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粒高产小麦品种济蓝麦1号的选育
1
作者 胡浩 孙玲玲 +10 位作者 钟文 程敦公 刘爱峰 翟军 曹新有 刘刚 李宁 宋健民 刘建军 李豪圣 郭军 《中国种业》 2025年第5期172-174,共3页
济蓝麦1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以济麦22作母本、黑麦2号作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蓝粒高产小麦品种,2019-2021年度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行组织进行了2年山东省特殊用途小麦品种自主区域试验... 济蓝麦1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以济麦22作母本、黑麦2号作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蓝粒高产小麦品种,2019-2021年度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行组织进行了2年山东省特殊用途小麦品种自主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于2021年11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麦20216046。该品种株型半紧凑,分蘖成穗率较高,籽粒蓝色,适宜在山东省中、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对济蓝麦1号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蓝粒 济蓝麦1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氮效率利用评价
2
作者 乔祥梅 王志龙 +6 位作者 刘列 程加省 黄廷芝 程耿 李红艳 夏艳波 王志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4,19,共6页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2))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子粒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个类型,高产型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7334.60 kg/hm^(2),是低产品种(系)的1.70倍、中产品种(系)的1.27倍。基于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小麦品种(系)划分为4类,即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10个品种(系)为双高效型,6个品种(系)为高氮高效型,7个品种(系)为低氮高效型,13个品种(系)为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间平均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但是穗粒数、叶长、穗长、株高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麦83、云麦80、川麦1648、云麦56、川麦84和云麦68这6个品种不仅是氮素双高效型品种,而且是高产型品种,因此,该类品种可作为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氮效率类型 产量 农艺性状 西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稳健型高产小麦新品种鄂910588的选育、特性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
3
作者 许甫超 彭敏 +4 位作者 徐晴 秦丹丹 彭严春 孙龙清 董静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253-255,264,共4页
鄂910588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龙麦1号、鄂70895、鄂麦895三亲杂交结合穿梭育种技术,历时10年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耐逆、品质优良”为目标,经过多年多点产... 鄂910588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龙麦1号、鄂70895、鄂麦895三亲杂交结合穿梭育种技术,历时10年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耐逆、品质优良”为目标,经过多年多点产量鉴定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及区域试验,表现出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性强等特点。在湖北省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达6 154.8 kg/hm^(2),较对照品种郑麦9023增产7.56%,增产点次率最高达90.0%;试种示范中实收产量最高达7 545.0 kg/hm^(2),较对照增产19.2%。其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氮肥利用率突出,主要品质指标达中筋小麦标准。鄂910588对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的抗性优于对照,且后期转色熟相优良,抗倒伏能力强。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种子处理、平衡施肥、田间降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0%~30%,为湖北省及周边麦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品种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 鄂910588 三亲杂交 选育 高产栽培 产量特性 中筋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产半冬性小麦皖农116的选育及相关特征
4
作者 崔文礼 代雪晴 +4 位作者 杨晨 邓新龙 于学奎 郑文寅 黄建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7-20,共4页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 皖农116是用郑麦9023/皖麦19高代品系为母本、濉溪05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丰产、半冬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7667.7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18%,18个试验点中,有15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达83.33%;在2021—2022年生产试验中,皖农116比对照济麦22增产3.30%。病害接种鉴定结果显示,皖农116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介绍了皖农116的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探讨了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旨在为小麦选育及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皖农116 丰产 半冬性 选育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旗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分析
5
作者 周芳菊 张道荣 +7 位作者 凌冬 汤清益 孙华卫 唐清 王志顺 刘先斌 王鑫 汤三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6-50,共5页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境影响最明显。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单穗重与旗叶长度、旗叶宽度、穗粒数、穗长、小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退化小穗数、穗颈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退化小穗数、穗颈长与穗粒数、小穗数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农艺性状 株高 旗叶 穗部性状 遗传特性 变异系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东昌212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6
作者 崔文礼 黄建华 +2 位作者 于学奎 沈家成 高景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病害接种鉴定显示,2019—2020年、2020—2021年该品种对赤霉病分别表现为中抗和中感,对白粉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对纹枯病分别表现为感和感。详述了其选育过程、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 东昌212 稳产 抗倒伏 选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份彩色小麦种质主要品质性状评价
7
作者 崔文礼 邓新龙 +2 位作者 杨晨 代雪晴 郑文寅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筛选出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异种质,以扬麦27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面粉沉降值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53~9.13 min... 为筛选出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异种质,以扬麦27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面粉沉降值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53~9.13 min、0.90~2.93 min、9.03~43.87 mL,而子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品种(系)间差异较小;不同来源地彩色小麦的品质性状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率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筛查比较以及聚类分析,建议加强对AN004、AN008、AN006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种质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鄂麦590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8
作者 杨细元 黄开准 +9 位作者 刘易科 刘婧 张艳 胡丁哲 黎仲文 邹娟 陈志红 朱展望 高春保 齐森林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255-257,267,共4页
鄂麦590是以秦农142为母本、西农9718为父本进行杂交,历时14年系谱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已入选2024—2025年湖北省主导品种,并获得湖北省重大品种推广后补助80万元。系统介... 鄂麦590是以秦农142为母本、西农9718为父本进行杂交,历时14年系谱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已入选2024—2025年湖北省主导品种,并获得湖北省重大品种推广后补助80万元。系统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特征特性,并对其产量、品质和田间抗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大田表现总结了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鄂麦590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9
作者 张小娟 刘倩倩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共5页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单花滴注法 土表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养分生产效率及土壤环境风险
10
作者 叶灵 相殿国 +3 位作者 苗锋 纪明妹 刘珊 王胜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8-32,64,共6页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O 150 kg/hm^(2),总灌水量195 mm)、处理C(水肥高投入管理,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300 kg/hm^(2),总灌水量270 mm)、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N 270 kg/hm^(2)、P_(2)O_(5)184 kg/hm^(2)、K_(2)O 270 kg/hm^(2),总灌水量215 mm),通过测定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确定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处理C和处理D的产量分别为9881、10360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P<0.05),比处理A分别增产20.2%、26.0%;处理C和处理D的植株养分含量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B,而子粒对养分的需求量未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处理D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为43.15 kg/hm^(2),低于处理B和处理C,表明氮素有效转移至植株,降低了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水肥投入及环境风险,认为处理D为可行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水肥效率 栽培模式 养分生产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土壤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及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李梦娟 晏宇航 +3 位作者 李慕嵘 史丽丽 KEM SENOU PAVEL DARYL 王小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3-41,55,共10页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 为了探寻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农田合理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NSR;秸秆半量还田,HSR;秸秆全量还田,TSR)和4个施氮量处理(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研究水稻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小麦群体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R和TSR配施氮肥N2、N3能有效提高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HSR配施氮肥N2、N3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HSR配施N3能提高越冬期土壤硝态氮含量,TSR配施N2、N3能提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1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HSR+N3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孕穗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使其有较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秸秆还田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而施氮量增加则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比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HSR+N3处理的产量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秸秆半量还田配施180~270 kg/hm^(2)氮肥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与抗性基因的KASP分型检测
12
作者 王志 李寒冰 +3 位作者 王伟 张玉杰 田蜜 王伟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1-57,121,共8页
为解析黄淮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的品质与抗性遗传基础,利用12个小麦品质、抗病、抗旱和抗穗发芽相关的KASP标记对该区9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品质方面,发现33份携带Glu-D1d基因编码的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 为解析黄淮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的品质与抗性遗传基础,利用12个小麦品质、抗病、抗旱和抗穗发芽相关的KASP标记对该区9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品质方面,发现33份携带Glu-D1d基因编码的优质麦谷蛋白亚基5+10类型材料及39份含有Glu-A1基因编码的Ax1/Ax2*强筋单倍型材料;抗病性方面,仅12份具备Lr68叶锈病抗性基因,所有参试材料中均未检出抗赤霉病Fhb1基因;抗穗发芽检测中,TaSdr-B1a、Rio Blanco型及Hap-H抗穗发芽单倍型分别见于9份、73份及13份材料中;抗旱性方面,53份材料为COMT-3B基因的3Ba抗旱单倍型,45份为TaDREB-B1a抗旱单倍型,而89份材料为TaSST-4A基因的A2a抗旱单倍型。由此可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所检测的抗旱基因分布广泛且占比较高,而抗病性方面优异单倍型占比较少,在育种策略上迫切需要强化抗病基因的引入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质 抗病 抗旱 抗穗发芽 基因检测 KASP分型技术 黄淮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及种植技术探索
13
作者 刘婧 齐森林 +6 位作者 张艳 刘春萍 郭光理 刘俊波 赵华 李启华 王文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0-72,97,共4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湖北省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以襄阳市2019—2023年小麦单产数据为基础,概述襄阳市小麦的生产情况,梳理小麦单产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探寻小麦平衡增产的途径。研究发现,襄阳市小麦...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湖北省襄阳市主要粮食作物,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以襄阳市2019—2023年小麦单产数据为基础,概述襄阳市小麦的生产情况,梳理小麦单产水平不均衡的原因,探寻小麦平衡增产的途径。研究发现,襄阳市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保持稳定、“小麦+”高效模式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率较低、播种质量欠佳、沟厢标准不高、中后期管理跟不上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品种布局、提升播种质量、提高沟厢标准、落实关键施肥镇压措施、抓好防灾减灾等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为襄阳市小麦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增产 种植技术 主要问题 襄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任泉静 卢宗琪 +3 位作者 李宇航 顾海萍 杨毅 任伟征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探究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开展控制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接种微生物(CK1)、接种小麦驯化的土壤微生物(CK2)、接种白菜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1)、接种狗尾草驯化的... 为探究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开展控制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接种微生物(CK1)、接种小麦驯化的土壤微生物(CK2)、接种白菜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1)、接种狗尾草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2)、接种苜蓿驯化的土壤微生物(T3)、接种弃耕农田的土壤微生物(T4)、接种林地的土壤微生物(T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小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T1处理生物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小麦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根冠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小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且光合速率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49,P=0.030)。综上,不同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小麦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小麦能量分配策略和生理状态变化可能介导了该过程,表明该方法在调控小麦生长上具有可行性和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物驯化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5
作者 沈鑫 李琴 张铭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56-258,共3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以后期不施肥为对照,后期分别施用尿素、腐殖酸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水溶硅肥、3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200倍... 为了进一步明确配方施肥加不同种类叶面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肥效、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以后期不施肥为对照,后期分别施用尿素、腐殖酸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水溶硅肥、3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2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1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共设8个处理,进行大田不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除后期不施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其中后期施用尿素小麦产量最高,200倍稀释浓度磷酸二氢钾处理的化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配方施肥 叶面肥 肥效 产量 经济效益 产投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粒小麦植株发育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宗学凤 李芳红 +1 位作者 张建奎 王三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8-62,共5页
研究了蓝粒小麦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蓝粒小麦河东乌麦、031-1和白粒对照小麦绵阳26在发育进程中IA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孕穗期到开花期IAA含量逐渐下降,在... 研究了蓝粒小麦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蓝粒小麦河东乌麦、031-1和白粒对照小麦绵阳26在发育进程中IA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孕穗期到开花期IAA含量逐渐下降,在开花期,出现一个低谷,随后迅速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且总体水平上,两个蓝粒小麦的IAA含量高于绵阳26.②参试材料的赤霉素含量随发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灌浆期达到最高值,只有031-1在孕穗期到抽穗期之间赤霉素含量稍有下降.参试蓝粒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赤霉素含量都高于白粒对照.③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蓝粒小麦和白粒对照小麦之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孕穗期和成熟期,蓝粒小麦的ZR含量都低于对照绵阳26.④蓝粒和对照白粒小麦叶片中的ABA含量随发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孕穗期到开花期,蓝粒小麦的ABA含量高于白粒对照小麦,到成熟期,ABA含量则低于白粒对照小麦.⑤蓝粒小麦的IAA+GA3+ZR/ABA在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都高于白粒对照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内源激素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研究初报 被引量:32
17
作者 高建伟 刘建中 +3 位作者 李滨 冯宝树 于桂琴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936-941,T001,共7页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程度的紫红色。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含矢车菊素 (Delphinidin,红色 )、飞燕草素 (Cyanidin,蓝色 )、芍药素等 8种色素成分 ,但以飞燕草素 (Delphinidin)、矢车菊素 (Cyanidin)为主。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出了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途径的大致框架图。另外 ,2 D易位系 991 5(J2 D- 1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中 ,可能存在 1种尚未发现的新的代谢途径 ,即红色的花青素葡萄糖苷(Cyanidin 3- glucoside) B环 5′位置发生羟基化 ,变成蓝色的飞燕草苷 (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上结果为全面揭示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蓝粒基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糊粉层 色素分析 生物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8
18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2 位作者 陈海生 高志英 邢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M,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M,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 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蓝粒标记选育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鹏科 黄寿松 +1 位作者 杨智全 徐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由一对来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 由一对来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色体不仅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性具有恢复作用,而且对于E染色体代换造成的不育性具有恢复或者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VE型不育 保持系 蓝粒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粒小麦籽粒色素遗传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兰素缺 李杏普 刘玉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12-14,共3页
利用不同来源的蓝粒小麦与白粒小麦杂交,进行色素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偃麦草的D87065和D87089的籽粒色素基因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于黑麦的92-1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来源不明确的7083L-16由1对基因控制。
关键词 蓝粒小麦 籽粒色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