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54
1
作者 董正臻 董振芳 丁德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5,共3页
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藻细胞进行超声波破碎并离心,用分光光度计在672nm处测定其吸光度。这种方法与细胞计数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相比较,既快速又准确,且获得十分理想的线性相关性,其测定的吸光度A值可以作为衡量藻类生... 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藻细胞进行超声波破碎并离心,用分光光度计在672nm处测定其吸光度。这种方法与细胞计数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相比较,既快速又准确,且获得十分理想的线性相关性,其测定的吸光度A值可以作为衡量藻类生物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量 藻细胞 叶绿素A 快速测定 吸光度 方法探讨 衡量 细胞计数法 含量测定 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宁河水体光学特征及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张佳磊 郑丙辉 +2 位作者 熊超军 刘录三 王丽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2-497,共6页
基于2012-04-27—2013-01-19大宁河不同水文期的监测数据,确定大宁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Deu(真光层深度)差异显著(P<0.01),最高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为(5.22... 基于2012-04-27—2013-01-19大宁河不同水文期的监测数据,确定大宁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Deu(真光层深度)差异显著(P<0.01),最高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为(5.22±2.70)^(8.71±5.20)m;最低值出现在汛限期,为(3.22±0.08)^(3.81±0.14)m.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ρ(SS)能较好地反演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而ρ(Chla)的解释度不高,仅用ρ(SS)即可有效地反推真光层深度.③利用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大宁河Et(总能量密度)和浮游生物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100<Et≤300时,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增大;Et>300时则出现"光抑制"现象,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减少,基本符合藻类生物量随光辐射强度而改变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光层 藻类可利用能量指数 藻类生物量 大宁河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太湖藻类生物量对POPs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信安 吴方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7,共5页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应用逸度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生物量对 p,p′- DDT、六氯苯和六六六在太湖沉积相和水相中分布的影响。计算中选取多介质环境模型中的 L evel 模型 ,并把该模型中悬浮相中的藻类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生物相。计算结果能...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应用逸度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生物量对 p,p′- DDT、六氯苯和六六六在太湖沉积相和水相中分布的影响。计算中选取多介质环境模型中的 L evel 模型 ,并把该模型中悬浮相中的藻类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生物相。计算结果能真实反映 POPs在太湖中的分布。藻类生物量的变化对太湖中 POPs在水相和沉积相的分布影响非常大。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得出除去太湖水团中的POPs的最佳时机是每次藻华后藻类大量死亡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LevelⅢ模型 藻类生物量 太湖 PO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鲢鱼控制养殖池塘藻类生物量的研究
4
作者 方春林 《江西水产科技》 1999年第3期39-45,共7页
我们在夏威 夷一些04 公 顷的池 塘进 行了 一项 为期 2 年 的鲢 鱼控 制浮 游植 物量的 研究。在自由放 养鲢鱼的 池 塘中, 鲢 鱼消 耗小 的浮 游 植 物的 叶 绿素 a 而 对 于微 小 浮游 植 物( < 10μm ) 和总的叶绿素a... 我们在夏威 夷一些04 公 顷的池 塘进 行了 一项 为期 2 年 的鲢 鱼控 制浮 游植 物量的 研究。在自由放 养鲢鱼的 池 塘中, 鲢 鱼消 耗小 的浮 游 植 物的 叶 绿素 a 而 对 于微 小 浮游 植 物( < 10μm ) 和总的叶绿素a 来说却一直 在增加。在放养30 尾鲢鱼的池 塘中统 计表明 总叶绿 素a 差不多 增加40 % 。造成这种状况 的原因由下面 三个因素 共同 引起 的;(1) 由于 鲢鱼 的捕 食或 与鲢 鱼生 存竞争引起草食 性浮游动物数 量的减少 ;( 2) 由 于大 的浮 游植物 减少 而使 微小 浮游 植物 可获 得生存 资源的增加;(3) 由 于鲢鱼 游动 和进 食,引 起沉 积物 的搅 动。用一 张网 把1500 尾鲢 鱼 限制 在池 塘的一边显著地 抑制了第一个 因素的作用,还 对第三个因素 也有 抑制作 用。然而 仍使 大的浮 游植 物减少了十倍。 在限制了鲢鱼的 池塘微小浮游 植物叶绿素a 浓度比对照 组只增 长了20 % ,而 在鲢 鱼自由活动的池 塘,微小浮游植 物的相对增长 达到86 % 。所以我们认为在 一个大的浮 游植物 为主的 池塘可以用限制 鲢鱼活动 的方法 来降 低叶 绿素 a 的 浓度 。然而 鲢鱼 的活 动始 终对 微 小浮 游植物 有一种促进作 用,我们通过 限制 鲢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 浮游植物总量 鲢鱼 藻类生物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4条支流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灵超 李渊 毕永红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6期44-50,共7页
为了探究三峡支流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4条支流(小江、大宁河、神农溪、香溪河)开展水体叶绿素a和理化指标的逐月同步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a浓度在5月最高(29.802±19.... 为了探究三峡支流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在4条支流(小江、大宁河、神农溪、香溪河)开展水体叶绿素a和理化指标的逐月同步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a浓度在5月最高(29.802±19.970μg·L^(–1));1月最低(1.562±0.362μg·L^(–1)),叶绿素a年平均浓度为(10.810±10.908)μg·L^(–1)。空间上,重庆水域高于湖北水域,小江叶绿素a浓度最高。叶绿素a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总磷、溶氧、COD_(Mn)和水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磷酸盐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确认磷是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控磷对三峡支流藻类水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藻类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源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平 吴晓芙 +1 位作者 李科林 胡曰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43,共5页
初试条件下系统地考察了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南水塘藻型富营养化源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容器中按V(EM)∶V(源水)为1∶10000的比例投加EM菌液并辅以低速间歇式曝气处理8~9d,藻类生物量得到明显控制,水样叶绿素a,TN,TP及CODCr去除率分别... 初试条件下系统地考察了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南水塘藻型富营养化源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容器中按V(EM)∶V(源水)为1∶10000的比例投加EM菌液并辅以低速间歇式曝气处理8~9d,藻类生物量得到明显控制,水样叶绿素a,TN,TP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90 49%,45 25%,55 48%及82 37%,出水水质接近国家地表Ⅳ类水质标准。处理过程中,水样pH与电导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应属2个独立的因子体系;EM微生物可改变源水氮磷营养盐水平及藻类生物量与氮 磷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成为影响或抑制藻类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EM) 富营养化源水 藻类生物量 去除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泽雅水库混合深度的年内变化及其对藻类生消影响(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雪初 孔海南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414-417,共4页
就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制而言,近年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动向是,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光照和混合的交互作用可能对藻类水华生消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即认为水体混合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可获得光强,从而决定着藻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在这些... 就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制而言,近年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动向是,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光照和混合的交互作用可能对藻类水华生消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即认为水体混合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可获得光强,从而决定着藻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在这些研究中,混合层深度的确定是探讨藻类生消过程影响的前提。然而已有的研究大都只进行粗略的估计。本文提出采取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泽雅水库不同时期的混合深度。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将测得的某一天某一深度处的 pH,DO,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 5 个参数结果看成一类,采用类间平均连接法,间隔尺度变量为欧氏距离的平方进行聚类。对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已有的"1?C"法计算得的全年的混合深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认为系统聚类分析法可以更为准确地反应水体混合的实际情况。依据混合深度的不同特征,在年内水库水体可划分为热成层时期,全混时期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期,藻类生物量与混合深度呈负相关。在热成层期间,藻类生物量都超过了 13mm3L-1。而到了 9 月份,当混合层深度扩展到 15m 以上时,藻类生物量明显下降,此后水体处于全混时期,藻类生物量较低,在 9-20mm3/L-1波动。基于稳态假设的前提下,发现随着混合深度增加,稳态藻类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混合深度 2m 处达到最大值,即在混合深度为 0-2m 之间时,藻类沉降作用是藻类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深度增加,沉降作用下降,因此藻类生物量增加;当混合深度超过 2m 之后,光限制作用占主导因素,藻类生物量随混合深度增加而下降。这一结果为 Diehl 的假说提供了水库现场的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深度 藻类生物量 热成层时期 全混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冬季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董良 李丽 +2 位作者 王慧 贺娟 魏玉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9,共9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类标志物方法所得生物量与海洋叶绿素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方法。该区域浮游植物生物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河口陆架区域最高,其次为新几内亚群岛东部沿岸区和菲律宾群岛沿岸,而远洋区域最低。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洋流以及区域地貌、沉积物再悬浮。硅藻由于其对营养物质的竞争优势,丰度普遍较高,其次为甲藻,而颗石藻、黄绿藻含量较低。该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现代海洋生态结构变化的检测,更将为利用脂类分子进行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表层悬浮颗粒物 藻类生物量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垂向分布对内陆湖泊叶绿素a反演算法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孟枭 张玉超 +2 位作者 钱新 马荣华 段洪涛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6-673,共8页
利用高斯模型模拟不同的藻类垂向分布结构,研究其对于典型叶绿素a反演算法波段比值法的影响.结果显示,藻类垂向分布不均一性导致了叶绿素a浓度反演结果与藻类生物量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藻类分布集中于水面以及水下0.5m水深时会严重... 利用高斯模型模拟不同的藻类垂向分布结构,研究其对于典型叶绿素a反演算法波段比值法的影响.结果显示,藻类垂向分布不均一性导致了叶绿素a浓度反演结果与藻类生物量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藻类分布集中于水面以及水下0.5m水深时会严重干扰波段比值反演算法的准确性,说明当水体表面存在藻华现象时,将导致反演算法失效;若排除此类情况,波段比值法与水体表层0.25 m处叶绿素a浓度、0~0.25 m、0~0.5 m水深范围内平均叶绿素a浓度值之间具有独立于藻类生物量以及藻类垂向分布的相关性;内陆湖泊叶绿素a反演算法与藻类垂向分布模型相结合,是获取藻类生物量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湖泊 藻类垂向分布 叶绿素a反演算法 藻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东湖的磷——浮游植物动态模型 被引量:17
10
作者 阮景荣 蔡庆华 刘建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289-307,共19页
本文报道了东湖的一个富营养化模型。这个模型按照1年的时间标度描述东湖藻类的生长和磷循环,其状态变量包括浮游植物磷、藻类生物量、正磷酸盐、碎屑磷和沉积物磷。模型校准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于系统给定状态的描述是令人满意的,并... 本文报道了东湖的一个富营养化模型。这个模型按照1年的时间标度描述东湖藻类的生长和磷循环,其状态变量包括浮游植物磷、藻类生物量、正磷酸盐、碎屑磷和沉积物磷。模型校准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于系统给定状态的描述是令人满意的,并且对于系统的强制函数的改变能给予合理的响应。根据东湖富营养化工程治理的初步设想,利用模型进行了东湖污水截流前后的水质预报,同时考查了截流后移出沉积物或引灌江水对于改善其水质的效果。模型所提供的各种预报可供拟定东湖治理方案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藻类生物量 富营养化 沉积物 江水 水质预报 浮游植物 生长 工程治理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家口水库叶绿素a分布及与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毓彦 肖伟华 +1 位作者 暴柱 王建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38,共5页
通过多季节野外采样及分析研究,以叶绿素a含量为指示参数描述潘家口水库藻类生物量多季节分布情况,分断面探究其影响因子组成,为研究水库水生态问题提供了基础支撑。结果表明:①除冬季外,叶绿素a含量呈"U"型季节性变化,其浓... 通过多季节野外采样及分析研究,以叶绿素a含量为指示参数描述潘家口水库藻类生物量多季节分布情况,分断面探究其影响因子组成,为研究水库水生态问题提供了基础支撑。结果表明:①除冬季外,叶绿素a含量呈"U"型季节性变化,其浓度大小关系为春季>秋季>夏季,沿纵断面叶绿素a含量呈梯级减少趋势,而垂向分布与水下温跃层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②不同断面处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理化因子有所不同,瀑河口断面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H值、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燕子峪断面为水温、溶解氧、氨氮;坝前断面为水温、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其中磷是坝前叶绿素a含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仍需进一步探讨其他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家口水库 藻类生物量 叶绿素A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峡江段渔政管理与渔业环境生态修复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习宏斌 吴斌 《中国水产》 2016年第12期37-39,共3页
笔者在探索江西省赣江峡江段渔政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渔业环境生态修复实践活动,发现通过降低营养循环以及藻类生物量、适当增殖放流本地原种滤食性鱼类、重建沿江岸带和浅水区原生水生植物群落等措施,可逐步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笔者在探索江西省赣江峡江段渔政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渔业环境生态修复实践活动,发现通过降低营养循环以及藻类生物量、适当增殖放流本地原种滤食性鱼类、重建沿江岸带和浅水区原生水生植物群落等措施,可逐步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渔业环境 渔政管理 江段 赣江 水生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结构 藻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水产资源
13
《南方水产科学》 CAS 1996年第2期19-22,共4页
960255 渔业数据数量分析的最新发展=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quantitativeanalysis of fisheries data[刊,英]/RichardsL J//Can.J.Fish.Aquat.Sci..—1994,51(12).—2640~2641根据 FAO 的统计,世界渔业的捕捞量1989年达到顶峰,为1... 960255 渔业数据数量分析的最新发展=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quantitativeanalysis of fisheries data[刊,英]/RichardsL J//Can.J.Fish.Aquat.Sci..—1994,51(12).—2640~2641根据 FAO 的统计,世界渔业的捕捞量1989年达到顶峰,为1.003亿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资源 数量分析 藻类生物量 世界渔业 最新发展 资源评估 浮游动物 捕捞量 死亡率 鄂霍次克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IMTA中提克江蓠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14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77,共1页
通过一个短期(7~18d)实验,研究了2个综合多层级营养综合水产养殖(IMTA)系统(27.4m3和20m3)中藻类(大型海藻龙须菜)养分吸收及生长性能,这2个系统同时养殖太平洋白虾和凡纳滨对虾。研究展示出了虾与巨藻组成的IMTA系统在生... 通过一个短期(7~18d)实验,研究了2个综合多层级营养综合水产养殖(IMTA)系统(27.4m3和20m3)中藻类(大型海藻龙须菜)养分吸收及生长性能,这2个系统同时养殖太平洋白虾和凡纳滨对虾。研究展示出了虾与巨藻组成的IMTA系统在生物学和技术层面的可行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性能极限数据。初步的营养物收支分析表明,虾和藻类生物量可回收氮投放量中的大约35%。系统再加以精雕细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虾和藻类对饲料中氮的回收利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质 生长性能 养分吸收 凡纳滨对虾 藻类生物量 江蓠 水产养殖 大型海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船式改底机对池塘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凌空 牛江波 +2 位作者 李骏程 苏艳秋 罗国强 《水产养殖》 CAS 2016年第4期6-11,共6页
为探索改底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跟踪,定时监测试验塘与对照塘中无机氮、无机磷、藻类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来评估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底机能够使试验塘底泥氨氮含量下降27.5%,水体氨氮浓度下降2... 为探索改底机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一个月的连续跟踪,定时监测试验塘与对照塘中无机氮、无机磷、藻类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来评估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底机能够使试验塘底泥氨氮含量下降27.5%,水体氨氮浓度下降28.6%,亚硝酸盐浓度下降45%,同时使水体无机磷浓度增加57.4%,藻类生物量增加50%。综合分析认为,改底机不仅能够降低池塘氨氮、亚硝酸盐,还能促进底泥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达到增加池塘藻类生物量与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底机 水质 藻类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