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帅 曲良 +2 位作者 李晓红 唐学玺 肖慧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9-15,共7页
研究了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L、GZ、WP和GM 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96 h E... 研究了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L、GZ、WP和GM 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96 h EC50值分别是0.0722、0.1852、0.1889和0.7198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_(50)值分别是0.0511、0.2592、0.2939和0.5816 g·L^(–1)。对青岛大扁藻的96 h EC50-chl-a为0.0433、0.1325、0.1517和0.5121 g·L^(–1),96 h EC_(50)-chl-b为0.0503、0.1719、0.1212和0.3091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_(50)-chl-a为0.0425、0.1365、0.1470和0.4215 g·L^(–1)。随溢油分散剂浓度的增加,2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半数抑制浓度值,4种溢油分散剂的毒性大小为DL>GZ>WP>GM。与细胞密度相比,2种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对4种溢油分散剂更敏感,更适于作为评判溢油分散剂毒性大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分散剂 青岛大扁 小新月菱形 藻细胞密度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外培养对大溪地等鞭金藻细胞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布 叶丙聪 +4 位作者 周建聪 李曦 王爱民 顾志峰 郑兴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10期1-5,共5页
试验对比分析了室内和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规律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分、灰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最高密度为4.95×10^(3)cells/L,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密度(P<0.05);此... 试验对比分析了室内和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规律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水分、灰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最高密度为4.95×10^(3)cells/L,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密度(P<0.05);此外,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0.78,0.28和14.15 mg/L,均显著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P<0.05);在室外培养条件下,大溪地等鞭金藻灰分含量为82.57%,也高于室内条件培养的藻类。综上,研究认为室外培养条件更有利于大溪地等鞭金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地等鞭金 培养条件 细胞生长 藻细胞密度 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波脉冲电场杀灭微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熊兰 张德卿 +3 位作者 谢子杰 杨子康 石岭岭 何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 循环冷却水中的微藻繁殖会造成微生物污垢滋生,可采用电磁脉冲进行灭藻。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Marx发生器和H桥固态调制器的高压脉冲源拓扑,并研制了一台多参数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输出的方波脉冲的脉冲频率为1~1 000 s-1,脉冲电压0~6 k V,脉宽1~5μs,最大瞬时输出电流为12 A。同时,针对电场强度、脉宽、频率和处理时间这4个参量设计了正交实验方案,开展脉冲电场对蛋白核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灭藻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处理对微藻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电场强度为抑制实验微藻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提高电场强度可以显著增强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此外,正交设计方案有助于以少量实验频次推测获得最佳的电磁脉冲处理参数,实验证实此脉冲源的最佳电参数组合分别为5 k V、5μs、800 Hz、5 min和5 k V、5μs、800 Hz、10 min,对应的藻细胞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6.2%和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发生器 脉冲电场 藻细胞密度 正交实验设计 蛋白核小球 铜绿微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芬芬 马晓建 +2 位作者 方书起 白净 常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532,共8页
为探索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50L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为实验装置,以藻细胞密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内置光源波长、光源强度、光暗周期以及二氧化碳供应量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为探索小球藻在内光源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50L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为实验装置,以藻细胞密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内置光源波长、光源强度、光暗周期以及二氧化碳供应量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反应器内置光源为红蓝光,光照强度9615lux,光暗周期17.5h∶6.5h,二氧化碳通气量为30L/h。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3次验证实验,经15天培养,小球藻的收获藻细胞密度均值为5.48×107 cells/m L,与预测值5.5×107cells/m L相近。收获小球藻干重为1.21g/L,相较优化前提高了157%。该结果为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在微藻培养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 内光源气升式反应器 响应面法 藻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堆肥中溶解性有机物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林毅青 吴根义 +1 位作者 许振成 邵继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19,共5页
提取牛粪堆肥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并将DOM转移至含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细胞的培养液中,DOM含量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进行衡量,分别控制培养液中DOC的终质量浓度为0、15、30... 提取牛粪堆肥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并将DOM转移至含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细胞的培养液中,DOM含量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进行衡量,分别控制培养液中DOC的终质量浓度为0、15、30、60、90、120 mg/L(分别记为CK、T1、T2、T3、T4、T5)。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色素含量和藻毒素含量,研究DOM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及产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M.aeruginosa FACHB905受DOM影响,在处理后第2天,各DOM处理的细胞密度与CK相比均有所增加,T4处理的细胞密度(5.97×106个/m L)最大,比CK增加了21.67%,处理后第4天,T1、T2、T3处理均能够促进细胞生长,T2处理的细胞密度(9.23×10~6个/m L)最大,比CK增加了15.27%,而T4、T5处理抑制细胞生长,处理后第6天,仅T1及T2处理能够促进细胞生长,T1处理的细胞密度(13.34×10~6个/m L)最大,比CK增加了10.35%,而T3、T4、T5处理抑制细胞生长;2)堆肥来源DOM能够抑制藻毒素的合成,单位细胞藻毒素Microcystin–LR含量在处理后第2天T5处理的最低,比CK下降了53.13%,而Dha7–Microcystin–LR含量在处理后第4天T5处理的最低,与CK比较下降了78.51%;3)各DOM处理对单位细胞内Chl–a和Carotenoid的合成没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堆肥 溶解性有机物(DOM) 铜绿微囊 藻细胞密度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条件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李可文 宋涛 程小莲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7-1154,共8页
探讨了不同浓度碳源、氮源(N/P)、无机磷源、脲及卤虫干粉(或发酵液)卤水培养基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开发杜氏藻资源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结果表明:通过物理方式直接通入CO2补充极端嗜盐杜氏藻培养基,能有效的保... 探讨了不同浓度碳源、氮源(N/P)、无机磷源、脲及卤虫干粉(或发酵液)卤水培养基对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开发杜氏藻资源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料。结果表明:通过物理方式直接通入CO2补充极端嗜盐杜氏藻培养基,能有效的保障极端嗜盐杜氏藻生长所需的碳源;采用尿素作为藻培养基氮源效果较好,无机磷浓度应维持较低水平;卤虫发酵液较卤虫干粉能有效延长藻细胞高密度生长期,极端嗜盐杜氏藻适宜培育浓度范围:尿素浓度为30.00 mg·L–1—90.00 mg·L–1,N/P维持在25左右,Na H2PO4浓度为2.71 mg·L–1—12.00 mg·L–1,3.50 mg·L–1最优;卤虫发酵液浓度应在250.00 mg·L–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嗜盐杜氏 营养物质 藻细胞密度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微囊藻定量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春媛 郭康宁 +2 位作者 李建宏 戴道馨 杨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83-187,共5页
以铜绿微囊藻单细胞藻株PCC7806和群体藻株XW01为实验材料,通过梯度稀释、细胞计数测定了藻细胞密度与OD值、叶绿素a含量、藻蛋白含量的线性关系曲线。结果显示720 nm处的OD值比其他短波长测定的OD值有更好的相关性。用4种不同氮浓度培... 以铜绿微囊藻单细胞藻株PCC7806和群体藻株XW01为实验材料,通过梯度稀释、细胞计数测定了藻细胞密度与OD值、叶绿素a含量、藻蛋白含量的线性关系曲线。结果显示720 nm处的OD值比其他短波长测定的OD值有更好的相关性。用4种不同氮浓度培养的微囊藻为材料,比较了OD、叶绿素a和蛋白质浓度3种定量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发现OD法能更稳定地反映了微囊藻的浓度,而其他2个指标则由于细胞的不同生理状态差异较大。结果提示,OD720是用于测定微囊藻细胞浓度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藻细胞密度 OD值 叶绿素A含量 蛋白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佳妮 林丽春 +2 位作者 徐年军 张琳 孙雪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9-246,共8页
为了探讨雨生红球藻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比较了两种CO_2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两种碳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雨生红球藻的绿色营养阶段,4倍空气CO_2浓度下培养的藻细胞密度是空... 为了探讨雨生红球藻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比较了两种CO_2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两种碳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雨生红球藻的绿色营养阶段,4倍空气CO_2浓度下培养的藻细胞密度是空气CO_2浓度下的3.08倍(第10天),与空气CO_2相比,较高CO_2培养藻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升高,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II)多显著升高,而光化学淬灭(q P)、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无显著差异。在雨生红球藻的红色孢子阶段,4倍空气CO_2培养下的藻细胞密度显著降低,但虾青素含量提高了20.23%(第8天)。以上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适当提高CO_2浓度来促进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和虾青素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 CO2 藻细胞密度 色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藻对高温硫化硅橡胶材料憎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贾志东 王也 +3 位作者 欧阳小刚 张星海 白欢 陈洪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5-890,共6页
绝缘子上生长藻类的现象在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该领域缺乏试验标准,在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很少对藻种和藻量予以测定,这使得研究结果差异性大,对藻类问题的认识也未能统一。为此,探索了定量研究藻类问题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藻类对... 绝缘子上生长藻类的现象在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该领域缺乏试验标准,在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很少对藻种和藻量予以测定,这使得研究结果差异性大,对藻类问题的认识也未能统一。为此,探索了定量研究藻类问题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研究了藻类对高温硫化硅橡胶(HTV)憎水性能的影响。在四川省某变电站的长藻绝缘子上取得藻样,利用基因测序的方法确定其为单细胞绿藻,在实验室扩大培养,并利用血球计数板对其数量进行了定量测量。借鉴ASTM G29以及GB/T 24127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藻液对于硅橡胶憎水性的抑制情况,发现由藻细胞数密度为107 m L–1量级的藻液浸泡72 h就可以在HTV硅橡胶表面形成稳定的亲水层,自然干燥后测量其静态接触角<30°。随后研究了绿藻对于憎水迁移性的影响,在高岭土以及硅藻土中混入绿藻并将其涂覆在硅橡胶表面进行憎水迁移,发现硅橡胶表面的单位面积藻细胞数密度>4×104/cm2时,其对于憎水迁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 类定量测量 憎水性 细胞密度 憎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流对小新月菱形藻敞开式培养的影响
10
作者 冷晓飞 张勃 +4 位作者 程德金 周秘 亓守冰 陈顺 张伟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9-836,共8页
将12个53 cm×72 cm×58 cm 200 L水槽分为4组,接种密度为7.0×104个/mL的小新月菱形藻,在长面距底20 cm处分别设置3、6、12 W造流泵,流量分别为2000、3000、5000 L/h,使水流角度朝向桶底与水平面呈45°,以保证造流时... 将12个53 cm×72 cm×58 cm 200 L水槽分为4组,接种密度为7.0×104个/mL的小新月菱形藻,在长面距底20 cm处分别设置3、6、12 W造流泵,流量分别为2000、3000、5000 L/h,使水流角度朝向桶底与水平面呈45°,以保证造流时整个水体能混合均匀,1个对照组,用普通搅拌耙搅池,每个处理设置3个平行,研究不同功率造流下小新月菱形藻的敞开式培养效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开始3 d后,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的密度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至试验结束,3、6、12 W 3个造流组内藻细胞密度分别达到(116.7±4.5)×104个/mL、(133.8±4.0)×104个/mL和(144.5±3.8)×104个/mL,较对照组[(76.3±4.7)×104个/mL]分别提高53.1%、74.6%和93.1%,三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培养过程中,造流组内藻细胞未出现颗粒状结块现象;12 W和6 W造流组在多个时间点上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造流组的pH自第5 d中午后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对照组培养水体的pH与藻密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923,造流组中二者的相关系数提高至0.960~0.975;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pH预测藻密度的回归模型,3个造流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525~0.9685)均高于对照组(0.8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流 小新月菱形 藻细胞密度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温度和光照对广西沿海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昔恩 林原有 +4 位作者 项桂德 熊建华 陈田聪 陈晓汉 张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结合广西防城港海区的水质和环境条件,探讨影响牟氏角毛藻生长的主要理化因子,筛选最佳理化参数,为规模化扩培生产提供技术数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变量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其中盐度设置0‰、... 【目的】结合广西防城港海区的水质和环境条件,探讨影响牟氏角毛藻生长的主要理化因子,筛选最佳理化参数,为规模化扩培生产提供技术数据。【方法】采用单因子变量方法研究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其中盐度设置0‰、5‰、10‰、20‰、30‰、35‰、40‰共7个梯度,温度设置25、28、31、34℃共4个梯度,光照强度设置1000、4000、7000 lx共3个梯度。【结果】牟氏角毛藻在盐度5‰~40‰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20‰盐度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盐度;高温培养条件下,31℃时牟氏角毛藻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温度越低,生长速度越慢,稳定期越长;温度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稳定期越短;4000 lx为牟氏角毛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高,稳定期越长。【结论】20‰盐度、31℃水温和4000 lx光照强度是广西防城港海区牟氏角毛藻的最佳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藻细胞密度均达最高值;过高或过低的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均会抑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氏角毛 盐度 温度 光照 藻细胞密度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小新月菱形藻培养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琦 张达娟 +6 位作者 张树林 王泽斌 贾滢暄 黄兰英 梁鹏飞 陈璇 龙成凤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优化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培养基,筛选其生长的最佳营养盐浓度。【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筛选f/2培养基中的NaNO_(3)、NaH_(2)PO_(4)·H_(2)O、Na_(2)SiO_(3)和C_(6)H_(8)FeNO_(7)浓度,优化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 【目的】优化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培养基,筛选其生长的最佳营养盐浓度。【方法】采用响应面法,筛选f/2培养基中的NaNO_(3)、NaH_(2)PO_(4)·H_(2)O、Na_(2)SiO_(3)和C_(6)H_(8)FeNO_(7)浓度,优化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基配方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小新月菱形藻相对适宜的营养盐浓度:NaNO_(3)为0.2、0.5和0.8 g/L,NaH_(2)PO_(4)·H_(2)O为0.005、0.0075和0.01 g/L,Na_(2)SiO_(3)为0.02、0.05和0.08 g/L,C_(6)H_(8)FeNO_(7)为0.001、0.002和0.003 g/L;通过响应面优化,4种营养盐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强弱依次为:NaNO_(3)、NaH_(2)PO_(4)·H_(2)O、C_(6)H_(8)FeNO_(7)、Na_(2)SiO_(3),最佳浓度分别为NaNO_(3)0.5 g/L,NaH_(2)PO_(4)·H_(2)O 0.0075 g/L,Na_(2)SiO_(3)0.05 g/L,C_(6)H_(8)FeNO_(7)0.002 g/L,营养盐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小新月菱形藻生长;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培养该藻,藻细胞密度提高28.15%,显著高于f/2培养基组的细胞密度(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月菱形 营养盐 藻细胞密度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