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源区蒸发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猛 夏自强 +1 位作者 李俊芬 刘红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0-31,共2页
对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在全球气温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黄河源区也出现了气温升高的现象,造成黄河源区蒸散发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川径流量减少;②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人类活动是... 对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在全球气温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黄河源区也出现了气温升高的现象,造成黄河源区蒸散发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川径流量减少;②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③气温的变化和蒸发的变化相关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日照百分率 蒸发变化 气候变暖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导入表土以下不同深度土壤蒸发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俊鹏 任小龙 +2 位作者 蔡铁 张鹏 张久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3,共5页
通过蒸发装置模拟试验,将雨水引入到表土层以下不同深度,从而改变土壤接受雨水的深度,测定土壤蒸发量,分析土壤蒸发强度、蒸发量、蒸发率和蒸发量的动态变化,确定改变雨水接受深度对土壤蒸发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接受深度增加,土... 通过蒸发装置模拟试验,将雨水引入到表土层以下不同深度,从而改变土壤接受雨水的深度,测定土壤蒸发量,分析土壤蒸发强度、蒸发量、蒸发率和蒸发量的动态变化,确定改变雨水接受深度对土壤蒸发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接受深度增加,土壤蒸发强度大幅度减少,雨水接受深度(H)为30 cm时,降水量(P)为30、20、10 mm处理的第1天蒸发强度分别为1.6、1.3、0.9 mm·d^(-1),仅为地表接受雨水处理蒸发强度的21.02%、15.85%和12.98%。土壤蒸发量与雨水接受深度和降雨量大小有关,随时间的延长,相同接受深度条件下,蒸发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地面接受雨水的土壤蒸发量与时间呈对数相关(R^2=0.9959),雨水接受深度为30 cm则呈线性相关(R^2=0.9924)。与地面接受雨水相比,地表以下土层接受雨水可降低土壤蒸发损失,随深度增加,土壤蒸发率降低,P10H0、P10H10、P10H20和P10H30处理18 d蒸发率分别为141.14%、109.03%、49.16%和24.75%;土壤水分的蒸发率也与降雨量有关,雨水接受深度为20 cm,降雨量分别为10、20、30 mm时,6 d内土壤水分蒸发率分别为26.76%、13.57%和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雨水接受深度 蒸发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赣江流域月尺度实际蒸发模拟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姬广兴 刘智培 +5 位作者 高红凯 陈伟强 黄珺嫦 张亚丽 郭宇龙 陈轶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2,共8页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月时间尺度实际蒸发的变化规律和分配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赣江流域外洲水文站1961-2020年径流量数据,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Pettit... [目的]探究赣江流域月时间尺度实际蒸发的变化规律和分配特征以及不同因素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赣江流域外洲水文站1961-2020年径流量数据,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确定径流突变年份。其次利用ABCD水文模拟赣江流域基准期和突变期径流变化过程,计算得出月尺度实际蒸发量。然后利用去趋势预置白趋势检验法(TFPW-MK)分析实际蒸发的变化趋势和年内分布特征。最后采用月尺度Budyko模型对实际蒸发量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1)径流突变年份为1991年。(2)赣江流域2月、3月、4月、6月、9月的实际蒸发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余月份实际蒸发为下降趋势。其中2月、3月的实际蒸发量显著上升(p<0.05)。(3)赣江流域月尺度实际蒸发量呈现“单峰型”分布,在7月附近达到最大值。(4)气候变化会导致各月实际蒸发量的增加,人类活动会导致各月实际蒸发量减少。[结论]赣江流域实际蒸发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对实际蒸发量的贡献表现为正作用。人类活动对实际蒸发量变化表现为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发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ABCD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蕊蕊 陆宝宏 +4 位作者 许丹 张杰 翟梦恩 常娜 李莉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9,93,共9页
利用Mann-Kendall、小波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6个气象站1959~2005年蒸发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47a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蒸发突变点大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左右,夏... 利用Mann-Kendall、小波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6个气象站1959~2005年蒸发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47a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蒸发突变点大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左右,夏季和春季蒸发量减少幅度较大是年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与其减少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西南-东北的增加变化特征,这与流域下垫面情况和气象因子密切相关;蒸发量有28a和20a的周期变化,其内还包含有10~14a的小周期变化;影响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中,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与蒸发量的关联度较大,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风速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降水、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变化较弱,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少可能补偿了气温和日照时数增加引起蒸发量的增加,导致蒸发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蒸发变化特征 小波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英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2期235-235,共1页
采用线性拟合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3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近53a平均蒸发量北部明显多于南部,各地年变化趋势不一致,除乌鞘岭呈减少趋势外,其余4站呈增加趋势。各站月平均蒸发量变化呈... 采用线性拟合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3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近53a平均蒸发量北部明显多于南部,各地年变化趋势不一致,除乌鞘岭呈减少趋势外,其余4站呈增加趋势。各站月平均蒸发量变化呈单峰型,5—6月是一年中蒸发最大的月份,1月和12月是一年中蒸发最小的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蒸发变化特征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蒸发量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海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4年第3期49-52,共4页
通过对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沱沱河等10处气象、水文站自1956年至2000年蒸发量资料的分析,揭示了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蒸发量的特征值及蒸发年内年际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蒸发 蒸发变化趋势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璐 张兵兵 +3 位作者 王琪 王艳萍 高莉莉 史奎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7-202,共6页
利用吉林省1971—2010年的4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累计距平、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高桥公式计算并分析吉林省年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1971—2010年的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利用吉林省1971—2010年的4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累计距平、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高桥公式计算并分析吉林省年蒸发皿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1971—2010年的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季蒸发下降速率最大,在夏、秋、冬三季中存在上升的趋势,但不显著。空间上看,全省蒸发皿蒸发量呈东部减少、中部部分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季节的影响范围存在一定的变化。吉林省年实际蒸发量占蒸发皿年蒸发量的25%,实际蒸发量随时间呈微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在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气象因子中,风速和温度日较差是主要因素。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和温度日较差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温度日较差是实际蒸发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发变化趋势 高桥公式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年来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8
作者 申双和 盛琼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2-460,共9页
蒸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项。进行蒸发量变化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探讨区域与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中国472个气象站1957—2001年20cm口... 蒸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水循环中最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一项。进行蒸发量变化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气候变化、探讨区域与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中国472个气象站1957—2001年20cm口径蒸发皿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小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尽管在这45年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0.2℃/(10a)的趋势递增,但是蒸发皿蒸发量总体上却以-34.12mm/(10a)的速度递减。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上升的地区只集中在少部分地区,如大兴安岭北部和北山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则集中在东部、西北北部和南部及西藏南部。通过对彭曼公式中能量平衡项和空气动力项的分析表明,东部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供蒸发的能量显著减少,而西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是供蒸发的动力下降所致。对各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风速和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蒸发蒸发变化 彭曼公式 能量项 空气动力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