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黄始琪 董树文 +3 位作者 胡健民 施炜 陈宣华 刘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92-2205,共14页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其西段杭盖地区发生闭合,形成依旧具有大洋性质的喇叭状蒙古-鄂霍次克大海湾,此时,杭盖地区磨拉石建造大范围不整合覆盖于二叠纪之前复理石建造之上;三叠纪-中侏罗世,杭盖以东地区,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继续向其两侧地体俯冲,在北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及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区形成与俯冲相关的中生代岩浆岩带;中-晚侏罗世-白垩纪,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闭合,大洋两侧地块发生碰撞拼贴,产生强烈构造变形,最终形成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伴随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其中段的艾伦达瓦地区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艾伦达瓦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面理平均产状为327°/22°,线理平均产状为322°/19°,带内SC组构及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上盘由北西往南东强烈的推覆型剪切运动。同时,通过确定该剪切带原岩及后期侵入剪切带的未变形伟晶岩脉锆石UPb年龄,限定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时代约为174~163Ma;白垩纪,伴随造山后的构造垮塌,外贝加尔地区广泛发育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志留纪-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与古亚洲洋的演化密切相关;三叠纪-早侏罗世,大洋板块主要为正常俯冲阶段;中-晚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关闭,主要与“东亚汇聚”事件有关;白垩纪岩浆岩,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增厚地壳的垮塌及地幔岩浆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次 变形 变形时代 中-晚侏罗世 东亚汇聚 拉张盆地 变质核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组成及造山过程 被引量:47
2
作者 莫申国 韩美莲 李锦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50-52,64,共4页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一直是中国东北及其邻区构造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物源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造山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整个东北亚,对中国燕山运...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一直是中国东北及其邻区构造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物源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造山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整个东北亚,对中国燕山运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 组成 过程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蒙古造山带东段的锡林郭勒杂岩:早华力西期造山作用的产物而非古老陆块?——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6
3
作者 薛怀民 郭利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周喜文 童英 潘晓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1-2010,共10页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06±7Ma,指示它们的原岩主要是由近同期(略早些)的岩浆岩风化后就近沉积的产物,该年龄应代表源区(岛弧型?)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同时也是副片麻岩原岩沉积的下限年龄。正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82±2Ma,代表花岗片麻岩原岩的侵位年龄。岩石中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形成年龄为337±6Ma,代表锡林郭勒杂岩发生变质和变形的时间,该变质事件可能与贺根山缝合带内所发生的一次主要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这些年龄资料充分说明,锡林郭勒杂岩并非古老地块,而是华力西早期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事件的产物.整个事件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70Ma)完成的,推测该杂岩发育在碰撞造山带的弧前环境。中亚-蒙古造山带东南部(内蒙古的中、东部)碰撞前的构造格局可能不是典型的多岛洋体制,由于缺少古老的陆块,造山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大洋的大陆化过程,即洋内俯冲形成岛弧,岛弧在被动大陆边缘拼贴聚合转化为新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蒙古 碰撞 锡林郭勒杂岩 华力西期 碰撞作用 产物 岩浆锆石 U-Pb zircon SHRIMP 年代学研究 证据 Orogenic Belt Central complex North China Craton Products ages GRANITIC GNEIS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7
4
作者 武广 陈衍景 +6 位作者 孙丰月 祁进平 李之彤 王希今 王宏博 李广远 庞庆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51-54,共4页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稀有元素成矿带。作者将我国境内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砂宝斯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等与俄罗斯赤塔州的达拉松、克留切夫等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成矿带内金矿床的成... 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是重要的金、稀有元素成矿带。作者将我国境内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和额尔古纳隆起区的砂宝斯金矿、小伊诺盖沟金矿等与俄罗斯赤塔州的达拉松、克留切夫等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成矿带内金矿床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上述矿床均受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控制,矿床形成于西伯利亚地台与蒙古—华北陆块碰撞造山环境;我国上黑龙江盆地区与俄罗斯东后贝加尔地区同属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以中温热液矿床为主,矿床类型主要为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成矿 型金矿 地质特征 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角闪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明 王赐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17,共3页
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角闪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赵明@王赐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哈尔里,克造山,带角闪,石角闪岩,相温压条件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角闪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赵明王赐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角闪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赵明@王赐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哈尔里,克造山,带角闪,石角闪岩,相温压条件东疆哈尔里克造山带中角闪石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赵明王赐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哈尔里克造山带角闪石角闪岩相温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里 角闪 石角闪岩 相温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晚三叠世安第斯型安山岩: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的产物 被引量:22
6
作者 纪政 葛文春 +3 位作者 杨浩 毕君辉 于倩 董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17-2930,共14页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中段火龙沟地区晚三叠世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以揭示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早中生代期间南向俯冲作用的过程。火龙沟地区安山岩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具有典型的振荡生长环...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中段火龙沟地区晚三叠世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组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以揭示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早中生代期间南向俯冲作用的过程。火龙沟地区安山岩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具有典型的振荡生长环带和高Th/U(0.48~1.47)比值的特征,暗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火龙沟地区安山岩形成于236±1Ma的晚三叠世。这些晚三叠世安山岩的Si O_2含量为51.44%~66.67%,全碱(Na_2O+K_2O)含量为5.01%~6.88%,Al_2O_3含量为13.14%~19.20%,Fe_2O_3~T含量为5.11%~9.55%,Ti O_2含量为0.65%~1.66%,具有较高的MgO(2.15%~4.64%)、Cr(43.7×10^(-6)~212.0×10^(-6))和Ni(20.2×10^(-6)~100.0×10^(-6))含量以及Mg~#值(45~55),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安山岩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Sr等)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和重稀土元素,且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84~1.13),与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安山岩中的锆石ε_(Hf)(t)值为+8.9^+11.6,相应的Hf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525~414Ma。上述特征表明火龙沟地区晚三叠世安山岩岩浆可能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源区可能还存在少量俯冲沉积物的贡献,并在岩浆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角闪石、斜长石和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晚三叠世安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相关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且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在晚三叠世期间经历了低角度俯冲到高角度俯冲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安 兴蒙 蒙古-鄂霍茨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杭爱山地区泥盆纪-石炭纪岩浆作用: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制约
7
作者 令佳琪 李鹏飞 李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6-1427,I0022-I0025,共16页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中东部,其形成演化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密切相关。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最西端的杭爱山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纪-石炭纪增生杂岩,但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却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杭爱山地区拜德拉...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中东部,其形成演化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密切相关。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最西端的杭爱山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纪-石炭纪增生杂岩,但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却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杭爱山地区拜德拉格微陆块中的石炭纪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分析,示踪杭爱山地区岩浆活动历史。研究结果显示,砂岩中的碎屑锆石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U-Pb年龄主要集中在泥盆纪-石炭纪,峰值为~351 Ma,与泥盆纪-石炭纪杭爱-肯特增生杂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相似,指示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供给。综合区域地质资料、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笔者推测杭爱山地区发育俯冲相关的泥盆纪-石炭纪岩浆岩,其与杭爱-肯特杂岩构成了西向的安第斯型俯冲体系,并为杭爱山地区石炭纪地层提供了物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蒙古-鄂霍茨 杭爱 岩浆弧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地块东北部晚侏罗世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院冬 车继英 +2 位作者 许逢明 朱群 王奎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0-253,共14页
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强烈的中生代岩浆作用,一直以来是本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根据三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获得的(158.5±1.6) Ma、(156.1±0.59) Ma和(154.1... 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强烈的中生代岩浆作用,一直以来是本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热点,但关于晚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根据三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获得的(158.5±1.6) Ma、(156.1±0.59) Ma和(154.1±1.1) Ma年龄结果将兴安地块东北部原定为早中生代的花岗岩形成时间厘定为晚侏罗世。该晚侏罗世花岗岩以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岩石组合,岩石具富硅碱、高钾、过铝、低铁钛镁等特点,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LREE,亏损HREE、Y和HFSE,高Sr,低Yb,高La/Yb、Sr/Y比值,具有“C型”埃达克质岩的特点。该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引起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岩浆源于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底部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形成演化中有富铝地壳物质的加入。该系列花岗岩与紧邻的早、中侏罗世TTG花岗岩反映侏罗纪蒙古鄂霍茨克洋经历了由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地块 埃达 花岗岩 蒙古-鄂霍茨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霍各乞Cu-Pb-Zn矿床的剪切带与岩性控矿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钟日晨 李文博 +1 位作者 陈衍景 皮桥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01-2111,共11页
内蒙古霍各乞大型Cu-Pb-Zn矿床地处内蒙西部狼山地区,为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的典型矿床。前人依据该矿裂谷沉积赋矿、岩性控矿、具有层状矿体等宏观特征判断其为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热水沉积矿床,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其为受构造控制的后生... 内蒙古霍各乞大型Cu-Pb-Zn矿床地处内蒙西部狼山地区,为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的典型矿床。前人依据该矿裂谷沉积赋矿、岩性控矿、具有层状矿体等宏观特征判断其为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热水沉积矿床,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其为受构造控制的后生热液矿床。本次研究以岩矿相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热力学模拟,提出该矿为受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矿床。矿区内赋矿围岩普遍经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及韧性剪切变形。宏观上,矿体与矿区内剪切带产状协调。硫化物总体沿围岩糜棱岩片理产出,但局部切割围岩糜棱岩组构,含矿微裂隙具有脆韧性剪切变形特征,可见硫化物交代围岩峰期变质矿物。热液脉石矿物组合及矿物温压计均表明成矿期具有低绿片岩相的温压条件。上述特征表明Cu-Pb-Zn矿化受剪切带控制,发生于剪切变形晚期,围岩退变质抬升阶段。热力学模拟显示当含矿流体流经由碳质千枚岩、石英二云母片岩和富铁夹层构成的岩性柱子,碳质千枚岩层位发生Pb-Zn矿化,而石英二云母片岩层位发生Cu矿化,富铁层位形成富矿体,这与霍各乞的地质事实相一致,矿相学观察也表明围岩岩性对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后生热液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导致了霍各乞矿床的层控、岩矿特征。通过上述研究建立起的剪切带控矿的成矿模式既符合该矿的显微观察结果,又可以解释该矿层状矿体、岩性控矿等宏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铅锌 矿相学 热力学模拟 剪切 型矿床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窑口矿区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喜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探讨炭窑口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对其产出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原岩为钾质细碧岩,属碱性火山岩,富集轻稀土和不相容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和相容元素(如Nb、T... 为探讨炭窑口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对其产出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原岩为钾质细碧岩,属碱性火山岩,富集轻稀土和不相容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和相容元素(如Nb、Ta和Ti),具有与火山弧基性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稀土元素分配型式表明其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幔。通过构造环境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火山弧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火 地球化学 炭窑口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升庙矿区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11
作者 陈喜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19-420,共2页
关键词 变质火 地球化学特征 基性火 酸性火 矿区 成矿作用 形成构环境 玄武岩 蒙古东升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二叠纪以来的叠加褶皱变形:对同碰撞和碰撞后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欲清 张长厚 +4 位作者 侯丽玉 张逸鹏 黄滢竹 陈汉林 常利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80,共17页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 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断裂两侧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叠加褶皱,它们与侏罗纪地层内部褶皱及断裂变形记录了该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事件。研究这些变形对探索华北北部及邻区所经历的从古亚洲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二叠纪、侏罗纪地层变形的详细地质填图及叠加褶皱构造样式与区域演化序列的研究,揭示出:二叠纪地层褶皱形迹具S型展布特征,总体走向NEE,轴面倾向NW;中生代地层褶皱走向NE,轴面倾向SE,伴生逆冲断层多向SE倾斜并且上盘向NW逆冲。研究厘定区内经历三期构造变形:(D1)二叠纪末—中三叠世NNW-SSE向区域性挤压,二叠纪地层形成NEE向褶皱;(D2)晚三叠世区域性剪切作用将先期形成的NEE向褶皱改造成平面弧形褶皱,表现为Simón(2004)划分的Type2a与Type1d型叠加褶皱样式;(D3)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导致中侏罗世地层中倒向NW的褶皱构造,并使得二叠纪地层褶皱更加紧闭。研究认为这三期变形可能分别代表:(1)古亚洲洋闭合和伴生的碰撞造山作用;(2)介于西拉木伦右行走滑断裂与蒙古东南部东戈壁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块体的NEE向挤出构造;(3)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西拉木伦缝合 二叠纪 侏罗纪 碰撞 叠加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床Cu、Mo同位素组成及绢云母Ar-Ar测年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6
13
作者 宓奎峰 吕志成 +1 位作者 柳振江 颜廷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5-1798,共14页
内蒙古乌努(奴)格吐山铜铅锌矿整装勘查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Cu-Mo-Fe-Au-AgPb-Zn成矿带。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使Mo、Cu、Fe、Zn等同位素的研究应用于矿床学研究中。本... 内蒙古乌努(奴)格吐山铜铅锌矿整装勘查区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Cu-Mo-Fe-Au-AgPb-Zn成矿带。近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使Mo、Cu、Fe、Zn等同位素的研究应用于矿床学研究中。本文通过对乌努格吐山斑岩型矿床黄铜矿Cu同位素、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绢云母Ar-Ar年龄进行研究,借此探讨该矿床的形成时代、矿床成因。结果显示,矿床成矿早阶段的绢云母坪年龄为181.9±1.1Ma,等时线年龄为181.0±2.3Ma,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相一致。而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脉中和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脉中黄铜矿的δ65 Cu平均值分别为0.31y‰和0.40‰,显示黄铜矿的δ65 Cu值从早到晚逐渐增高,这可能为流体出溶过程中63 Cu优先进入富气相流体,残余岩浆流体逐渐富集65 Cu的结果。辉钼矿的δ98 Mo/δ95 Mo介于-0.16‰~0.35‰之间,说明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Mo进入不同的矿物组合中并发生了同位素分馏,可能受到了氧化还原条件、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者是辉钼矿的多型特征的影响。得尔布干成矿带矿床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密切相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分为240~230Ma、180~200Ma、150~160Ma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同位素 MO同位素 绢云母Ar-Ar测年 乌努格吐铜钼矿床 得尔布干成矿 蒙古-鄂霍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振亮 赵克强 +5 位作者 杨剑洲 邓友茂 付燕刚 段壮 林鲁军 左光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4-1000,共17页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为了确定其侵位时代,探讨大地构造环境,本文对该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02.9±1.2)Ma,为晚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 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为了确定其侵位时代,探讨大地构造环境,本文对该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02.9±1.2)Ma,为晚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_(2))=74.73%~76.60%)、富碱(w(Na_(2)O+K_(2)O)=6.20%~7.03%)、高铝饱和指数(A/CNK=1.43~1.58)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Rb、K、Th、U富集,Ba、Sr、Ti、Nb、P呈明显V字型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具有负Eu异常(δEu=0.46~0.67)、高分异指数(I_(D)=88.89~91.55)和低固结指数(I_(S)=1.68~4.78)的特征,表明岩石经历了高分异演化作用,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向A型花岗岩演化的趋势;^(176)Hf/^(177)Hf值为0.282850~0.282951,ε_(Hf)(t)值为9.2~12.5,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变化范围为910~603 Ma,表明二长花岗岩岩浆可能是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内蒙古架子山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阶段,其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构造环境从挤压转换成碰撞后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晚石炭世 环境 古亚洲洋 兴蒙 蒙古架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尔塔拉中三叠世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金芳 李英杰 +1 位作者 李红阳 董培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1,共11页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 在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缝合带新发现西乌旗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2.9±1.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SiO2(75.89%~76.79%)、K2O(4.18%~4.30%)和Na2O+K2O(8.23%~8.57%),贫CaO、MgO、Sr、Ba、Eu、Ti和P,相对富集Ga、Rb和Th。该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海鸥式,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11~0.14)。在地球化学判别图解上,阿尔塔拉A型花岗岩显示A2型后造山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结合二连-贺根山缝合带蛇绿岩、岛弧型-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古亚洲洋二连-贺根山洋盆可能在二叠纪晚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构造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中三叠世 环境 二连-贺根缝合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火山岩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柳长峰 赵守恒 +3 位作者 张浩然 郎海龙 张凤娟 刘文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9,共13页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安山岩和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57.8±6.2)Ma和(156.9±7.4)Ma,应代表其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相对富碱、富铝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Zr、Hf),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显示岩浆来自被俯冲流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大西营子金矿区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安岩 锆石U-PB定年 大西营子金矿 蒙古—鄂霍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佘宏全 梁玉伟 +7 位作者 李进文 关继东 张德全 杨郧城 向安平 金俊 谭刚 张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31-1864,共34页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了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个别岩体(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形成外,绝大部分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侵入岩或变质侵入杂岩为早中生代形成,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代早中生代岩石的分布和年代学资料,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和变质杂岩可以分为243~246、210~229、200~205Ma 3个时期,其中200~205Ma一组最为发育。243~246Ma一组主要为莫尔道嘎地区中基性杂岩,形成背景与二叠纪末期兴蒙造山之后伸展作用有关。而210~229Ma的花岗岩和变质杂岩组合具有非常典型的大陆碰撞岩石组合特征:钙碱性系列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副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为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深熔岩(莫尔道嘎巨斑状钾长花岗岩),缺乏同时期火山岩等;其形成与早中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封闭引起的陆陆碰撞有关。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变质杂岩特征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这时已经开始发生陆陆碰撞,碰撞高峰时期可能在晚三叠世末期,早于以往认为的早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莫尔道嘎 早中生代 花岗岩 LA-ICP-MS测年 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 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66
18
作者 武广 孙丰月 +2 位作者 赵财胜 丁清峰 王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227-2240,共14页
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它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东南缘。最近,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发现了砂宝斯、老沟、小伊诺盖沟等金矿床和一些金矿点。这些金矿受洛古河-二根河韧性剪切带和额尔古纳... 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它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东南缘。最近,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发现了砂宝斯、老沟、小伊诺盖沟等金矿床和一些金矿点。这些金矿受洛古河-二根河韧性剪切带和额尔古纳河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常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中。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一般不超过3%,且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 CO_2三相和纯 CO_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 H_2O、CO_2和 N_2为主,含少量H_2S、CH_4为特征。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06~8.54%NaCl eqv 之间。老沟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1℃~452℃之间,平均295℃,小伊诺盖沟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9℃~493℃,平均亦为295℃,均属中温热液矿床。老沟金矿成矿压力为61~122MPa,平均82MPa;小伊诺盖沟金矿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前者成矿深度介于6~9km,平均7km;后者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上述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型金矿 额尔古纳成矿 蒙古-鄂霍茨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武广 范传闻 +3 位作者 李忠权 糜梅 刘军 朱明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韧性剪切带特征,笔者认为漠河韧性剪切带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有关,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或后碰撞期间。早白垩世期间,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进入后碰撞阶段,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使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的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北部发生了向东的挤出、逃逸,辽西、冀北、冀西北和京西地区的晚中生代右行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过程的远程效应。因此,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河韧性剪切 糜棱岩 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上黑龙江盆地 蒙古-鄂霍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绣峰组下部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60
20
作者 李锦轶 和政军 +1 位作者 莫申国 AndreyA.Sorokin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对漠河盆地南缘绣峰组下部砾岩的野外观察,发现其碎屑物除了主要来源于被前人置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外,还含有火山岩砾石;与上部砂岩之间被断层分隔而不是连续沉积。作为该砾岩主要源岩的花岗岩中的锆石蒸发法年龄为354~164Ma,锆石SHRIM... 对漠河盆地南缘绣峰组下部砾岩的野外观察,发现其碎屑物除了主要来源于被前人置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外,还含有火山岩砾石;与上部砂岩之间被断层分隔而不是连续沉积。作为该砾岩主要源岩的花岗岩中的锆石蒸发法年龄为354~164Ma,锆石SHRIMP定年揭示其最后一次岩浆活动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180~190Ma);全岩-长石-黑云母内部Rb-Sr等时线年龄为177~191Ma,黑云母Ar-Ar年龄为171~175Ma,表明该岩基在中侏罗世还深埋地下没有出露地表。其中的火山岩砾石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与区域上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类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该砾岩的形成时代不是中侏罗世,而可能是早白垩世;漠河盆地是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而不是侏罗纪陆内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漠河盆地 绣峰组下部砾岩 早白垩世 侏罗纪前陆盆地 蒙古-鄂霍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