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启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1-56,共6页
佛教艺术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中国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断交融、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弥勒菩萨造像 中华思想 佛教艺术续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类型与空间秩序研究
2
作者 刘明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具备丰富样式与组合特征,并蕴含严格的空间秩序内涵。本文力图通过梳理相关时段、区域石窟菩萨造像,依据佩饰样式与组合特征科学划分类型,并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发掘、确定不同类型间的空间秩序关系。...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具备丰富样式与组合特征,并蕴含严格的空间秩序内涵。本文力图通过梳理相关时段、区域石窟菩萨造像,依据佩饰样式与组合特征科学划分类型,并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发掘、确定不同类型间的空间秩序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相关造像实例,探寻相关规律的源流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菩萨造像佩饰 邺城区域 类型 空间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来峰元代造像探源——以藏传菩萨造像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雅辞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3,共7页
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多有争议。以藏传菩萨造像为例,通过对造型的具体分析,并与西夏统治地区艺术、卫藏后弘初期艺术、"西天梵相"相比较,认为飞来峰元代藏传菩萨造像是在继承卫藏后弘初期艺术基础上,中和了时代风格"... 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多有争议。以藏传菩萨造像为例,通过对造型的具体分析,并与西夏统治地区艺术、卫藏后弘初期艺术、"西天梵相"相比较,认为飞来峰元代藏传菩萨造像是在继承卫藏后弘初期艺术基础上,中和了时代风格"西天梵相",又有自身的创造,是"飞来峰样式"的体现。这种融合反映出元统治者与西藏的密切关系、"西天梵相"的流行、本地悠久的佛教造像传统。飞来峰元代造像见证了汉藏交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藏传佛教造像 菩萨造像 汉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鎏金菩萨造像(明)
4
作者 吕立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9-199,共1页
鎏金菩萨造像(明永乐1403-1424)通高22厘米,此尊为汉地藏传佛教菩萨造像。其面相丰满端正,宽额,五官舒展匀称,表情静穆柔和。头戴宝冠、耳饰,户披圣带飘逸灵动,两臂有花形钏饰。
关键词 菩萨造像 藏传佛教 中国 《湖北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长武出土一批唐代鎏金铜造像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双智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陕西 长武县 唐代 鎏金铜造像 造像 菩萨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碑刻题识所见中古寺院史料辑绎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乃翥 《敦煌学辑刊》 1993年第1期84-97,共14页
龙门石窟造像群中的碑刻题识,据笔者历年调查统计的结果,其总数现为三千一百二十六品.在这为数众多的碑刻资料中,直接涉及中古时期佛教寺院佚沉者凡五十三品,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当此之间的有关宗教史事保留了一项弥足珍贵的文物材料. 近... 龙门石窟造像群中的碑刻题识,据笔者历年调查统计的结果,其总数现为三千一百二十六品.在这为数众多的碑刻资料中,直接涉及中古时期佛教寺院佚沉者凡五十三品,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当此之间的有关宗教史事保留了一项弥足珍贵的文物材料. 近数年来,笔者攀援留连洞窟之朝夕,感于此种碑刻材料在研究古代历史中有其质直切实的价值,因而每每产生系统条列此类碑刻史料的思想.推诸笔者之心情,盖愿顷以此力为学界提供一份不易检得的石刻宗教文献.今以碑刻纪年抑或造像分期为绳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 石窟寺 比丘尼 奉先寺 弥勒像 碑刻 龙门山 佛教寺院 观世音菩萨造像 灵岩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