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拆离系层状钙质硅酸岩岩石学特征、工艺性能及开发应用研究
1
作者 施光海 邓晴晴 +5 位作者 梅玉林 林伟 姜鹏飞 翟寒蕾 路雪扬 佟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25-2538,共14页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少量磷灰石、榍石、方解石、绿泥石、黄铁矿、锆石等副矿物。矿物颗粒多呈半自形状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定向、拉长,偶见后期自形较好的粒状晶体与穿插的长石、石英、方解石细脉。综合本文研究及相关文献,推测钙质硅酸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变质变形温度可达~630℃,变形期间的围岩压力约为0.2~0.5GPa;变质作用发生于25Ma左右,结束时间可至17~15Ma。钙质硅酸岩的形成过程:沉积成岩后,在流体参与下发生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钙质硅酸盐为主的矿物;随后受动力变质作用矿物发生重结晶形成了颜色丰富、面理平直的钙质硅酸岩层。不同颜色的细层主要为矿物分层分带所致,这一现象是在强烈的变质变形及重结晶作用下形成的。相应地,其构成了藏南拆离系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构造地质背景和多种作用下才形成了这种独特外观的硅酸岩。该钙质硅酸岩质地细腻、平均摩氏硬度为6,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潜力。通过设计与雕刻应用的研究,表明其在艺术创作中兼具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独特的工艺特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由于该岩石发现于珠峰麓下绒布寺附近的冰川冲沟,且具有绒布质感,故将其工艺名定为“绒布玉”,以期其能够助力促进藏区文化艺术品开发与旅游行业发展。此外,该研究还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藏南拆离系,并从经济发展角度推动该钙质硅酸岩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 钙质硅酸岩 “绒布玉” 岩石学特征 工艺性能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拆离系活动与淡色花岗岩就位——以希夏邦马峰地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褚杨 郭宜琳 +4 位作者 刘谭杰 刘小驰 胡方泱 雷宜阳 林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1474,共14页
藏南拆离系是世界上最大的拆离断层系统,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构造边界,对喜马拉雅造山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拆离断层内部和断层下盘的高喜马拉雅单元,出露了大量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工作发现,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良... 藏南拆离系是世界上最大的拆离断层系统,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构造边界,对喜马拉雅造山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拆离断层内部和断层下盘的高喜马拉雅单元,出露了大量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工作发现,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因此,研究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历史和淡色花岗岩的就位过程,对理解拆离断层变形和演化过程、熔体-断层相互作用和成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选择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附近的两条经典剖面——吉隆和聂拉木,开展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就藏南拆离系的演化过程和淡色花岗岩的同构造迁移-就位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吉隆地区的拆离断层厚度数十米到上百米,影响范围小,下盘吉隆岩体和高喜马拉雅的向北拆离变形较弱;聂拉木拆离断层为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层次,拆离断层厚度达数千米,强烈的构造变形导致肉切村群和高喜马拉雅顶部发生强烈的糜棱岩化,韧性剪切后的淡色花岗岩以平行拆离断层的岩席或岩脉产出;由此,我们认为吉隆和聂拉木的拆离断层分别代表了藏南拆离系的不同构造层次,受控于后期不均一的构造隆升剥露过程,进而可以解释两个地区不同的构造特征。综合前人的研究工作,我们提出藏南拆离系内部拆离断层活动存在逐渐向上迁移现象,而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对该过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早期藏南拆离系的主拆离断层层次较深,控制了淡色花岗岩的顺层迁移和就位;而晚期熔体向更浅层次的运移,也促使藏南拆离系的主拆离断层也向上部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构造变形 岩浆侵位 断层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下地壳分层流动与减薄:来自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构造解析的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佳鑫 刘俊来 +1 位作者 周保军 闻俊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5-1488,共14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 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是造山带地壳变形的重要表现,它制约着造山作用过程。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内藏南拆离系为理解陆-陆板块会聚过程中中下地壳物质流动提供了范例。本项研究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开展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希夏邦马峰地区藏南拆离系为一宽约2km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变形岩石具有显著的分层流动特征。藏南拆离系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阶段塑性变形:D 1期变形表现为面理S 1、对称状透镜体和层间褶皱F 1的发育;D 2期变形表现为糜棱面理S 2、近E-W向拉伸线理L 2、不对称旋转碎斑和透镜体及褶皱的发育。运动学标志表明D 2期变形为上盘向东的运动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分析获得三组年龄:32.26±0.29Ma、22.31±0.18Ma和15.54±0.11Ma,这三组年龄的淡色花岗岩分别表现出D 1期变形、D 2期变形和未变形特征。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本文得出藏南拆离系ca.35~26Ma发生以纯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1期),ca.26~15Ma发生以单剪为主的剪切变形(D 2期)。D 1-D 2期变形为一递进剪切变形,二者可能归咎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中下地壳固态分层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独居石U-Th-Pb测年 希夏邦马峰地区 拆离 中下地壳分层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拉山穹窿的活动时限及其在藏南拆离系-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形成机制的应用 被引量:63
4
作者 张进江 杨雄英 +1 位作者 戚国伟 王德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35-3544,共10页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17~15Ma)指示了马拉山穹窿的最后岩浆侵位时间及可能的穹窿冷却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与藏南拆离系(STDS)中浅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最早侵位年龄,即~35Ma,而STDS下盘U-Pb年龄老于35Ma的浅色花岗岩为增厚地壳重熔成因,表明北喜马拉雅在~35Ma地壳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并暗示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可能存在一更广泛意义的地质事件。~35Ma以前增厚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下地壳渠道流,渠道流活动触发增厚造山楔的垮塌,形成STDS。STDS的伸展减薄引发更大规模浅色花岗岩侵位,花岗岩底辟作用形成了NHGD,本文最年轻U-Pb年龄及40Ar/39Ar年龄(17~15Ma)即代表马拉山的底辟与穹窿作用,之后的构造体制由东西向伸展所取代(始于~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花岗岩 深融作用 渠道流 地质年代 马拉山 拆离(stdS)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被引量:133
5
作者 杨竹森 侯增谦 +4 位作者 高伟 王海平 李振清 孟祥金 曲晓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77-1391,共15页
藏南拆离系是一条重要的锑、金成矿带,呈东西向平行于变质核杂岩带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研究,识别出3种主要矿床类型:1沙拉岗式锑矿床:受南北向正断层和东西向层间断层控制,矿体为石英-辉锑矿脉,围岩蚀变较弱;2马扎拉式锑-金... 藏南拆离系是一条重要的锑、金成矿带,呈东西向平行于变质核杂岩带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成矿特征的研究,识别出3种主要矿床类型:1沙拉岗式锑矿床:受南北向正断层和东西向层间断层控制,矿体为石英-辉锑矿脉,围岩蚀变较弱;2马扎拉式锑-金矿床:主要受间断层控制,局部与南北向断层相关,矿体主要由含金石英-辉锑矿脉体群组成,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发育;3浪卡子式金矿床:位于变质核杂岩周缘,受剥离断层和正断层控制,矿体呈石英细脉和蚀变岩构成的透镜体,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强烈。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流体主要为低温和低盐度流体。氢、氧、硫同位素研究显示,沙拉岗式锑矿床具有西藏地热水的特征(δD值为-140‰^-166‰),而马扎拉式锑-金矿床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两者的硫同位素大多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驱动的地热系统密切相关,在变质核杂岩附近形成浪卡子式金矿床,向外形成马扎拉式锑-金矿床,远离核杂岩形成沙拉岗式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金矿床 矿床类型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变质核杂岩 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对西藏卓奥友峰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7
6
作者 高成 刘娇 +2 位作者 李德威 汪帆 刘德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2-380,共9页
引入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卓奥友峰5个锆石和4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实验,分别获得11.2-17.1Ma和12.4-14.3Ma的年龄范围。年龄温度法计算得到中新世时期洛子峰拆离断层在卓奥友峰地区... 引入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卓奥友峰5个锆石和4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实验,分别获得11.2-17.1Ma和12.4-14.3Ma的年龄范围。年龄温度法计算得到中新世时期洛子峰拆离断层在卓奥友峰地区剥蚀作用逐渐增强的结论:(1)17.1-15.2Ma地壳冷却速率较慢,约为37.8℃/Ma;(2)15.2-13.5Ma地壳冷却速率为82.4℃/Ma,并且在14.3Ma左右构造活动最强烈,达到峰值;(3)13.5-12.4Ma地壳冷却速率可达1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裂变径迹测年(FT) 拆离(stdS) 卓奥友峰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主中央冲断层与藏南拆离系的特征及其活动时代 被引量:9
7
作者 刘焰 Wolfgang Siebel +1 位作者 李剑 肖序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6-644,共9页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藏南拆离系下部的韧性正断层所截,与其上覆的北坳组分开,北坳组顶部又被一脆性正断层将其与上覆的藏南特提斯沉积岩分开。这条韧性正断层称为STD1,其上部的脆性正断层称为STD2。独居石U-Th-Pb测年结果和构造分析表明,藏南定日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就是借助这2条韧性断层MCT1与STD1在大约13Ma时从藏南中下地壳折返至地壳浅部的,然后再遭受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区 主中央冲断层 拆离 断层活动年龄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拆离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S1期31-51,共21页
一、引言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在岩石圈会聚区,除了地壳缩短和增厚之外,许多造山带还有伸展运动.安第斯和西藏是活动构造区,已证明伸展和缩短是同时的(Dalmayrac&Molnar,1981;Burchfiel&.Royden,1985),东阿尔卑斯的构造特征表明... 一、引言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在岩石圈会聚区,除了地壳缩短和增厚之外,许多造山带还有伸展运动.安第斯和西藏是活动构造区,已证明伸展和缩短是同时的(Dalmayrac&Molnar,1981;Burchfiel&.Royden,1985),东阿尔卑斯的构造特征表明伸展可能与走滑关系更密切(Selverstone,1988;Ratschbacher&.others,1989)。本文主要根据实际材料论证喜马拉雅大幅度的伸展作用是与地壳缩短同时发生的,且方向大致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缩短 拆离 造山带 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雍错淡色花岗岩体热年代学及其对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构造活动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开玉 CHEVALIER Marie-Luce +5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王世广 白明坤 刘富财 王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97-3116,共20页
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重要的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长密切相关,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对探讨高原的生长过程和大陆变形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冲巴雍错花岗岩进行了U-Pb定年和低温... 藏南拆离系和亚东裂谷是藏南地区重要的伸展构造,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长密切相关,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对探讨高原的生长过程和大陆变形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冲巴雍错花岗岩进行了U-Pb定年和低温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岩体自22Ma侵位后经历了5个不同的冷却阶段:18~15.6Ma期间岩体的冷却速率为125℃/Myr;15.6~11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94℃/Myr;11~7Ma期间,平均冷却速率约24℃/Myr;7~3Ma平均冷却速率约5℃/Myr;3Ma以后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4℃/Myr。因岩体位于藏南拆离系内,又被亚东断层切过,认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限为22~11Ma,亚东正断层的起始活动时间为11Ma,且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岩体在~3Ma发生了快速冷却,可能指示了亚东裂谷的一次强烈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 亚东裂谷 淡色花岗岩 U-PB定年 低温热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奥友峰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历史:来自淡色花岗岩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雷 高成 +4 位作者 刘小驰 王佳敏 周梁杰 刘志超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09-2722,I0001-I0004,共18页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的重要产物,藏南拆离系的发展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紧密相关。因此,对藏南拆离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和历史。虽然学术界对于藏南拆离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的重要产物,藏南拆离系的发展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紧密相关。因此,对藏南拆离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和历史。虽然学术界对于藏南拆离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择藏南中部卓奥友峰地区进行研究,对侵入藏南拆离系下部的淡色花岗岩进行独居石和锆石U-(Th)-Pb定年。结果表明,该区域淡色花岗岩的活动时代为18~17Ma。前人分析得到这些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15Ma和~13Ma。结合前人热年代学工作,本文研究表明卓奥友峰淡色花岗岩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4Myr)从~700℃冷却到~120℃,平均冷却速度超过100℃/Myr。在13Ma以后,淡色花岗岩经历了较为缓慢的冷却过程(~10℃/Myr)。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指示了卓奥友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在17Ma或之前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13Ma左右。结合高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淡色花岗岩研究,本文认为藏南拆离系的启动和发展可能主要受到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峰期变质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 卓奥友峰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锑多金属矿硅-氧-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构造控制的响应 被引量:58
11
作者 孟祥金 杨竹森 +2 位作者 戚学祥 侯增谦 李振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49-1655,共7页
位于藏南拆离系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受 NS 向张性构造控制,容矿硅质岩具有沉积韵律特征。典型矿化剖面硅质岩石英的δ^(30)Si 范围为-0.4‰~-0.9‰,平均值~0.65‰,与热泉成因的硅质岩一致。硅质岩石英氧同位素(δ^(18)O_(V-SMOW))变化... 位于藏南拆离系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受 NS 向张性构造控制,容矿硅质岩具有沉积韵律特征。典型矿化剖面硅质岩石英的δ^(30)Si 范围为-0.4‰~-0.9‰,平均值~0.65‰,与热泉成因的硅质岩一致。硅质岩石英氧同位素(δ^(18)O_(V-SMOW))变化范围-1.3‰~12.3‰,多数在2.9‰~5.0‰之间,具有显著的低值,也与热泉成因硅质岩相近。容矿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具有热泉沉积特征而不是其它热液活动的产物。矿床硅质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_(V-SMOW)变化范围为-138‰~-160‰,换算后的流体δ^(18)O_(H2O)值均为负值(-0.1‰~-15.9‰),明显要低于一般热液流体的δD_(V-SMOW)与δ^(18)O_(H2O)值,不同于藏南其他锑(金)矿床,而与藏南热泉(水)的分布范围近于一致。扎西康矿床与锑有关的成矿作用不同于低温热液成矿而更类似于热泉型矿化。这种热泉型锑矿化与藏南拆离系在新喜马拉雅期的伸展构造活动有关,并受伸展构造形成的 SN 向张性构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多金属矿 硅氧氢同位素 热泉型矿化 扎西康 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锑金多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68
12
作者 戚学祥 李天福 +1 位作者 孟祥金 于春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38-1648,共11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 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哲古两条断裂带及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组成,是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以及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导致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内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依次构成沙拉岗—查拉普锑金成矿带、错美—隆子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拉康—错那银铅锌成矿带,其间分别以绒布—哲古和洛扎两个次级断裂带为界。矿体主要受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控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新喜马拉雅期。成矿作用与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新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向南挤出过程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沿着始喜马拉雅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发生自南向北伸展,诱发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沿构造带侵位,并促使沿构造带下渗地下水循环对流。当这些循环的地下水与沿构造带上升的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混合时,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沉淀形成沿褶皱翼部近东西向层间破碎带和近南北向构造带分布的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锑金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锑金多金属矿床 拆离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锆石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1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 本文采集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样品并进行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冲巴淡色花岗岩年龄为12.4±0.4 Ma,处于前人划分的新喜马拉雅阶段与后喜马拉雅阶段分界处。结合淡色花岗岩沿藏南拆离系分布的特征,可将其归入新喜马拉雅阶段。冲巴淡色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花岗岩,是藏南拆离系活动导致的构造减压熔融的产物,12.4±0.4 Ma的锆石U-Pb年龄代表了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活动时代。然而,这一活动时代明显滞后于喜马拉雅中西部地区,呈现自西向东启动时代和停止活动时代逐渐变晚的趋势;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分析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冷却年龄分别为9.11±0.25 Ma和9.62±0.10 Ma。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计算表明,冲巴淡色花岗岩体从12.4 Ma到9.11 Ma发生了快速冷却剥露,冷却速率高达137~162℃/Ma,这一结果与前人通过变质P-T-t研究得到的快速折返的结论相吻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12.4~9.11 Ma的快速冷却事件可能与研究区藏南拆离系的大规模伸展拆离导致的构造剥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拆离 冲巴淡色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锑-金矿带成矿规律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泽忠 李关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64-765,共2页
1概况本成矿带主要指介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与藏南拆离系主拆离面(STDS)之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部分,西起噶尔经定日东至隆子,总体呈EW向展布,长约2000km,东宽西窄,北邻冈底斯岩浆成矿带,南为高喜马拉雅地体,隶属于特提斯成矿域—... 1概况本成矿带主要指介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与藏南拆离系主拆离面(STDS)之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部分,西起噶尔经定日东至隆子,总体呈EW向展布,长约2000km,东宽西窄,北邻冈底斯岩浆成矿带,南为高喜马拉雅地体,隶属于特提斯成矿域—喜马拉雅成矿省—喜马拉雅AuSbFe白云母成矿带—北喜马拉雅(大陆边缘)AuSb白云母成矿亚带,为青藏高原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锑-金成矿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床 岩浆成矿带 成矿规律 特提斯喜马拉雅 变质核杂岩 北喜马拉雅 雅鲁布江缝合带 拆离 高喜马拉雅 白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木斯塘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雪震 刘小驰 +4 位作者 邢璐遥 赵向英 蒲浩澜 胡方泱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3-2259,共17页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仲巴县木斯塘地区发现锂辉石伟晶岩,这是首次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西部发现富锂伟晶岩,其矿物组成中包含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铌钽铁矿、锡石等锂-铍-铌-钽-锡等稀有金属矿物。这些锂辉石伟晶岩和相伴生的淡色花...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仲巴县木斯塘地区发现锂辉石伟晶岩,这是首次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西部发现富锂伟晶岩,其矿物组成中包含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铌钽铁矿、锡石等锂-铍-铌-钽-锡等稀有金属矿物。这些锂辉石伟晶岩和相伴生的淡色花岗岩显示经历过高程度结晶分异演化特征。根据岩相学观察,木斯塘地区所发现的锂辉石可分为自形的锂辉石Spd-Ⅰ和与石英交生的锂辉石Spd-Ⅱ两类,部分样品可以观察到锂辉石周围有透锂长石生长。所采集样品中并未见锂云母和锂电气石等结晶于岩浆演化晚期的矿物。根据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锂辉石伟晶岩样品相较于淡色花岗岩样品的K_(2)O/Na_(2)O、Zr/Hf和Nb/Ta比值均呈降低趋势,其Li_(2)O含量为1.63%~2.52%,已达工业品位。锂辉石伟晶岩中其他稀有金属元素含量也较高,如Be(140.5×10^(-6)~289.8×10^(-6))、Nb(79.59×10^(-6)~109.8×10^(-6))、Rb(301.4×10^(-6)~728.9×10^(-6))、Ta(19.97×10^(-6)~84.89×10^(-6))、Sn(76.76×10^(-6)~127.2×10^(-6))。通过锡石与独居石的U-(Th)-Pb同位素定年,确定木斯塘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24Ma,属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浆活动的新喜马拉雅阶段,时间上与珠峰地区中段中部的琼嘉岗(普士拉)锂辉石伟晶岩和希夏邦马峰地区岗布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似。依据本文木斯塘淡色花岗岩独居石所得年龄(21~22Ma)及前人数据,木斯塘淡色花岗岩浆的活动时间的大致范围为26~17Ma,其中包含多期的岩浆活动。上述特征均表明喜马拉雅中段西部的木斯塘地区具有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木斯塘 淡色花岗岩 锂辉石伟晶岩 稀有金属 拆离 晚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琼嘉岗锂辉石伟晶岩结构模型与就位构造机制
16
作者 李俊瑜 秦克章 +5 位作者 赵俊兴 赵永能 周起凤 曹明坚 朱丽群 何畅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1-770,共20页
矿床的就位构造特征对揭示其成因、控矿构造及圈定找矿靶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琼嘉岗锂矿是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首个超大型锂矿,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点,且就位构造特征保存完好。本研究通过宏观、微观及矿物组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 矿床的就位构造特征对揭示其成因、控矿构造及圈定找矿靶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琼嘉岗锂矿是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首个超大型锂矿,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点,且就位构造特征保存完好。本研究通过宏观、微观及矿物组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沿藏南拆离系(STDS)北部边界自北向南,帮色曲锂辉石伟晶岩呈透镜状(距STDS北部边界~7.6km,海拔~5312m);琼嘉岗主矿体锂辉石伟晶岩呈厚板状、囊状(距STDS北部边界~16.8km,海拔5364~5500m);琼嘉岗南锂辉石伟晶岩呈平缓的板状(距STDS北部边界~18.7km,海拔5548~5562m)。(2)琼嘉岗主矿体面理中间缓(倾角在10°~23°),两侧陡(倾角在30°~50°),西侧面理倾向在W270°~NW290°,中部面理倾向在SE170°~SW190°,东侧面理倾向在SE130°~SE160°,整体呈“帽子状”就位于肉切村群。(3)琼嘉岗主矿体中靠近围岩的锂辉石线理倾伏向在SE155°~SW190°,倾伏角在17°~40°。锂辉石伟晶岩内部的线理倾伏角在21°~67°,部分线理倾伏向在E90°~SE110°,倾伏角在7°~20°。(4)细晶岩中长石、石英和锂辉石具有一致的颗粒形态优选方位和结晶学优选方位。锂辉石伟晶岩中长石、石英和锂辉石具有一致的颗粒形态优选方位。长石和锂辉石c-<001>轴平行于X轴,而石英c-<0001>轴平行于Z轴。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提出,沿藏南拆离系北部边界向南并随海拔升高,锂辉石伟晶岩呈现出“近端低海拔透镜状-中部囊状或厚板状-远端高海拔平直板状”的就位构造特征。这一认识将为深入研究高喜马拉雅锂辉石伟晶岩的就位特征及寻找新的锂辉石伟晶岩露头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也为全球伟晶岩锂矿的结构模型与就位构造机制提供了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 琼嘉岗锂矿 锂辉石伟晶岩 就位构造 矿物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洛扎地区过铝质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17
作者 童劲松 钟华明 +2 位作者 夏军 鲁如魁 杨世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8-318,共11页
洛扎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过铝质二云母(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长花岗岩,这些岩体侵位的时代为中新世,构成了高喜马拉雅花岗岩带的东延部分。岩体以高铝、低镁铁组分,高锶、氧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 洛扎及其以南地区分布有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过铝质二云母(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电气石二长花岗岩,这些岩体侵位的时代为中新世,构成了高喜马拉雅花岗岩带的东延部分。岩体以高铝、低镁铁组分,高锶、氧同位素比值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它们是泥质岩的深熔作用和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产物。过铝质花岗岩是在后碰撞造山作用阶段的大规模伸展拆离作用背景下沿拆离构造带侵位的,形成于藏南拆离系韧性活动阶段的晚期,是一种典型的后碰撞过铝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质花岗岩 后碰撞作用 拆离 洛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淡色花岗岩岩石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小驰 杨雷 +2 位作者 何少雄 胡方泱 王佳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6-1460,共15页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二者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变形程度都有所差异,全岩地球化学中弱变形的黑花岗岩表现出低Si和富Al、Mg、Fe、K、Ti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强变形和弱变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均表现出高Si和贫Mg、Fe、K、Ti的特征,A/CNK为1.11~1.17。同黑云母花岗岩相比,二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中Eu元素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中富集Sn、U,亏损Ba、Sr、Zr、Hf、LREE等元素,暗示岩浆经历了斜长石、黑云母、锆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独居石给出U-Th-Pb年龄为22.9±0.2Ma、22.7±0.5Ma和22.7±0.7Ma的一致结果,这一年龄略早于前人报道的结果,指示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在该区域与喜马拉雅中段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希夏邦马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与碰撞后伸展阶段发育的藏南拆离系活动具有同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希夏邦马峰 U-Th-Pb年龄 拆离 分离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迦穹隆北侧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对喜马拉雅造山带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宏立 范云松 +3 位作者 张进江 古大祥 林超 王晓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7-1668,共22页
萨迦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中部。野外构造解析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可划分为由浅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构成上构造层,糜棱状石榴石片岩构成中构造层,糜棱状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复合体构成下构造层(穹隆核部)。从上构... 萨迦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中部。野外构造解析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可划分为由浅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构成上构造层,糜棱状石榴石片岩构成中构造层,糜棱状的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复合体构成下构造层(穹隆核部)。从上构造层向中构造层变质变形程度连续增高,但没有明显的拆离断层分隔,中构造层与下构造层被拆离面分隔。不同构造层次都具有统一的近北倾的线理和面理,运动学特征都指示了上盘向北的伸展剪切,表明萨迦穹隆北侧剖面的剪切变形可能代表了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穹隆的出露。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以顺层(面理化)和切层形式侵位于下构造层片麻岩中,呈现明显的同构造变形特征。两类淡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主量元素特征:高的SiO_(2)(73.26%~74.87%)、Al_(2)O_(3)(14.37%~15.03%)和CaO(1.51%~1.81%),A/CNK指数在1.08~1.16之间。白云母花岗岩表现出较高的Ba(398×10^(-6)~739×10^(-6))和Sr(135×10^(-6)~165×10^(-6)),低的Rb(180×10^(-6)~201×10^(-6))和Rb/Sr比(1.22~1.34),变化的Eu/Eu*(0.76~1.47),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明显右倾趋势。石榴石花岗岩表现出低的Ba(204×10^(-6)~282×10^(-6))和Sr(81×10^(-6)~103×10^(-6)),较高的Rb(243×10^(-6)~281×10^(-6))和Rb/Sr比(2.37~3.22),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46~0.6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呈“海鸥型”。苦堆淡色花岗岩的初始87 Sr/86 Sr比为0.762732~0.766668,ε_(Nd)(t)为-13.1~-12.5,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一致。年代学结果表明苦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约27Ma,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27.5~28.1Ma。根据岩相学、年代学、运动学、地球化学等分析,认为苦堆白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白云母水致熔融,源岩为大喜马拉雅较深位置的变杂砂岩,石榴石花岗岩是白云母花岗岩进一步结晶分异的结果。同构造的苦堆淡色花岗岩反映了渐新世早期藏南拆离系已经启动,藏南拆离系的启动诱发了地壳深部的白云母水致熔融,形成淡色花岗岩,并沿着藏南拆离系侵位。喜马拉雅造山带在渐新世(集中于28~26Ma)已从碰撞增厚转换为代表松弛与折返的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堆岩体 淡色花岗岩 拆离 地球化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新突破 被引量:78
20
作者 吴福元 王汝成 +1 位作者 刘小驰 谢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61-3276,共16页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但自提出该地区淡色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成因模式后,与这些花岗岩演化相关的稀有金属成...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但自提出该地区淡色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成因模式后,与这些花岗岩演化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并在铍和铌钽的矿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尽管如此,锂的成矿作用研究和资源寻找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期《岩石学报》报道的喜马拉雅中部琼嘉岗和热曲锂辉石伟晶岩及珠峰前进沟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的发现,充分说明喜马拉雅地区锂资源前景广阔,表明喜马拉雅有望在近期内成为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的大型接替基地。根据目前的进展,喜马拉雅地区未来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应加强如下方面的研究:(1)加大区内淡色花岗岩岩石学与岩石成因研究力度,厘定它们岩浆结晶分异的程度与成矿潜力;(2)对北喜马拉雅穹窿和岩体开展接触变质与围岩蚀变研究,以寻找热液交代型稀有金属矿床;(3)加强高喜马拉雅地区藏南拆离系与花岗岩侵位关系的研究,以判断分异岩浆及成矿伟晶岩的赋存部位。近期应集中力量围绕普士拉一带的藏南拆离系、韧性变形的肉切村群地层和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等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以期在锂资源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成矿 淡色花岗岩 拆离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