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葛兰言的历史社会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雨欣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207,共29页
葛兰言的作品有一条主线——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这一主线的学术背景应该首先定位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与历史学关于方法论的论争,这是葛兰言以社会学范式来书写长时段历史的学术实践。葛兰言认为,中国社会从上古时期到封建时期经历了社... 葛兰言的作品有一条主线——社会凝聚及其演化,这一主线的学术背景应该首先定位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与历史学关于方法论的论争,这是葛兰言以社会学范式来书写长时段历史的学术实践。葛兰言认为,中国社会从上古时期到封建时期经历了社会凝聚及其原则的演化,从乡村宗教中约婚群体的互惠原则到神话时代政治群体的声望原则,再到封建秩序中多种社会凝聚形式与原则相互交叠,声望原则被荣誉原则抑制和平衡,此时,政治群体和亲属群体也彻底难分彼此。葛兰言跨越《诗经》研究、神话研究、礼仪文本和亲属制度研究,只是为了不断追随这一基本的问题线索。对葛兰言工作的整体性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从“社会学年鉴学派”的理论预设出发所确立的历史社会学范式。这个范式借助中国文献所刻画的社会形态,既为我们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经典文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也为重新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言 社会凝聚 演化 互惠 声望 荣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言在民国学界的反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孝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3,共7页
葛兰言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较早译介到中国,并在民国学界产生相当反响。然而时过境迁,有关民国学者评论葛氏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不易觅见,以致今人对葛氏在中国早期影响之状况,所知甚少。其实,葛氏汉... 葛兰言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较早译介到中国,并在民国学界产生相当反响。然而时过境迁,有关民国学者评论葛氏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不易觅见,以致今人对葛氏在中国早期影响之状况,所知甚少。其实,葛氏汉学著作在民国学界有相当的流传及其正反评论,这些史实,也正反映了国内学人治学理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言 杨垄 《中国文明》 法国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言之苗族研究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渝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49-57,共9页
作为研究中国文明的人类学家,葛兰言虽然本人没有研究过苗族社会,但他通过李璜先生表达过对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于他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比较了汉人上古的乡村节庆与苗族的庆典。他希望从这些汉人周边的民族那里找到... 作为研究中国文明的人类学家,葛兰言虽然本人没有研究过苗族社会,但他通过李璜先生表达过对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于他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比较了汉人上古的乡村节庆与苗族的庆典。他希望从这些汉人周边的民族那里找到礼仪社会的表征。遗憾的是,这个期待一直没有得到回应。结合云南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从社会形态学的角度比较葛兰言的上古汉人社会与苗族社会的相似与不同,试图说明,从社会形态上讲两者都曾经有过建立礼仪化社会的基础。但是,汉人社会经历过等级化之后,礼仪逐渐形成了礼仪技术,而苗族社会的礼仪却以平权化的方式融入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规则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言 礼仪 社会形态学 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葛兰言《诗经》研究方法的得失 被引量:4
4
作者 朱丁 《重庆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葛兰言(Marcel Glanet,1884-194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作涂尔干,1858-1917)和莫斯(Mauss,Marcel,1872-1950)的弟子,同时又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 葛兰言(Marcel Glanet,1884-194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作涂尔干,1858-1917)和莫斯(Mauss,Marcel,1872-1950)的弟子,同时又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高徒,葛兰言融合两家之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 方法论 葛兰言 《诗经》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的民族志研究——文献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邓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57-63,共7页
长期以来,民族志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但葛兰言以其关于诗经研究的优秀民族志写作告诉我们,文献民族志也是可能的。文献民族志之所以可能,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献中具有对事实相对准确的记录。葛兰言诗经研究的文献民族志写作最突... 长期以来,民族志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但葛兰言以其关于诗经研究的优秀民族志写作告诉我们,文献民族志也是可能的。文献民族志之所以可能,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献中具有对事实相对准确的记录。葛兰言诗经研究的文献民族志写作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用来自中国的概念和理论对相关现象的解释,而非套用西方理论。文献民族志的书写应该按照材料性质、材料背景、材料关系和材料反思等4步来进行,并且应具备人类学的学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民族志 葛兰言 诗经 田野调查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伯《儒教与道教》引用有关中国文献略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水涣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2,159-160,共7页
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明确出注引用的有关中国文献的较系统考察,主要说明部分学者因韦伯不通中文遂轻视其研究之价值,笼统批评有责人过苛之嫌。韦伯引用的文献并不限于少数先秦经典和《通鉴纲目》,而是尽可... 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明确出注引用的有关中国文献的较系统考察,主要说明部分学者因韦伯不通中文遂轻视其研究之价值,笼统批评有责人过苛之嫌。韦伯引用的文献并不限于少数先秦经典和《通鉴纲目》,而是尽可能地利用了包括敦煌文书在内的最新外文成果;并且韦伯的解读有着现代社会科学的综合深刻视角。至于其著作在文献方面受到的诟病,则可以从其与葛兰言、陈寅恪等学者的对比中,归纳出一些可能的历史语境原因。韦伯在世界宗教社会学比较背景下进行的中国宗教研究,其理论启发价值大大超过具体文献失误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 欧洲汉学 葛兰言 陈寅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