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海洋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周玉婷
李佳霖
赵振军
秦松
-
机构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
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COMS2020Q09)。
-
文摘
菌藻相互作用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微微型蓝藻(Marine picocyanobacteria)是遍布全球海洋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全球碳循环和微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原绿球藻属(Prochlorococcus)和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是海洋微微型蓝藻最重要的两个类群。原位调查和培养实验均证实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包括有机碳、维生素、氨基酸及无机营养盐等,主要作用方式是互惠共生:海洋微微型蓝藻通过初级生产能够为异养细菌提供重要的有机碳来源,异养细菌矿化生成的无机营养物能够被微微型蓝藻再吸收利用,与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微微型蓝藻实现生存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总结了当前海洋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主要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研究领域中应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深入解析其生态学功能。
-
关键词
海洋微微型蓝藻
聚球藻
原绿球藻
异养细菌
菌藻相互作用
-
Keywords
marine picocyanobacteria
Synechococcus
Prochlorococcus
heterotrophic bacteria
bacteria-algae interaction
-
分类号
Q89
[生物学]
-
-
题名菌-藻相互作用下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 2
-
-
作者
郑天凌
徐美珠
俞志明
宋秀贤
-
机构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1-45,共5页
-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1CB40971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790110号和30070157号。
-
文摘
报道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与几株海洋细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表明 ,在培养前期 ,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尚足以维持藻类和细菌的生长 ,细菌的加入是胞外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培养的后期 ,混合培养液和藻对照培养液中胞外酶活性持续升高。A.tamarense在单独培养下 ,其胞外酶活性从第12天起才有明显的提高 ,第16天增加较快,达到0.104μmol/(L·h);至第20天藻体衰败时 ,胞外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 ,为0.385μmol/(L·h)。Z7 细菌单独培养时 ,其胞外酶活性在单独培养的2d后有一个高峰值0.133μmol/(L·h)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其酶活性逐渐降低。细菌Z7 和Z10 与A.tamarense共培养下 ,两者胞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
关键词
菌-藻相互作用
胞外酶活性
塔马亚历山大藻
细菌胞外酶
菌藻关系
赤潮
-
Keywords
Alexandrium tamarense,EEA , Interac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algae
-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海洋藻际环境中细菌群体感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 3
-
-
作者
乔真
李佳霖
秦松
-
机构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97,107,共6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COMS2020Q09)。
-
文摘
以海洋藻际环境中的群体感应为主要内容,总结作用过程中信号分子的类型和结构,分析群体感应在藻际环境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归纳群体感应在防护生物污损、预防赤潮等方面的应用。今后研究重点是通过提高信号分子分离鉴定技术水平、联合多组学分析深入探究海洋藻际环境中群体感应的作用机制,更加全面地理解藻菌间的复杂联系,进一步挖掘群体感应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
关键词
群体感应
菌藻相互作用
细菌
藻际环境
海洋藻类
-
Keywords
quorum sensing
algae-bacteria interaction
bacteria
phycosphere
marine algae
-
分类号
Q948.122.3
[生物学—植物学]
Q93
[生物学—微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