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单胞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9
1
作者 汪天虹 刘纯强 +2 位作者 孙晨晖 高培基 王祖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18,共5页
采用乌枪法,以质粒puc9为载体,大肠杆菌JM83为宿主菌,克隆了纤维素降解细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对克隆株的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其β-葡萄糖苷酶的PNPG活力只有原出发菌株的72%,酶切电泳结果显示,在载体puc9上插入的外源... 采用乌枪法,以质粒puc9为载体,大肠杆菌JM83为宿主菌,克隆了纤维素降解细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对克隆株的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其β-葡萄糖苷酶的PNPG活力只有原出发菌株的72%,酶切电泳结果显示,在载体puc9上插入的外源片段大小为4.4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黄单胞菌 葡糖苷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析小麦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的抗病性功能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华忠 邢莉萍 +1 位作者 李万隆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2,共6页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是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的两类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PR)基因。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此类基因组成性表达后的抗病效果及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别在感病小麦品种离体叶片表皮细胞中过... 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是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的两类重要的病程相关蛋白(PR)基因。为了快速准确地评价此类基因组成性表达后的抗病效果及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利用瞬间表达技术分别在感病小麦品种离体叶片表皮细胞中过量表达1个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和2个小麦-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G lb3s2和G lb3s6,并以GUS基因的共表达标识阳性转化细胞。基因枪轰击后高密度接种白粉病菌孢子,40h后观察转化阳性表皮细胞及其表面孢子的发育,并以阳性转化细胞中白粉病菌成功侵入的细胞所占比例(侵入频率)为指标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对白粉病菌入侵及吸器形成产生的影响(对照为单独导入GUS基因的表皮细胞)。结果表明,小麦几丁质酶基因Cht4(侵入频率为18.3%,对照为25.04%)和小麦-β1,3葡聚糖苷酶基因G lb3s2(侵入频率为19.63%,对照为24.63%)在感病小麦品种叶片表皮细胞中的瞬间表达,对白粉病菌侵入和吸器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表达细胞对白粉病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瞬间表达 几丁质酶基因 β-1 3糖苷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砀山酥梨’及其褐色果皮芽变PbXET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召阳 孙虹丽 +4 位作者 衡伟 贾兵 刘莉 叶振风 朱立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88-2393,共6页
为研究‘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木葡聚糖转葡糖苷酶基因(PbXET)表达水平差异,该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梨PbXET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梨树叶片、果皮和果肉等不同组织及花后不同时期果皮中PbXET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为研究‘砀山酥梨’及其褐皮芽变木葡聚糖转葡糖苷酶基因(PbXET)表达水平差异,该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梨PbXET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梨树叶片、果皮和果肉等不同组织及花后不同时期果皮中PbXET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梨PbXET3(KJ690921)和PbXET4(KJ690922)开放阅读框分别为903bp和891bp,分别编码300和29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显示,PbXET3与苹果MdXET-3以及PbXET4与苹果MdXET-5的亲缘关系最近。(2)半定量PCR分析显示,花后150d,PbXET3和PbXET4基因在‘砀山酥梨’和‘锈酥’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PbXET3在叶片中表达量很低,在果皮、果肉中表达相对较强,其中叶片中PbXET3表达量低于PbXET4,而果肉和果皮中PbXET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bXET4。(3)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砀山酥梨’和‘锈酥’果皮中,PbXET3和PbXET4基因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同;与‘砀山酥梨’相比,果皮颜色发生变化(花后100d)之后,‘锈酥’果皮中PbXET3表达量骤减;而果皮颜色发生变化(花后100d)之前,PbXET4表达量均显著降低。由此推测,PbXET3和PbXET4基因参与了‘锈酥’果皮褐色形成的调节,其表达水平差异可能是改变‘锈酥’表皮细胞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皮芽变 聚糖转葡糖苷酶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利诱导水稻根内通气组织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孔妤 王忠 +3 位作者 顾蕴洁 熊飞 陈刚 韩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0,共6页
以扬稻6号(Oryza sativa L.)幼苗为材料,研究乙烯利对根内组成型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营养液中乙烯利浓度的增高,中皮层部位细胞解体形成通气空腔数增多,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以正常生长的水稻根系为对照,100mg/... 以扬稻6号(Oryza sativa L.)幼苗为材料,研究乙烯利对根内组成型通气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营养液中乙烯利浓度的增高,中皮层部位细胞解体形成通气空腔数增多,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以正常生长的水稻根系为对照,100mg/L乙烯利处理后根尖10mm和距根尖10mm以上部位的木葡聚糖转葡糖苷酶(XET)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相应部位,XET基因的积累与通气组织形成具有一致性;对处理与对照根尖10mm部位超微结构比较发现,乙烯利处理后根系皮层细胞发生死亡解体的时间早,在距离根尖4mm处多数细胞内核已解体消亡,细胞壁周围可见较多的高尔基体、线粒体和膜包裹的空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乙烯利 组成型通气组织 聚糖转葡糖苷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