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额济纳绿洲草地蒸散系数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侯兰功 肖洪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129,共4页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蒸散计算方法中,蒸散系数是计算实际蒸散必不可少的参数。本文从蒸散系数的定义出发,在2005年额济纳绿洲生长季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额济纳绿洲草地的实际蒸散量,利用FAO 56Penman-Monteith...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蒸散计算方法中,蒸散系数是计算实际蒸散必不可少的参数。本文从蒸散系数的定义出发,在2005年额济纳绿洲生长季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额济纳绿洲草地的实际蒸散量,利用FAO 56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草地的参考蒸散,将实际蒸散与参考蒸散相除即得到额济纳绿洲草地的蒸散系数。通过研究发现:生长季草地的蒸散量(ETc)为446.96mm,从生长季初期开始,草地的蒸散量开始增加,在6月后半月达到最大值6.724mm/d,此后蒸散量开始快速下降,在生长季末期达到最低值1.215mm/d;蒸散系数(Kc)呈现出与蒸散量(ETc)相同的变化趋势,自生长季初期开始蒸散系数快速上升,在6月后半月达到生长季最大值0.623,之后随着草地生长减缓,蒸散系数快速下降,直至生长季末期草地停止生长。对额济纳绿洲草地蒸散系数的计算可以为该地区准确估算草地生态需水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生长季 蒸散系数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人工绿洲间作农田蒸散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2 位作者 王根绪 山崎佑介 田隆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20,共5页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能水平衡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作物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能水平衡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作物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得到的间作作物蒸散量为688mm,日均3.4mm/d,用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得到的作物蒸散量为666mm,日均3.3mm/d,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蒸散量总值差别小。同期,水文平衡法计算结果为733mm。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得结果的分析表明,试验地在不同生长阶段,ET变化剧烈,生长初期、中期、末期分别为1.19、4.41和2.58mm/d,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79%、78.73%和13.48%。ET月变化显示,3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4月和5月剧烈增加;6月达到最大;此后的7月和8月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9月,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对ET日内变化分析可知,作物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趋于0mm/d。不同生长阶段蒸散强度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间作作物 波文比能量能量法 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寒地稻田蒸散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2525-2528,共4页
基于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寒地稻田实际蒸散量,探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Penman-Monteith参考作物蒸散-作物系数法(PM-Kc模型)在寒地稻田蒸散量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的蒸散量较实测蒸散量偏低9.1%,但总体有较好... 基于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寒地稻田实际蒸散量,探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Penman-Monteith参考作物蒸散-作物系数法(PM-Kc模型)在寒地稻田蒸散量计算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的蒸散量较实测蒸散量偏低9.1%,但总体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7);校正后的PM-Kc模型低估了水稻生长中期和后期的累积ET,但其相对误差均小于10%,而生长初期,PM-Kc模型得到的累积ET比实测的累积ET_a高19.34%,以生长初期为例进一步分析PM-Kc模型与实际蒸散ET_a的关系,展现了随着间隔日数的增加,RMSE、MAE有降低的趋势,一致性系数d有提高的趋势,PM-Kc模型得到的7日平均模拟实际蒸散与实测蒸散数据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稻田 蒸散 估算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Penman-Monteith参考作物蒸散-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