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循环碳酸盐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的影响:来自Mg-Zn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升鹏 任钟元 +1 位作者 Tserendash Narantsetseg 张庆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62,共21页
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 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报道了来自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北部的蒙古国中部(Jargalant、Tariat、Togo和Orhon)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Mg-Zn同位素组成。这些玄武岩整体上具有低的δ^(26)Mg值(-0.43‰~-0.28‰)和高的δ^(66)Zn值(0.33‰~0.52‰),显著低于地幔Mg同位素(平均δ^(26)Mg=-0.25‰±0.04‰)和高于地幔Zn同位素组成(平均δ^(66)Zn=0.18‰±0.05‰)。Mg-Zn同位素异常不能通过地表过程、岩浆分异演化及同位素扩散效应来解释,而是与碳酸盐化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吻合。Mg-Zn-Sr同位素模拟结果表明,当辉石岩源区加入约5%~10%的再循环富镁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解释玄武岩的低δ^(26)Mg和高δ^(66)Zn特征。鉴于本次研究的火山区均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附近,再循环碳酸盐最可能来自古生代-中生代俯冲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壳。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从南向北依次变化,即δ^(26)Mg、^(87)Sr/^(86)Sr、Ti/Ti^(*)和Hf/Hf^(*)值依次降低,δ^(66)Zn、Sm/Yb和La/Yb值依次升高。因此认为,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更多的菱镁矿从俯冲板片释放。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熔融深度和白云石/菱镁矿比例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Mg-Zn同位素 再循环碳酸盐 蒙古国中部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的记录:额尔古纳地区八大关变质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30
2
作者 曾维顺 周建波 +2 位作者 董策 曹嘉麟 王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48-1960,共13页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八大关杂岩 额尔古纳地块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赋矿花岗岩Sr-Nd-Pb-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郭志军 李进文 +7 位作者 黄光杰 关继东 董旭舟 田京 杨郧城 佘宏全 向安平 康永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6-1241,共16页
对内蒙古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的赋矿花岗岩进行了全岩Sr、Nd同位素、钾长石Pb同位素以及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肉红色二长花岗岩、灰白色二长花岗岩到石英二长岩,它们的(^(87)Sr/^(86)Sr)_i值依次降低,均值分别为... 对内蒙古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的赋矿花岗岩进行了全岩Sr、Nd同位素、钾长石Pb同位素以及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肉红色二长花岗岩、灰白色二长花岗岩到石英二长岩,它们的(^(87)Sr/^(86)Sr)_i值依次降低,均值分别为0.70525、0.70517和0.70482,_(εNd)(t)值则依次增加,均值分别为+2.2、+2.3和+3.1。2种二长花岗岩的钾长石Pb同位素值较均一,其中^(206)Pb/^(204)Pzb为18.258~18.276,^(207)Pb/^(204)Pb为15.507~15.512;^(208)Pb/^(204)Pb为37.994~38.018。3种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εHf)(t)值分别为+5.2^+10.4(均值+8.1)、+3.1^+9.8(均值+7.5)、+5.8^+14.4(均值+9.2)。赋矿花岗岩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源岩物质很可能是以新元古代起源于亏损地幔的下地壳物质为主,石英二长岩可能是岩浆混合了少量地幔物质形成的包体。区域构造分析表明,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赋矿花岗岩岩浆源区的形成可能与新元古代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俯冲大洋板块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有关;早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洋盆在本区闭合后,板块碰撞隆起的挤压环境触发了源岩物质的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赋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尔基 白钨矿矿床 花岗岩 锆石HF同位素 SR-ND-PB同位素 古亚洲 蒙古-鄂霍次克洋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尹志刚 郝科 +5 位作者 刘成龙 王阳 李海娜 李敏 宫兆民 张圣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25-1835,共11页
为确定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形成构造背景,对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0.9±4.2Ma,时代归属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属于高钾... 为确定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形成构造背景,对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0.9±4.2Ma,时代归属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且具有高硅、富碱、高铝、贫钙贫镁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Th和轻稀土元素,亏损Sr和Nb、Ti、P;基性相容元素Cr、Co、Ni和Mg^#值较低,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流纹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结合相关构造判别图解,表明东乌旗地区在晚侏罗世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伸展作用体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乌旗地区 头鄂博组 锆石U-PB年龄 伸展环境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北部地区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金龙 周永恒 +4 位作者 吴琼 柴璐 吴大天 吴涛涛 刘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111-3124,共14页
本文对大兴安岭扎兰屯北部地区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的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区域动力学背景予以制约。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D14208... 本文对大兴安岭扎兰屯北部地区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的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区域动力学背景予以制约。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D14208)加权年龄141±3Ma(早白垩世),玛尼吐组粗面英安岩(D14210)加权年龄135±5Ma(早白垩世)。在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它们均为钙碱性系列,SiO2分别为76.41%~78.01%和64.71%~65.63%,MgO分别为0.04%~0.22%和1.12%~1.35%,Mg#值分别为12~42和32~3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重稀土元素,Eu/Eu*分别介于0.40~0.52和0.82~0.95之间。Rb/Sr比值分别变化于2.42~3.21和0.12~0.15之间,K/Rb比值分别变化于284~290和284~306之间,Nb/Th比值分别变化于2.35~3.82和2.60~3.63之间。结合两个样品εNd(t)值分别为1.57~2.22和1.72~2.2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751~804Ma和743~786Ma,认为岩石应来源于地壳。综合东北地区前人的同时代岩浆-构造成果,认为岩石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所引起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扎兰屯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床Cu、Mo同位素组成及绢云母Ar-Ar测年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宓奎峰 吕志成 +1 位作者 柳振江 颜廷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5-1798,共14页
内蒙古乌努(奴)格吐山铜铅锌矿整装勘查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Cu-Mo-Fe-Au-AgPb-Zn成矿带。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使Mo、Cu、Fe、Zn等同位素的研究应用于矿床学研究中。本... 内蒙古乌努(奴)格吐山铜铅锌矿整装勘查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Cu-Mo-Fe-Au-AgPb-Zn成矿带。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使Mo、Cu、Fe、Zn等同位素的研究应用于矿床学研究中。本文通过对乌努格吐山斑岩型矿床黄铜矿Cu同位素、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绢云母Ar-Ar年龄进行研究,借此探讨该矿床的形成时代、矿床成因。结果显示,矿床成矿早阶段的绢云母坪年龄为181.9±1.1Ma,等时线年龄为181.0±2.3Ma,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相一致。而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脉中和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脉中黄铜矿的δ65 Cu平均值分别为0.31y‰和0.40‰,显示黄铜矿的δ65 Cu值从早到晚逐渐增高,这可能为流体出溶过程中63 Cu优先进入富气相流体,残余岩浆流体逐渐富集65 Cu的结果。辉钼矿的δ98 Mo/δ95 Mo介于-0.16‰~0.35‰之间,说明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Mo进入不同的矿物组合中并发生了同位素分馏,可能受到了氧化还原条件、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者是辉钼矿的多型特征的影响。得尔布干成矿带矿床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分为240~230Ma、180~200Ma、150~160Ma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同位素 MO同位素 绢云母Ar-Ar测年 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床 得尔布干成矿带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二道坎银矿床三叠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孔亮 杨文鹏 +4 位作者 李成禄 李旭东 符安宗 李丽侠 杨元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808,共22页
为进一步揭示黑龙江省二道坎银矿床三叠纪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本文选取矿区内发育的辉绿岩、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几类脉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几类脉岩的成岩... 为进一步揭示黑龙江省二道坎银矿床三叠纪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本文选取矿区内发育的辉绿岩、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几类脉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几类脉岩的成岩年龄为235.4~225.7 Ma;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辉绿岩亏损Th、U,富集Nb、Ta、Sr、Ti;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与石英闪长玢岩富集U,亏损Nb、Ta、Ti;ε_(Hf)(t)值为9.3~11.8,t_(DM1)和t_(DM2)分别为495~408 Ma和841~626 Ma。研究表明,辉绿岩岩浆起源于类似于富集型的地幔源区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及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南东向俯冲相关,岩浆起源于玄武质岩浆底侵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二道坎银矿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及主脊与东坡岩体特征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迪 赵国春 +1 位作者 苏尚国 李宏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对位于大兴安岭主脊上的马勒根坝岩体、朝阳沟岩体和大兴安岭东坡区域的野猪沟岩体、布敦化岩体的4个不同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年代学及构造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研究区... 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对位于大兴安岭主脊上的马勒根坝岩体、朝阳沟岩体和大兴安岭东坡区域的野猪沟岩体、布敦化岩体的4个不同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年代学及构造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及地质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主脊朝阳沟岩体和东坡布敦化岩体年龄分别为(154±1) Ma和(154.1±1.6) Ma,属于晚侏罗世岩体,主脊马勒根坝岩体和东坡野猪沟岩体年龄分别为(144.62±0.74) Ma和(140.2±2.7) Ma,属于早白垩世岩体。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脊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岩体,东坡岩体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TTG型岩体;主脊比东坡岩体更加亏损Ba、Nb、Sr、P、Ti、Eu元素,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东坡岩体为正常的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泽奈崎板块NNW向俯冲和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共同作用于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大兴安岭主脊形成断裂带,导致幔源岩浆上涌底侵下地壳而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花岗岩体;主脊处于碰撞向伸展环境过渡的时期,东坡区域此时应处于俯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蒙古-鄂霍次克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