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蒸汽动力循环耦合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善让 徐志明 +5 位作者 王恭 卢洪波 王升龙 陈立军 李菁华 李春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61-66,共6页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 文中提出一种电站汽轮机凝汽器新型间接空冷系统,它通过特制的双相变换热器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与其并联的逆制冷循环和蒸汽动力循环串接耦合,以使系统能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利用正、逆制冷循环的相互切换和制冷设备运行参数的调整将蒸汽动力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降低到和水冷系统的相近或更低,从而使该系统既节水又低耗:而且还可增强空冷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高环境温度时段能满发,低环境温度时段无冻害。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预测了系统的主要效果,进行了粗略的经济、社会效益估计,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分析得出结论:新空冷系统的原理可信,技术可行,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却系统 蒸汽动力循环 制冷循环 逆序制冷循环 复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压蒸汽动力循环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继平 严俊杰 +2 位作者 邢秦安 陈国慧 林万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85-888,共4页
采用超音速汽液两相流升压加热技术,回收透平抽汽对液态工质加热过程中损失的部分有用能完成升压,从而代替泵和回热加热器,与锅炉、汽轮机及凝汽器等构成自升压蒸汽动力循环,其效率比初终参数和回热级数相同的蒸汽动力循环提高2 6%.由... 采用超音速汽液两相流升压加热技术,回收透平抽汽对液态工质加热过程中损失的部分有用能完成升压,从而代替泵和回热加热器,与锅炉、汽轮机及凝汽器等构成自升压蒸汽动力循环,其效率比初终参数和回热级数相同的蒸汽动力循环提高2 6%.由于回热系统无面式换热器,因而锅炉给水在加热过程中不接触铜质换热面,消除了高压蒸汽含铜的现象,也避免了杂质在透平通流部分的沉积,提高了可靠性.回热加热过程不受不凝结气体和结垢的影响,也不产生疏水,从而简化了回热系统,减小了系统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动力循环 汽液两相流 升压 回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蒸汽动力循环经济性的新指标──回热作功比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培红 李又奎 +1 位作者 张小桃 朱玉娜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a11期61-64,共4页
探讨将回热作功比用作评价蒸汽动力循环经济性指标的可行性,从而把热力系统的综合回热效果与机组的经济性指标联系起来.经过严格的推导,提出相应的算法模型,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回热作功比 经济指标 蒸汽动力循环 凝汽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余热用于蒸汽动力循环后对系统热效率影响的最优化分析
4
作者 刘光铎 除永康 +1 位作者 张凯 刘勇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4-28,共5页
对于有蒸汽动力循环的工矿企业,可将热管换热器回收的工业余热用于热力循环系统,加热蒸汽回热循环中的凝结水,以排挤部分回热抽汽,使之继续在汽轮机中膨胀作功。但是,由于余热利用在热力系统中应用后要降低热力系统的回热效果,从而降低... 对于有蒸汽动力循环的工矿企业,可将热管换热器回收的工业余热用于热力循环系统,加热蒸汽回热循环中的凝结水,以排挤部分回热抽汽,使之继续在汽轮机中膨胀作功。但是,由于余热利用在热力系统中应用后要降低热力系统的回热效果,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热经济性。本文着重分析讨论在以上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余热用于热系统后的经济性、热效率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余热使其作功最大,热系统循环热效率最高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践验证,得到了蒸汽回热动力循环热效率的计算公式,以及余热并联输入系统要使余热利用有效益必须满足的条件,可供工程设计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余热 蒸汽动力循环 系统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蒸汽动力循环及其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刘心志 吴键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8-71,共4页
讨论了一个新的动力循环,在循环中利用溶液作为吸热工质,利用溶剂的蒸汽作为作功工质,对回热朗肯循环的回热系统加以改造,可以使吸热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给出的算例中,新循环对卡诺循环的充满系数高达88.4%。
关键词 蒸汽动力循环 溶液 回热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时间实际蒸汽动力循环热力性能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东旭 余敏 +1 位作者 陈丽超 杨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9-332,共4页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理论,根据平均温度法建立循环模型,得出在保持无因次功率PN为定值的条件下,使无因次熵产率Sσ达最小的最佳温差方程.分析了实际蒸汽动力循环反映温差的各无量纲量x、y、α和性能参数比β等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理论,根据平均温度法建立循环模型,得出在保持无因次功率PN为定值的条件下,使无因次熵产率Sσ达最小的最佳温差方程.分析了实际蒸汽动力循环反映温差的各无量纲量x、y、α和性能参数比β等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不可逆损失一定时,可采用提高高低温热源温度比α、降低性能参数比β的方法来提高功率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汽动力循环 平均吸热温度 平均放热温度 无因次熵产率 无因次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和碳捕集装置同步集成与调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于雪菲 张帅 +1 位作者 刘琳琳 都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47-1456,共10页
由于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技术迫在眉睫。在化石燃料发电厂的尾端加入碳捕集装置能够有效减少燃煤电厂的碳足迹,达成减排指标。然而,碳捕集装置的高设备成本以及运行所附带的效率惩罚和经济惩罚阻碍... 由于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技术迫在眉睫。在化石燃料发电厂的尾端加入碳捕集装置能够有效减少燃煤电厂的碳足迹,达成减排指标。然而,碳捕集装置的高设备成本以及运行所附带的效率惩罚和经济惩罚阻碍了其与电厂装置的集成与部署。为了在满足碳减排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电厂和碳捕集装置的总体效益,建立了一个基于数学规划的系统优化设计与调度方法,将发电厂与一个增加烟气旁路和溶剂储罐的碳捕集装置进行集成,并在电厂蒸汽动力循环部分引入分级透平,旨在考虑电价波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碳捕集装置的操作灵活性与蒸汽透平分级做功的优势,对集成系统进行调度优化。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归纳了电厂与碳捕集装置协同调度的主要特性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蒸汽动力循环 电厂 系统工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