油 壳聚糖 壳聚糖季铵盐 缓释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珊珊 田云恒 +5 位作者 王鹤达 朱浩 李小斌 邓宝安 韩航航 何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3期172-176,共5页
通过比较4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广藿香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分别采用液液萃取(LLE)、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萃取(H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广藿香油中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分散液液微萃取法操作... 通过比较4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广藿香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分别采用液液萃取(LLE)、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萃取(H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广藿香油中化学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分散液液微萃取法操作简单、快速,可鉴别出广藿香油挥发性化学成分29种,主要致香成分为广藿香醇(26.39%)、δ-愈创木烯(14.50%)、α-愈创木烯(12.35%)、刺蕊草烯(5.87%)、芳樟醇(5.02%)、α-广霍香烯(4.52%)等。将广藿香油应用于卷烟加香效果评价,能够减小刺激性、改善卷烟余味并对丰富烟香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化学成分 含量 前处理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 卷烟 加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尹玉洁 李薇 +2 位作者 万欣 封嗣中 戎春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0-36,共7页
为改善广藿香精油的稳定性及抑菌性,采用高能乳化法,利用吐温80、焦磷酸硫胺素和壳聚糖共同乳化广藿香来制备纳米乳液,并且分析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的结构、粒径、ζ电位、多分散项系数。结果表明,刚制备的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粒径约为89.... 为改善广藿香精油的稳定性及抑菌性,采用高能乳化法,利用吐温80、焦磷酸硫胺素和壳聚糖共同乳化广藿香来制备纳米乳液,并且分析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的结构、粒径、ζ电位、多分散项系数。结果表明,刚制备的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粒径约为89.5 nm;包封率为95.85%,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 d,广藿香精油保留率保持在85%以上;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证实了所制备的乳液的液滴为均匀的球形,且乳液中油滴分布相对均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实验表明广藿香精油被包裹在纳米乳液中;抗氧化实验表明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抑菌实验表明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在7 d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相对比于纯精油,广藿香精油纳米乳液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抑菌性,因此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纳米乳液 稳定性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藿香栽培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由卫华 《现代农业》 2008年第8期21-21,共1页
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全草供药用,具有解热、清暑、行气、化湿、健胃、止呕等功能,是清暑的常用中药。藿香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目前。国内市场藿香的需求旺盛。价格一路走高。种植藿香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藿香油 栽培技术 国内市场 农民致富 唇形科 中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0
《现代农业》 2006年第5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广藿香 栽培技术要点 地道药材 风寒感冒 中成药 藿香油 解热 健胃 主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