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岛工作面顶板破断的薄板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正春 李伟利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6,110,共4页
为了研究孤岛工作面的顶板破断机理,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两对边简支两对边固定、三边简支一边固定的顶板薄板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得出薄板的极限破断准则和应力分布情况,并通过极限破断准则计算出顶板破断初次来压步距和... 为了研究孤岛工作面的顶板破断机理,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两对边简支两对边固定、三边简支一边固定的顶板薄板力学模型。分析计算得出薄板的极限破断准则和应力分布情况,并通过极限破断准则计算出顶板破断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通过现场观测顶板断裂的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其结果与理论分析计算的结果较吻合,可为类似的工作面来压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顶板破断 薄板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弹性基支薄板模型的顶板力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康亚明 贾延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7-50,共4页
老顶力学模型采用薄板模型,根据弹性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求得基于文克勒弹性地基薄板模型的顶板位移函数。将支撑老顶的直接顶与煤层视为黏弹性基础,基础模型为广义开尔文模型,在弹性地基薄板模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弹性-黏... 老顶力学模型采用薄板模型,根据弹性力学中的最小势能原理,求得基于文克勒弹性地基薄板模型的顶板位移函数。将支撑老顶的直接顶与煤层视为黏弹性基础,基础模型为广义开尔文模型,在弹性地基薄板模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弹性-黏弹性"对应原理,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法得到了基于黏弹性基支四边固支薄板模型的老顶位移、应力的解析解,为分析顶板稳定性及预测老采空区的地表沉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地基 黏弹性地基 薄板模型 顶板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匹配点和薄板样条函数模型优化的视差图像拼接
3
作者 陈洁芳 黄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7,共13页
针对智能驾驶中图像拼接存在的匹配点冗余和拼接后图像局部扭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点和薄板样条函数模型优化的视差图像拼接方法.首先,根据图像匹配点的分布位置构建稀疏矩阵;其次,通过网格约束匹配点数量消除冗余匹配点,缩短计... 针对智能驾驶中图像拼接存在的匹配点冗余和拼接后图像局部扭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点和薄板样条函数模型优化的视差图像拼接方法.首先,根据图像匹配点的分布位置构建稀疏矩阵;其次,通过网格约束匹配点数量消除冗余匹配点,缩短计算薄板样条函数模型的时间;最后,采用改进的薄板样条函数模型进行图像配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消除了匹配点冗余并改善了图像扭曲问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驾驶 视差图像拼接 改进薄板样条函数模型 稀疏矩阵 匹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忠辉 谢和平 李全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针对长壁工作面顶板垮落具有局部、分段、迁移的时空特征, 将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铰接的薄板, 建立了薄板组力学模型. 利用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几种支承条件下薄板的应力和挠度分布, 并研究其垮落条件. 从... 针对长壁工作面顶板垮落具有局部、分段、迁移的时空特征, 将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划分成若干个相互铰接的薄板, 建立了薄板组力学模型. 利用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几种支承条件下薄板的应力和挠度分布, 并研究其垮落条件. 从理论上解释了沿工作面方向顶板垮落及其来压特征, 在工程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壁工作面 采场顶板 薄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基于薄板理论的采场覆岩关键层的判别方法”的商榷 被引量:11
5
作者 秦伟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197,共4页
就工作面宽度与关键层位置判别的关系以及基于薄板模型的关键层判别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各硬岩层的破断顺序是由各硬岩层步距准数所决定的,与工作面宽度无关,因此无论是采用梁模型还是薄板模型对关键层位... 就工作面宽度与关键层位置判别的关系以及基于薄板模型的关键层判别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各硬岩层的破断顺序是由各硬岩层步距准数所决定的,与工作面宽度无关,因此无论是采用梁模型还是薄板模型对关键层位置的判别结果没有影响;上覆硬岩层几何尺寸并不一定能符合薄板的定义,而且基于薄板模型的关键层判别方法需要工作面宽度才能进行计算,如果工作面宽度小于上覆硬岩层的步距准数,硬岩层将稳定不破断,就无法得到硬岩层的破断距,也就无法通过比较硬岩层破断顺序来确定关键层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关键层 判别方法 工作面宽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板理论的首采工作面基本顶来压步距数值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于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5-199,共5页
基本顶破断对工作面来压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首采工作面的基本顶破断机理,根据顶板发生初次破断和周期性破断时的边界条件,分别建立了四边固支、三边固支一边简支的顶板薄板力学模型。利用伽辽金法对薄板模型进行力学计算,对工作面... 基本顶破断对工作面来压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首采工作面的基本顶破断机理,根据顶板发生初次破断和周期性破断时的边界条件,分别建立了四边固支、三边固支一边简支的顶板薄板力学模型。利用伽辽金法对薄板模型进行力学计算,对工作面顶板破断时基本顶岩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破断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极限破断准则得出顶板破断位置与来压步距。结果表明:工作面基本顶破断与上覆岩层载荷、工作面长度、推进距离、岩层厚度、泊松比等因素有关,与板的弹性模量无关。现场观测顶板来压步距与理论计算结果较吻合,可为首采工作面来压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采工作面 顶板破断 薄板模型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包汉勇 刘超 +5 位作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裂缝主要形成期(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和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的影响,断层广泛发育的区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并引起较大的应力梯度。②利用库伦-莫尔破裂准则预测了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同时引入剪切破裂指数R定量表征裂缝发育的强度,其值越大反映裂缝发育程度越高。窄陡断背斜和断层附近裂缝发育,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而在宽缓向斜部位裂缝发育程度最弱,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硅质页岩应力集中,裂缝最发育。③涪陵南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有利区主要为3个区带:远离大断层的凤来向斜内部,主要构造变形期未遭受大的破坏作用,其位于应力低值区,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为Ⅰ类有利区;白马向斜内部小断层发育,应力值位于中等水平,保存条件中等,为Ⅱ类较有利区;石门—金坪断背斜遭受到强烈改造作用,容易产生大规模剪切裂缝,破坏了保存条件,为Ⅲ类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岩石力学参数 有限元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场 剪切裂缝 库伦-莫尔破裂准则 破裂指数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涪陵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约束影响的充填挡墙厚度确定方法及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程爱平 杜澳宇 +2 位作者 尹东 石劲 王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11,共13页
不合理的边界加固方式会导致充填过程中挡墙边缘抗弯能力弱化进而影响采场安全。基于此,为了确定合理的充填挡墙厚度,探讨边界约束对充填挡墙稳定性的影响,将挡墙结构简化为4类薄板模型。以第一强度准则为判断依据,提出了不同边界约束... 不合理的边界加固方式会导致充填过程中挡墙边缘抗弯能力弱化进而影响采场安全。基于此,为了确定合理的充填挡墙厚度,探讨边界约束对充填挡墙稳定性的影响,将挡墙结构简化为4类薄板模型。以第一强度准则为判断依据,提出了不同边界约束模式下充填挡墙厚度确定方法。结合大冶铁矿工程实际,探讨了不同边界约束模式下充填挡墙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解析几何和数值模拟对本文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挡墙最小厚度与充填高度、充填料浆容重呈正相关关系,与挡墙抗拉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增加挡墙抗拉强度有利于挡墙稳定性;②挡墙内外侧拉伸应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外侧呈X型分布,内侧呈O型分布,边界抗弯能力弱化会导致拉伸区域拓展,增加挡墙边界弯矩可以有效防止挡墙破坏;③数值模拟获取的应力分布规律与解析几何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充填挡墙厚度确定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为类似采场充填挡墙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挡墙 边界约束 薄板模型 最小厚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的气化腔安全宽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东振 任博 +7 位作者 陈艳鹏 赵宇峰 陈浩 陈姗姗 薛俊杰 张梦媛 易海洋 吴瀚琦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煤炭地下气化是目前温度最高(超过1200℃)的化石能源非常规开发方式,中深层(本文指埋深800~1500 m)煤炭地下气化在提高气化压力、降低地质安全风险方面优势明显,科学预测气化腔安全宽度对保障气化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基于可控注... 煤炭地下气化是目前温度最高(超过1200℃)的化石能源非常规开发方式,中深层(本文指埋深800~1500 m)煤炭地下气化在提高气化压力、降低地质安全风险方面优势明显,科学预测气化腔安全宽度对保障气化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由于目前基于可控注入点后退(CRIP)工艺的气化腔安全宽度计算方法尚未建立,为保证现场试验顺利实施,需要开展针对性研究。气化腔顶板“裸露”在气化腔后会受到高温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压应力约束条件下岩石内部热应力产生位置以及颗粒、基质热膨胀系数差异对热应力大小的影响规律,结合高温处理后的岩石电镜扫描结果,查明了高温下岩石热损伤机理。根据CRIP气化工艺造腔特点,建立了考虑高温影响的气化腔顶板薄板模型,结合“关键层”理论提出了气化腔安全宽度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岩石热损伤是岩石物理化学反应与热应力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下岩石发生不规则变形,岩石热损伤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是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岩石的最大拉张热应力出现在颗粒界面或热膨胀系数较小的颗粒中,颗粒与基质热膨胀系数比值在[0.01~1)时,最大拉张热应力随颗粒热膨胀系数减小而快速增加。泥岩加热到200℃时开始出现微裂隙;加热到400℃时裂隙发育更加明显,主要是沿颗粒边缘破裂;加热到600~800℃时,裂隙数量增多、尺寸变大;加热到1000℃时,除出现较大裂隙外,还产生了大量孔隙;1200℃时裂隙连通性明显增加,气孔发育较大。由于高温的影响,薄板模型的步距准数不再是定值,需要根据气化腔顶板热破坏范围与顶板硬岩层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具体数值。气化腔安全宽度受温度影响,在研究算例中,砂岩顶板在35、1000℃时安全宽度计算结果分别为34.3 m和14.1 m,相差达58.9%,泥岩顶板在35、1000℃时安全宽度计算结果分别为16.7 m和15.9 m,相差4.8%。最后从降低顶板垮落风险、有利于气化控制角度,提出了煤层纵向靶区位置的确定方法,当煤层厚度超过气化腔安全宽度一半时,建议将水平井纵向靶区设计在距离煤顶不超过气化腔安全宽度一半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可控注入点后退工艺 气化腔 热应力 热损伤 薄板模型 步距准数 安全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增大楼对地倾斜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熊先保 张远城 +1 位作者 徐智明 郭皓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4期78-82,共5页
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建立了水平矩形薄板模型 ,推导了计算此类薄板影响地倾斜的基本公式。通过该模型的模拟计算 ,分别得出了由大楼质量造成的附加引力位对观测点水平摆的偏转角度和大楼负荷产生的地倾斜 ,并针对厦门地震台的实际... 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建立了水平矩形薄板模型 ,推导了计算此类薄板影响地倾斜的基本公式。通过该模型的模拟计算 ,分别得出了由大楼质量造成的附加引力位对观测点水平摆的偏转角度和大楼负荷产生的地倾斜 ,并针对厦门地震台的实际情况 ,讨论了大楼对地倾斜观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 建筑物 监测 弹性力学 水平矩形薄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风窗动态分布特征与破坏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峰 何子建 +3 位作者 张悦 沙芳菲 董新慧 刘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66-3175,共10页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中在固定构筑物处会出现多个波峰震荡,有着显著的超压与振荡现象,对矿井通风设施破坏效应明显,但具体的破坏过程和机理尚不清楚。基于矩形薄板模型,建立了矩形风窗自由振动的Hamilton体系对偶方程与四边固...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中在固定构筑物处会出现多个波峰震荡,有着显著的超压与振荡现象,对矿井通风设施破坏效应明显,但具体的破坏过程和机理尚不清楚。基于矩形薄板模型,建立了矩形风窗自由振动的Hamilton体系对偶方程与四边固支(C-C-C-C)矩形风窗振动的频率方程及其振型分析函数;基于振型函数的正交性与杜哈梅积分,得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风窗振动的挠度动态分布方程。基于牛顿迭代法与MATLAB软件,得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风窗振动模态主要由1阶、5阶、6阶主振型构成,并分别得出了其振动的固有频率;分析了应力、应变、弯矩、横向剪力、最大主应力与主应变动态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四边中点及其附近区域、矩形风窗中心区域、矩形风窗四角附近区域。基于第三强度理论,得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四边固支矩形风窗发生损伤破坏的起始位置为四边中点区域,然后是矩形风窗中心区域;发展趋势是主要沿着矩形风窗长轴的中心区域破坏,其次是沿着短轴的中心区域破坏;由1阶主振型(主频)可推断出矩形风窗的起始破坏位置,由5阶、6阶主振型可以判断破坏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基于Ls-DYNA软件,采用PLASTIC_KINEMATIC材料模型,模拟分析了四边固支矩形风窗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破坏过程,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初步揭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风窗的破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矩形风窗 薄板模型 动态分布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系数和可靠度的极破碎矿体进路优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尚雪义 李夕兵 +1 位作者 彭康 徐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90-2397,共8页
基于极破碎矿体开采条件极其复杂、难以确定合理的进路断面参数等问题,建立下向进路薄板力学模型,得到进路承载层抗拉强度破坏判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安全系数法和可靠度理论研究进路宽度和高度对承载层拉应力的影响,并对这2种方法所得结... 基于极破碎矿体开采条件极其复杂、难以确定合理的进路断面参数等问题,建立下向进路薄板力学模型,得到进路承载层抗拉强度破坏判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安全系数法和可靠度理论研究进路宽度和高度对承载层拉应力的影响,并对这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优化出最佳进路断面,进而开展ABAQUS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断面优化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进路宽度对承载层拉应力的影响较大,可采用"小宽度、大高度"的思路优化断面;安全系数和可靠度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可靠度分析更合理;数值模拟结果与工业试验结果及可靠度分析结果较吻合,表明采用可靠度理论优化极破碎矿体进路断面是可行的,可实现极破碎矿体安全高效经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安全系数 可靠度分析 数值模拟 位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指标的下向进路断面安全系数法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纪永刚 彭康 +1 位作者 赵杰 李纪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实现下向进路安全高效经济开采,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下向进路薄板力学模型,得到充填体失稳破坏抗拉强度判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下向进路P(h/M)经济模型。以山东某金矿为例分析了安全系数为1.8时,不同进路宽度、高度与下向进路充填... 为实现下向进路安全高效经济开采,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下向进路薄板力学模型,得到充填体失稳破坏抗拉强度判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下向进路P(h/M)经济模型。以山东某金矿为例分析了安全系数为1.8时,不同进路宽度、高度与下向进路充填经济指标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指标与进路宽度呈直线增长关系,与进路高度呈幂函数降低关系,且M≤1.5 m时经济指标大幅下降,M>1.5 m时经济指标缓慢下降。进而研究了进路半宽为1.3m到1.7 m,高度为2.8 m到3.6 m的经济指标,建议将传统安全系数分析结果(l=1.5 m、M=3.6 m、h=1.49 m)改为经济指标分析结果(l=1.4 m、M=3.6 m、h=1.40 m),此时充填成本降低1.64元/m3。由此得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下向进路 安全系数 经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开采含硬夹矸顶煤破碎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宇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39,共7页
为解决含硬夹矸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差、采出率低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建立了夹矸破断的均布载荷薄板力学模型,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不同夹矸层数对顶煤破碎机理及冒放性的影响规律。同时,运用LS-DYNA3... 为解决含硬夹矸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差、采出率低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建立了夹矸破断的均布载荷薄板力学模型,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不同夹矸层数对顶煤破碎机理及冒放性的影响规律。同时,运用LS-DYNA3D显式动力分析程序模拟了不同装药方式、不同炮孔位置时的爆破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顶煤深孔预裂爆破、双轮间隔放煤等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中部滞后煤壁3~5 m为易拉伸破断区,两端头为易剪切破坏区,夹矸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程度与其层数呈正相关,不耦合装药、炮孔位置位于夹矸内部时的爆破效果更好,实施顶煤弱化措施和优化采放工艺后,顶煤放出率提高至85%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生产实践、提高顶煤放出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硬夹矸 特厚煤层 顶煤破碎机理 深孔预裂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alloy基体热障涂层TGO热生长应力的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易统 丁军 +1 位作者 宋鹍 黄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8-33,共6页
热生长氧化物(TGO)的生长应力是导致热障涂层系统(TBCs)失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Fecralloy金属矩形薄板模型,研究在不含初始缺陷的热障涂层系统中TGO氧化生长机理,分析该模型在高温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并在涂层经历热循环后代入... 热生长氧化物(TGO)的生长应力是导致热障涂层系统(TBCs)失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Fecralloy金属矩形薄板模型,研究在不含初始缺陷的热障涂层系统中TGO氧化生长机理,分析该模型在高温热循环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并在涂层经历热循环后代入相应的材料参数得到TGO热生长应力的理论结果;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模型热循环过程,获得了TGO热生长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证明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为以后热障涂层系统的失效分析以及疲劳寿命的预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O TBCS 失效 矩形薄板模型 TGO热生长应力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multi-stage incremental forming with different forming stages and angle intervals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军超 杨芬芬 周志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42-848,共7页
Although multi-stage incremental sheet forming has always been adopted instead of single-stage forming to form parts with a steep wall angle or to achieve a high forming performance,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empiric... Although multi-stage incremental sheet forming has always been adopted instead of single-stage forming to form parts with a steep wall angle or to achieve a high forming performance,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empirical designs. In order to research multi-stage forming further, the effect of forming stages(n) and angl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stages(Δα) on thickness distribution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a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model of multi-stage incremental forming was established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Then, based on the proposed simulation model, different strategies were adopted to form a frustum of cone with wall angle of 30° to research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multi-pass forming. It is proved that the minimum thickness increases largely and the variance of sheet thicknes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the value of n grows. Furt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Δα, the minimum thickness increases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 optimal thickness distribution is achieved with Δα of 10°.Additionally, a formula is deduced to estimate the sheet thickness after multi-stage forming and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it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remental forming multi-stage forming angle interval thickness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