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政学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英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37,共6页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政学系赵英兰政学系是民初政坛国民党议员政团中的右翼;新政学系(亦称政学系)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系集团中的政治派别。目前史学界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为澄清模糊认识,本文对新政学系的形成、主要活动及其...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政学系赵英兰政学系是民初政坛国民党议员政团中的右翼;新政学系(亦称政学系)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系集团中的政治派别。目前史学界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为澄清模糊认识,本文对新政学系的形成、主要活动及其特点作一剖析。在民初政坛派系中曾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学系 蒋介石南京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大公报》 国民党统治 新生活运动 张群 吴鼎昌 熊式辉 青年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米特洛夫日记》中有关中国革命重大事件的记述 被引量:12
2
作者 华谱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6-86,共11页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是20世纪上半叶保加利亚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 1997年,保加利亚“克利门特·奥赫里茨基”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日记》9 1933-6 1949,1997)。...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是20世纪上半叶保加利亚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 1997年,保加利亚“克利门特·奥赫里茨基”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日记》9 1933-6 1949,1997)。全书794页,正文591页,照片90幅。 日记记载的是1933年3月9日至1949年2月6日这16年季米特洛夫所经历的事情。1933年春,季米特洛夫被德国法西斯诬告参与“国会纵火案”,在柏林被捕,此后开始写日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斯大林 莫洛托夫 季米特洛夫 蒋介石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密码电报 机要电报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中共党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时期远东中苏美关系的战略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家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15,共11页
二战时期远东中苏美关系的战略演化王家福〔编者按〕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为纪念这场空前规模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本刊特在第二、三期开辟专栏,刊发有关二战史方面的文章,以期警示世人:和平来之不易,维护世界和平... 二战时期远东中苏美关系的战略演化王家福〔编者按〕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为纪念这场空前规模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本刊特在第二、三期开辟专栏,刊发有关二战史方面的文章,以期警示世人:和平来之不易,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定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同时,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府 苏美关系 蒋介石政府 斯大林 二战时期 中东铁路 雅尔塔会议 先欧后亚 两线作战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条战线研究综述
4
作者 袁素莲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91-94,共4页
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件大事,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促进中国革命的进程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逐步加强了对第二条战线的研究。并... 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件大事,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促进中国革命的进程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逐步加强了对第二条战线的研究。并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现将近10年来史学界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单综述。一、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历史条件对这个问题,史学工作者看法比较一致,他们大致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条战线 学生运动 史学工作者 国统区 国民党统治区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蒋介石政府 反蒋斗争 中国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对五二○运动的领导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7-61,共5页
1947年5月蒋管区爆发的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爱国民主运动(即五二○运动),是蒋管区人民群众在蒋介石政府推行的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下,面临着饥饿和生存的严重威胁,被迫起来团结自救。
关键词 蒋介石政府 国民党 斗争策略 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 反内战 上海局 学生运动 中共中央 反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苏联对盛世才的政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文琪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1-57,共7页
1958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新疆:是抵押品还是枢纽?》。它是由美国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艾伦·惠廷和中国的盛世才合著的。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惠廷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同新疆盛世才之间的相... 1958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新疆:是抵押品还是枢纽?》。它是由美国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艾伦·惠廷和中国的盛世才合著的。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惠廷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同新疆盛世才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地叙述了1933年至1944年间,盛世才为统治新疆而寻求苏联援助,又为统治新疆而反苏反共的历史过程。作者在叙述中带有明显的反苏情绪。该书的第二部分,题为《共产主义在新疆的失败》(Red Failure in Sin Kiang),作者就是臭名昭著的盛世才。惠廷是怎样和盛世才建立起这种“合作”关系的姑且不论,只就盛世才这部回忆录的内容来看,他把自己吹嘘成世界上的反共领袖之一,在新疆取得了反共的丰富经验。他捏造了毛泽民、杜重远、陈秀英(盛的弟媳)等受害者所谓的“认罪”口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世才 新疆 苏联援助 蒋介石政府 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 杜重远 共产党员 政策 斯大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蜜月”到断交——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5
7
作者 易豪精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65,共7页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中德关系格外密切。对蒋介石政府来说,1928~1938年是德国影响中国的十年。蒋介石政府与德国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德国在此期间对中国的影响力达到空前的高峰。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局势风云激荡,世界大...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中德关系格外密切。对蒋介石政府来说,1928~1938年是德国影响中国的十年。蒋介石政府与德国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德国在此期间对中国的影响力达到空前的高峰。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局势风云激荡,世界大战乌云密布。西方列强对德、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他们的侵略气焰,并加速了东西方法西斯势力的勾结与合流。希特勒德国的对华政策在这不足十年的短暂时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由亲华转为联日,最后导致中德断交。中德关系的急剧变化,对远东国际局势的演变,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最后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关系 蒋介石政府 德国军事顾问 德国顾问 对华政策 希特勒 南京国民政府 “蜜月” 战争爆发 军事顾问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从小说到电影 被引量:3
8
作者 姜智芹 《艺苑》 2008年第7期56-59,共4页
在美国的中国形象史上,赛珍珠和她的小说《大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采用社会学方法、对美国的中国形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伊萨克斯这样评价道:"在所有喜爱中国人、试图为美国人描述并解释中国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 在美国的中国形象史上,赛珍珠和她的小说《大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采用社会学方法、对美国的中国形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伊萨克斯这样评价道:"在所有喜爱中国人、试图为美国人描述并解释中国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得像赛珍珠那样卓有成效。没有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比她那著名的小说《大地》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几乎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中国形象 电影 中国人生 小说 中国政府 美国人 蒋介石政府 女主角 南京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美云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290-296,共7页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态度的集中反映,①也是国联干预中日问题的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报告书基本持否定态度,有的说,“这是牺牲中国主权,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东北的...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态度的集中反映,①也是国联干预中日问题的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报告书基本持否定态度,有的说,“这是牺牲中国主权,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东北的计划”。②有的说,西方帝国主义“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东北,而是企图把它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③有的则说,李顿调查团“费时七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顿调查团 报告书 日本侵略 中国东北 中国主权 日本侵华 国际联盟 重评 蒋介石政府 日本军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贵州军阀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同寿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2期59-66,共8页
发生于1932年冬至1935年春的王家烈、犹国才之战,是贵州军阀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战争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极大地削弱了桐梓系集团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加速了地方军阀在贵州统治地位的崩溃。探讨这场战争... 发生于1932年冬至1935年春的王家烈、犹国才之战,是贵州军阀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战争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极大地削弱了桐梓系集团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加速了地方军阀在贵州统治地位的崩溃。探讨这场战争的成因、经过及其影响,对民国贵州史的研究,无疑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光翔 家烈 州史 副军长 何应钦 忠庄铺 南京政府 直接统治 蒋介石政府 内部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志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内战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人民。因此,抗日战争结束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斗争就“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权斗争。”这场斗争的中心就是对东北的争夺。这是由于...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内战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中国人民。因此,抗日战争结束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斗争就“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权斗争。”这场斗争的中心就是对东北的争夺。这是由于东北的发展影响着全国的局势。其一,东北对全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战役 蒋介石政府 社会主要矛盾 战略地位 国民党军队 黄伯韬 日本帝国主义 范汉杰 卫立煌 九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在沪期间的一组史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志强 《郭沫若学刊》 1991年第2期59-64,共6页
1946年5月8日,郭沫若携眷由渝飞沪,先往在山阴路群益出版社内,不久就搬至狄思威路719号(现名溧阳路1269号)一所楼房内居往。 当时,内战的危险愈益加重。郭沫若一到上海,就为防止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团结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47年... 1946年5月8日,郭沫若携眷由渝飞沪,先往在山阴路群益出版社内,不久就搬至狄思威路719号(现名溧阳路1269号)一所楼房内居往。 当时,内战的危险愈益加重。郭沫若一到上海,就为防止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团结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47年秋,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了。10月1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进攻 郭沫若研究 国民党军队 战略防御 蒋管区 群益出版社 蒋介石政府 临时办法 李有才板话 国大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后期美国试图援助中国共产党的前因后果
13
作者 吴宏亮 任中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7-127,共1页
抗战后期,一些美国驻华官员建议其政府决策层将部分援华物资分配给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蒋介石政府抗战不力,而中共在敌后抗战中的战绩则有目共睹;援助中共有利于对日作战,有利于防止中国发... 抗战后期,一些美国驻华官员建议其政府决策层将部分援华物资分配给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蒋介石政府抗战不力,而中共在敌后抗战中的战绩则有目共睹;援助中共有利于对日作战,有利于防止中国发生内战,有利于构建符合美国利益的战后远东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战后期 美国利益 前因后果 蒋介石政府 中共领导 抗日武装 国家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菽先生与《科学工作者》会刊
14
作者 许锡缵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7年第3期12-13,共2页
潘菽先生与《科学工作者》会刊许锡缵①(原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1948年春,正是全国大解放的前夕,南京蒋介石政府即将垮台,达官贵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离南京,南京人心惶惶。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南京市中共地下党市委当时的政策,... 潘菽先生与《科学工作者》会刊许锡缵①(原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1948年春,正是全国大解放的前夕,南京蒋介石政府即将垮台,达官贵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离南京,南京人心惶惶。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南京市中共地下党市委当时的政策,除了团结一切力量护厂护校,迎接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潘菽 蒋介石政府 领导精神 航空工业 南京解放 中共中央南方局 全体会员 工作途径 主编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松”有余 “内紧”不够 影片《重庆谈判》的几处情节质疑
15
作者 王景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27-27,共1页
影片《重庆谈判》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那一段历史。编导们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透过他们握手言和、棉里藏针、谈笑风生、大智大勇等一系列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塑造了毛泽东、蒋介石两... 影片《重庆谈判》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那一段历史。编导们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透过他们握手言和、棉里藏针、谈笑风生、大智大勇等一系列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塑造了毛泽东、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形象。就其总体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白壁微瑕。在双方谈判期问,中共所奉行的应是一方面利用各种因素,积极努力争取实现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谈判 人物形象 生动逼真 外松 藏针 白壁 蒋介石政府 历史环境 编导者 影片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以成败论英雄——谈影片《决战之后》对杜聿明形象的塑造
16
作者 赵鸿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23-23,共1页
人类有了阶级随之便开始了战争的历史,有战争便有凯旋的英雄,同时也有落马缴戈的败将。英雄的赞歌好写,但对败将如何评价呢?近期上映的影片《决战之后》。其中对国民党中将杜聿明形象的塑造我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影片的开始是杜... 人类有了阶级随之便开始了战争的历史,有战争便有凯旋的英雄,同时也有落马缴戈的败将。英雄的赞歌好写,但对败将如何评价呢?近期上映的影片《决战之后》。其中对国民党中将杜聿明形象的塑造我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影片的开始是杜聿明被押下车的镜头,尽管戴着脚镣手铐,但仍气宇轩昂(因为他毕竟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清廉、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之一)。对于这么一个相当“顽固”人的精神世界的转换,我认为影片是通过三次契机一层层地推进的。影片中给杜治病可以说是对杜心灵的第一记敲击。杜作为一名将军,戎马半生身上带有战争的创伤是难免的,而且有些伤痕是与政治混合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战之后 杜聿明 国民党军队 军事才能 蒋介石政府 抗战期间 有眼光 集团性 民族苦难 人生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战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17
作者 谭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22-27,共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执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它是否自始就在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以便用武力消灭中共及其人民武装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化而应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的问题。现谨就此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执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它是否自始就在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以便用武力消灭中共及其人民武装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化而应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的问题。现谨就此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在战争中掘起了具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美帝国主义,它凭借自己实力优势,推行建立“美国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世纪 历史新纪元 蒋介石政府 军事实力 历史环境 战后初期 美国政府 杜鲁门 战争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
作者 刘鸿喜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39-50,共12页
今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创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虽然... 今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创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过去,但是,当年战争的惨祸和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政府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宣言 抗日救国 三次反共高潮 两党合作 国共合作 国民参政会 抗日联军 地方实力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傅作义将军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19
作者 赵玉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8-21,共4页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个战役中,傅作义将军在我党的政治争取下,毅然率部起义,使得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获得彻底胜利,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崩溃。傅作义将...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个战役中,傅作义将军在我党的政治争取下,毅然率部起义,使得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获得彻底胜利,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崩溃。傅作义将军的起义,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过程,早日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和平解放 蒋家王朝 蒋介石政府 国民党反动派 分割包围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和平起义 隔而不围 傅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
20
作者 汪恩郡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42-46,共5页
1933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国东北全境,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孙永勤领导热河省兴隆县(今属河北)黄花川农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长城內外,同日伪军作战二百佘次,... 1933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国东北全境,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孙永勤领导热河省兴隆县(今属河北)黄花川农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他率领这支抗日队伍转战长城內外,同日伪军作战二百佘次,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救国军 日本帝国主义 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政府 武装起义 黄花川 热河省 伪满军 抗日武装 天下第一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