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论构建中的“文学事实”观——蒂尼亚诺夫文论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49,140,F0003,共11页
伴随20世纪现代文论的学科化进程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细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主将蒂尼亚诺夫从文学概念、体裁、思潮流派以及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演变角度出发,运用系统位移思想... 伴随20世纪现代文论的学科化进程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细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主将蒂尼亚诺夫从文学概念、体裁、思潮流派以及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演变角度出发,运用系统位移思想和系统功能思想深入文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即文学中心代代继承而新现象仅在边缘徘徊的二元对立、单线发展的文学历史观。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边缘为中心”的动态互动理论、文学的系统结构位移理论、文学的系统功能思想以及“动态的语言结构文学观”,“文学事实”观是其中的核心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尼亚诺夫 文学事实 文学系统位移 文学系统功能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蒂尼亚诺夫与艾亨鲍姆的“文学日常观”
2
作者 孙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158,共9页
学界过去普遍认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研究转向是特殊文学政策下“机会主义”的做法。20世纪20年代中期“奥波雅兹”的“文学日常”研究,对于准确认识形式论学派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和文化立场具有关键性意义。探究“文学日常”的形成... 学界过去普遍认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研究转向是特殊文学政策下“机会主义”的做法。20世纪20年代中期“奥波雅兹”的“文学日常”研究,对于准确认识形式论学派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和文化立场具有关键性意义。探究“文学日常”的形成背景与概念内涵,一是能够彻底揭示形式论学派研究偏转的内在规律,二是可以鲜明呈现蒂尼亚诺夫与艾亨鲍姆的学术旨趣与研究姿态,三是便于阐明上述二人何以在20年代末选择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论学派 文学日常 文学事实 蒂尼亚诺夫 艾亨鲍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多的是“对话”,而非“对峙”——从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谈起
3
作者 孙烨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5-209,共5页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和巴赫金虽在文学研究中秉持不同的理论视角,却常在许多论题上显现出惊人的相似。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就是其中一例。他们都把文学史上的更替看作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看作成熟典范与艺术变体之间的...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和巴赫金虽在文学研究中秉持不同的理论视角,却常在许多论题上显现出惊人的相似。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就是其中一例。他们都把文学史上的更替看作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看作成熟典范与艺术变体之间的辩证运动。这正源于他们相似的形式观,源于那种把形式视为连接作品内外的、富于动态功能、具有审美意义的“大形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尼亚诺夫 巴赫金 文学演变观 形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