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羌塘丁固—加措地区康托组的时代 被引量:11
1
作者 岳龙 牟世勇 +1 位作者 曾昌兴 易成兴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9-232,共4页
自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创建康托组以来,康托组岩石地层单位广泛应用于羌塘地区,普遍认为其时代为新近纪。笔者于丁固—加措地区的康托组地层中采获古近纪轮藻化石Obtusocharasp.,O.lanpingensis,Gyrogonaqinajiangica和部分孢粉化石,... 自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创建康托组以来,康托组岩石地层单位广泛应用于羌塘地区,普遍认为其时代为新近纪。笔者于丁固—加措地区的康托组地层中采获古近纪轮藻化石Obtusocharasp.,O.lanpingensis,Gyrogonaqinajiangica和部分孢粉化石,并在康托组底部安山岩中获K-Ar年龄65.1~66.5Ma。上述轮藻组合与同位素年龄指示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据此将测区康托组的时代确定为古近纪。由于测区康托组之上被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因此康托组时代的确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测区新生代地层系统,还指示测区在康托组与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托组的时代 地质意义 藏北羌塘丁固—加措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地区侏罗纪颗石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胡瑞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13-618,共6页
藏北羌塘地区出现了两套代表深水相沉积的黑色岩系,成为该区研究中的又一热点。最近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黑色岩系中含有数量丰富但属种比较单一的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经鉴定,主要是Ellipsagelosphaera sp.(椭... 藏北羌塘地区出现了两套代表深水相沉积的黑色岩系,成为该区研究中的又一热点。最近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黑色岩系中含有数量丰富但属种比较单一的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Cocco-lithophore)。经鉴定,主要是Ellipsagelosphaera sp.(椭圆晶球颗石藻未定种),结合菊石化石,认为其时代归属于侏罗纪。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在西藏特提斯最东部侏罗纪地层中颗石藻化石的存在。文中初步识别了Ellipsagelosphaera sp.及其分布、时代。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颗石藻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富,认为这两套深水相黑色岩系的出现特别是以颗石藻输入为主的烃源层可能是因为颗石藻的勃发。颗石藻的发现,对研究区烃源岩的空间分布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区 侏罗纪 钙质超微化石 颗石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戈木日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变质作用pTt轨迹 被引量:23
3
作者 翟庆国 李才 王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07-1220,共14页
羌塘中部榴辉岩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改则县古姆乡片石山地区。榴辉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角闪石等,围岩为石榴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石榴白云母片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构成,蓝... 羌塘中部榴辉岩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段,改则县古姆乡片石山地区。榴辉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角闪石等,围岩为石榴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石榴白云母片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构成,蓝片岩由石榴子石、角闪石(含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等构成。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榴辉岩主要经历了3期变质作用:①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石榴子石、绿辉石和多硅白云母为特征,变质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00℃和2.3GPa;②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后期形成的冻蓝闪石、镁红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等交代早期矿物为特征;③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以毛发状阳起石等为特征。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代表了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和冈瓦纳与劳亚大陆碰撞造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区 榴辉岩 PT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双湖地区早侏罗世油页岩剖面有机地球化学与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2 位作者 胡瑞忠 钟宏 邹艳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大洋缺氧事件 早侏罗世 双湖地区 有机地球化学 油页岩 藏北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含量 同位素异常 盆地 岩相组合 菊石化石 地层剖面 曲线显示 事件地层 泥灰岩 sp. 干酪根 偏移量 对比性 欧洲 泥岩 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的生物地层特征
5
作者 王永胜 张树岐 +4 位作者 郑春子 李庆武 冯德臣 李学彬 于喜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0,共9页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盆地 曲瑞恰乃地区 中侏罗世 色哇组 莎巧木组 布曲组 生物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草原上的帐篷寺庙——柏尔贡巴
6
作者 欧朝贵 朱布久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57-158,共2页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篷 草原文化 寺庙 生活方式 藏北高原 文化载体 牧民 恒河平原 那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吉瓦地热田的特征及其资源评价
7
作者 方斌 杨运军 +2 位作者 王根厚 周训 陈胜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35-1341,共7页
吉瓦温泉位于西藏尼玛县绒马乡吉瓦村北。温泉出露于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中,受江爱藏布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地下热水矿化度为5.54×103~5.58×103mg/L,水化学类型属Na-Cl·HCO3型。温泉水中H2SiO3、Li+、F-等含量较高,这3... 吉瓦温泉位于西藏尼玛县绒马乡吉瓦村北。温泉出露于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中,受江爱藏布活动断裂带的控制。地下热水矿化度为5.54×103~5.58×103mg/L,水化学类型属Na-Cl·HCO3型。温泉水中H2SiO3、Li+、F-等含量较高,这3项指标满足医疗矿水的标准。热水系统的热源来自于地壳中的部分熔融层,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伴有深部热液加入。混合模型研究显示,温泉水为地下热水和冷水的混合物,冷水占的比例介于77%~95%之间,混合水的循环年龄约31a,利用SiO2温标法计算出浅部热储温度为120℃,深度为832m。混合前热水温度为215~280℃,对应深部热储深度为1466~1900m。吉瓦热田面积约6km2,天然放热量为7.53×1013J/a,地热资源量为32606×1014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地区 吉瓦热田 温泉 钙华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最大规模沥青脉的发现
8
作者 谭富文 王剑 +1 位作者 王小龙 杜佰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01-802,共2页
关键词 盆地 沥青脉 含油气盆地 藏北地区 油气资源 碎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早中侏罗世过渡期碳同位素波动及成因研究
9
作者 伊海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511,共7页
藏北双湖县巴岭乡地区出露一套深水相黑色页岩地层,包括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二个组地层单元。根据菊石化石控制的生物地层时代,下伏曲色组划归PliensbachianToarcian阶,上覆色哇组级代表AalenianBajocian期沉积,二者之... 藏北双湖县巴岭乡地区出露一套深水相黑色页岩地层,包括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二个组地层单元。根据菊石化石控制的生物地层时代,下伏曲色组划归PliensbachianToarcian阶,上覆色哇组级代表AalenianBajocian期沉积,二者之间为连续沉积,是目前西藏特提斯域菊石化石控制程度最高的中下侏罗统地层。野外实测了索布查J_(2)/J_(1)界线剖面,按2m间距采集了148件样品,室内开展了无机碳(δ^(13) C_(carb))和有机碳(δ^(13) C_(kero))分析,目的是揭示早侏罗世末期到中侏罗世初期这一时段的古海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曲色组沉积期古海水δ^(13) C_(DIC)偏正,而色哇组δ^(13) C_(DIC)偏负,J_(2)/J_(1)界线上下δ^(13) C_(carb)值显示阶步式负向偏移的特点。根据相关分馏方程计算,Toarcian期海洋浮游植物繁盛,δ^(13) C_(DIC)偏正,海水营养盐NO_(3)浓度偏低,而Aalenian期海洋浮游植物衰减,δ^(13) C_(DIC)偏低,NO_(3)浓度升高。沉积有机质或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 C_(kero)在J_(2)/J_(1)界线上下与δ^(13) C_(carb)变化趋势一致,也具有由高值逐渐偏低的特点,但δ^(13) C_(carb)和δ^(13) C_(kero)变化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并不同步,这是因为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高低变化所致。文中根据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定量的描述了索布查界线剖面陆源和海源有机质比例的变化过程,讨论了曲色组和色哇组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中侏罗统 地层界线剖面 无机碳同位素 有机碳同位素 古海洋与烃源岩 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草地资源及其演化趋势——以申扎地区为例
10
作者 李才 翟庆国 +2 位作者 徐锋 朱志勇 王天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1-998,共8页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原鼠兔由于几乎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对高原草地的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寒、冻融作用、地下水位下降、雪线上升和冰川萎缩、猖獗的鼠害、超载过牧是高原植被(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高寒、缺水、鼠害和超载过牧是最重要的原因。藏北申扎地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比例为约1∶9,湿地和植被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大面积草场萎缩,形成了环状草地退化带。藏北草地向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的,根治鼠害,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减缓草场退化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地区 高寒植被区 生态系统 植被类型 发展趋势 申扎地区 草地资源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