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平原36种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方法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雨 章启兵 +4 位作者 吕海深 陈小凤 李杰 蒋鑫平 王振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共9页
为分析不同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方法在淮北平原的适用性,以FAO56 Penman-Monteith(FAO56PM)模型为标准,基于五道沟实验站2009-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选取6种统计指标,从日、月尺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方法中,日尺度下FAO24Penman(FAO24... 为分析不同参考作物蒸散量估算方法在淮北平原的适用性,以FAO56 Penman-Monteith(FAO56PM)模型为标准,基于五道沟实验站2009-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选取6种统计指标,从日、月尺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方法中,日尺度下FAO24Penman(FAO24PM)法、1996 KiM-Berly Penman(K-P)法、Pristley-Taylor(P-T)法最优,月尺度下FAO24PM法、P-T法、Debruin-Keijman(D-K)法最优;综合法最优,其次依次为辐射法、质量传输法和温度法;综合法中FAO24PM法最优,辐射法中P-T法最优,温度法中FAO24BC法最优,质量传输法中Mahringer法日尺度下最优,Trabert法月尺度下最优。因此,当数据资料充足时推荐FAO24PM法,资料不齐全时推荐P-T法、FAO24BC法、Mahringer法(日尺度)或Trabert法(月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估算方法 适用性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汪治桂 王素萍 +1 位作者 王建兵 高晓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9-173,189,共6页
选取位于黄河源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观测资料,运用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出各站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通过数学统计、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源区ET0分别作了空间分布、年内变化和年变化等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源区ET0空间... 选取位于黄河源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观测资料,运用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出各站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通过数学统计、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源区ET0分别作了空间分布、年内变化和年变化等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源区ET0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年内ET0逐月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源区ET0的四季分布差异较大,夏季蒸散量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季次之。各季节ET0与气温和日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ET0年际变化为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整个源区年平均ET0以6.1mm·10a-1的气候倾向率逐年增大。40 a间ET0曾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准周期变化,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约为准8 a周期,1990年以后基本表现为准5 a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空间分布 年季变化 年内变化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6
3
作者 康燕霞 齐广平 +2 位作者 汪精海 殷长琛 马彦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127,共8页
为了深入认识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特征,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利用甘肃省29个气象测站1951~2013年的日气象资料分析甘肃地区ET0年、季的时间变化趋势.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0时间变化特... 为了深入认识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特征,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利用甘肃省29个气象测站1951~2013年的日气象资料分析甘肃地区ET0年、季的时间变化趋势.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0时间变化特征和影响ET0的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ET0变化的气象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河西半干旱区、陇中半干旱区、陇东半湿润区、陇南湿润区4个分区ET0在近63a均表现为持续性的上下波动.ET0在时间尺度上分布较为均匀、稳定.季节分布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分布态势.离散性方面秋、冬季最均匀,夏季最不均匀;稳定性则是冬、春季好于夏〉、秋季.年际变化来看,平均气温对ET0的直接作用最大,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ET0的间接作用最大.不同季节气象因子分析表明,春、秋、冬3个季节对ET0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气温,夏季对ET0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相对湿度;间接作用显示,春、秋季对ET0间接作用最强的气象因子为平均相对湿度,夏、冬季则分别为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甘肃省 云模型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谢锐敏 崔宁博 +2 位作者 胡笑涛 龚道枝 卢泽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6-24,共9页
准确评估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时空变化特征,对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制度优化、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及粮食水分生产力提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5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 准确评估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时空变化特征,对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制度优化、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及粮食水分生产力提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5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1961—2013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通过Sen’s+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气象倾向率等方法对其近53年时空变化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Ⅰ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Ⅱ区)、亚热带湿润地区(Ⅲ区)及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Ⅳ区)ET_0年均值分别为901.90、741.89、1 077.93、940.17、847.61 mm,呈现Ⅱ>Ⅲ>全区>Ⅳ>Ⅰ区的趋势;全区及Ⅰ~Ⅳ区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3—10月)ET_0约占全年ET_0的87.58%、91.91%、90.05%、85.11%和83.39%;除Ⅳ(其年倾向率Y为0.002 mm/a)区外,全区及Ⅰ~Ⅲ区ET_0近53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全区呈下降趋势的站点数达171个,占总数的61.0%,年倾斜率达到显著下降水平,其Y值为-0.288*mm/a(P<0.05);全区及各分区ET_0在20世纪90年代均呈增大趋势,其年尺度上Sen’s趋势度β全区=4.993,M-K检验值Z全区=1.978*(P<0.05),增大趋势显著,其他各年代际上趋势减小;近53年ET_0空间分布基本呈西北向东南、东北方向递减,区域性差异显著;ET_0的M-K趋势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ET_0趋势自北向南增大,夏季与之相反,秋季ET_0趋势呈现中部低南北高的趋势,冬季较秋季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体呈现由北至南、西至东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公式 粮食主产区 参考作物蒸散(et0) 趋势 MANN-KENDALL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殷长琛 齐广平 +1 位作者 康燕霞 潘晓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5,49,共10页
为了探寻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FAO-Penman-Monteith(98)公式计算甘肃省4个分区的ET_0。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_0变化特征和影响ET_0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通径... 为了探寻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FAO-Penman-Monteith(98)公式计算甘肃省4个分区的ET_0。依靠处理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不确定转换的云模型对ET_0变化特征和影响ET_0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影响ET_0变化的气象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63年来,ET_0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北地区大于东南地区。其中,河西地区ET_0在甘肃省内一直处于最高值,但呈逐年减小的趋势;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前30年先减小,后33年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总体趋于稳定;陇南地区则表现为多年最低值且较为稳定,无明显变化。63年来河西地区ET_0分布最为离散,不均匀性也最不稳定性;陇东地区ET_0分布最为均匀,稳定性也相对最好。通径分析表明,各个气象因子对ET_0变化都有影响且对不同区域ET_0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对河西地区和陇南地区ET_0变化直接作用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平均温度;对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ET_0变化直接作用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是对河西地区、陇中地区和陇东地区间接作用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而对陇南地区ET_0间接作用最为显著的气象因子则为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甘肃省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近56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倪宁淇 李果 +5 位作者 崔宁博 姜守政 唐琦 刘双美 廖功磊 王禄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0期298-305,共8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水文气象研究及水资源管理规划中的重要参数。基于1960-2015年我国西南地区96个气象站的逐日相对湿度(RH)、日照时数(n)、风速(u)、最低温度(Tmin)、最高温度(Tmax)和平均温度(Tmean)资料,采用1998年联合国粮食及...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水文气象研究及水资源管理规划中的重要参数。基于1960-2015年我国西南地区96个气象站的逐日相对湿度(RH)、日照时数(n)、风速(u)、最低温度(Tmin)、最高温度(Tmax)和平均温度(Tmean)资料,采用1998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近56年研究区的ET0,并分析ET0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结果表明,近5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均ET0为1 027.11 mm,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增大;全区ET0对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绝对值排序为RH>n>Tmax>Tmean>u>Tmin,在空间分布上,RH、n、u敏感系数在研究区西部较高,Tmax敏感系数在以云贵高原的元江、广西盆地的北海为中心的地区较高,Tmean敏感系数在研究区东部及云贵高原西南部较高,Tmin敏感系数在广西盆地地区较高;RH、Tmax、u、Tmin敏感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Tmax敏感系数显著(P<0.05)上升,其余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呈极显著(P<0.01)上升趋势,n敏感系数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Tmean敏感系数变化不明显;RH、Tmax与n敏感系数的年内变化特征为双峰型曲线,Tmean、u、Tmin敏感系数呈单峰型曲线;全区ET0的突变时间为1996年,突变时间以前ET0呈极显著(P<0.01)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437 mm/10年,突变时间后呈显著(P<0.05)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770 mm/10年。因此可见,西南全区及各分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除四川盆地外,其余分区对日照时数、最高温度的敏感性较高,四川盆地对平均温度的敏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气象因子 PENMAN-MONTEITH公式 敏感系数 中国西南地区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近59a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晓梅 刘姝岩 +1 位作者 陈卓 范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87-94,共8页
利用普洱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59~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56-Penman-Monteith(FAO-PM)法、距平分析、回归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普洱市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年代际、年际和年内不同时间尺度... 利用普洱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59~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56-Penman-Monteith(FAO-PM)法、距平分析、回归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普洱市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年代际、年际和年内不同时间尺度下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普洱市平均ET0年代均值2011~2017年最大,为1196.2 mm,1959~1960年最小,为1101.0 mm;ET0年代均值高值区在普洱西部南侧,低值区在普洱西部西盟北侧、北部景东以北及东南部江城东部边缘。普洱市各气象站ET0年际变化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其中西盟站平均ET0年值年际波动最大,江城站ET0年值年际波动最小。多年平均ET0年值空间分布景东、江城、澜沧以西北地区较小,孟连和澜沧的南部较大。各气象站ET0季节均值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冬季逐渐减小,各气象站多年ET0月均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曲线均为双峰型,最高峰值出现在4、5月,第二峰值出现在8、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et0) FAO 56-Penman-Monteith(FAO-PM)法 时空变化 普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季蒸散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玉翠 沈彦俊 +1 位作者 裴宏伟 杨树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9-41,共3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涡度相关仪器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的蒸散以及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蒸散量影响显著,冬小麦各生育期平均日蒸散量最大值为6.6mm,出现... 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涡度相关仪器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的蒸散以及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蒸散量影响显著,冬小麦各生育期平均日蒸散量最大值为6.6mm,出现在灌浆期,最小值出现在返青-起身期为0.3mm。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整个生育期内在0.1~12.3g/kg之间变化,在灌浆初期达到最高值。蒸散量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CO2通量的变化趋势与WUE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EC) 蒸散(et)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WUE)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