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章
《现代园艺》
2018年第2期43-43,共1页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林业始终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而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摸索与实践,营造混交林逐渐被造林工程普遍应用。基于此,文章主...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林业始终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而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摸索与实践,营造混交林逐渐被造林工程普遍应用。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针对有关技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混交林
技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半干旱地区沙地多功能人工混交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被引量:
5
2
作者
吴德东
安宇宁
+2 位作者
迟琳琳
曹宇
梁树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53-58,共6页
通过调查辽宁章古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不同功能人工混交林,总结出沙地人工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模式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即:1)在半干旱地区沙地营造人工混交林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优良乡土树种。2)以辽西北沙地针阔叶树及灌木...
通过调查辽宁章古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不同功能人工混交林,总结出沙地人工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模式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即:1)在半干旱地区沙地营造人工混交林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优良乡土树种。2)以辽西北沙地针阔叶树及灌木造林为例,介绍了松树造林技术(2a生松裸根苗覆盖栽植技术、SAP松容器苗培育与造林技术、8~12a生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杨树秋季截干窄带宽距造林技术,灌木培土、截干保活技术与有关试验示范技术。3)系统推介了3种模式:(1)早期的固沙、生态混交模式(针针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现代的固沙、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工程或生物围封+草方格+灌木+自然恢复生草、工程或生物围封+沙障+灌木+自然恢复生草2种生态治理模式与固定沙地绿伞等22种用材经济利用混交模式。(3)以樟子松为主的3种混交林模式:在大一间房实验区,于樟子松衰退病块状间伐林地上,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疏林灌草混交林;在三家子实验区,于生长健康的樟子松人工林内增加阔叶、经济树种,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混交林,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万亩林实验区,在樟子松大面积皆伐地上营造沙地第二代樟子松混交林。4)幼林抚育提倡集中在造林后3~5年进行,并采用林农间作等措施与以耕代抚的经营方式达到抚育幼林的目的。5)指出要实现沙地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首先要兼顾到整个沙地生态体系,在宏观上采取统筹的经营措施,使营造的沙地人工混交林在时间空间上有合理的布局。其次,为确保整个人工混交体系持续稳定发挥防护功能,必须使每一片人工林发挥出较佳的效益。6)结合半干旱地区沙地的造林经营现状,分析了沙地人工混交林营造与经营存在的生态建设粗放、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利、生态建设治理效果欠佳、生态建设多次反弹等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科技示范支撑、实施生态移民等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沙地
人工
混交林
营造
可持续经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连海
《农村科学实验》
2016年第10期42-42,共1页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着更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加紧张,甚至成了对立的存在。因此必须要找出当前状况下存在的问题,找出林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正确处理林...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着更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加紧张,甚至成了对立的存在。因此必须要找出当前状况下存在的问题,找出林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正确处理林业与经济的关系,林业的发展也必须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混交林营造林的必要性和技术来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我国混交林的营造并且缓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技术分析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曲靖市混交林营造技术探讨
被引量:
2
4
作者
崔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6期112-115,217,共5页
以曲靖市为例,阐述了营造混交林在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林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抗灾害能力强等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造林目的、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经营条件...
以曲靖市为例,阐述了营造混交林在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林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抗灾害能力强等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造林目的、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经营条件等应用条件,总结了确定主要树种、选择混交树种、确定混交比例、选择混交方法、控制造林时间、抚育调控种间关系等混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曲靖市或者其它兄弟州市营造混交林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应用条件
关键技术
曲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东地区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5
作者
马金梅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32-34,共3页
海东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围绕海东地区的主要林业病虫害,探讨了生物防治、昆虫行为调控、物理防治及农业方法与营造混交林等生态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环保高效。昆虫行为调控通过...
海东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围绕海东地区的主要林业病虫害,探讨了生物防治、昆虫行为调控、物理防治及农业方法与营造混交林等生态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环保高效。昆虫行为调控通过干扰害虫行为降低其密度。物理技术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捕,对特定害虫效果显著。农业方法如合理密植、轮作、肥水管理,可增强林木抵抗力。营造混交林则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自然抵抗力。这些生态防治技术,能够为海东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
生态防治
生物防治
灯光诱捕技术
营造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干旱山区造林配置模式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
1
6
作者
闫凤玉
段润泉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7期43-44,共2页
1太行干旱山区造林配置模式1.1配置模式。以连翘作为主栽树种,配植常绿树和黄栌树,达到季季有景的太行山特色景观。依据太行山的地利条件及旅游业发展需求,激发土地所有者营造混交林的积极性,可在易于采摘及土层相对厚的地块营造连翘林。
关键词
主栽树种
栽培技术
配置模式
土地所有者
配植
常绿树
特色景观
营造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松林补植落叶松技术
7
作者
韩翠君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8期62-62,共1页
1技术依据营造混交林是最好的造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防火、防病虫害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在一些成活率在40%~70%的油松林地引进落叶松,可以达到营造混交林的目的,同时还让原有的造林地整体利用率上升,虽然这种混交方式和株间混...
1技术依据营造混交林是最好的造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防火、防病虫害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在一些成活率在40%~70%的油松林地引进落叶松,可以达到营造混交林的目的,同时还让原有的造林地整体利用率上升,虽然这种混交方式和株间混交、带间混交不一样,但是也能称作混交林;这种补植技术需要在油松林栽植以后的第二年进行,同时油松与落叶松进行混交是比较成功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油松林
造林方式
混交方式
营造混交林
防病虫害
补植
第二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主伐方式对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生长影响分析
被引量:
5
8
作者
叶盛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46-48,共3页
通过在杉木人工近熟林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分别对未主伐前及采取不同主伐方式后的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及生长量进行了14年的生长监测,分析林下套种红豆杉的生长规律与主伐方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生长良好,主伐后红...
通过在杉木人工近熟林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分别对未主伐前及采取不同主伐方式后的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及生长量进行了14年的生长监测,分析林下套种红豆杉的生长规律与主伐方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生长良好,主伐后红豆杉生长量明显高于未主伐前;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胸径的生长影响显著,皆伐方式比择伐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树高生长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红豆杉
林下套种
生长量
主伐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章
机构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出处
《现代园艺》
2018年第2期43-43,共1页
文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注重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林业始终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而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摸索与实践,营造混交林逐渐被造林工程普遍应用。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针对有关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营造混交林
技术分析
分类号
S725.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干旱地区沙地多功能人工混交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被引量:
5
2
作者
吴德东
安宇宁
迟琳琳
曹宇
梁树军
机构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
出处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53-58,共6页
基金
辽西北沙化土地植被营建技术研究(2011207004-01)
文摘
通过调查辽宁章古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不同功能人工混交林,总结出沙地人工混交林的营造技术模式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即:1)在半干旱地区沙地营造人工混交林时,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优良乡土树种。2)以辽西北沙地针阔叶树及灌木造林为例,介绍了松树造林技术(2a生松裸根苗覆盖栽植技术、SAP松容器苗培育与造林技术、8~12a生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杨树秋季截干窄带宽距造林技术,灌木培土、截干保活技术与有关试验示范技术。3)系统推介了3种模式:(1)早期的固沙、生态混交模式(针针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现代的固沙、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流动、半流动沙地工程或生物围封+草方格+灌木+自然恢复生草、工程或生物围封+沙障+灌木+自然恢复生草2种生态治理模式与固定沙地绿伞等22种用材经济利用混交模式。(3)以樟子松为主的3种混交林模式:在大一间房实验区,于樟子松衰退病块状间伐林地上,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疏林灌草混交林;在三家子实验区,于生长健康的樟子松人工林内增加阔叶、经济树种,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混交林,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万亩林实验区,在樟子松大面积皆伐地上营造沙地第二代樟子松混交林。4)幼林抚育提倡集中在造林后3~5年进行,并采用林农间作等措施与以耕代抚的经营方式达到抚育幼林的目的。5)指出要实现沙地多功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首先要兼顾到整个沙地生态体系,在宏观上采取统筹的经营措施,使营造的沙地人工混交林在时间空间上有合理的布局。其次,为确保整个人工混交体系持续稳定发挥防护功能,必须使每一片人工林发挥出较佳的效益。6)结合半干旱地区沙地的造林经营现状,分析了沙地人工混交林营造与经营存在的生态建设粗放、经济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利、生态建设治理效果欠佳、生态建设多次反弹等问题,提出了提升生态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科技示范支撑、实施生态移民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沙地
人工
混交林
营造
可持续经营技术
Keywords
sandy land in the semi-arid area
artificial mixed forest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分类号
S750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连海
机构
黑龙江省泰来县林业局
出处
《农村科学实验》
2016年第10期42-42,共1页
文摘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着更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加紧张,甚至成了对立的存在。因此必须要找出当前状况下存在的问题,找出林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正确处理林业与经济的关系,林业的发展也必须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混交林营造林的必要性和技术来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我国混交林的营造并且缓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技术分析
意义
分类号
S725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曲靖市混交林营造技术探讨
被引量:
2
4
作者
崔军
机构
曲靖市林业和草原局
出处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6期112-115,217,共5页
文摘
以曲靖市为例,阐述了营造混交林在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有利于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林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抗灾害能力强等方面的意义与优势,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造林目的、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经营条件等应用条件,总结了确定主要树种、选择混交树种、确定混交比例、选择混交方法、控制造林时间、抚育调控种间关系等混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曲靖市或者其它兄弟州市营造混交林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应用条件
关键技术
曲靖市
Keywords
mixed forest afforestation
application conditions
key technology
Qujing City
分类号
S725.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东地区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5
作者
马金梅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
出处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32-34,共3页
文摘
海东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围绕海东地区的主要林业病虫害,探讨了生物防治、昆虫行为调控、物理防治及农业方法与营造混交林等生态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环保高效。昆虫行为调控通过干扰害虫行为降低其密度。物理技术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捕,对特定害虫效果显著。农业方法如合理密植、轮作、肥水管理,可增强林木抵抗力。营造混交林则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自然抵抗力。这些生态防治技术,能够为海东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
生态防治
生物防治
灯光诱捕技术
营造混交林
Keywords
Forestry pests and diseases
ecolog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light trapping technology
mixed forest construction
分类号
S76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干旱山区造林配置模式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
1
6
作者
闫凤玉
段润泉
机构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林业工作总站
出处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7期43-44,共2页
文摘
1太行干旱山区造林配置模式1.1配置模式。以连翘作为主栽树种,配植常绿树和黄栌树,达到季季有景的太行山特色景观。依据太行山的地利条件及旅游业发展需求,激发土地所有者营造混交林的积极性,可在易于采摘及土层相对厚的地块营造连翘林。
关键词
主栽树种
栽培技术
配置模式
土地所有者
配植
常绿树
特色景观
营造混交林
分类号
S728.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松林补植落叶松技术
7
作者
韩翠君
机构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
出处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8期62-62,共1页
文摘
1技术依据营造混交林是最好的造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防火、防病虫害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在一些成活率在40%~70%的油松林地引进落叶松,可以达到营造混交林的目的,同时还让原有的造林地整体利用率上升,虽然这种混交方式和株间混交、带间混交不一样,但是也能称作混交林;这种补植技术需要在油松林栽植以后的第二年进行,同时油松与落叶松进行混交是比较成功的模式。
关键词
落叶松
油松林
造林方式
混交方式
营造混交林
防病虫害
补植
第二年
分类号
S791.254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S791.2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主伐方式对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生长影响分析
被引量:
5
8
作者
叶盛全
机构
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46-48,共3页
文摘
通过在杉木人工近熟林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分别对未主伐前及采取不同主伐方式后的红豆杉的胸径、树高及生长量进行了14年的生长监测,分析林下套种红豆杉的生长规律与主伐方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生长良好,主伐后红豆杉生长量明显高于未主伐前;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胸径的生长影响显著,皆伐方式比择伐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主伐方式对红豆杉树高生长并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混交林
营造
红豆杉
林下套种
生长量
主伐方式
分类号
S791.4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张章
《现代园艺》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半干旱地区沙地多功能人工混交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吴德东
安宇宁
迟琳琳
曹宇
梁树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混交林营造技术分析
李连海
《农村科学实验》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曲靖市混交林营造技术探讨
崔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海东地区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马金梅
《林业科技情报》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太行干旱山区造林配置模式及栽培技术
闫凤玉
段润泉
《现代农村科技》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油松林补植落叶松技术
韩翠君
《现代农村科技》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不同主伐方式对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生长影响分析
叶盛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