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藻多糖的提取、降解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燕妮 蔡怡瑾 +5 位作者 王梓腾 胡亚东 潘明轩 杨文革 周兴虎 胡永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83-394,共12页
海洋是各种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聚合物的宝库,多糖是海洋中最丰富的资源之一。褐藻来源的多糖,如岩藻多糖,不仅原料充足,而且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例如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提高肝肾功能、降低血糖等。这些特... 海洋是各种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聚合物的宝库,多糖是海洋中最丰富的资源之一。褐藻来源的多糖,如岩藻多糖,不仅原料充足,而且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例如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提高肝肾功能、降低血糖等。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了极具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岩藻多糖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天然岩藻多糖相比,低分子量的岩藻多糖具有更高的水溶性、生物利用度及更强的益生元活性,因而备受学界关注。本文综述了岩藻多糖结构、提取、纯化和降解方法,对低分子量岩藻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海洋藻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低分子量岩藻多糖的制备 藻多糖降解酶 免疫增强活性 抗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联合海藻酸钠对急性酒精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2
作者 郑海云 王少南 王志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96-403,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岩藻多糖与海藻酸钠联合使用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七组:空白组、模型组、岩藻多糖组(0.3 g/kg)、海藻酸钠组(0.3 g...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岩藻多糖与海藻酸钠联合使用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七组:空白组、模型组、岩藻多糖组(0.3 g/kg)、海藻酸钠组(0.3 g/kg)、低剂量联合组(岩藻多糖:海藻酸钠=5:3,0.3 g/kg)、中剂量联合组(0.6 g/kg)和高剂量联合组(1.2 g/kg)。大鼠每日接受一次相应给药,持续30 d。通过胃粘膜损伤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联合用药对无水乙醇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效果。此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比色法检测大鼠胃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胃粘膜保护因子前列腺素E2(PGE-2)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岩藻多糖和海藻酸钠联合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指数和病理检查积分均极显著降低(P<0.001),损伤抑制率分别为45.74%、49.87%和59.19%。胃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从胃组织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角度观察,联合给药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此外,联合给药三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胃组织中IL-6和MDA水平(P<0.05,P<0.01,P<0.001),并极显著增加SOD、CAT活性和PGE-2水平(P<0.01,P<0.001)。此外,仅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胃组织中TNF-α水平(P<0.05),中、高剂量组能极显著增加NO水平(P<0.05,P<0.001)。相反的,与模型组相比,岩藻多糖和海藻酸钠单独给药时,仅对胃组织中MDA有极显著性影响(P<0.001)。相比较于岩藻多糖和海藻酸钠单独给药,二者联用显示了更明显的协同作用,证明了二者联用的合理性。结论:岩藻多糖与海藻酸钠联合使用对无水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胃粘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海藻酸钠 藻多糖和海藻酸钠联用 胃粘膜损伤保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降解酶BcFucA在大肠杆菌中诱导条件优化
3
作者 陈励娅 夏菠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岩藻多糖是一种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但这些生理活性大多基于低分子量岩藻多糖,所以将其降解为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尤为重要。岩藻多糖降解酶能够将岩藻多糖降解为低分子... 【目的】岩藻多糖是一种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但这些生理活性大多基于低分子量岩藻多糖,所以将其降解为低分子量岩藻多糖尤为重要。岩藻多糖降解酶能够将岩藻多糖降解为低分子量岩藻多糖。【方法】克隆了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来源的岩藻多糖降解酶基因BcFucA,并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提高可溶性重组酶的表达水平。【结果】试验表明重组酶在诱导温度为16℃、IPTG浓度为0.8 mol/L、诱导时间为22 h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可溶性表达量达到最大。利用DNS法检测酶活,表明重组酶能够降解岩藻多糖。【结论】研究结果为后续可溶性重组酶固定化应用降解岩藻多糖奠定良好基础,也为产生价值更高的低分子量岩藻多糖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降解酶 生物降解 藻多糖 低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生物保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熊国美 林俊健 +4 位作者 王思瑶 许志敏 顾红艳 常可鑫 彭红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目的】以富含L-岩藻糖和硫酸基等亲水结构的天然岩藻多糖为原料合成保水剂,以期提高保水剂的降解和可再生能力。【方法】以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bis acrylamide,MBA... 【目的】以富含L-岩藻糖和硫酸基等亲水结构的天然岩藻多糖为原料合成保水剂,以期提高保水剂的降解和可再生能力。【方法】以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bis acrylamide,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技术将天然岩藻多糖接枝在丙烯酸(Arylic acid,AA)上进行共聚反应合成岩藻多糖生物保水剂。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产品制备工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产物;通过盆栽试验检测保水剂对白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岩藻多糖和AA的最佳质量比为1.0∶7.5,中和度为70%,APS和MBA用量分别为AA质量的3.0%和0.2%。SEM结果表明,产物具有多孔疏松的网状结构;FTIR分析表明,产物为岩藻多糖与AA的接枝共聚物。保水剂在去离子水、9 g·L^(-1)NaCl溶液中吸水倍率分别为420.9和63.8 g·g^(-1);且在重复吸水、干燥6次后,吸水倍率仍为初始的70.8%。此外,每千克土壤中添加6 g保水剂的白菜生长状况最佳,植株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05.5%,土壤含水量提高8.98%(P<0.05)。【结论】岩藻多糖生物保水剂吸水和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在土壤中添加该保水剂能够显著促进植物生长。该研究为藻类保水剂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保水剂 藻多糖生物保水剂 吸水性能 水溶液聚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叭藻岩藻多糖的抗黑色素生成和抗皱功效
5
作者 郑逸帆 杨丰绮 +2 位作者 付晓婷 高昕 王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究从喇叭藻分离出的岩藻多糖TO-F10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和抗皱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比色法评价不同浓度下的TO-F10对酪氨酸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多巴氧化法、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法和... 目的:探究从喇叭藻分离出的岩藻多糖TO-F10的体外抗黑色素生成和抗皱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比色法评价不同浓度下的TO-F10对酪氨酸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多巴氧化法、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TO-F10对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诱导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mouse melanoma cells,B16F10)的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以及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的活性氧水平、胶原蛋白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量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100μg/mL浓度下,TO-F10对酪氨酸酶和胶原蛋白酶抑制率分别高达26.98%±1.76%和37.60%±0.60%。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诱导的B16F10细胞黑色素含量上升和酪氨酸酶活性下降受TO-F10处理得到显著回调(P<0.01)。TO-F10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胶原蛋白降解和炎症来保护暴露于UVB的HDF细胞,但仅在50和100μg/mL时细胞活力提升较显著(P<0.05)。结论:喇叭藻岩藻多糖TOF10具有抗黑色素生成和抗皱功效,有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叭藻 藻多糖 紫外线 B 抗黑色素生成 抗皱 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玉米醇溶蛋白稳定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子琪 李依蒙 +2 位作者 王璐 倪斯芮 艾春青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79,共9页
为开发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食品级纳米颗粒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玉米醇溶蛋白颗粒分散液,并与岩藻多糖(Fuc)溶液混合,制备玉米醇溶蛋白/Fuc纳米颗粒(ZFNPs),测定了ZFNPs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红... 为开发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食品级纳米颗粒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玉米醇溶蛋白颗粒分散液,并与岩藻多糖(Fuc)溶液混合,制备玉米醇溶蛋白/Fuc纳米颗粒(ZFNPs),测定了ZFNPs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及接触角。以ZFNPs和含虾青素橄榄油为原料制备了Pickering乳液,考察了Pickering乳液的储存稳定性、流变特性、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ZFNPs的平均粒径大于玉米醇溶蛋白的,随着Fuc添加量的增加,ZFNPs的Zeta-电位由正转为负;ZFNPs表面呈多糖附着蛋白结构,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进行结合;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浓度为2 g/100 mL、Fuc与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比为1∶1时制备的ZFNPs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可形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油相体积分数30%),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能,体外模拟消化后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达到79.5%且高于相应的含虾青素橄榄油的;Pickering乳液油相体积分数对其流变性能有明显影响。综上,Fuc提高了玉米醇溶蛋白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岩藻多糖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岩藻多糖的干预作用
7
作者 张智 蒋玉婷 +6 位作者 雷艳婷 鲁平 华辰凤 马铖杰 张巧 冯斐斐 尚平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2,共7页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岩藻多糖(FCD)的干预作用。方法:32只6周龄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B(a)P组及低、高剂量FCD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管滴注B(a)P (1 mg/只,1次/周...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岩藻多糖(FCD)的干预作用。方法:32只6周龄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B(a)P组及低、高剂量FCD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管滴注B(a)P (1 mg/只,1次/周,连续4周)染毒,低、高剂量FCD组提前2周并持续给予FCD含量为1.55和3.10 g/L的水。最后一次B(a)P染毒后间隔22周,对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学习记忆能力。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计算α多样性,并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对肠道菌群进行功能预测,筛选不同组别的差异通路。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肠道优势菌群与小鼠平台穿越次数和逃逸潜伏期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P组逃避潜伏期、平台潜伏期延长,平台穿越次数减少,与B(a)P组相比,高剂量FCD组以上指标均有改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a)P组Chao1指数、香农指数、观察物种数均降低,高剂量FCD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0.05)。关联性分析表明,小鼠逃避潜伏期、平台穿越次数均与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菌属的丰度变化显著关联(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B(a)P组相比,其他2组的钙信号通路和凋亡通路下调(P<0.05)。结论:B(a)P暴露可能会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肠道菌群产生持久的损伤,FCD干预可有效缓解这些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钙信号和凋亡通路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藻多糖 肠道菌群 学习记忆能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豪楠 韩艳 +5 位作者 吴伟伟 孙凯 李浩 王昭飞 尚庆辉 殷若新 《家禽科学》 2025年第6期179-182,共4页
岩藻多糖主要是从褐藻中提取出的一种功能性多糖,有丰富的硫酸基和独特的多糖结构,具有多种的结构和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降血脂、降血糖、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等生物学活性,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热点之... 岩藻多糖主要是从褐藻中提取出的一种功能性多糖,有丰富的硫酸基和独特的多糖结构,具有多种的结构和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降血脂、降血糖、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等生物学活性,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岩藻多糖的结构特征、生物学活性,以及水提法、酸提法、酶解法等制备方式,并展望了岩藻多糖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岩藻多糖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结构特征 生物学活性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邹平 杨霞 +3 位作者 于喆妍 马斯琦 荆常亮 李义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筛选并确定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抗盐性的海藻多糖种类,本研究以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在大豆两片真叶完全展开后,用100 mmol·L^(-1)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通过对大豆叶片喷施0.1%的海藻多糖溶液,比较分析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对... 为筛选并确定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抗盐性的海藻多糖种类,本研究以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在大豆两片真叶完全展开后,用100 mmol·L^(-1)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通过对大豆叶片喷施0.1%的海藻多糖溶液,比较分析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大豆幼苗遭受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生长受到抑制。施用不同种类的海藻多糖能够不同程度缓解盐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抑制。相较于盐胁迫组,喷施岩藻多糖LT使大豆幼苗株高提高17.86%,根长提高12.37%,根干重提高35.71%;施用不同种类的海藻多糖还能够不同程度增加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质膜保护能力。综上,不同种类海藻多糖均能提高大豆幼苗的抗盐能力,其中岩藻多糖比褐藻酸钠和浒苔多糖对大豆幼苗的抗盐性的促进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藻多糖 藻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rf2/ROS信号通路探讨岩藻多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永超 程琦 +2 位作者 吴华 陆琼 金少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6-322,共7页
目的:探讨岩藻多糖对食管癌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探针检测ROS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Nrf2、HO-1、NQO-1、Bcl-2、Bax、caspase-3水平,研究岩藻... 目的:探讨岩藻多糖对食管癌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探针检测ROS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Nrf2、HO-1、NQO-1、Bcl-2、Bax、caspase-3水平,研究岩藻多糖对细胞增殖以及Nrf2/ROS信号通路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验证岩藻多糖对瘤体的瘤重、瘤体积及Nrf2、HO-1、NQO-1水平的影响。结果:1~16µg/mL岩藻多糖极显著抑制ECA109细胞增殖,48 h IC50为3.26µg/mL。与对照组(0.1%DMSO)相比,1、2、4µg/mL岩藻多糖处理后的ECA109细胞出现核凝聚、染色质不规则收缩、凋亡小体等明显的凋亡特征,(极)显著促进ECA109细胞凋亡,极显著下调Bcl-2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极显著增加ROS水平,极显著降低Nrf2、HO-1、NQO-1蛋白水平(P<0.05,P<0.01);Nrf2过表达能显著下调岩藻多糖抑制ECA109细胞增殖效果,显著下调ROS水平,显著上调Nrf2、HO-1、NQO-1蛋白水平(P<0.05)。体内实验显示,50、100 mg/kg岩藻多糖极显著抑制瘤体体积、瘤体质量,下调瘤体Nrf2、HO-1、NQO-1水平(P<0.05)。结论:岩藻多糖抑制ECA109细胞增殖,对体内移植瘤抑瘤效果显著,其机制与调控Nrf2/ROS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Nrf2/ROS 信号通路 食管癌 细胞增殖 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大鼠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元庆 张静 +1 位作者 王哲奇 红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3-659,571,共8页
为了探讨岩藻多糖对大鼠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选择2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n=10)注射生理盐水和饲喂维持日粮;氧化应激组(n=9)腹腔注射10 mg/kg BW的敌草快和饲喂维持日粮;氧化应激与岩藻多糖联合处理组(n=9... 为了探讨岩藻多糖对大鼠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选择2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n=10)注射生理盐水和饲喂维持日粮;氧化应激组(n=9)腹腔注射10 mg/kg BW的敌草快和饲喂维持日粮;氧化应激与岩藻多糖联合处理组(n=9)注射10 mg/kg BW的敌草快(diquat)并饲喂添加250 mg/kg岩藻多糖的试验日粮。试验第12 d,氧化应激组和联合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敌草快,建立氧化应激模型。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肝脏和脾脏组织样品。结果显示,饲喂岩藻多糖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大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性的升高,降低肝脏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并逆转由氧化应激诱导的肝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基因表达的下调,从而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和GPx活性。此外,饲喂岩藻多糖能够逆转氧化应激诱导的大鼠脾脏组织中Nrf2和GPx基因表达的下调,从而提高大鼠脾脏组织中T-AOC及SOD和GPx的活性。因此,岩藻多糖通过Nrf2途径调控大鼠肝脏和脾脏的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大鼠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氧化应激 抗氧化酶 NRF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魏真 陈金玲 杨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6-313,共8页
岩藻多糖降解酶是一类能够将大分子岩藻多糖水解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或其他产物的糖苷水解酶。岩藻多糖降解酶在活性岩藻低聚糖制备、生物制药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岩藻多糖降解酶的来源、性... 岩藻多糖降解酶是一类能够将大分子岩藻多糖水解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或其他产物的糖苷水解酶。岩藻多糖降解酶在活性岩藻低聚糖制备、生物制药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岩藻多糖降解酶的来源、性质、作用方式、结构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岩藻多糖降解酶主要来源于海洋微生物及海洋无脊椎动物,且不同物种来源的岩藻多糖降解酶在酶学性质、底物特异性、分子结构与催化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岩藻多糖降解酶负责催化复杂岩藻多糖的不同位点,生成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特殊活性的岩藻低聚糖产物,因此,利用岩藻多糖降解酶进行功能性药品和食品的制备逐渐成为多糖资源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可为后续岩藻多糖降解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为有效开发特殊生物学功效的岩藻低聚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降解酶 藻多糖 岩藻糖苷酶 结构与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鱼肠道岩藻多糖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研究
13
作者 董倩 王海利 +3 位作者 吴承燕 赖裕欣 王艳君 张文森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89,94,共7页
以岩藻多糖为单一碳源,经过透明圈法初筛和酶活法复筛,从鲍鱼肠道中分离出岩藻多糖降解菌,根据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初步鉴定,经紫外诱变获得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岩藻多糖降解能力最高的菌株A00... 以岩藻多糖为单一碳源,经过透明圈法初筛和酶活法复筛,从鲍鱼肠道中分离出岩藻多糖降解菌,根据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初步鉴定,经紫外诱变获得高产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岩藻多糖降解能力最高的菌株A004为假单胞菌属克氏假单胞菌,命名为fuc-A004;诱变所得A004-1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采用添加质量浓度20 g/L海带粉和质量浓度15 g/L胰蛋白胨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接种3.0%种子液(以培养基体积计),在起始pH 7.5条件下发酵3 d。在此发酵工艺下,岩藻多糖酶活力可达0.905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鲍鱼肠道 藻多糖降解菌 16S rDNA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酶解产物的结构表征、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柳 顾秋亚 +2 位作者 王聪聪 李熙文 余晓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该文以唯一碳源法初筛,并以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检测,从茶叶中得到一株具有岩藻多糖酶活性的菌株。利用该菌发酵粗酶液在50℃下酶解岩藻多糖(fucoidan,F)24 h后,产物中低于10 kD... 该文以唯一碳源法初筛,并以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检测,从茶叶中得到一株具有岩藻多糖酶活性的菌株。利用该菌发酵粗酶液在50℃下酶解岩藻多糖(fucoidan,F)24 h后,产物中低于10 kDa的低分子质量岩藻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LMWF)相对含量为59.4%。基于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Aspergillus amstelodami。后用该菌株的发酵粗酶液酶解制备LMWF,分析F和LMWF的硫酸基团含量、单糖组成、分子质量和糖苷键类型;结果表示,F、LMWF硫酸基团含量分别为(33.0±0.3)%、(32.4±0.9)%;单糖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木糖和葡萄糖醛酸;分子质量分别为277 kDa、2997 Da;糖苷键类型均为α-糖苷键。水解前后样品的抗氧化结果显示,LMWF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F;表明利用该菌发酵粗酶液酶解制备的LMWF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后续岩藻多糖应用于食品与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 鉴定 低分子质量岩藻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调控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丰韦 王哲奇 +3 位作者 刘晓静 红雷 史彬林 徐元庆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56,共6页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直接接触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机体抵御肠道抗原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是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和健康的前提。岩藻多糖是富含硫酸基团的大分子多糖,具有抗炎、抗...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直接接触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机体抵御肠道抗原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是维持肠道正常功能和健康的前提。岩藻多糖是富含硫酸基团的大分子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功能,可以通过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胆汁的分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道菌群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文章主要综述岩藻多糖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肠道黏膜屏障 黏膜免疫 肠道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念珠藻多糖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魏爱丽 张婷 +3 位作者 王捷 唐秀丽 王嘉姝 郑军 《天津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9-24,29,共7页
为深入探究藻类多糖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 mg·L^(-1))的普通念珠藻多糖处理组,测定萌发、形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藻类多糖浓度的提... 为深入探究藻类多糖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 mg·L^(-1))的普通念珠藻多糖处理组,测定萌发、形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藻类多糖浓度的提高,小麦种子的萌发指数及幼苗的生长指数呈现低促高抑的趋势。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小麦种子的发芽指数,促进了幼苗根叶的生长,增加了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T5和T6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这些指标。T3处理下,这些指标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增加16.3%、10.0%和10.3%,根叶长分别增加2.48、1.90 cm,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分别增加68.04%、35.20%和42.0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1.8%和9.1%,二者贡献率之和为90.9%,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并且种子萌发参数受到根长的影响。综上,施加适量浓度的藻类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的萌发率,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本试验条件下,施加浓度为1 mg·L^(-1)的藻类多糖时,小麦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幼苗生长的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确定了藻类多糖对小麦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深入研究其在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藻类多糖在植物生产中的科学施用与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念珠藻多糖 种子萌发 生长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犊牛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师鑫潮 路晨月 +4 位作者 刘荣欣 张雨 毛雅楠 张铁 何欣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8-44,共7页
为研究岩藻多糖(Fucoidan)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5)日龄和体重(65.58±3.79)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岩藻多糖组(F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 为研究岩藻多糖(Fucoidan)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30±5)日龄和体重(65.58±3.79)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岩藻多糖组(F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C组饲喂代乳粉,F组在饲喂代乳粉的基础上添加0.3%的岩藻多糖,试验期10 d。结果显示:(1)F组第1~10天平均日增重(ADG)相较于C组提高了6.93%(P> 0.05)。(2)F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比C组降低了27.82%(P <0.05),F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C组提高了12.41%(P <0.05)。(3)F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比C组分别降低了24.63%和17.98%(P <0.05),F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比C组分别提高了26.67%和26.23%(P <0.05)。(4)与C组相比,F组分类操作单元(OTU)数量提高,F组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比C组分别提高了16.47%和13.10%(P <0.05)。在门水平上,与C组相比,F组肠道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 <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0.05)。在属水平上,与C组相比,F组中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 <0.05),链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0.05)。结果表明,代乳粉中添加岩藻多糖可提高犊牛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肠道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减少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善犊牛肠道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犊牛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毛藻多糖抑制大肠杆菌黏附Caco-2细胞的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舒舒 郑明静 +3 位作者 洪涛 朱艳冰 倪辉 姜泽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16,共8页
基于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单层模型,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FDA-SE荧光标记技术分析BFP对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 基于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单层模型,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FDA-SE荧光标记技术分析BFP对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层的影响;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BFP对Caco-2细胞表面整合素β1和E.coli黏附素fimH及E.coli黏附Caco-2细胞导致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细胞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与Occludin)的基因表达情况,最终基于Western Blot分析验证ZO-1、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FP在质量浓度为400~800μg/mL时能够显著抑制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层;BFP主要通过下调Caco-2细胞表面整合素β1和E.coli黏附素基因fimH的表达抑制细菌的黏附。此外,BFP可显著抑制E.coli及其培养上清液诱导Caco-2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与Occludin)及其基因表达的下调。综上所述,BFP能够抑制E.coli对Caco-2细胞单层的黏附,实验结果可为其开发新型的抗菌产品以及BFP的高值利用和精深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藻多糖 大肠杆菌 CACO-2细胞 细菌黏附 肠道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万雨 徐张扬 +3 位作者 闵天骄 何颖 吴文惠 蒋蓓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6-272,共7页
该研究采用3%(质量分数)右旋葡萄糖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探究岩藻多糖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 该研究采用3%(质量分数)右旋葡萄糖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探究岩藻多糖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岩藻多糖组,通过自由饮用3%(质量分数)DSS建立UC小鼠模型。自造模第1天起,美沙拉嗪组和岩藻多糖组灌胃给予剂量为10 mg/kg的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9 d。每日监测小鼠的一般情况如体质量变化、粪便状态;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情况;测定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分泌情况;对小鼠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与模型组相比,岩藻多糖能够有效缓解UC小鼠症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P<0.001);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经岩藻多糖治疗后,UC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提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值降低;在属水平上,致病菌幽门螺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有益菌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Alistipes和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增加。岩藻多糖可有效缓解UC小鼠病症,其可能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16S rRNA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栅藻多糖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化学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浩文 王川林 +1 位作者 李佳莹 刘平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6-183,共8页
以栅藻粉为研究对象,研究栅藻多糖(TBP)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采用复合酶法提取TBP,考察酶解pH、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按1∶1复配)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TBP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模型优化TBP... 以栅藻粉为研究对象,研究栅藻多糖(TBP)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采用复合酶法提取TBP,考察酶解pH、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按1∶1复配)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TBP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模型优化TBP的提取工艺。对TBP的化学成分含量、单糖组成、官能团结构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BP的复合酶法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酶解pH 6.1、复合酶添加量5.35%、酶解温度53.1℃和酶解时间84.2 min,在最佳提取条件下,TBP提取率可达(8.86±0.13)%;经化学组成分析,发现TBP的总糖含量为(57.59±1.06)%、蛋白质含量为(5.14±0.88)%、糖醛酸含量为(3.16±0.42)%,TBP具备典型的糖类化合物特征峰,含有吡喃糖和硫酸基团,其单糖共计10种类型,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对TBP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发现TBP对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该研究可对栅藻多糖的提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多糖 复合酶法 工艺优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