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柔夜色中的得与失——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梦幻破灭主题的深化 |
秦苏珏
程锡麟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2
|
文学作品中的“小世界”——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关系网络的实证分析 |
刘海燕
尹晓虎
|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3
|
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 |
徐谷芃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4
|
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叙事技巧比较研究 |
付筱娜
时贵仁
赵乃萱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菲茨杰拉德创作能力的变迁——基于词汇测度的统计分析 |
刘海燕
黎漫晖
|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
2010 |
2
|
|
6
|
菲茨杰拉德研究与中国 |
何宁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7
|
菲茨杰拉德作品一致性的潜在语义分析 |
刘海燕
尹晓虎
|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
2013 |
1
|
|
8
|
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意识 |
陈爱华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10
|
|
9
|
F·Scott菲茨杰拉德与其经典短篇小说之美国梦研究(英文) |
郭勇
|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
2003 |
5
|
|
10
|
翻译即改写:从菲茨杰拉德到胡适——以《鲁拜集》第99首为个案 |
邵斌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4
|
|
11
|
论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
童彦
|
《电影评介》
|
2014 |
2
|
|
12
|
菲茨杰拉德小说语言特色解读 |
田然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3
|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悲剧思想 |
刘小蓉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4
|
共同的迷惘 不同的探索——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之比较 |
熊文
秦秋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5
|
F·SCOTT菲茨杰拉德与其经典短篇小说压缩模式(英文) |
郭勇
曾利
邓永桂
|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
2003 |
0 |
|
16
|
菲茨杰拉德创作简论 |
吴建国
|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7
|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印象主义绘画手法的运用 |
吴娟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8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菲茨杰拉德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
王娜
孙耕梅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9
|
从《夜色温柔》看菲茨杰拉德的悲剧阐释 |
陈雪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0
|
“美国梦”的破灭──纪念菲茨杰拉德逝世五十周年 |
潘绍玺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