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_4对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曹红 孙倩 +2 位作者 李春 李开雄 李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73-1879,共7页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 以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以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缓冲溶液均相体系为介质,研究了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对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甘草酸(GL)合成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GAM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均相体系中[EMIM]BF4的体积分数为16%,pH为5.4,反应温度为50℃及摇床转速为200 r/min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并且明显优于纯缓冲溶液体系中的最高酶活.重复利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纯缓冲液介质体系相比,固定化酶在含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的均相介质中表现出较好的操作稳定性.表观动力学参数和活化能数据表明,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在催化体系中能够增强酶和底物GL的亲和力,有效稳定酶-底物的过渡态,并降低反应活化能,而使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离子液体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 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 催化活性 甘草 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催化氧化甲苷制备葡萄糖醛酸及其内酯 被引量:6
2
作者 袁华 熊小焱 +2 位作者 邬茂 杜治平 吴元欣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4,共4页
研究了非均相催化氧化合成葡萄糖醛酸及内酯的新工艺。以甲基葡萄糖苷为对象,考察了负载型Pd/ La_(0.5)Pb_(0.5)MnO_3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采用XRD、XPS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钙钛矿型载体具有较好的助... 研究了非均相催化氧化合成葡萄糖醛酸及内酯的新工艺。以甲基葡萄糖苷为对象,考察了负载型Pd/ La_(0.5)Pb_(0.5)MnO_3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性能,采用XRD、XPS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杂钙钛矿型载体具有较好的助氧化还原能力,在钯负载量为1%时,葡萄糖醛酸及内酯的总收率可达50%,反应选择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La0.5Pb0.5MnO3催化剂 葡萄糖醛酸 葡萄糖醛酸内酯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苷酶荧光底物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的高效制备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欣欣 吕侠 +6 位作者 葛广波 冯磊 辛红 李耀光 曹云峰 韩冠英 郭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21-1327,共7页
以猴肝微粒体(Cy LM)为酶源,采用生物制备法实现了荧光底物试卤灵(Resorufin)向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转化,同时借助新型色谱分离材料C18WAX及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富集及... 以猴肝微粒体(Cy LM)为酶源,采用生物制备法实现了荧光底物试卤灵(Resorufin)向试卤灵葡萄糖醛酸苷(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转化,同时借助新型色谱分离材料C18WAX及固相萃取技术实现了Resorufinβ-D-glucuronide的高效富集及选择性洗脱,最终获得纯度大于98%的目标产物.所得产物结构经LC-MS,1H NMR和13C 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以该葡萄糖醛酸产物为探针底物建立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检测及抑制剂高通量筛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卤灵 试卤灵葡萄糖醛酸 固相萃取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抑制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排斥色谱法同时测定葡萄糖醛酸和内酯及葡萄糖醛酸稳定性 被引量:7
4
作者 范艳群 许建中 +2 位作者 徐询 刘亿婕 许晨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4,共5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内酯的离子排斥色谱法。采用Boston HC-B75H^+色谱柱进行分离,以5mmol/L H2SO4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6ml/min,柱温25℃,紫外检测波长220nm;根据外标法定量,葡萄糖醛酸和内酯分别在10~120... 建立了同时检测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内酯的离子排斥色谱法。采用Boston HC-B75H^+色谱柱进行分离,以5mmol/L H2SO4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6ml/min,柱温25℃,紫外检测波长220nm;根据外标法定量,葡萄糖醛酸和内酯分别在10~1200mg/L和5~6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内酯的最低检测限及定量限均分别为0.1和0.3mg/L,精密度实验RSD分别为1.00%和0.3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9%和98.21%。该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用于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内酯的同时测定。温度、pH值和溶剂对葡萄糖醛酸稳定性有影响,可为葡萄糖醛酸的分析与制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排斥色谱 葡萄糖醛酸 葡萄糖醛酸内酯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虹 钟丹妮 +2 位作者 高宗燕 吴晓静 韦露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第1外显子A1及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突变与广西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 152例广西籍新生儿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病例组)102例及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UGT... 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第1外显子A1及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突变与广西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 152例广西籍新生儿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病例组)102例及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UGT1A1第1外显子及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型,比较两组UGT1A1 G71R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观察病例组UGT1A1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不同基因型患儿出生后72 h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UGT1A1 G71R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检出G71R错义突变40例,启动子A(TA)7突变2例,715C→T杂合无义突变1例。病例组G71R纯合子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野生型及杂合子患儿(P均<0.05)。结论 UGT1A1基因G71R突变是广西新生儿黄疸主要突变类型,该突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密切关系;新发现的715C→T无义突变可能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胆红素尿苷二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铁锁中3-O-6′-O-甲基-β-D-葡萄糖醛酸丝石竹苷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5
6
作者 秦学玲 杨崇仁 +2 位作者 杨庆雄 钱子刚 杨璐璐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研究金铁锁提取物中3-O-6’-O-甲基-β-D-葡萄糖醛酸丝石竹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金铁锁根粉乙醇提取,经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及RP-C8、RP-C18反相硅胶反复柱层析,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HPLC法对其含量及... 目的:研究金铁锁提取物中3-O-6’-O-甲基-β-D-葡萄糖醛酸丝石竹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金铁锁根粉乙醇提取,经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及RP-C8、RP-C18反相硅胶反复柱层析,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HPLC法对其含量及纯度进行测定:色谱柱为Liehrospher 100 RP-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0-5min,乙腈15%-20%;5-55min,乙腈20%-55%;55-65min,乙腈55%-85%;65-90min,乙腈85%。检测波长210nm,流速0.5mL/min,柱温30℃。结果:所制备的3-O-6'-O-甲基-β-D-葡萄糖醛酸丝石竹苷的纯度为98.38%。对金铁锁原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含量为3.75%,线性范围0.615-3.712μg(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100.4%,RSD为0.69%(n=6)。结论:该法灵敏、准确可靠,制得的化舍物可作为衡量金铁锁提取物质量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铁锁 HPLE 3-O-6'-O-甲基-β-D-葡萄糖醛酸丝石竹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苷合成研究(Ⅳ)──氟脲嘧啶N-葡萄糖醛酸苷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昌俊 王义贵 +5 位作者 陈再成 薛鹏 胡为峰 徐贝力 赵跃然 王美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1169-1171,共3页
合成了12种新的5-氟脲嘧啶N-葡萄糖醛酸苷类比合物,其结构用元素分析、IR、1HNMR等技术确定.初步生物学实验表明,其中有些化合物对小鼠S-180腹水瘤(实体型)具有较高的抑瘤活性.
关键词 糖苷 葡萄糖醛酸 合成 抗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对游离脂肪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路路 张志超 +1 位作者 吴诉诉 尚靖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93,共7页
探讨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Q3GA)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人源肝癌细胞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甘油三酯调节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采用油红染色检测Q3GA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中... 探讨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Q3GA)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人源肝癌细胞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甘油三酯调节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采用油红染色检测Q3GA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中脂滴含量的影响,并同时检测其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作用。DCFH-DA法检测Q3GA对HepG2细胞脂质蓄积引起的活性氧(ROS)的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RT-PCR分析脂肪酸氧化相关的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A)、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CAD)、细胞色素P450 4A11(CYP4A11)、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Q3GA可剂量依赖性降低FFA诱导的Hep G2细胞脂质蓄积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但未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同时可改善脂肪酸氧化引起ROS,MDA的升高以及SOD的降低。另外,Q3GA在一定浓度下可上调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PPARα、CPT1A、MCAD的表达,而对CYP4A11和ACO的表达没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Q3GA可抵抗脂肪酸氧化引发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HepG2细胞,降低游离脂肪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蓄积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其调节机制可能与其对HepG2细胞中游离脂肪酸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 HEPG2细胞 脂质沉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斌 孙倩 +5 位作者 任延鹏 梁艳明 张婉婧 陈璐 李春 曹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本文研究了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方式固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固定化工艺。分别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戊二醛体积分数、氯化钙浓度、交联时间和固化时间对固定化酶相对酶活力的影响,并以正交试验确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最佳的固... 本文研究了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方式固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固定化工艺。分别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戊二醛体积分数、氯化钙浓度、交联时间和固化时间对固定化酶相对酶活力的影响,并以正交试验确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最佳的固定化条件:海藻酸钠质量浓度35g/L、给酶量1600U/g载体、戊二醛体积分数0.2%、氯化钙质量浓度20g/L、交联时间2h、固化时间2h。研究表明此时固定化酶的回收率较高,可达到71.66%,本文使用的固定化工艺简单易行,具有广阔的工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海藻 固定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立纯 赵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88-94,共7页
从甘草土壤中筛选纯化得到一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β-D-glucuronidase,β-GUS)的菌株,采用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技术(ARTP)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得到高产突变菌株。经传代10次培养验证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通过菌落形态、显微镜... 从甘草土壤中筛选纯化得到一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β-D-glucuronidase,β-GUS)的菌株,采用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技术(ARTP)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筛选得到高产突变菌株。经传代10次培养验证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通过菌落形态、显微镜制片观察和ITS序列比较确定菌株为蓝状真菌属,命名为Talaromyces sp.02。对其进行发酵产酶优化,确定发酵产酶的工艺。结果表明,以5 g/L的甘草酸为诱导剂,3 g/L的硝酸钠为氮源,初始p H 5.5,发酵温度30℃,10%的接种量,发酵144 h,在此条件下,该菌株可水解甘草酸(Glycyrrhizin,GL)生成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monoglucuronide,GAMG),产量可达4.03 g/L,且几乎无副产物甘草次酸的生成,其发酵产率可达到87.88%,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酶活为162.20 U/m L,是原始复筛菌株的3.23倍,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和应用潜力的葡萄糖醛酸苷酶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 葡萄糖醛酸甘草次 β-D-葡萄糖醛酸苷酶 蓝状真菌属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酶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振强 王振伟 张耀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8-151,共4页
β-葡萄糖醛酸酶(β-G)是大肠杆菌(E.coli)的特异酶,利用酶-底物法测定β-G活性,确定了β-G的最佳发酵培养基:胰蛋白胨1%、淀粉5%、NaCl 0.5%,、酵母膏0.5%、pH 7.2~7.4;最佳发酵培养条件:通气量50 mL/250 mL三角瓶,转速110 r/min,并... β-葡萄糖醛酸酶(β-G)是大肠杆菌(E.coli)的特异酶,利用酶-底物法测定β-G活性,确定了β-G的最佳发酵培养基:胰蛋白胨1%、淀粉5%、NaCl 0.5%,、酵母膏0.5%、pH 7.2~7.4;最佳发酵培养条件:通气量50 mL/250 mL三角瓶,转速110 r/min,并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对β-G进行提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醛酸 提取 大肠杆菌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类兴奋剂测定中一些β-葡萄糖醛酸甙酶酶解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长久 张亦中 +7 位作者 林强 叶荔 杨天乐 张霁 刘春胜 王慕邹 周同惠 杨则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918-920,共3页
睾酮是国际奥委会规定禁用的99种兴奋剂之一,由于睾酮是内源性激素,因此不能靠定性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了睾酮,在人体激素代谢中,产生睾酮差向异构体——表睾酮,在男性黄种人中睾酮与表睾酮浓度比约为1:1,白种人中略高一些,根据这一情... 睾酮是国际奥委会规定禁用的99种兴奋剂之一,由于睾酮是内源性激素,因此不能靠定性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了睾酮,在人体激素代谢中,产生睾酮差向异构体——表睾酮,在男性黄种人中睾酮与表睾酮浓度比约为1:1,白种人中略高一些,根据这一情况,国际奥委会规定,人尿中睾酮与表睾酮之间浓度比不得超过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兴奋剂 β-葡萄糖醛酸甙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醛酸酶与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陶应田 孟翔凌 +2 位作者 徐阿曼 文刚 涂从银 《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著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Β-葡萄糖醛酸 胆红素/胆固醇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素固定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倩 李开雄 +3 位作者 李春 段海燕 叶海 曹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7-269,共3页
以甲壳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对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酶固定的最佳条件:戊二醛浓度0.7%,交联时间4h,吸附时间为9h,反应温度40℃,此时酶活力回收率可达67.32%。
关键词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甲壳素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液中乙基葡萄糖醛酸苷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天晓 李青 +2 位作者 万涛 李剑波 丁世家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5,共4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尿液样本中乙基葡萄糖醛酸苷(EtG)的方法。1 mL尿液样本经100μL 3 mol/L盐酸去蛋白后,通过SPE法提取上清液中的目标物质及内标,提取物经衍生化后,采用GC-MS检测,选择离子模式(SIM)扫描,...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尿液样本中乙基葡萄糖醛酸苷(EtG)的方法。1 mL尿液样本经100μL 3 mol/L盐酸去蛋白后,通过SPE法提取上清液中的目标物质及内标,提取物经衍生化后,采用GC-MS检测,选择离子模式(SIM)扫描,内标法定量分析。该方法在0.1~3.2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2 1,检出限为28.4μg/L,绝对回收率范围为92.5%~108.7%,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分析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法医学鉴定和临床检验中对EtG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衍生化 乙基葡萄糖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催化氧化合成葡萄糖醛酸及内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红 王怡宁 +1 位作者 潘志权 黄齐茂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5,18,共6页
对葡醛内酯的性质、用途及各种合成葡醛内酯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综合比较其它催化过程,非均相催化氧化具有工艺过程简单、三废少及催化剂可回收利用等优点;从催化剂组成、合成反应条件及收率综述了不同载体负载催化剂非均相催化氧化... 对葡醛内酯的性质、用途及各种合成葡醛内酯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综合比较其它催化过程,非均相催化氧化具有工艺过程简单、三废少及催化剂可回收利用等优点;从催化剂组成、合成反应条件及收率综述了不同载体负载催化剂非均相催化氧化合成葡醛酸及内酯的方法,分别介绍了以铂、钯、钌、氧化铬、2,2,6,6-四甲基-1-哌啶为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过程.非均相催化氧化在葡醛酸及内酯的合成中具有潜在研究、开发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醛酸及内酯 非均相催化氧化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树叶中牡荆素、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丽 马远 陈随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647-21649,共3页
[目的]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和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以无水甲醇-浓度1%乙酸(30∶70,V/V)为流动相3,59 nm为检测波长,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的含量;以无水甲醇-浓度0.05%磷酸(40∶60,V/V)为流动相,324 n... [目的]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和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以无水甲醇-浓度1%乙酸(30∶70,V/V)为流动相3,59 nm为检测波长,测定构树叶中牡荆素的含量;以无水甲醇-浓度0.05%磷酸(40∶60,V/V)为流动相,324 nm为检测波长,测定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结果]牡荆素在0.056~0.48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42%;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在1.808~4.06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9%,RSD为1.58%。[结论]该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可用于构树叶质量标准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叶 牡荆素 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羟基化合物及其葡萄糖醛酸苷类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保留指数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栾连军 曾苏 刘志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4-98,共5页
采用体外孵有生物合成方法,获得葡萄糖醛酸耷类代谢物,并建立了其保留指数预测方法,在实验条件下,误差小于12%。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保留指数 葡萄糖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黄柏碱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大鼠中的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浩 刘晓丽 +1 位作者 林爱华 刘奕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3-441,共9页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PHE、M1和M2在各组织的分布特征。方法正常SD大鼠以40 mg·kg^(-1)的剂量灌胃黄柏碱水溶液,于0.117、0.17、0.5、1、2、3、4 h处死,剪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胰腺和小肠。组织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方法处理,以乌头碱为内标,ZORBAX Eclipse XDB-C_(18)柱(150 mm×2.1 mm,3.5μm)为色谱柱,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模式下,运用API4000+型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PHE、M1和M2分别于1~800、1~1000、5~1000 ng·mL^(-1)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3种成分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1.07%,准确度为(91.58±1.84)%~(110.67±5.20)%。PHE、M1和M2在组织中均有分布,PHE表现为小肠>肝>肾>肺>胰腺>肌肉>脾>心>脑;M1、M2为小肠>肾>肝>心>肺>胰腺>肌肉>脾>脑。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PHE、M1、M2的组织分布研究。PHE、M1、M2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小肠,肾脏和肝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MS 组织分布 黄柏碱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 黄柏碱-2 11-O-β-D-二葡萄糖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醛酸制备工艺中的糖化及发酵条件研究
20
作者 王丽萍 李祥 +1 位作者 师春兰 彭西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0-263,共4页
以氧化淀粉为原料,采用酶解和发酵工艺来制备葡萄糖醛酸,以糖化液和发酵液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葡萄糖醛酸制备工艺中的糖化条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糖化的最佳条件为:75 g氧化淀粉中加入2 m L糖化酶,在温度为55℃下反应... 以氧化淀粉为原料,采用酶解和发酵工艺来制备葡萄糖醛酸,以糖化液和发酵液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葡萄糖醛酸制备工艺中的糖化条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糖化的最佳条件为:75 g氧化淀粉中加入2 m L糖化酶,在温度为55℃下反应12 h时,糖化液中的葡萄糖醛酸最高达7.79%;发酵的最佳条件为:25 m L糖化液中加2.0 g酵母粉,在35℃的水浴中发酵4 d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醛酸含量最高达28.03%。该研究为高含量葡萄糖醛酸的制备及其变性淀粉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 糖化 发酵 葡萄糖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