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5
1
作者 邬龄盛 王振康 +2 位作者 黄枝明 严兰芬 吴木英 《茶叶科学技术》 1999年第4期43-44,共2页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优良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基含水量(55一65%),培养温度(25—30oC),PH值(处于自然状态下)同时合理确定菌体的生长点,对综合提高菌茶的品质与生产量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规范化菌茶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茶 培养基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灵菌茶研究初报 被引量:5
2
作者 邬龄盛 陈霖 《茶叶科学技术》 2001年第2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玉灵菌茶 培养基配制 生物特性调控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营养药用型菌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邬龄盛 《茶叶科学技术》 1998年第4期14-17,共4页
从红茶菌饮料茶出现后,有关以茶为培养基研制保健茶饮料的研究未见有报道。本项研究以平菇菌种接种乌龙茶进行试制菌茶饮料试验,设茶叶含量为0%、1%、2%、10%。20%等五种处理,经过一定工艺处理后,观察菌种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 从红茶菌饮料茶出现后,有关以茶为培养基研制保健茶饮料的研究未见有报道。本项研究以平菇菌种接种乌龙茶进行试制菌茶饮料试验,设茶叶含量为0%、1%、2%、10%。20%等五种处理,经过一定工艺处理后,观察菌种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调控培养营养药用型菌茶是可行的,茶汁浓度较大时,对平菇菌丝体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量则有促进作用,由它们有机地结合,培养出来的液汁兼有两者之长,经调配后适口性好,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营养药用型菌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茶饮料 营养药用型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调控 被引量:7
4
作者 邬龄盛 《福建茶叶》 1999年第4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菌茶 生物 生长点 含水量 温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在研制菌茶饮料上的应用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邬龄盛 《福建农业科技》 2000年第6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平菇 菌茶饮料 种选择 浓度控制 程度 生长点 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前后白参菌茶中六种活性成分 被引量:7
6
作者 梁冬松 王芳 +4 位作者 韦炎冶 黎小梅 陆颖 唐灿美 杨立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4-238,共5页
以绿茶和绿茶与白参菌共发酵茶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同时检测绿茶与白参菌共发酵前后茶叶中的6种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将白参菌与绿茶共发酵,制备白参菌发酵茶。采用WondaSil C 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 以绿茶和绿茶与白参菌共发酵茶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同时检测绿茶与白参菌共发酵前后茶叶中的6种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将白参菌与绿茶共发酵,制备白参菌发酵茶。采用WondaSil C 18柱(4.6 mm×250 mm,5μm),乙腈(A)-0.2%H 3PO 4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5%A→15%A;15~40 min,15%A→25%A;40~45 min,25%A→5%A),流速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0 nm检测茶叶发酵前后的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绿茶经过与白参菌共发酵后,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均大幅下降。6种活性成分在6.25~2000μg/mL下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55~0.9999,检出限在0.3125~1.870μg/mL,绿茶的加标回收率在95.06%~111.06%,白参菌茶的加标回收率在85.06%~118.88%。白参菌与绿茶共发酵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该液相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能够满足白参菌茶中多种活性成分同时定性、定量检测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白参 绿 白参菌茶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参菌茶降脂活性评价及活性成分来源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潘联云 赵碧 +2 位作者 杨方慧 马玉青 刘本英 《茶叶通讯》 2023年第3期388-394,共7页
为探讨白参菌茶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来源,采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白参菌茶的生物活性;通过评价和对比勐海大叶种晒青茶、粗老原料茶和白参菌的降脂效果,探讨白参菌茶降脂活性成分的来源;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研究茶叶对白... 为探讨白参菌茶生物活性及活性成分来源,采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白参菌茶的生物活性;通过评价和对比勐海大叶种晒青茶、粗老原料茶和白参菌的降脂效果,探讨白参菌茶降脂活性成分的来源;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研究茶叶对白参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参菌茶能够显著降低秀丽隐杆线虫脂质含量,但不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寿命。晒青茶和白参菌具有与白参菌茶相当的降脂活性,粗老原料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质无显著降低作用。茶叶能够抑制白参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且诱导菌丝产生分泌物。白参菌茶安全且具有一定的降脂活性,活性成分来源可能主要来自于白参菌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参菌茶 降脂作用 活性成分 功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泛菌Z09液态发酵速溶普洱茶的品质分析
8
作者 谢燕霞 朱圆敏 +3 位作者 杨子玺 许攀 施川 余龙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5-23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茶泛菌Z09液态发酵制备的速溶普洱茶品质及其相关成分。采用色差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3种速溶普洱茶样品(利用原料提取制备的速溶普洱茶(UIPT)、自然液态发酵制备的速溶普洱茶(NIPT)和茶泛菌Z0... 本研究旨在评估茶泛菌Z09液态发酵制备的速溶普洱茶品质及其相关成分。采用色差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3种速溶普洱茶样品(利用原料提取制备的速溶普洱茶(UIPT)、自然液态发酵制备的速溶普洱茶(NIPT)和茶泛菌Z09液态发酵制备的速溶普洱茶(PIPT))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茶泛菌Z09液态发酵24 h制备的PIPT具有红褐汤色、醇厚微甜口感和浓郁的花果香气,显著区别于UIPT与NIPT。此外,在PIPT中共检出2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具有玫瑰和柑橘类油脂香气的苯乙醇和甲基壬基甲酮等物质。进一步对PIPT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茶泛菌Z09不仅促进了茶汤中茶氨酸、儿茶素类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同时显著促进了普洱茶标志性成分茶褐素的合成,进而增加了速溶普洱茶的醇厚口感。相关性分析发现,茶氨酸、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茶褐素的合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茶褐素的合成过程,而茶褐素、茶氨酸、儿茶素类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总糖含量对汤色L^(*)、a^(*)、b^(*)值具有重要影响。对茶泛菌Z09进行多批次液态发酵放大生产,结果表明,经100 L液态发酵罐制备的速溶普洱茶(F-PIPT),与PIPT在汤色品质和关键成分含量方面相比有进一步的提升,且规模化生产具有可行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填补了细菌在茶叶液态发酵应用中的空白,可为高品质茶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09 液态发酵 速溶普洱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全基因组的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
9
作者 吴怡豪 诸葛君昊 +4 位作者 张立华 周乐 杜盛楠 杜世平 苏秀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能引起山核桃干腐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研究该病害的致病机理及筛选致病基因,通过各类预测与分析工具,对13130条蛋白序列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及其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BDLA16-7全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序列中,有898条蛋白序列符合典型分泌蛋白的特征,占总蛋白数的6.84%;分泌蛋白组的氨基酸组成呈现以下特征: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极性、亲水性氨基酸,分别占43.6%和27.7%;蛋白质长度主要分布在100至600个氨基酸之间;分泌蛋白序列中通常以19个氨基酸构成信号肽,丙氨酸(A)是最常见的非极性氨基酸,而带电侧链的天冬氨酸(D)和谷氨酸(E)的出现频率较低;信号肽的切割位点-3和-1位置上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典型的氨基酸组合为A-S-A,符合A-X-A型的特征。此外,分泌蛋白组中包含600个序列可以完整注释其功能,其中229个分泌蛋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在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共存在27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其中14个与其他病原菌致病相关的效应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BDLA16-7分泌蛋白组中包含293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糖苷水解酶家族成员为最多。明确了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DLA16-7分泌蛋白的长度分布特征,功能分类、信号肽切割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切割位点的类型和CAZymes数目,以及CAZymes中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的亚家族组成,并筛选到14个与致病性紧密联系的潜在效应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葡萄座腔 分泌蛋白 效应蛋白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真菌对低档茶叶品质提高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6
10
作者 邬龄盛 王振康 《茶叶科学技术》 2000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药用真 低档 叶品质 涩味 香气 菌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砖茶添加对益生菌豆腐凝胶特性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瑨芃 管瑛 +4 位作者 芮昕 陈晓红 徐笑 黄璐 董明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5-30,共6页
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茯砖茶汁到豆浆中,以植物乳杆菌B1-6为生物凝固剂制备新型益生菌茶豆腐,考察益生菌的生长情况。结合质构分析、持水力以及感官评定的结果,确定茯砖茶汁添加量为2.5%为宜。同时通过测定益生菌茶豆腐的亚铁离子还原力和... 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茯砖茶汁到豆浆中,以植物乳杆菌B1-6为生物凝固剂制备新型益生菌茶豆腐,考察益生菌的生长情况。结合质构分析、持水力以及感官评定的结果,确定茯砖茶汁添加量为2.5%为宜。同时通过测定益生菌茶豆腐的亚铁离子还原力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 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来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添加茯砖茶对益生菌的生长、益生菌豆腐的质构、持水力以及感官有显著提高作用,且添加茯砖茶可以显著增强益生菌豆腐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B1-6 茯砖 益生菌茶豆腐 质构分析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玉森 刘伟 +3 位作者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方树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9-455,共7页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盘多毛孢 褐斑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致病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耙齿菌发酵茶体内降血脂及保护肝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韦炎冶 姜明国 +6 位作者 邓丽姚 刘聪 高彩密 夏雨弘 刘洪存 陈林梦 杨立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34-339,共6页
为研究白耙齿菌发酵茶的降血脂及保护肝脏功效,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10 mg/kg)、绿茶组(400 mg/kg),及白耙齿菌发酵茶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 为研究白耙齿菌发酵茶的降血脂及保护肝脏功效,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10 mg/kg)、绿茶组(400 mg/kg),及白耙齿菌发酵茶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并另设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或茶汤。35 d后计算各组小鼠体重、肝重以及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及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HE)以及肝脏脂肪颗粒观察(油红O)。结果显示:白耙齿菌发酵茶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TC、LDL-C、AST、ALT、ALP水平(P<0.05或P<0.01),其指标水平均接近于辛伐他汀组;极显著降低TG水平(P<0.01),并且与空白对照组TG水平相当;极显著升高HDL-C水平(P<0.01),其HDL-C水平接近辛伐他汀组;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中MDA含量并且低于辛伐他汀组,提高SOD活力接近空白对照组、GSH活力接近辛伐他汀组(P<0.05);能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构,减少肝脏脂肪颗粒。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白耙齿菌发酵茶高剂量组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等途径达到降血脂、改善脂肪肝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实验结果可为白耙齿菌发酵茶开发为抗氧化、降血脂、改善脂肪肝的功能菌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 白耙齿菌茶 降血脂 脂肪肝 保护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藨子叶孔菌子实体(忍冬)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聪 张永清 +1 位作者 李佳 邱丽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22-424,共3页
从茶藨子叶孔菌(忍冬)中分离了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二十八酸(2),β-谷甾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壬二酸(6),烟酸(7),原儿茶酸(8)。化合物1,3,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到。
关键词 藨子叶孔(忍冬) 子实体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茶格孢腔菌病原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凌云 周琳 +3 位作者 刘红艳 李维 向芬 曾泽萱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1,62,共4页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 对一种引起茶叶褐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茶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PDA生长7 d后的菌落直径为6.0~6.5 cm,分生孢子呈砖格状,具有6~10个分格,黄褐色,大小(27~34)μm×(10~15)μm。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格孢腔菌属真菌(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本研究发现Pleospora camelliae Dippen引起茶叶斑病属于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孢腔 叶斑病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丽思 陈彤垚 +1 位作者 曾旭 郭顺星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0.001)、总多糖(P<0.001)和半必需氨基酸(P<0.05)的含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菌丝体生物量、绿原酸和腺苷的含量均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忍冬 液体发酵 水提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蒙蒙 程显好 +2 位作者 孙磊 刘宇 李维焕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9,F0003,共4页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速度最慢的GPY固体培养基中,三萜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藨子叶状层 固体培养 培养特性 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在山茶叶中的定殖及对山茶灰斑病的防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谯天敏 张静 +1 位作者 冉晓潇 朱天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7-84,共8页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从山茶叶片内部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拮抗菌株,通过研究该菌株在山茶叶片表面和内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山茶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从山茶叶片内部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拮抗菌株,通过研究该菌株在山茶叶片表面和内部的定殖规律及其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新型生防制剂的开发及山茶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结合比较标记菌株和非标记菌株的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分别采用喷施和针刺法研究接种浓度、病原菌对生防菌在山茶叶表面及内部定殖动态的影响,并测定生防菌对山茶灰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从含500μg/mL链霉素抗性平板上得到最佳标记菌株,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定殖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够高效定殖于山茶叶表面及内部,且叶表面的定殖较叶片内部更为高效、持久,其定殖量与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当数量,病原菌仅与叶表面定殖密切相关,与生防菌的叶内定殖无关。田间防治试验表明,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对山茶灰斑病有显著生防效果,预先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生防效果最好,防效为75.35%,先接种病原菌后喷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悬液处理的防效为73.89%,同时接种生防菌菌悬液和病原菌时的防效最低,为72.95%。【结论】生防菌株B.amyloliquefaciens能够有效定殖于山茶叶片表面及内部,且对山茶灰斑病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斑病 芽孢杆 褐斑拟盘多毛孢 生物防治 定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与“茶-草-菌”技术应用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小云 黄秀声 韩海东 《茶叶学报》 2021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简述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类、研究方法和培肥、套种绿肥与食用菌及覆盖等农业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构建“茶-草-菌”耦合生态茶园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的应用展望。
关键词 园土壤微生物 -草-”耦合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新永 林忠宁 +1 位作者 陆烝 范颖洁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72-76,共5页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是一种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茶园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文章分析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模式的优点,并根据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的... 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是一种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不仅能够增加茶园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茶园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文章分析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模式的优点,并根据生产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茶园套种灵芝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灵芝 套种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