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四种小型鱼类能量溯源及时空差异
1
作者 邓华堂 冉莉 +4 位作者 薛洋 周春龙 陈大庆 段辛斌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25,共10页
为评估三峡库区食物利用和食物链的营养转化效率,研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浮游藻类、沿岸带C_(3)植物、C_(4)植物及着生藻类四种基础碳源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䱗... 为评估三峡库区食物利用和食物链的营养转化效率,研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探究了浮游藻类、沿岸带C_(3)植物、C_(4)植物及着生藻类四种基础碳源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四种小型鱼类能量贡献比例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各种碳源生物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能很好地区分各基础碳源。Bayesian混合模型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均对四种小型鱼类的能量贡献比例最高,外源性碳源对小型鱼类能量的贡献率在不同水文时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空间尺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内源性碳源是库区小型鱼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外源性碳源对小型鱼类的贡献率在三峡库区河流纵向梯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规律。越靠近库首,外源性碳源的贡献率越高,这可能与不同区域消落带的淹没特征和在库首静水环境下外源性碳源颗粒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稳定同位素分析 小型鱼类 营养溯源 基础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