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及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9
1
作者 黄始琪 董树文 +2 位作者 张福勤 苗来成 朱明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5-424,共10页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特征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问题。沿着该构造带中段,对5个韧性变形点及1个脆性变形点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该构造带变形及动力学特征。B型褶皱、揉皱、A型褶皱、矿物...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特征一直是地质界关注的问题。沿着该构造带中段,对5个韧性变形点及1个脆性变形点进行详细解析,揭示了该构造带变形及动力学特征。B型褶皱、揉皱、A型褶皱、矿物拉伸线理、S-C组构都显示了该构造带明显的NW—SE剪切作用。剪切方向稳定而单一,未发现多方向变形叠加现象,可能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的形成过程为一期主要的俯冲碰撞或多期同向的俯冲碰撞。对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形成时间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构造带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动力学背景之下。对构造带内地质点mg6脆性断层面上滑动矢量进行了统计和古应力场反演,得出两期古构造应力场,一期为NW—SE挤压,一期为近E—W挤压。NW—SE挤压应力场可能对应了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对中亚地区的远程影响;而近E—W向挤压可能反映了早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中亚地区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 韧性变形 脆性变形 古应力场 东亚多向汇聚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时空分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响应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雅军 杨晓平 +2 位作者 江斌 汪岩 庞雪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31,共17页
为了提高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区域可对比性、深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与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构造关系,本文在大兴安岭地区1∶1000000地质图编图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组合、古生物、接触关系、区域对比以及最新的年代... 为了提高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区域可对比性、深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与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构造关系,本文在大兴安岭地区1∶1000000地质图编图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组合、古生物、接触关系、区域对比以及最新的年代学(锆石U-Pb、^(40)Ar/^(39)Ar测年)资料,对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进一步界定了塔木兰沟组(172~161 Ma)、满克头鄂博组(162~148 Ma)、玛尼吐组(158~145 Ma)、白音高老组(145~129 Ma)、梅勒图组(143~128 Ma)、龙江组(128~120 Ma)、光华组(128~118 Ma)、甘河组(120~113 Ma)和孤山镇组(118~110 Ma)的形成时代。结合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俯冲作用,解析了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认为中—晚侏罗世NE向展布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向南东俯冲的伸展背景,早白垩世NNE向展布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伊泽奈岐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伸展背景。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之间发育的开库康组、木瑞组等类磨拉石建造,是两个构造体系转换阶段的主要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中生代火山岩地层 时空体系展布 古太平洋 蒙古—鄂霍茨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7
3
作者 武广 陈衍景 +6 位作者 孙丰月 祁进平 李之彤 王希今 王宏博 李广远 庞庆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51-54,共4页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稀有元素成矿带。作者将我国境内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砂宝斯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等与俄罗斯赤塔州的达拉松、克留切夫等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成矿带内金矿床的成...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稀有元素成矿带。作者将我国境内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砂宝斯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等与俄罗斯赤塔州的达拉松、克留切夫等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成矿带内金矿床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上述矿床均受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控制,矿床形成于西伯利亚地台与蒙古—华北陆块碰撞造山环境;我国上黑龙江盆地区与俄罗斯东后贝加尔地区同属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以中温热液矿床为主,矿床类型主要为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 造山型金矿 地质特征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宝山 程招勋 +5 位作者 寇林林 邓昌州 杨晓平 张春鹏 李成禄 韩仁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45,共14页
近年来相继在嫩江多宝山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晚三叠世岩浆岩。但该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因机制及成矿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读,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寻找多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宝山矿区英云闪长岩、争光... 近年来相继在嫩江多宝山地区发现了一系列晚三叠世岩浆岩。但该期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成因机制及成矿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读,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寻找多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宝山矿区英云闪长岩、争光矿区闪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多宝山英云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6.3±2.3)Ma,争光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29.3±3.1)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可能是同一岩浆房演化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以高SiO_(2)(64.25%~66.44%)、Al_(2)O_(3)(16.54%~17.21%)、K_(2)O+Na_(2)O(8.16%~8.49%),低CaO(2.27%~2.95%)、MgO(0.99%~1.16%)、TiO_(2)(0.31%~0.36%)、P_(5)O_(2)(0.16%~0.17%)为特征;争光闪长岩以SiO_(2)(57.12%~58.5%)、Al_(2)O_(3)(14.59%~15.26%)、(Na_(2)O+K_(2)O)(5.34%~6.16%)、TiO_(2)(0.83%~0.97%)、P_(2)O_(5)(0.15%~0.27%)及TFeO/MgO(1.12~1.25)相近为特征;多宝山英云闪长岩亏损Rb、Nb、Sm,富集Ba、U、Zr和Sr,Eu正异常明显(δEu=1.21~1.57),争光闪长岩Rb、Nb、Sm亏损,Ba、Th、Sr、Hf富集,Eu弱正异常(δEu=0.93~1.22)。二者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稀土及微量曲线形态近似,显示同一源区的特征,原始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多宝山矿集区晚三叠世钙碱性岩浆岩的确定指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可影响到兴安地块东缘。综合区域晚三叠世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背景,证实多宝山地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具有较强的银铜钼成矿能力,成矿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山地区 晚三叠世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蒙古—鄂霍茨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岩浆弧的组成:对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的制约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文龙 杨晓平 +4 位作者 钱程 李成禄 吕明奇 程招勋 王立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63,共18页
富克山岩浆弧呈北东向分布于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古莲河一带,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 富克山岩浆弧呈北东向分布于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古莲河一带,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分析研究,探讨大兴安岭北段晚三叠世时期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5.7±2.2)Ma、(203.2±2.5)Ma,反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辉长岩、闪长岩具有富钠、高铝、高钙、高镁、高Mg^(#)值、低钛等特征,属于拉斑系列与钙碱性过渡系列岩石,无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钠、高铝、低镁等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高Sr,低Y、Yb,无明显的Eu负异常,显示了O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富克山岩浆弧的空间展布,具有由北向南的分布规律,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具有往南的俯冲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山岩浆弧 晚三叠世 蒙古—鄂霍茨克 南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漠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俯冲闭合的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华本 周传芳 +3 位作者 魏小勇 段明新 徐建鑫 蔡艳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8-20,共3页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板块构造及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造山带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从二叠纪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从东向西逐渐闭合有关。该造山带中的缝合带两侧岩浆活动记录了...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板块构造及东亚大陆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造山带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从二叠纪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从东向西逐渐闭合有关。该造山带中的缝合带两侧岩浆活动记录了俯冲碰撞的演化史。对于两侧俯冲方向,Donskaya等(2013)对蒙古—颚霍茨克大洋板块向北俯冲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第一次俯冲开始于泥盆纪,第二次俯冲形成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晚三叠为第三次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蒙古—鄂霍茨克 漠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波相速度和椭圆率与远震P波联合反演蒙古中南部地壳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7,共19页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深度、莫霍面深度、地壳S波速度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和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分布均有明显差异,暗示了这两条缝合线至少为地壳级别的分界.中戈壁火山和Bus-Obo火山在地壳内相互连通,在下地壳存在大面积低速层.我们推测杭盖穹隆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在中戈壁带地壳底部形成岩浆囊,为这两座板内火山活动提供了岩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中南部 S波速度结构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 蒙古主构造线 板内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8
作者 张欣 郭宏宇 +4 位作者 王文东 徐建鑫 李福明 赵巍 张春雨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9,共19页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钾玄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137×10^(-6)~256.53×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6.4~18.24),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64~1.0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源区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蒙古—鄂霍茨克 玛尼吐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俄东段地区地质背景及优势金属矿产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9
作者 刘金龙 李伫民 +1 位作者 周永恒 董存杰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5-971,共27页
【研究目的】中蒙俄东段地区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作用强烈,加强跨境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全区尺度成矿规律的总结,对提升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各类地质资料,对成矿地质特征、资源... 【研究目的】中蒙俄东段地区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作用强烈,加强跨境地区成矿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全区尺度成矿规律的总结,对提升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各类地质资料,对成矿地质特征、资源禀赋、矿床时空分布、成矿背景等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研究区已探明或发现的超大型矿床10处、大型矿床33处、中型矿床55处、小型矿床(及矿点)众多。总体上可划分为与前寒武纪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有关的矿床、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有关的矿床。【结论】区域矿床时空规律明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矿产包括:分布在西阿尔丹—苏塔姆地区的太古宙Fe矿床;分布在乌多坎—戴奥斯莱格里尔地区的古元古代Cu-Fe-Ti矿床和贝加尔—木雅构造带的新元古代Pb-Zn矿床;分布在叶尼塞—后贝加尔边构造带的寒武纪—志留纪Fe-Zn-Ti矿床;分布在贝加尔—帕托姆构造带的石炭纪Au矿床;分布在奥洪—色楞格地区的三叠纪Cu-Mo矿床和安加拉河—伊利姆地区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Fe矿床;分布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侏罗世—白垩纪Au-Pb-Zn-W-Mo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产 金–铅–锌–钨–钼矿 地质背景 西伯利亚地台 古亚洲洋 蒙古—鄂霍茨克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符安宗 杨文鹏 +5 位作者 刘渊 赵寒冬 王贵鹏 石国明 李金明 邓昌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81,共16页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_(2)O_(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低Y、Yb含量,亏损重稀土,弱负铕异常等。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石英二长岩比正长花岗岩具有更高的MgO、LREE、Cr、V、Sr含量和Sr/Y、K/Rb比值。这种差别可能反映二者成因上的不同:正长花岗岩可能由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而石英二长岩可能由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资料,认为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是在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的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受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南向俯冲的影响。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显示碾子山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钼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 碾子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火山岩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柳长峰 赵守恒 +3 位作者 张浩然 郎海龙 张凤娟 刘文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9,共13页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安山岩和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57.8±6.2)Ma和(156.9±7.4)Ma,应代表其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相对富碱、富铝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Zr、Hf),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显示岩浆来自被俯冲流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大西营子金矿区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后 粗安岩 锆石U-PB定年 大西营子金矿 蒙古—鄂霍茨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松辽盆地:从火山裂谷到陆内拗陷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65
12
作者 王璞珺 赵然磊 +3 位作者 蒙启安 瞿雪姣 朱德丰 高有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17,共19页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松辽盆地 火山裂谷陆内拗陷 华北西伯利亚太平洋板块 西拉木伦河—蒙古—鄂霍茨克—锡霍特—阿林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西北部早——中侏罗世TTG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院冬 车继英 +3 位作者 吴大天 许逢明 赵君 李士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9-1137,共19页
通过对出露于小兴安岭西北部白石砬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查明该地区存在一套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少量闪长岩为组合的花岗岩,锆石U-Pb LA-ICP-MS测年分别获得(171.1±1.3)、(173.9±3.9)、(178.3±1.5... 通过对出露于小兴安岭西北部白石砬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查明该地区存在一套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少量闪长岩为组合的花岗岩,锆石U-Pb LA-ICP-MS测年分别获得(171.1±1.3)、(173.9±3.9)、(178.3±1.5)和(169.1±6.2)Ma的岩体侵位年龄,证明其形成于早—中侏罗世。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判别该花岗岩组合具有高Al_2O_3型T_1T_2G_1花岗岩特征,整体具有富硅、富铝,钠质,贫铁、镁、钛,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富集Rb、Ba、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轻微负异常的特点,与安第斯I型花岗岩具有相似性。其低Sr/Y值、(La/Yb)N值,弱或无负δEu异常等特征反映源区残留相矿物以角闪石、辉石为主,有少量斜长石,石榴石可能有少量残留。岩体露头有闪长质岩浆与英云(花岗)闪长质岩浆两种不完全机械混合的现象,反映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不同源区。另外,岩体不规则侵入元古宙地层(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和岩浆中残留有大量早期捕获锆石,说明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综合研究认为,该早—中侏罗世TTG岩浆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作用密切相关,反映侏罗纪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向南侧微陆块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西北部 早—中侏罗世 TTG花岗岩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 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段老道口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永江 刘宾强 +5 位作者 冯志强 温泉波 李伟民 张铁安 李小玉 杜兵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2-498,共17页
鄂伦春自治旗老道口闪长质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定义为老道口单元的老道口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玢岩组成。锆石SIMS U-Pb定年测定闪长岩年龄为(126.09±0.95)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 鄂伦春自治旗老道口闪长质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定义为老道口单元的老道口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玢岩组成。锆石SIMS U-Pb定年测定闪长岩年龄为(126.09±0.95)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并非前人认为的形成于寒武纪。闪长岩的w(SiO_2)为56.13%~57.91%,w(TiO_2)为0.97%~0.99%,w(MgO)和w(TFe_2O_3)分别为2.00%~2.12%和6.73%~7.41%,Mg#值为36.00~38.00,w(Na_2O)为4.29%~4.53%,w(K2O)为1.38%~1.59%,K_2O/Na_2O为0.31~0.37,w(Al_2O_3)为17.95%~18.36%,相对富钠高铝,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其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以及Eu(0.85~0.87)弱负异常的特点。老道口闪长岩强不相容元素Th、U、K显著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明显亏损,其岩浆源区可能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闪长岩富集Ba、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明显亏损,指示了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老道口岩体地球化学特点和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岩体很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S锆石U-Pb测年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 闪长岩 岩石圈地幔 老道口岩体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5
15
作者 唐克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 乌拉尔—蒙古 兴凯褶皱带 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 晚古生代裂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多重板块构造体制范围及叠合的鉴别证据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涛 张建军 +6 位作者 李舢 童英 郭磊 张晓伟 黄河 张磊 薛怀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44,共17页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迁移规律;据此,探讨和厘定了这三大板块构造体制的时空分布范围和构造叠合过程。二叠纪到三叠纪早期间,古亚洲洋体制经历了俯冲到碰撞,主要作用于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期间,鄂霍茨克洋主要为陆缘环境,影响范围限于中北部蒙古—外贝加尔一带,并在侏罗纪逐渐向蒙古—鄂霍茨克主缝合带迁移,到白垩纪,其造山带伸展垮塌阶段,影响范围增大,远程效应波及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主要发育于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其平板俯冲影响范围抵达大兴安岭—太行山,在白垩纪,俯冲板片后撤,影响范围迁移至东亚大陆最东缘。这些作用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并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体制同时叠合于大兴安岭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时空演化 构造体制叠合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制 环太平洋构造体制 古亚洲洋构造体制 岩浆迁移 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陆缘弧构造背景 被引量:5
17
作者 申亮 赵胜金 +4 位作者 于海洋 柳志辉 周颖帅 张猛 朴丽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055,共15页
根据野外调查,将大兴安岭北段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的一套火山岩归属为哈达陶勒盖组。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哈达陶勒盖组绿帘石化安山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4.3±7.9)Ma(MSWD=4.7),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该组的形成时代置于早三... 根据野外调查,将大兴安岭北段新巴尔虎右旗地区的一套火山岩归属为哈达陶勒盖组。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哈达陶勒盖组绿帘石化安山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4.3±7.9)Ma(MSWD=4.7),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该组的形成时代置于早三叠世。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可将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划分为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两类。其中,中基性火山岩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而酸性火山岩岩浆则形成于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构造环境判别,该组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向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背景密切相关。哈达陶勒盖组的厘定丰富了大兴安岭北段地层层序,也为大兴安岭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哈达陶勒盖组 陆缘弧背景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大洋山钼矿成矿岩体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元江 李成禄 +4 位作者 邓昌州 李文龙 张立 赵忠海 赵寒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2-1102,共11页
大洋山斑岩型钼矿位于大兴安岭东北部呼中区,钼矿体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体和上盘围岩中,产状受石英二长斑岩体控制。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石英二长斑岩年龄为(119.83±0.87)Ma,可代表成矿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 大洋山斑岩型钼矿位于大兴安岭东北部呼中区,钼矿体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体和上盘围岩中,产状受石英二长斑岩体控制。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石英二长斑岩年龄为(119.83±0.87)Ma,可代表成矿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偏铝、贫钛、富钾,具钾玄岩特征,为造山带岩石,岩浆熔体未与地幔相互作用;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和HREE,亲地幔元素亏损、轻稀土富集以及Eu中等亏损等特征显示岩浆源自陆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大洋山斑岩型钼矿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成矿物质来源为地壳的重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闭合相关,成矿环境为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 早白垩世 地壳重熔 大洋山 大兴安岭 蒙古—鄂霍茨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