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1
作者 谭小璇 甘婷婷 +3 位作者 殷高方 李乐彤 黄朋 安莉莎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1-351,共21页
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频繁爆发,对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对数以万计的毒性污染物及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由于能够以效果导向反映污染物对水生生物... 突发性水体污染事件频繁爆发,对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对数以万计的毒性污染物及日益严峻的水污染问题,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由于能够以效果导向反映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效应,弥补传统理化指标检测既无法实现水体众多毒性污染物的全面检测,又无法准确判断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影响等不足,已成为水质状况调查及水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保障水质及水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现有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基于不同检测方法所用的毒性响应指标、毒性检测原理,对比了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已有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当前,基于不同受试生物(鱼类、蚤类、发光菌类、藻类)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已在重金属、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典型环境污染物毒性分析及实际水体毒性检测与评估中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发光菌法及藻类光合抑制法由于具有毒性响应快速的特点,是当前水质生物毒性现场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受试生物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毒性响应灵敏性存在差异,仅以单一生物和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评价水体综合毒性。未来,发展基于多层级水生生物的多指标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与评估方法、建立水体表观毒性及潜在毒性相融合的水质毒性全面表征与评估新方法及相应的毒性分级标准,将是水质生物毒性检测研究方向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生物毒性 毒性检测 水质安全 环境污染物 水生生物 发光菌毒性检测法 藻类毒性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毒性藻类及其溶血活性的三维荧光光谱识别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桓清柳 黄翔 +2 位作者 吴霓 江涛 江天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9-403,共5页
利用小波分析和Fisher判别等方法,研究了典型鱼毒性藻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及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在不同铁浓度培养条件下各生长期的溶血毒素与三维荧光特征光谱的关系。通过Coif... 利用小波分析和Fisher判别等方法,研究了典型鱼毒性藻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及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在不同铁浓度培养条件下各生长期的溶血毒素与三维荧光特征光谱的关系。通过Coif2小波分析发现,鱼毒性藻类与非鱼毒性藻类的荧光特征谱差异主要集中在第1~10个数据点(波长λem=650~680nm)和35~47个数据点(波长λem=725~750nm;λex=400~425nm)的荧光强度变化。利用该波段的藻类荧光强度及其对应的溶血活性值进行Fisher判别函数分析,对鱼毒性藻类的正确判别率为91.7%,非鱼毒性藻类的正确判别率高达100%,对具中等溶血活性(≥10HU,<20HU)藻类的正确判别率为70%,而对低活性(<10HU)和高活性(≥20HU)藻类的正确判别率均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藻类 溶血毒素 三维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硝基芘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朝 竺乃恺 +1 位作者 杜秀英 夏希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54-557,共4页
本文采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1-硝基芘(1-NP)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得到了1-NP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_(50)(96h)为0.1824mg·1^(-1),实验结果还表明,1-NP对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抑制特性表现... 本文采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1-硝基芘(1-NP)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得到了1-NP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_(50)(96h)为0.1824mg·1^(-1),实验结果还表明,1-NP对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抑制特性表现为持久且强度大,抑制机理为不可逆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硝基芘 藻类毒性 生物抑制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核小球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阎海 叶常明 赵武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0-353,共4页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单甲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 chick)生长的96h-EC_(50)为3.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初始浓度分别为3.5,10和20mg·1^(-1)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都不具备降解...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单甲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 chick)生长的96h-EC_(50)为3.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初始浓度分别为3.5,10和20mg·1^(-1)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脒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单甲脒 藻类毒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5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监测仪器设备 流动细胞 环境状况 毒性测定 水污染物 藻类毒性 藻类 毒性影响 淡水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存温度与时间对市售饮用矿泉水和纯净水有毒物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雪平 闵敏 +3 位作者 孙雅婷 范漪 余在旺 贺美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15-22,共8页
由于饮用便捷、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等优点,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宜饮用。例如,饮用时应以不加热、冷饮或稍加温为宜,不宜煮沸饮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 由于饮用便捷、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等优点,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宜饮用。例如,饮用时应以不加热、冷饮或稍加温为宜,不宜煮沸饮用;储存时应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文章以两种市售饮用矿泉水与两种市售饮用纯净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泉水或纯净水的藻类生态毒性效应作为评价指标,主要针对炎热的夏天汽车内高温与暴晒的储存条件,研究了储存温度与储存时间对市售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有毒物质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矿泉水与两种纯净水储存于50—70℃的大部分条件下,均呈现藻类生态毒性效应,均释放出有毒物质。且随着储存温度的升高,它们的藻类生态毒性效应增强,说明释放出的有毒物质含量更高、毒性更大。而储存时间为1—5 d时,对两种矿泉水与两种纯净水有毒物质的释放影响不明显。这为人们选择合适的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储存条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饮用矿泉水与纯净水的安全饮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泉水 纯净水 塑料 储存温度 储存时间 藻类生态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