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EM模型的藏羌彝走廊农用植保无人机推广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高金銮 王璐 +1 位作者 祝熙繇 龚碧凯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123-127,共5页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遇期,新型农机装备将持续推广应用,藏羌彝走廊农业发展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分析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推广现状和影响因素,梳理该区域推广无人机技术的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补齐...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遇期,新型农机装备将持续推广应用,藏羌彝走廊农业发展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分析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推广现状和影响因素,梳理该区域推广无人机技术的实践逻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供决策依据。通过SEM模型,表明:(1)研究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技术采纳意愿较低,均值为2.736。(2)13项观测变量标准化路径系数大于0.6,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影响,各潜变量中诱导因素负影响,农户特征、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正影响。(3)影响程度排序:自身因素>农户特征>技术推广>诱导因素。得出结论,藏羌彝走廊在促进农技推广过程中,应坚持“以农户为导向”的原则,深入摸清不同特征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加快促进农地适度规模化种植和创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广影响因素 SEM模型 藏羌彝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非遗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传统技艺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远平 王伟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贵州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品类多样,极具民族性与原生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贵州通过实施"锦绣计划",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统技艺的有效保护和有序传承方面取得了宝贵的"贵州经验",为藏羌彝文... 贵州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品类多样,极具民族性与原生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贵州通过实施"锦绣计划",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统技艺的有效保护和有序传承方面取得了宝贵的"贵州经验",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贵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政府干预的门槛效应——来自藏羌彝走廊核心区106个县域的数据 被引量:4
3
作者 廖桂蓉 盛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4-192,共9页
基于2001~2020年藏羌彝走廊核心区106个县域面板数据,文章考察了政府干预门槛效应下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考虑政府干预的作用,县域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当政府干预不足时,县域金融发展... 基于2001~2020年藏羌彝走廊核心区106个县域面板数据,文章考察了政府干预门槛效应下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考虑政府干预的作用,县域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当政府干预不足时,县域金融发展会加剧相对贫困,不利于乡村振兴;跨越一定门槛值后,政府干预程度越高,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越明显,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的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边缘地带的省际交界县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才能发挥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效能。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主体投入责任,科学认识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效能,撬动金融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积极引导资金和资源回流农村,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乡村振兴 政府干预 藏羌彝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证据视域下藏羌彝走廊石表述的迁播与交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波 杨茜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藏羌彝走廊有着丰富的石表述,其中石棺葬、白石、石碉形成相近文化圈,此外泛石、巨石崇拜也很流行。石是多种信仰的载体,也是多种文化的表征,对石的表述连接着历史以来藏羌彝走廊人群的迁徙以及文化的传播、分化、交融。从多重证据的互... 藏羌彝走廊有着丰富的石表述,其中石棺葬、白石、石碉形成相近文化圈,此外泛石、巨石崇拜也很流行。石是多种信仰的载体,也是多种文化的表征,对石的表述连接着历史以来藏羌彝走廊人群的迁徙以及文化的传播、分化、交融。从多重证据的互证,可以探析到藏羌彝走廊石表述迁播的线索与结晶,对认识今天藏羌彝走廊民族的关联与共性具有根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表述 藏羌彝走廊 迁播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视阈下贵州美食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杰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1,共4页
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全面建成阶段的到来,区域内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将进一步加快,内涵丰富、品类众多、口味独特的贵州美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调研发现,目前贵州美食产业发展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旅游产业融合度... 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全面建成阶段的到来,区域内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将进一步加快,内涵丰富、品类众多、口味独特的贵州美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调研发现,目前贵州美食产业发展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低、管理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而借助贵州打造"五张名片"的历史机遇,提升美食文化内涵,推动美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餐饮连锁品牌将会助推贵州美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贵州 美食产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婉怡 方永恒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8-246,共9页
基于文化产业微观主体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等方法,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分布不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文化产业微观主体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等方法,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分布不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表现出"自西向东""南北发散"的递增态势;(2)藏羌彝走廊在空间上主要以"枢纽城市"为单一集聚点,部分枢纽城市呈现多辐射集聚的特征;(3)通过对比五大枢纽城市发现,藏羌彝走廊东部地区核心城市在文化企业空间集聚过程中所起的辐射作用明显大于西部地区,且集聚强度越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明显;(4)异质性文化企业主要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大集聚,小分散""规模不等集聚连绵区""规模相似连片集聚区"等4种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文化产业集聚 企业异质性 空间分布 集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般边疆学中的中国陆疆主次边疆带溯源探究——以甲骨文造字和“禹贡”及藏羌彝走廊拓展研究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勇 孙昭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中国是与周边相接相望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由历史形成的状况对疆域盈缩有着长远的影响。“溯源以远”看大国边疆现象,在中国的历时性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古汉字的造字到《禹贡》的九州划分及其“五服治”与边疆理念的关系,在学术上有可... 中国是与周边相接相望最多的国家之一,这种由历史形成的状况对疆域盈缩有着长远的影响。“溯源以远”看大国边疆现象,在中国的历时性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古汉字的造字到《禹贡》的九州划分及其“五服治”与边疆理念的关系,在学术上有可挖掘之处。“五服治”观念对应着古往今来中国陆地疆域的形成,体现了资源分布与生产方式综合而成的政治地理圈层结构意识,这是中国陆疆存在“边疆带”认识的一个思想资源。今天中国沿边省区形成了中国陆疆以行政区划链接起来的主边疆带,同时还存在着不在边疆省区的行政区划上,却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同质同构的内陆次边疆带。这是在对中国陆疆边疆治理之中,须一并考量的一大问题。始于费孝通论述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命题的提出以及走向深入,为研究“主、次边疆带”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案例,也有利于展开对“建构与实在”边疆此类问题的研究,并找到具有哲思性质的学理分析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五服 圈层结构 主次边疆带 藏羌彝走廊 边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融合: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的象征与美学价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赛兰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65-69,共5页
目的对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进行梳理研究。方法对藏羌彝文化圈的独特性进行研究,对在走廊区域内蕴含着丰富视觉化的民族符号,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和解读。结果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是本波文化遗存、原始崇拜和... 目的对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进行梳理研究。方法对藏羌彝文化圈的独特性进行研究,对在走廊区域内蕴含着丰富视觉化的民族符号,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和解读。结果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是本波文化遗存、原始崇拜和其他民族文化共同影响的产物,同时也具有不可忽略的美学价值。结论藏羌彝走廊民族符号是藏羌彝走廊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将神话、宗教、自然等元素物化的结果,也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形成的艺术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符号 象征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方永恒 张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对于改善民生,实现文化富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沿线7省2013—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Global Moran's I、赫芬达尔指数、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系统分析了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空间关联度、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 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对于改善民生,实现文化富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沿线7省2013—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Global Moran's I、赫芬达尔指数、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系统分析了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的空间关联度、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整体呈现较低的空间关联程度,集聚水平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总体具有“内热外冷”的分布格局;在行业间和地区间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点,且集聚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异质效应显著;影响因子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作用各异,需求因子对行业集中程度和空间集聚水平皆具有抑制作用,传播因子和发展因子对前者具有抑制作用,对后者具有促进作用,消费因子则刚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文化产业 空间关联 产业集聚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小族群文化艺术符号研究与数字化设计再现
10
作者 王赛兰 李昕昕 龚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69-274,294,共7页
目的在藏羌彝走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保存了众多人数较少但文化独特的小族群,其独有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象征。方法以四川西南区域中典型的小族群——尔苏藏族为例,以其文化... 目的在藏羌彝走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保存了众多人数较少但文化独特的小族群,其独有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象征。方法以四川西南区域中典型的小族群——尔苏藏族为例,以其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文献资料“算日子书”为样本,对其中的图画文字符号进行研究和解读,并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再现。结论通过民族学、设计学、美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以数字手绘的方式重新构建了尔苏藏文“算日子书”的数字化体系,并应用于当地旅游文化建设中,是对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尔苏 算日子书 数字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11
作者 吴柏清 赵灿文 +1 位作者 张扬 罗欣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5年第4期206-212,共7页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丰度指数评估各县级行政区非遗资源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非遗资源水平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众多,十大非遗门类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占据独特优势,主要分布在各市(州)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呈现“一极(拉萨市城关区)多高(昌都市卡若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阿坝州汶川县、阿坝州茂县、黄南州同仁市)”的空间格局,非遗资源丰度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嵌套。第三,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坡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三个影响因子解释力由东向西递增,坡度的影响力由南向北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羌彝走廊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协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方永恒 宋婉怡 张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1,共8页
基于我国1985—2018年间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选取政策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3个维度对政策进行指标赋值量化,运用平均协同度测度模型,以量化数据描绘出了政策协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随着藏羌彝文化... 基于我国1985—2018年间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选取政策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3个维度对政策进行指标赋值量化,运用平均协同度测度模型,以量化数据描绘出了政策协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数量的增多,总效力逐年上升,总协同度以及各目标与措施间协同度不断增长。但2014—2018年,其协同度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各目标与措施间协同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协同度较弱的目标与措施,进一步提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有效实施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协同 政策量化 文化产业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河洮岷段)发展战略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建勋 范卫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70-176,共7页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一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河洮岷地区处于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极具经济开发价值。地...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一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河洮岷地区处于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极具经济开发价值。地方政府要深刻理解《规划》要求和精神,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战略平台相结合,用足、用活这一政策,促进河洮岷地区民族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走廊 河洮岷 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A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空间集聚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永恒 李丹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141,共11页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具有国家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带,近年来逐步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趋势。基于2007年和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38个市(州)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格局、网络结...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具有国家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带,近年来逐步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趋势。基于2007年和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38个市(州)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格局、网络结构特征及集聚驱动因素等,结果显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空间集聚水平呈现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非均衡状态;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网络紧密程度日益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整体空间集聚网络存在多中心、多节点、多子群等复杂特征,成都、西安、攀枝花和海西州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众多影响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中,地理邻近关系、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驱动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走廊 空间集聚 社会网络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发展进程与演进逻辑——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到“西南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带”
15
作者 胡洪斌 江宇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97,共6页
“区域发展”与“特色发展”是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战略。从“十一五”时期“西南地区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战略部署,到“十三五”时期“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规划,再到“十四五”时期“西南民族特色文... “区域发展”与“特色发展”是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战略。从“十一五”时期“西南地区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战略部署,到“十三五”时期“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规划,再到“十四五”时期“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呈现了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实现协调发展的演进过程。一方面,民族内部强社会关系凝聚的文化独特性是特色文化产业在地性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弱社会关系又可以使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特色文化产业分工得以在空间上实现具有规模效应的集聚。因此,借助“社会关系—民族文化—经济行为”分析框架来剖析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发展进程及其演进逻辑,尤其是从社会网理论的中观视角来看待协调发展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研究多民族区域实现协调发展的一个有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走廊 西南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带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bit-ISM模型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金銮 王璐 +2 位作者 祝熙繇 耍若小春 黄艳琼 《河北农机》 2024年第3期7-9,共3页
藏羌彝走廊农业发展与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采纳情况有“势差”,本项目通过研究农户采用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为完善农技推广政策提供参考。利用TAM框架和Probit-ISM模型测度影响因素。支持程度、推广意愿等变量显著... 藏羌彝走廊农业发展与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采纳情况有“势差”,本项目通过研究农户采用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层次结构,为完善农技推广政策提供参考。利用TAM框架和Probit-ISM模型测度影响因素。支持程度、推广意愿等变量显著正影响技术采纳行为;了解程度、务农人数显著负向影响技术采纳行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表层因素,技术推广服务和政府支持力度是间接因素,深层根源因素有农户基本情况、家庭农业经营特征。本项目坚持以提升政府民主管理水平、坚持农户导向原则,深入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创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用植保无人机技术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采纳行为 TAM框架 Probit-ISM模型 藏羌彝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