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驱散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论当代台湾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慰川 王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7-192,共6页
20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被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她们被矮化、边缘化和色情化。80年代,大胆反抗男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登上银幕。90年代以来,女性形象更趋多元化,并受到酷儿理论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代台... 20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被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她们被矮化、边缘化和色情化。80年代,大胆反抗男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登上银幕。90年代以来,女性形象更趋多元化,并受到酷儿理论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代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被刻意歪曲、到被努力还原、继而被深度探究的嬗递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当代台湾电影与菲勒斯中心主义艰难博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女性形象 菲勒斯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身份与阉割角色的倒转——论《莎乐美》中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解构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鑫 钟尹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2期139-142,共4页
传统视角下的唯美主义阅读,可能会导致《莎乐美》中一些重要意义的遮蔽;而女性主义解读的复归,将有助于对该剧的社会道德主题作更深入的揭示。在《莎乐美》中,王尔德通过对"水池囚禁"、"月亮笼罩"和"蛇吞飞鸟&... 传统视角下的唯美主义阅读,可能会导致《莎乐美》中一些重要意义的遮蔽;而女性主义解读的复归,将有助于对该剧的社会道德主题作更深入的揭示。在《莎乐美》中,王尔德通过对"水池囚禁"、"月亮笼罩"和"蛇吞飞鸟"等意象的塑造,对剧中人物在生理和两性上的双重倒转,以及阉割者与被阉割者身份的颠倒手法的运用,将传统建构在父权制基础上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剧作家本人同性恋身份的女性气质和是时统治阶级的女性强力,也对这股解构之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将女性放在了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乐美 菲勒斯中心主义 倒转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菲勒斯中心主义看《上海王》女性主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49,共3页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控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总是以被动的方式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呈现。影片《上海王》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其以女性为叙述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女主人公由乡下大脚丫头逐步嬗变为中国第一女投资家的传奇经历。本文从女主...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控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总是以被动的方式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呈现。影片《上海王》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其以女性为叙述主线,生动地描述了女主人公由乡下大脚丫头逐步嬗变为中国第一女投资家的传奇经历。本文从女主人公的事业和情感两个方面解读女性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突围,鼓舞更多女性依靠精神和经济的独立在社会上获取话语权,达到男女真正平等的人性平等,促进人类两性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王》 菲勒斯中心主义 突围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狄亚形象的女性主义阐释 被引量:20
4
作者 庄美芝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0-214,共5页
本文通过剖析美狄亚与伊阿宋之间的婚姻冲突 ,揭示了性别差异即是主体与权力、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差异。在菲勒斯中心的语境中 ,女性面临着认同与判离两种抉择 ,认同会因重复而使之强化。美狄亚的独特个性与非凡能力使她超越了希腊妇... 本文通过剖析美狄亚与伊阿宋之间的婚姻冲突 ,揭示了性别差异即是主体与权力、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差异。在菲勒斯中心的语境中 ,女性面临着认同与判离两种抉择 ,认同会因重复而使之强化。美狄亚的独特个性与非凡能力使她超越了希腊妇女的“内在性” ,从而做出叛离父权社会与权威中心的举动。为此她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度被边缘化。美狄亚这种“边缘之边缘”的“坏女人”具有对“好女人”中心、男性中心的双重颠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狄亚形象 女性主义 菲勒斯中心主义 欧洲文学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权威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被引量:21
5
作者 卢敏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从现代女性之困惑和现代女性幸福之途两方面探讨了《恋爱中的女人》,认为该作品是劳伦斯从男女平等思想的支持者转变为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鼓吹者这一过渡阶段的产物,小说企图树立的现代幸福婚姻之典范是建立...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从现代女性之困惑和现代女性幸福之途两方面探讨了《恋爱中的女人》,认为该作品是劳伦斯从男女平等思想的支持者转变为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鼓吹者这一过渡阶段的产物,小说企图树立的现代幸福婚姻之典范是建立在妇女的"他者"、服从者地位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阳具崇拜 菲勒斯中心主义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使”的颠覆与女性形象的重构——澳大利亚现当代女性主义小说评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方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3-86,共4页
“天使”形象是典律文本中传统男性作家所创造的理想女性形象 ,它体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即被边缘化的女性应心甘情愿地接受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各种社会角色。“天使”的颠覆与女性形象的重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女作家写作的首... “天使”形象是典律文本中传统男性作家所创造的理想女性形象 ,它体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即被边缘化的女性应心甘情愿地接受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各种社会角色。“天使”的颠覆与女性形象的重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女作家写作的首要目标。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女作家对“天使”形象的颠覆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她们塑造不同的女性文本形象与之抗衡。澳大利亚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揭示不同时期的女作家在颠覆“天使”形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女性主义小说 "天使"形象 菲勒斯中心主义 女性文本形象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理论辨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影君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当今全球热点的批评话语之一,其批评理论呈现驳杂之态。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并在80年代形成批评话语潮流,90年代以来成为后女性主义批评的显要流派,融合了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的差异...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当今全球热点的批评话语之一,其批评理论呈现驳杂之态。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并在80年代形成批评话语潮流,90年代以来成为后女性主义批评的显要流派,融合了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的差异合理、他者主体话语权、多元中心主义等批评策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虽众声喧嚣,但总体以女性为批评视角,以解决生态危机为己任,以"爱"、"平等"和"生态正义"的主张为理论核心,对西方父权社会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展开文化批判。其实践目的在于号召全世界女性行动起来反对生态危机,维护女性与自然母亲的生存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菲勒斯中心主义 他者 平等 生态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女性主义思辨书——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
8
作者 杨正和 罗晓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175,共5页
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和生存状况的戏剧集。作者将童话中虚构的女性和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复活,让她们在文本里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深入剖析女性潜意识的思想状况,探讨一系列有关爱情、真理、永恒、死亡等哲... 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和生存状况的戏剧集。作者将童话中虚构的女性和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女性复活,让她们在文本里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深入剖析女性潜意识的思想状况,探讨一系列有关爱情、真理、永恒、死亡等哲理问题,展现了现代女性目前所处的矛盾和尴尬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利内克 《死亡与少女》 女性主义 菲勒斯中心主义 死亡 终极话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权中心话语压制下的陈述与突围——谈《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情谊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春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67-69,78,共4页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 ,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 ,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 ,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 90年代的中国 ,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 ,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 ,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 ,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 ,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 90年代的中国 ,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 ,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 ,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情谊 母女情谊 同性恋情谊 姐妹情谊 菲勒斯中心主义 陈染 小说 《私人生活》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语的终结——从林白的创作转向看当代女性写作的困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亚平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女性写作 林白 菲勒斯中心主义 当代 创作 终结 90年代 个体生命 自我价值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复述”中的超越与重建──徐坤《如梦如烟》与刘恒《白涡》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柏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27-31,共5页
徐坤的《如梦如烟》和刘恒的《白涡》,虽然题材和结构相同,都表现知识分子"始乱终弃"的婚外性行为,但二者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截然不同,透过叙述话语所表露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截然对立,一个是男权文化观念的无意识流露,一... 徐坤的《如梦如烟》和刘恒的《白涡》,虽然题材和结构相同,都表现知识分子"始乱终弃"的婚外性行为,但二者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截然不同,透过叙述话语所表露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截然对立,一个是男权文化观念的无意识流露,一个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理性探索。徐坤在对男权经典的游戏模仿中达到了对男权文化意识的超越和女性主义的文学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男权文化 厌女症 菲勒斯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