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庆梅 毕宏生 +5 位作者 崔彦 解孝锋 宋继科 郭大东 赵圣亚 杜然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 背景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多反复发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多,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的观察清开灵眼用凝胶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雌性Lewis大鼠27只,皮下注射200斗l含10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多肽、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100μg结核菌素及100μlPBS的乳化液,在大鼠两足垫处、尾根部两侧及脊背正中均匀注射5个点建立EAU动物模型。将免疫后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免疫后第7天开始点眼,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点眼,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每日3次,连续用药7d。从免疫后第1天开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并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4天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眼球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前房、虹膜和睫状体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脾脏、淋巴结分离的T细胞悬液中CD4^+和CD8^+细胞百分比、CD4^+/CD8^+值以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9天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第11天炎症反应达高峰期,而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眼部炎症反应的发生较模型对照组晚,炎症反应轻,病程短。免疫后13d,3个组大鼠眼部炎症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2,P=0.00)。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10.1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大鼠前房、虹膜及睫状体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细胞、CD8^+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8^+值分别为(83.10±0.15)%、(18.60±0.09)%和4.50±0.02,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79.90±0.21)%、(19.20±0.15)%和4.20±0.04,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8.604-0.09)%、(23.44±0.09)%和3.40±0.01,3个组间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3.68、530.77、404.83,均P=0.00)。模型对照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ν干扰素’(IFN-ν^+),CD4^+白细胞介素-17^+(IL-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2.20±0.19)%和(55.10±0.09)%,清开灵眼用凝胶组分别为(20.404-0.18)%和(25.204-0.3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0.40±0.23)%和(8.20±0.15)%,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86.34、12807.54,均P=0.00)。结论清开灵眼用凝胶点眼可减轻大鼠EAU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CD4^+细胞的增生和分化,降低CD4^+/CD8^+值,并抑制Th1、Th17效应细胞的分化,减少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免疫性疾病 前部葡萄膜炎/免疫性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TH1细胞 TH17细胞 动物模型 杂交Lewis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7激动剂CL097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Th17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琳 粘红 +5 位作者 魏瑞华 张红梅 张晓敏 肖青 李雪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4-299,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7(TLR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LR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DCs)调控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作用机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TLR7激动剂CL097处理的小鼠骨髓... 背景 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7(TLR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LR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DCs)调控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作用机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TLR7激动剂CL097处理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对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将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及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加入培养基在体外定向诱导BMDCs,于诱导后第6天在培养基中加入5μg/ml CL097作用8h,对照组加入PB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L097处理组与对照组BMDCs中IL-6、IL-23、IL-1β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毒素1μg,注射后2h将IRBP1-20与等容积含有结核分枝杆菌HR37RA的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主动免疫C57BL/6小鼠,眼底检查参照Caspi 0 ~4分的标准进行炎症评分.免疫后第13天取眼球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离小鼠脾脏及淋巴结中IRBP1.20-特异性T细胞,分别与CL097处理组及对照组的BMDCs共培养5d,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个组细胞中IL-17、γ干扰素(IFN-γ)、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和T细胞中表达的T盒21转录因子(T-bet)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CL097处理组和对照组Th1与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 EAU模型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L097处理组BMDCs中IL-6、IL-23、IL-1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0,P=0.045; t=5.476,P=0.032; t=17.240,P=0.003),而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0,P=0.009).CL097处理组BMDCs与IRBP1-20-特异性T细胞共培养后,RORγt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4,P=0.012;t=8.831,P=0.013),而CL097处理组中T-bet、IFN-γ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78,P=0.173; t=1.082,P=0.393).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L097处理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为(17.750±4.7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40±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8,P=0.039),CL097处理组和对照组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123±0.356)%和(1.060±0.3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14,P=0.113).结论 TLR7激动剂CL097促进BMDCs分泌与Th17细胞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并促进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7/激动剂 CL097 葡萄膜炎/免疫性 CD4+T淋巴细胞/分泌 辅助性T细胞17 细胞极性/免疫 性因子 树突状细胞/骨髓源性 C57BL/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