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壁降解酶在落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田呈明 赵鹏 曹支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3,共5页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 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入侵不同抗性寄主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明确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4种降解酶在该菌入侵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抗病和感病组合中PMG均在接种后第2天和第5天出现2个活性高峰,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PMTE、CX和β-G活性分别第3、2和3天达到活性高峰,其中PMG和PMTE的活性高,而CX和β-G的活性则相对较低。在感病组合内PMG、PMTE、CX、β-G活性较抗病组合大,表明这4种细胞壁降解酶对该菌入侵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细胞壁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田呈明 康振生 +2 位作者 李振岐 赵彦修 张慧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8,共5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来自陕西及青海的 7个地区的 1 3个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linaKleb.)的分离物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1 3个 1 0 -核苷酸随机引物 (Operon公司 )对 1 3个菌株共扩增出 81条RAPD带 ,其中 69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 ,占总扩增片断的 85.2 %。供试菌株的相似系数在 0 .60 8~ 1 .0 0 0之间 ,各菌株之间的差异在 0~3 3 1 %之间 ,并建立了聚类树状图。 1 3个菌株在相似性 76.1 %时被分为 4个类群 :I组包括秦岭宁陕火地塘C的 2个分离物 ,II组为火地塘B的 1个分离物 ;III组为青海西宁、互助 ,陕西太白宝太路、宝鸡天台山、周至厚畛子 (HZa)等 5个地区的 8个分离物 ;第IV组为陕西周至厚畛子的 2个菌株 (HZb、HZc)。并与各菌株对不同杨树致病性的聚类分析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DNA多态性与致病性及寄主、地理来源等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RAPD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呈明 梁英梅 +2 位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赵彦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8,共7页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 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对亲和性、非亲和性杨树品种与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larici -popu linaKleb .)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夏孢子接种 6h后开始萌发 ,12h后芽管侵入气孔 ,此后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芽管常形成树杈状或根状分枝 ,一个芽管分别侵入两个气孔或几个芽管同时侵入一个气孔。杨树与栅锈菌相互识别中的抗锈性的表达主要发生在接种 2 4h后 ,即气孔下囊形成阶段。表现为夏孢子萌发初期受抑 ,气孔下囊形成较迟、数量较少 ,初生侵染菌丝的长度受抑 ,吸器出现迟、数量少以及寄主叶肉细胞坏死等 ,但不同组合间在发生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差异。接种 12h后 ,感病品种的叶肉细胞中出现吸器 ,3 6h后抗病性组合中出现吸器。随着菌丝的增多 ,抗病品种中的吸器数量、菌落面积小于感病品种 ,多于近免疫品种。低反应型品种中菌落线性生长受抑和吸器形成的减少均发生在叶肉细胞坏死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组织病理学 相互作用 叶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松杨栅锈菌互作中寄主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祖静 曹支敏 +1 位作者 苟兴庆 姜自如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106,共6页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 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活性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14族R2R3-MYB基因调控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牛春阳 王峰 +2 位作者 李丹蕾 陈俏丽 张瑞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32,共8页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探究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在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对接种了落叶松-杨栅锈菌E4强致病性生理小种的2种杨树叶片进行症状观察、感病指数判定并对2种杨树C14族共6条R2...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的杨树叶锈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为探究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在杨树抗锈菌过敏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对接种了落叶松-杨栅锈菌E4强致病性生理小种的2种杨树叶片进行症状观察、感病指数判定并对2种杨树C14族共6条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接种7 dpi后,弱感病性树种杂交杨叶片产生的夏孢子堆数量显著少于感病树种欧美杨。杂交杨叶片4 dpi开始出现过敏性反应症状,欧美杨未观察到类似症状。表明过敏性反应可有效阻止锈菌夏孢子堆形成,降低杨树感病性。杂交杨与欧美杨R2R3-MYB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预测杨树C14族R2R3-MYB基因为杨树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调控过敏性反应的正向调控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杨树R2R3-MYB基因与过敏性反应的调控机理及杨树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 美洲黑×毛果 欧美 落叶松-杨栅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过程中光合、蒸腾作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鹏 田呈明 曹支敏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受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Kleb.侵染后的杨树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对不同抗性的杨树寄主在不同接种时间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受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Kleb.侵染后的杨树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对不同抗性的杨树寄主在不同接种时间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p)活体监测后发现,在受到栅锈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均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抗病品种内下降的幅度要比感病品种小。蒸腾速率在寄主受侵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开始产孢,但是在产孢后蒸腾速率就开始持续上升并超过健康寄主,并在产孢高峰达到最大值。气孔导度在接种后迅速增加,在产孢前后又开始大幅度的下降。这4个基本生理指标变化说明,栅锈菌侵染寄主后对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均有影响,而且在亲合性组合中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锈病杨树品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海燕 杜宪 +1 位作者 潘淑慧 滕文飞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2期139-141,共3页
选择7个抗性不同的杨树品种N177(锈病免疫树品种)、03-04-111、03-04-97、I108(抗锈病品种)、03-04-141、03-04-170(感病品种)、青13(乡土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染病与健康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受... 选择7个抗性不同的杨树品种N177(锈病免疫树品种)、03-04-111、03-04-97、I108(抗锈病品种)、03-04-141、03-04-170(感病品种)、青13(乡土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染病与健康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受落叶松-杨栅锈菌浸染后,5种酶的活性均比健康叶片高,其中PAL的活性提高了2.3%~107.0%、PPO活性提高了1.7%~234.4%、POD活性提高了9.3%~104.1%、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10.1%~70.0%、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2.3%~66.2%;感染落叶松-杨栅锈病后,每个杨树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抗锈病品种的PPO、PAL酶活性增量最大,锈病免疫树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增量最大,乡土品种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量最大,而感病品种的5种酶活性变化幅度均较低。综合结果表明,在杨树抗锈病研究中,可用PPO、PAL酶活性作为选择抗性品种参考指标,几丁质酶活性作为选择免疫品种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杨栅锈菌 酶活性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