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7
1
作者 孙继敏 丁仲礼 +1 位作者 袁宝印 刘东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1,共9页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本文对萨拉乌苏组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作了重点研究,建立了这一时间段的气候曲线,并通过与典型的风成沉积及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讨论了最后一个气候旋回中这一地区的环境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地层划分 年代归属 古环境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拉乌苏组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苏志珠 董光荣 靳鹤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90-96,共7页
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地层的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以及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关系。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同位素年代测定,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 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地层的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以及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关系。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同位素年代测定,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约14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1发育同期。城川组风成细砂形成于约70—10kaBP的末次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深海 氧同位素 地层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约束的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化齐 张茂省 +4 位作者 党学亚 郑春苗 董英 常亮 贺帅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25,共5页
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广泛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毛乌素沙地,规避地下水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ArcGIS为平台,采用Visual Modflow模拟软件,利用通用的优化模型软件GWM,以开采量最大化为目标,以对生态环境最小... 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广泛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的毛乌素沙地,规避地下水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ArcGIS为平台,采用Visual Modflow模拟软件,利用通用的优化模型软件GWM,以开采量最大化为目标,以对生态环境最小化为约束条件,研发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优化管理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了风沙滩地区地表植被生态约束后,全区开采量为70.44×104m3/d,其蒸发量较现状减少28.10×104m3/d,引起的河流排泄减少量仅占现状河流排泄量的4.09%,优化方案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又保证了河流基流量不明显减少,增加的开采资源量均来自减少蒸发量,优化开采方案合理可行,为陕北能源基地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数值模拟 地下水优化开采 萨拉乌苏组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苏志珠 董光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59-164,共6页
重新认识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对于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的关系,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绝对年代控制,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 重新认识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对于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的关系,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绝对年代控制,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约140000~70000a.B.P.的末次间冰期,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1发育同期。城川组风成细砂形成于约70000~10000a.B.P的末次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地层划分 沉积时代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庆阳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中发现陶器残片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效奇 闵琪 +2 位作者 杨俊杰 郭忠铭 刘冠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甘肃庆阳地区沿河谷萨拉乌苏组分布普遍,在庆阳附近和环县曲子该组底部砂砾层和上部粘土层中发现了陶片。同一层位产哺乳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14C测年资料也反映它是一套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堆积,与根据哺乳动物化石所确... 甘肃庆阳地区沿河谷萨拉乌苏组分布普遍,在庆阳附近和环县曲子该组底部砂砾层和上部粘土层中发现了陶片。同一层位产哺乳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14C测年资料也反映它是一套距今约三万年前的堆积,与根据哺乳动物化石所确定的地质年代相一致。这一发现把陶器出现的年代提前了大约2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组 陶器残片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萨拉乌苏组的地下水 被引量:8
6
作者 韩树青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5-46,共2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第四纪萨拉乌苏组的岩性;分布和可供利用的水量,水质状况。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地下水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对杭来湾井田煤层开采影响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长友 郑忠友 +2 位作者 华召文 武讲 张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6,共4页
论文介绍了杭来湾井田内萨拉乌苏组含水层赋存特征,并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3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流场及水位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号煤层导水裂隙带可能沟通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区域,为煤矿防治水... 论文介绍了杭来湾井田内萨拉乌苏组含水层赋存特征,并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3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流场及水位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号煤层导水裂隙带可能沟通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区域,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导水裂隙带 杭来湾井田 含水层流场 防治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8
作者 崔加伟 李振宏 +3 位作者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古大湖 红寺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矿区煤水地质条件及保水开采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双明 范立民 +2 位作者 黄庆享 王国柱 申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陕北侏罗纪煤田煤层埋藏浅,地表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目前重点开发的神北矿区和榆神矿区东部,煤层埋深普遍小于150m,开采导致水位下降,诱发一系列表生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表生生态环境严格受控于地下水... 陕北侏罗纪煤田煤层埋藏浅,地表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目前重点开发的神北矿区和榆神矿区东部,煤层埋深普遍小于150m,开采导致水位下降,诱发一系列表生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表生生态环境严格受控于地下水位,采煤过程中,控制地下水位不发生明显下降是陕北生态脆弱矿区保水开采的核心。榆神矿区含煤地层整体向北西倾斜,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向北西方向增大,基岩之上普遍分布有红土隔水层,深入研究煤炭开采过程中不对含水层造成破坏的煤水共生地质条件,确定既可采煤、又可实现水位不明显下降的区域,是陕北生态脆弱矿区保水开采的重要途径。论述了榆神矿区西部区保水开采地质条件,提出了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生态水位 煤层 保水开采 榆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1
10
作者 范立民 王双明 +1 位作者 刘社虎 申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27,共6页
矿井水是陕北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榆神矿区矿井水主要来源于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其次有侏罗系基岩裂隙水,调查了11处煤矿的矿井涌水量,并与煤炭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与煤炭产量直接相关,吨煤富水系数介于0... 矿井水是陕北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榆神矿区矿井水主要来源于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其次有侏罗系基岩裂隙水,调查了11处煤矿的矿井涌水量,并与煤炭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与煤炭产量直接相关,吨煤富水系数介于0.93~4.23m3/t之间,一般1.2m3/t,矿井涌水量主要受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的影响,开采达到一定面积后,大气降水直接影响矿井涌水量。这对于未来矿井防排水设计、煤矿安全生产及能源基地供水水源解决途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涌水量 富水系数 矿井充水因素 萨拉乌苏组 榆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榆神府区煤炭开发的生态水位保护 被引量:20
11
作者 范立民 马雄德 杨泽元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043-1044,共2页
陕北榆神府区煤层埋藏浅,采动对地表影响明显(范立民等,2000),区内2009年原煤产量2.10亿吨,煤炭采掘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年的采煤实践,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范立民,2007)、泉水、湖淖干涸、河川基流量衰减乃至断流、流域生态变异和表... 陕北榆神府区煤层埋藏浅,采动对地表影响明显(范立民等,2000),区内2009年原煤产量2.10亿吨,煤炭采掘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年的采煤实践,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范立民,2007)、泉水、湖淖干涸、河川基流量衰减乃至断流、流域生态变异和表生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采煤技术,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科学采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埋深 水位保护 煤炭开发 萨拉乌苏组 合理生态水位 浅埋煤层 生态变异 生态环境恶化 神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红寺堡盆地地表沙漠化现状及其地质主控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婷 李振宏 +3 位作者 刘锋 崔加伟 董晓朋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505-514,共10页
以landsand-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为基础,详细解译了宁夏红寺堡盆地近30年来地表沙漠化的进程。进一步结合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系统建立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区域地层对比格架,恢复了重要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地质与地球化学... 以landsand-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为基础,详细解译了宁夏红寺堡盆地近30年来地表沙漠化的进程。进一步结合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系统建立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区域地层对比格架,恢复了重要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确立了区域沙漠化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认为:1999年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移民战略使红寺堡盆地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有效修复,区域沙漠化整体呈现出了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但并未得到彻底的有效根治;地表沙丘沙脊的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与大罗山—牛首山构造带、烟筒山构造的主体走向基本一致,具有带状分布的格局;沙漠化物质来源主要受控于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三段湖退序列的疏松湖相砂,具有原地沙漠化的特征;地表风成沙与萨拉乌苏三段湖相砂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具有比较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明了二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亲源性。该研究成果对区域土地沙漠化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更新统 萨拉乌苏组 湖相砂 原地沙漠化 红寺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托克托湖相地层时代讨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复初 傅建利 +1 位作者 王书兵 李朝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1-13,共13页
采用岩性描述以及OSL和ESR测年方法,研究内蒙古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和郝家窑钻孔的地层时代。研究表明,郝家窑剖面出露地层厚度47.0 m,湖相层顶部的年龄约为距今100 ka,剖面底部的年龄约为距今150 ka。郝家窑钻孔岩性大致分3段:0~12.7... 采用岩性描述以及OSL和ESR测年方法,研究内蒙古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和郝家窑钻孔的地层时代。研究表明,郝家窑剖面出露地层厚度47.0 m,湖相层顶部的年龄约为距今100 ka,剖面底部的年龄约为距今150 ka。郝家窑钻孔岩性大致分3段:0~12.77 m为棕黄色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OSL年龄为距今120~40 ka,应属晚更新世马兰黄土;12.77~72.23 m为淡黄绿、灰褐色粉、细砂层和粉砂质黏土,湖相沉积层,OSL年龄约为距今400~100 ka,属上更新统—下更新统;72.23~118.45 m为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层夹钙质层,属受流水影响的风成黄土,ESR年龄为距今476~990 ka,对应于中更新统离石黄土。托克托湖相层的时代与萨拉乌苏河流域经典的萨拉乌苏组(距今75~150 ka)有较大差距,似乎不宜归入萨拉乌苏组,建议暂称为托克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湖相地层 OSL年龄 ESR年龄 托克托台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水采煤问题 被引量:293
14
作者 范立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53,共4页
采煤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渗漏,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保水采煤在陕北地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保水采煤的由来、基本思路、途径及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等问题,评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 采煤会造成地下水严重渗漏,同时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保水采煤在陕北地区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保水采煤的由来、基本思路、途径及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等问题,评述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保水采煤区划,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提出了一些保水采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地下水 萨拉乌苏组 榆神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2 位作者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榆神矿区矿井水及其利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立民 王国柱 刘社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59,共4页
锦界煤矿是榆神矿区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在榆神矿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煤矿开采的矿井涌水量较大,主要来源于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和侏罗系直罗组。在论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提出对矿井水进行提前疏干利用或补给附... 锦界煤矿是榆神矿区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在榆神矿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煤矿开采的矿井涌水量较大,主要来源于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和侏罗系直罗组。在论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提出对矿井水进行提前疏干利用或补给附近泉域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以减少矿井涌水量,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涌水量 水文地质条件 萨拉乌苏组 保水采煤 榆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矿井突水溃沙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80
17
作者 范立民 马雄德 +1 位作者 蒋辉 程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1-536,共6页
以榆神府矿区为例,开展了以多因素融合为基础的突水溃沙评价研究。在突水溃沙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突水溃沙灾害形成的影响因子,选取沙层厚度、含水层富水性、有效隔水层厚度和采动空间等作为研究榆神府矿区突水溃沙的关键因素,编制... 以榆神府矿区为例,开展了以多因素融合为基础的突水溃沙评价研究。在突水溃沙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突水溃沙灾害形成的影响因子,选取沙层厚度、含水层富水性、有效隔水层厚度和采动空间等作为研究榆神府矿区突水溃沙的关键因素,编制了无量纲图,采用熵权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在GIS平台下构建了基于多因素融合技术的榆神府矿区突水溃沙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榆神府矿区突水溃沙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经验证,评价结果较为合理,说明构建的评价模型适用于榆神府矿区突水溃沙危险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水溃沙 GIS 保水采煤 萨拉乌苏组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区泉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范立民 向茂西 +14 位作者 彭捷 马雄德 贺卫中 李涛 仵拨云 李永红 李成 宁建民 高帅 姬怡微 宋一民 姚超伟 任海香 何意平 刘海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7-218,共12页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战略西移,近20 a来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区内水资源整体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泉作为珍贵地下水资源的显现和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重要存在意义。在1994年、2015年两次对...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战略西移,近20 a来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区内水资源整体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泉作为珍贵地下水资源的显现和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重要存在意义。在1994年、2015年两次对比观测研究区2 580处泉点水文和生态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旱季泉点补给源对泉点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泉的天然赋存特征,并结合煤炭开采影响剖析了泉点演化机理及生态效应,预测了泉点未来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不同旱季泉点补给源可将泉点分为3种类型,即沙地入渗补给泉点、黄土入渗补给泉点和混合入渗补给泉点。沙地入渗补给泉点单个涌水量大于10 L/s的泉数量最多,混合入渗补给泉点总体数量最多,黄土入渗补给泉点生态效应最显著。1994年前调查区分布有泉(群)2 580处,总流量为4 997.059 7 L/s。2015年残存泉(群)376处,总流量996.392 L/s,混合入渗补给泉点受含隔水层结构损坏和侧向补给截断影响大量消失是近20 a泉点大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未来开采区主要是沙地入渗补给泉点,该区域煤炭开采含隔水层结构稳定,多受采动沉降和含水层越流影响,泉点会在波动后趋于平稳。煤炭高强度开采泉群的减少使得研究区水体、湿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了流域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保水开采) 生态 萨拉乌苏组 毛乌素沙漠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晚更新世以来抬升过程沉积响应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兆颖 董晓朋 +1 位作者 张庆 崔加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与六盘山相邻的清水河盆地,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研究,查明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的地层序列、沉积充填过程,演绎了六盘山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抬升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认为,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早中期发育2期古湖,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主,晚期由于相邻六盘山的快速抬升,湖水彻底退出了清水河流域,环境逐步开始恶化。晚更新世—全新世清水河流域发育了巨大的六盘山山前冲积扇,该扇体不断沿清水河河谷向东推移,有进一步阻隔清水河形成巨大堰塞湖的趋势。研究成果将为六盘山晚更新世抬升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清水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地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构造带 清水河盆地 晚更新世 沉积序列 环境效应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规律及开采危害程度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智学 申小龙 +1 位作者 李明培 王红胜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为研究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及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依次分析了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特征、最上可采煤层与上覆主要含(隔)水层空间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基于基载比和采高的最上可采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煤层... 为研究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及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依次分析了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特征、最上可采煤层与上覆主要含(隔)水层空间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基于基载比和采高的最上可采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煤层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将榆神矿区开采受危害程度分为4类:自然保水区、保水采煤区(影响大区和影响小区)、采煤失水区及采煤无水区。结果表明:受构造及剥蚀作用影响,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及上覆基岩呈差异剥蚀,煤露头线从SE向NW呈阶梯状分布,最上可采煤层上覆基岩由NW到SE方向逐渐变薄。榆神矿区西部(三、四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小或没影响;榆神矿区东部(一、二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上可采煤层 赋存规律 危害程度 萨拉乌苏组 基载比 榆神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