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藻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恒源 方叶子 +1 位作者 郑华宝 王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利用菌藻共生生物膜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反应器是关键的工序和重要的限制因素。设计菌藻生物膜反应器运行处理养猪废水,通过调节进水氨氮质量浓度探究其对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微藻生物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载体上菌藻生物膜的形成情况,... 利用菌藻共生生物膜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反应器是关键的工序和重要的限制因素。设计菌藻生物膜反应器运行处理养猪废水,通过调节进水氨氮质量浓度探究其对污染物去除效率及微藻生物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载体上菌藻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进一步探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揭示菌藻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规律和微生物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氨氮的日去除速率最高可达到35.60 mg/(L·d),并在载体上观察到大量微藻和细菌的团簇体,表明菌藻生物膜形成,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_9、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Acinetobacter和Bifidobacterium;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氨氮的日去除速率显著提高,最高可达到45.70 mg/(L·d),但持续的高氨氮负荷会对菌藻生物膜造成一定冲击,优势菌属演替为Comamonas和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体系 生物膜反应器 进水氨氮质量浓度 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体系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研究
2
作者 韩吉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年第27期124-125,共2页
利用不同微生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进行养殖废水中氮、磷和COD的脱除研究.本文采用菌-藻体系对水产养殖废水净化处理,采用菌-藻体系:EM菌、地衣芽孢杆菌、四尾栅藻和小球藻大大降低了水体中污染物.
关键词 菌藻体系 养殖 废水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体系中无机碳源对小球衣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雪菲 陈国炜 +2 位作者 方志鹏 贾伟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5-1601,1615,共8页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在低碳源(37.6 mg/L)水平下,经过6 d培养后微藻生物量可达1.255×10^(6)个/mL,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30%;当碳源质量浓度升高至188.0 mg/L时,微藻数量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68%,可达1.681×10^(6)个/mL;菌-藻体系也有助于微藻自聚集,随着无机碳源质量浓度增加,其聚集效果变得更明显,聚集率最高可达66%,远高于纯培养体系中的27%。研究结果可为微藻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源 -体系 生长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去除海水养殖中氮磷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丽平 李赟 +2 位作者 潘鲁青 邱若怡 宋佳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55,共13页
本研究针对集约化海水养殖引起的氮、磷污染问题,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分离自养殖池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SD148BN14构建了一种微藻-细菌复合体系。该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合成废水中90.66%的总氮和93.04%的总磷,氮、磷去... 本研究针对集约化海水养殖引起的氮、磷污染问题,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分离自养殖池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SD148BN14构建了一种微藻-细菌复合体系。该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合成废水中90.66%的总氮和93.04%的总磷,氮、磷去除性能优于单独使用小球藻或菌株SD148BN14。藻-菌复合体系产生的生物量达0.44 g/L,且复合体系生物量中蛋白质和脂质占比显著高于小球藻生物量中二者占比。小球藻与菌株SD148BN14在细胞生长、光合活性和物质交换等方面表现出以协同为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温度20~35℃、盐度10~40、光照强度4000~16000 lx、pH6~9、碳氮比1~10、氮磷比4~10、氮浓度1~20 mg/L条件下,藻-菌复合体系具有稳定、高效的氮去除能力。使用藻-菌复合体系能够去除实际海水养殖水中92%以上的总氮和总磷,去除实际海水养殖废水中95%以上的总氮和总磷。生物安全性实验初步验证了菌株SD148BN14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具有优异的氮磷去除性能和生物量生产能力,兼具良好的海水养殖环境适应性,具备治理海水养殖氮磷污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体系 小球 芽孢杆 海水养殖 氮磷去除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体系去除水产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净化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武旋 赵江萍 栗越妍 《广西科学》 CAS 201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以投加人工饲料喂养罗非鱼7天的玻璃鱼缸内的废水为样品,接种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硝化细菌、月牙藻(Selenastrum reinsch)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后于光照箱内培养,于0、12h、24h、48h、84h、120h、168... 以投加人工饲料喂养罗非鱼7天的玻璃鱼缸内的废水为样品,接种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硝化细菌、月牙藻(Selenastrum reinsch)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后于光照箱内培养,于0、12h、24h、48h、84h、120h、168h测定废水样品的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以24h氨氮和168h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为指标进行L9(34)正交实验,研究菌-藻体系去除水产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硝化细菌、月牙藻和四尾栅藻组成的菌-藻体系可以通过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原始共生关系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菌-藻体系去除氨氮的最佳反应时间为24h,最大去除率98%,在初始密度为5×105cells/ml条件下,最佳菌-藻体积配比为1∶2∶2∶3,即最佳菌-藻初始密度分别为2.5×105cell/ml、5.0×105cell/ml、5.0×105cell/ml、10.0×105cell/ml。菌-藻体系去除可溶性磷酸盐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68h,去除率100%,在初始密度为5×105cells/ml条件下,最佳菌藻体积配比为1∶1∶3∶2,即最佳菌-藻初始密度分别为2.5×105cell/ml、2.5×105cell/ml、10.0×105cell/ml、5.0×105cell/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水质净化 水产养殖 -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藻华灾害的固定化菌藻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柴天 刘晓宇 +3 位作者 许鹏成 傅海燕 陈旭丽 黄国和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7-245,共9页
以活性污泥菌悬液分别与小球藻、盘星藻和斜生栅藻进行配比固定,构建了多种固定化菌藻体系,对其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比例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最佳配比分别为小球藻:菌=1∶1,盘星藻:菌=2∶1... 以活性污泥菌悬液分别与小球藻、盘星藻和斜生栅藻进行配比固定,构建了多种固定化菌藻体系,对其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比例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最佳配比分别为小球藻:菌=1∶1,盘星藻:菌=2∶1,斜生栅藻:菌=1∶1的菌-藻体系中,其中TN最大累积去除率可分别达到39.03%、36.31%和34.34%,而PO34-P最大累积去除率分别为88.55%,91.73%和86.00%。在所构建的三种菌-藻体系中,活性污泥-小球藻体系在处理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水体时,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TN、NH4+-N、PO3-4P最大累积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99.34%和94.01%,处理后的水体水质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标准,是藻华灾害原位治理的可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固定化 富营养化 华灾害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吉卵囊藻对弧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静红 黄翔鹄 李色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3-38,共6页
研究波吉卵囊藻及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菌波吉卵囊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 研究波吉卵囊藻及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菌波吉卵囊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沼泽红假单胞菌体系对溶藻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无菌波吉卵囊藻―枯草芽孢杆菌体系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对三株弧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共栖细菌对三株弧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在无菌波吉卵囊藻中回加带菌藻共栖细菌,分析实验10~18d的数据发现的数据发现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藻―菌体系逐渐恢复对三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吉卵囊 -体系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照度对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培明 李长玲 +3 位作者 黄翔鹄 李峰 李豫 陈怡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0-47,共8页
【目的】探究温度、盐度和照度对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联合体系氨氮吸收的影响。【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侧孢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对氨氮的吸收速率,分析不... 【目的】探究温度、盐度和照度对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联合体系氨氮吸收的影响。【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侧孢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对氨氮的吸收速率,分析不同环境因子水平下侧孢短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联合体系对氨氮吸收的规律。【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温度、盐度和照度对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速率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25~35℃,盐度20和照度8000 lx时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速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25℃,盐度25和光照4000 lx是菌藻联合体氨氮吸收的最优组合条件,盐度是影响其吸收速率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温度和照度;威氏海链藻在菌藻联合体系氨氮吸收中占主要贡献。【结论】侧孢短芽孢杆菌和威氏海链藻所构建的联合体系可在高温、高盐和强光环境下实现对对虾池塘中过量氨氮的有效吸收,在改善我国华南地区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体系 侧孢短芽孢杆 威氏海链 氨氮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