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藻菌共生体系去除抗生素的机制与环境效应
1
作者 张书迈 李玉倩 +1 位作者 李艳红 黄彩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6,共9页
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抗生素。藻菌共生体系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污染修复技术,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蓄积和非生物过程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抗生素残留并抑制... 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威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抗生素。藻菌共生体系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污染修复技术,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蓄积和非生物过程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抗生素残留并抑制抗性基因(ARGs)丰度,减少其传播风险。该文综述了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降解抗生素过程中的共适应机制、环境意义以及实际应用前景与挑战,以期为抗生素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系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藻菌共生体系的生长因子优化构建
2
作者 熊俊 程海翔 +1 位作者 王婧 田光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I0004,共9页
为探究以栅藻(Desmodesmus sp.CHX1)为藻种的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过程,通过因子优化的方法,探明了栅藻生长代谢适宜的氮源、碳源、pH和温度条件,分析了在最佳的生长因子组合下,废水原生微生物种群对栅藻接种的响应情况,并确定优势菌群,... 为探究以栅藻(Desmodesmus sp.CHX1)为藻种的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过程,通过因子优化的方法,探明了栅藻生长代谢适宜的氮源、碳源、pH和温度条件,分析了在最佳的生长因子组合下,废水原生微生物种群对栅藻接种的响应情况,并确定优势菌群,在优化条件下实现高效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结果表明:促进栅藻生长和污染物降解的最佳组合为RS-6,即氨氮质量浓度为150 mg/L,葡萄糖和NaHCO_(3)的碳质量比为7∶3,温度为25℃,初始pH为6。此时总氮去除率为65.4%,总磷去除率为75.6%,氨氮去除率为80.8%,硝态氮去除率为71.6%,总叶绿素质量浓度达18.88 mg/L。栅藻的接种使废水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迅速下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栅藻共生的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藻 条件优化 藻菌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污水处理的藻菌共生系统研究进展及展望
3
作者 胡馨月 车兴凯 +1 位作者 汪鲁 李永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4,共15页
总结藻菌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环境影响因子以及其在不同反应器中的应用情况,为藻菌共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借助年发文量统计和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近30年来藻菌共生相关文章的发文量逐年上升,近几年趋于稳定,表... 总结藻菌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环境影响因子以及其在不同反应器中的应用情况,为藻菌共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借助年发文量统计和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近30年来藻菌共生相关文章的发文量逐年上升,近几年趋于稳定,表明关于藻菌共生的研究重点正由基础理论探索转向实际工程应用;污水中无机元素向生物质中次生代谢物转化是关于ABSS研究的新热点。基因交流、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是藻菌发挥协同作用的共生基础。ABSS对营养盐、抗生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高度依赖生物体对光照、pH值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宜性。这些环境因子通过影响藻类和细菌的生理活性、代谢途径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藻菌共生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能产生显著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开放式反应器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等优势,但面临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封闭式反应器能较好地维持微生物群落稳定性,达到较高的污染物处理效率,但存在设备建设及运营成本较高、维护难度较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 污水处理 文献计量 微藻 光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共培养系统去除畜禽养殖废水中常规污染物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效能研究
4
作者 屈明祥 朱联东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为评估藻菌共培养系统用于畜禽养殖废水高效处理的可行性,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和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构建微藻和活性污泥单培养系统及不同接种比例的共培养系统,并对畜禽养殖废水污染物去除率、微藻生长特性、微生物群落... 为评估藻菌共培养系统用于畜禽养殖废水高效处理的可行性,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和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构建微藻和活性污泥单培养系统及不同接种比例的共培养系统,并对畜禽养殖废水污染物去除率、微藻生长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关键功能物种的识别及微生物功能丰度变化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单培养系统相比,共培养系统在污染物去除方面更为有效,最优藻菌接种比例为1∶10,对COD、NH_(4)^(+)-N、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95.26%、99.53%、36.25%和45.84%。藻菌共培养系统对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FQs)同样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氧氟沙星(Ofloxacin,OFX)、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X)和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FX)的去除率分别为25.82%、58.95%和28.02%。②Brevundimonas(短波单胞菌属)、Achromobacter(无色杆菌属)和Diaphorobacter(有益杆菌属)是共培养系统中富集的优势菌属,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Romboutsia(罗姆布茨菌属)被认定为潜在的FQs降解功能菌。③藻菌共培养系统中微生物氮代谢、辅酶因子代谢及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药物代谢等过程的功能基因丰度增加有利于促进污染物去除。研究显示,藻菌共培养系统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藻生物量、功能物种丰度及相关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是实现各类污染物有效去除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培养 畜禽养殖废水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 FQs)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功能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互作及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文礼 范贤贵 +3 位作者 高金伟 张丹 邵蓬 窦勇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8-11,共4页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微藻与细菌通过藻际环境形成、营养交换及信号分子调控等互作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概述了藻菌互作机... 藻类与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藻类群落组成、藻类之间的竞争和演替。微藻与细菌通过藻际环境形成、营养交换及信号分子调控等互作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概述了藻菌互作机制、在碳循环中的生态作用及在水产养殖上减碳应用,最后探讨了藻菌在减碳上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互作 碳循环 减碳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藻菌球的制备及其对碱性橙Ⅱ的降解 被引量:5
6
作者 赵联芳 丁奎元 于雪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1-792,共12页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 以海藻酸钠和活性炭为包埋剂、CaCl_(2)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藻菌球,处理偶氮染料碱性橙Ⅱ.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藻菌球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藻菌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活性炭、CaCl_(2)质量浓度分别为2.58%、0.838%、2%;固定化生物量为1.139%(质量浓度),泥和藻的质量比为2:1;固定化时间为14h.当进水染料浓度在50~250mg/L,进水pH值在6~10.5范围内,脱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TOC的去除率在74%~90%之间.由紫外-可见全波长扫描图谱和GC-MS扫描图谱可知,碱性橙Ⅱ中的氮氮双键、共轭体系以及苯环结构均被破坏,发生脱色降解反应,实现了对该偶氮染料的矿化.藻菌球经过5次重复利用,仍可保持较高的脱色率和TOC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固定化 响应面法 碱性橙Ⅱ 降解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7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 铜绿微囊藻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共生体处理猪场沼液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锌针 张哲 +6 位作者 罗娜 孙晨 熊川懿 王圣智 万瀚宇 陈建新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最大,而3个参数对碳、磷去除的影响较小。经加权评价得出三因素排序:曝气量>光照强度>藻菌接种比例,最优参数组合:光照强度为550μmol/(m^(2)·s),曝气量为0.2 L/min,藻菌接种比例为1∶1。最优组的TP、COD、TN、NH_(4)^(+)-N分别为0.48、219.2、125.2、64 mg/L,TP、COD、TN、NH_(4)^(+)-N去除率分别为95.46%、88.58%、61.58%、80.21%。各组中藻菌絮体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且随藻菌接种比例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沼液 藻菌共生体 参数优化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废水中藻菌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怡 李正昊 +3 位作者 程媛媛 康建林 刘立良 龙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27-2736,共10页
以好氧颗粒污泥(AGS)为载体,启动光序批式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投加外源藻液(小球藻)及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培养藻菌颗粒污泥(ABGS),用于无机高氨氮废水处理,探究无机械曝气条件下ABGS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颗粒数量和粒径... 以好氧颗粒污泥(AGS)为载体,启动光序批式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投加外源藻液(小球藻)及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培养藻菌颗粒污泥(ABGS),用于无机高氨氮废水处理,探究无机械曝气条件下ABGS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颗粒数量和粒径均不断减小,藻类逐渐富集,在第42 d成功构建藻菌共生体系,在第129 d培养出成熟ABGS。第145 d时ABGS的平均粒径和污泥质量浓度分别为0.46 mm和1750 mg/L,污泥容积指数为51.43 mL/g,污泥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17.48 mg/L,优势菌属为Blastopirellula(16.70%,相对丰度,下同)、SM1A02(12.91%)、Nitrosomonas(7.78%)等,优势藻属为Chlorella(88.06%)。在1~67和105~131 d内氨氮和总无机氮(TIN)去除率波动较大,在68~104 d和132~145 d氨氮和TIN去除率分别接近100%和60%。藻类产氧速率整体呈减小趋势,第100d开始保持在15mg(O_(2))/(L·h)左右。藻类同化去除的TIN在15%~1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颗粒污泥 无机废水 培养 脱氮 稳定性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藻菌对去除珍珠蚌养殖废水氮磷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邹万生 刘良国 +3 位作者 张景来 尹富士 王文彬 杨品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0-725,共6页
研究了固定化EM藻菌(CEMI)、固定化活性污泥藻菌(CAMI)、固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CEAMI)对珍珠蚌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对三者脱氮去磷的影响。以无包埋藻菌胶球(NM)作为对照组进行96h持续去N、P实验,结果表明... 研究了固定化EM藻菌(CEMI)、固定化活性污泥藻菌(CAMI)、固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CEAMI)对珍珠蚌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对三者脱氮去磷的影响。以无包埋藻菌胶球(NM)作为对照组进行96h持续去N、P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CEAMI、CAMI和CEMI的去N峰值(最高值)分别为91.16、88.07、80.45,去P峰值(最高值)分别为84.67、76.28、77.81,CAMI去N峰值出现在持续处理56h处,CAMI去P峰值和CEAMI、CEMI的去N、P峰值均出现在64h处;CEMI前40h处于低N、P去除率的适应期,此期间CEMI与CEAMI、CAMI的去N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是该三者去N、P的重要环境因子,CEAMI的去N峰值所需光强为4000lx,其去P和CAMI、CEMI的去N、P峰值均为5000lx;三者的最适去N温度为25℃,最适去P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EM藻菌 固定化活性污泥藻菌 固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 去氮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环境中藻菌互作与藻类群落动态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婷婷 张可佳 +3 位作者 金莎 岑程 赖浩林 周沛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90-2503,共14页
水中藻类生物量的爆发性增长会破坏水体水质,对水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组成。本文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概述了藻际环境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多样性特征,阐述了藻菌之间建立的共... 水中藻类生物量的爆发性增长会破坏水体水质,对水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藻类生物量及群落组成。本文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概述了藻际环境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多样性特征,阐述了藻菌之间建立的共生、共栖、竞争及溶藻的生态关系。微生物可以通过一系列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的交换促进藻类生长,也可以通过竞争生境中的营养物质或分泌溶藻化合物等方式抑制藻类生长。现阶段关于藻类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环境因素的驱动作用,而忽视了生物因素的影响。阐明藻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解析藻类群落时空演替特征,构建藻类群落动态变化的生态驱动机制,从而为藻华的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群落 微生物 藻菌互作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停留时间强化复合载体基固定化藻菌系统处理低C/N废水脱氮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诗淳 黄福勇 +1 位作者 何培民 邵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2-1638,共7页
为探索一种低C/N废水脱氮新技术,本研究将绿沸石和玉米芯组成复合载体,以小球藻和活性污泥为接种物,通过吸附法构建固定化藻菌系统(IABS),探究了装置的脱氮效果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载体可有效改善... 为探索一种低C/N废水脱氮新技术,本研究将绿沸石和玉米芯组成复合载体,以小球藻和活性污泥为接种物,通过吸附法构建固定化藻菌系统(IABS),探究了装置的脱氮效果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载体可有效改善废水的C/N,构建的固定化藻菌系统可实现低C/N废水中氮素的有效去除。装置脱氮效果随着HRT的延长而提升,当HRT达18h时,装置的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8%;氨氮去除率可达100%。综合而言,绿沸石和玉米芯复合载体构建的固定化藻菌系统具有脱氮效率高、无需连续投加碳源、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N废水 固定化藻菌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姆裸甲藻溶藻菌LD-B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佳 陈磊 +3 位作者 王君玥 蔡月凤 申欣 姬南京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0,共9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华原因种的溶藻菌LD-B3,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菌藻共培养结果显示,2.0%终浓度LD-B3菌液添加72 h后,伊姆裸甲藻溶藻率达81.06%,且溶藻效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显微观察和生理参数测定结果表明,菌株LD-B3可导致伊姆裸甲藻细胞链断裂,最大光合效率(Fv/Fm)下降。溶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LD-B3主要通过分泌胞外物质实现溶藻,且这类物质对温度较为敏感,初步推断其可能为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D-B3在伊姆裸甲藻溶藻剂开发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有害藻华 伊姆裸甲藻 藻菌 假交替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废水中Fe^(3+)累积对藻菌共生体EPS分泌及膜污染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田茂芝 丁梓尧 +4 位作者 孙晨 周玮钰 王圣智 万瀚宇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3+)的加入通过影响EPS各组分的含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膜污染最轻。采用Hermia经典模型对膜通量衰减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Fe^(3+)增加会引起微生物絮体粒径变化,进而对膜污染产生显著影响。膜面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养殖废水 Fe^(3+)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养猪废水处理中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周玮钰 卓梦琼 +3 位作者 王圣智 田茂芝 万瀚宇 李昆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1,69,共7页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经过电场预处理和未经电场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处理后,EPS组分的通量衰减特征和膜污染模型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各EPS组分在超滤膜污染方面的贡献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电场对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经电场处理组,电场预处理组的膜污染程度明显较轻,电场预处理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分泌的EPS,并有效地延缓膜污染的发生。进一步的过滤实验揭示了不同EPS组分对膜污染的贡献,SMP对膜污染的贡献最大,其次是LB-EPS和TB-EPS。同时,膜面污染物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类物质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成分。在EPS各组分中,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含量在SMP中最高。因此,合理调控SMP在EPS中的比重是控制膜污染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预处理 藻菌共生体 养猪废水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与改性黏土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及机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彬丽 贾丽萍 +4 位作者 田永强 邹毅彬 黄旭光 李媛媛 陈小煌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9-226,共8页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对象:比较研究了一株类芽孢杆菌属溶藻菌发酵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和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Zeta电位、叶绿素荧光特征、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分析,探讨它们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两... 以中国近海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对象:比较研究了一株类芽孢杆菌属溶藻菌发酵制备的生物絮凝剂和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Zeta电位、叶绿素荧光特征、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分析,探讨它们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两种除藻方法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高效,24 h去除率均超过94%,但除藻机理存在显著差异:改性黏土通过电中和作用迅速絮凝藻细胞,而溶藻菌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抑制藻类光合作用)裂解并杀死藻细胞。与改性黏土相比,溶藻菌在除藻过程中会产生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等藻源DOM组分,但这些组分会随时间推移被溶藻菌降解或吸收。为应急性联合控藻技术的开发及在赤潮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藻菌 改性黏土 除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治理藻华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燕 孙锟焜 +2 位作者 谢艳萍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413-424,共12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其溶藻机理的研究及实践运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概述了当前治理藻华的方法、溶藻菌种类及其产生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杀藻物质、溶藻机理以及溶藻菌的应用等研究现状,并对溶藻菌在分子层面的研究及溶藻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研究方向和前景作了展望。【意义】为深化对溶藻菌作用机制的理解提供全面且前瞻性的视角,也为藻华治理和水体生态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 有害藻华 生物控制 杀藻物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沼液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彪 朱勇 +5 位作者 王锴瑜 肖艳春 黄婧 张剑宇 张旭钏 陈晓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24,共11页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资源化潜力,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藻细菌共生系统(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沼液处理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相较于传统的沼液处理方法,藻菌共生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不仅可高效去除沼液中的氮、磷、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而且能同步利用CO_(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具有生物燃料潜质的微藻生物质,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分析总结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共生机制,概括了其类型,系统解析了其去除沼液污染物的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最后讨论和展望了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沼液规模化处理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环境因素 污染物 藻菌共生 共生机制 光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藻菌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中肋骨条藻溶藻菌的培养优化及其溶藻物质特性分析
19
作者 潘知顺 张凯洋 +5 位作者 蒋贤龙 乔冰清 丁文娟 徐晴倩 梁蜜 何梦岚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中肋骨条藻是舟山近岸海域的赤潮优势种之一,前期研究筛得1株溶藻菌,为芽孢杆菌属,对中肋骨条藻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溶藻物质成分尚不明确。采用单因子试验获得该菌最优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溶藻物质稳定性;最后通过酶... 中肋骨条藻是舟山近岸海域的赤潮优势种之一,前期研究筛得1株溶藻菌,为芽孢杆菌属,对中肋骨条藻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溶藻物质成分尚不明确。采用单因子试验获得该菌最优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溶藻物质稳定性;最后通过酶解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初步探索溶藻物质的可能成分。在实验条件范围内,pH 8.0,温度25℃,盐度34是溶藻菌的最优培养条件。溶藻物质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高盐、抗紫外的特点,受pH影响最大,其次是盐度和温度,最后是紫外光。推测溶藻物质可能是一种耐高温的非蛋白质物质,在碱性条件下的裂解活性较高,溶藻活性可能与RNA相关。通过改善培养条件可以扩增溶藻菌生物量,溶藻物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且成分与核糖核酸相关,为溶藻物质成分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 优化培养 溶藻物质 成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菌共生协同饲养澳洲银鲈试验
20
作者 余南才 陈莉莉 +2 位作者 朱炜炜 钟秦华 雷雨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9期56-61,共6页
[目的]在澳洲银鲈鱼养殖日益集约化的背景下,实施藻菌共生技术,探索其对澳洲银鲈饲养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0条15日龄澳洲银鲈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饲养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或细菌,试验组1添加小球藻(3 mL/L),... [目的]在澳洲银鲈鱼养殖日益集约化的背景下,实施藻菌共生技术,探索其对澳洲银鲈饲养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0条15日龄澳洲银鲈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饲养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或细菌,试验组1添加小球藻(3 mL/L),试验组2添加枯草芽孢杆菌(2 mL/L),试验组3则同时添加小球藻(按3 mL/L)和枯草芽孢杆菌(按2 mL/L),实现藻菌共生,试验期共90 d。分别测定各试验组的水质指标和澳洲银鲈的生长指标。[结果]相较于其他组别,混合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3水体中NH_(4)^(+)-N和NO_(2)^(-)-N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该组澳洲银鲈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料重比大幅降低,由对照组的1.04降至0.73。试验各组的死淘率均为0,水温、溶氧、pH值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藻菌共生技术在改善养殖水质、提升澳洲银鲈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对于提升养殖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枯草芽孢杆菌 藻菌共生 澳洲银鲈 生长性能 生态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