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暴露引起“肠道菌群-肠-脑轴”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佳熙 姬向荣 +3 位作者 刘芙瑶 傅宇辰 裴阳阳 云妙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肠道菌群紊乱、神经行为毒性等不良影响.肠道菌群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这一路径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相关.目前关于微塑料对“肠道菌群-肠-脑轴”的毒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微塑料毒性及“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微塑料对肠道菌群及神经行为的毒性效应、研究潜在的毒性机制、寻找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与防护措施、保障环境生态与人类健康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毒性 --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肠-菌轴理论探讨通便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气阴亏虚型)的随机对照试验
2
作者 吕娜 李宏佳 +3 位作者 高昌君 余潘生 王玉娟 徐天舒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0,共5页
目的探究通便汤通过调节菌群-脑-肠轴信号通路治疗气阴亏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7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7例,西药组患者予以普芦卡必利片治疗,中药组予以通便汤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通便汤通过调节菌群-脑-肠轴信号通路治疗气阴亏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7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7例,西药组患者予以普芦卡必利片治疗,中药组予以通便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和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脑肠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西药组的有效率为64.86%(24/37),中药组的有效率为83.79%(31/37),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的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按照症状表现轻重程度依次记为0~3分。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的粪便性状/型、每次排便、排便间隔以及排便困难程度等症状积分水平相较于西药组明显下降(P<0.01)。干预完成后,中药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水平相较于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1);与西药组患者比较,中药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VI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以及粪球菌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完成后,中药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球菌水平相较于西药组均明显升高。干预过程中所有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便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轴信号通路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对肠道菌群和血清5-HT、VIP、NPY等脑肠肽水平均有调节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便汤 菌群-脑-肠轴 功能性便秘 气阴亏虚 临床研究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相关到因果:运动与肠道菌群-肠-脑轴 被引量:4
3
作者 杜然浩 宋刚 赵吉春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8-83,共6页
运动与肠道菌群-肠-脑(micro biota-gut-brain,MGB)轴关系逐渐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热点。运动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进而通过肠道影响大脑。研究旨在从相关性到因果性的角度,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探究运动与肠道菌群-肠-脑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运动与肠道菌群-肠-脑(micro biota-gut-brain,MGB)轴关系逐渐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热点。运动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进而通过肠道影响大脑。研究旨在从相关性到因果性的角度,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探究运动与肠道菌群-肠-脑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介绍其中的因果推断工具。阐述肠道菌群-肠-脑交互作用机制,迷走神经、肠道菌群代谢物和免疫系统调节MGB轴的机制。从随机对照试验的因果推断角度分析了运动与肠道菌群的实验证据,结果表明,运动对MGB轴的影响具有因果效应,MGB轴对运动的影响缺少实验证据。此外,本研究还介绍了无菌动物、伪无菌动物模型、粪菌移植和孟德尔随机化等因果推断研究新方法,并从新技术手段和因果推断方法对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心身疾病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波 侍荣华 李宗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心身疾病是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负性情绪通过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产生应激反应,血液皮质醇激素浓度增加进... 心身疾病是由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负性情绪通过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产生应激反应,血液皮质醇激素浓度增加进一步影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机体产生应急反应,进而通过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来影响内脏活动。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引起的负性情绪均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多种心身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寄居在消化道内的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通路实现与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和相互作用。一方面,情绪变化可以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作用于迷走神经、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因此,肠道菌群-肠-脑轴是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互相作用的新通路,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治疗心身疾病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心身疾病 -- 精神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吴孝军 朱路文 +3 位作者 叶涛 李宏玉 陈玉宏 唐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9-543,共5页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参与宿主的多项生理过程,还可通过菌群-肠-脑轴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以及代谢产物等途径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对脑缺血、帕...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参与宿主的多项生理过程,还可通过菌群-肠-脑轴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以及代谢产物等途径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对脑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肝性脑病以及精神障碍等CNS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粪便微生物移植、运动训练、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纯 石海莲 吴晓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7-524,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多发性硬化症(MS)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伴随胃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已被证明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神经退... 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多发性硬化症(MS)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伴随胃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已被证明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被确诊前就存在胃肠道功能失调,而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异常关系密切,提示肠道菌群也可能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互作参与介导胃肠道动力异常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肠道菌群改善失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田培郡 蒋娇娜 +3 位作者 吕天凤 王荣 王刚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03-308,共6页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严重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情绪障碍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化学药物疗法存在副...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更严重者会出现记忆衰退、情绪障碍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化学药物疗法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足等缺陷,因此亟待开发新的防治策略。近年来,随着科学界对“菌群-肠-脑”轴的深入了解,靶向肠道菌群以调控宿主昼夜节律、改善失眠引发的神经系统问题,已经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并展示出巨大的实践价值。基于此,该文对失眠的病理学机制、肠道菌群在失眠中扮演的角色和缓解失眠的膳食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开发新型抗失眠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昼夜节律 -- 益生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食品调节肠道菌群抗抑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乐涛 郭丽琼 +3 位作者 马睿 刘志君 滕莉 林俊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3,共6页
介绍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与抑郁症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探讨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中枢功能及肠道菌群通过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物、HPA轴和迷走神经等方式影响抑郁症。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分析益生... 介绍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与抑郁症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探讨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中枢功能及肠道菌群通过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物、HPA轴和迷走神经等方式影响抑郁症。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分析益生菌、益生元和食药物质等3种微生态食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并且针对现有研究提出微生态食品抗抑郁作用的挑战与机遇,以期给予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 益生 益生元 食药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物质成瘾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来思敏 王彪 +1 位作者 王婧 陈艳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1-851,共11页
定殖于人体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群)影响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疾病的抵抗力和易感性有关。微生物群所包含的基因组的总和被称为微生物组。目前,研究微生物群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群特定基因或宏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群或微生物组所... 定殖于人体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群)影响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疾病的抵抗力和易感性有关。微生物群所包含的基因组的总和被称为微生物组。目前,研究微生物群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群特定基因或宏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群或微生物组所包含的物种及其丰度和功能,确定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多样性、进化关系、生物学及医学意义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可以简称为肠道菌群,是指人类肠道内生活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噬菌体)等。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其影响范围远远不止于消化系统,还涉及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物质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以对成瘾物质的持续渴求和强迫用药为特点,可以引起肠道菌群改变。本文拟通过探讨肠道菌群与酒精、可卡因、阿片、甲基苯丙胺等成瘾物质的关系,说明干预肠道菌群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可能成为治疗物质成瘾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成瘾 -- 微生态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群微生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艳丽 毋珊珊 +4 位作者 王强 张超楠 祁少可 位婷婷 邓锦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菌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形成菌群微生态,二者保持相互平衡的稳定状态。菌群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抵抗病原菌入侵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脑或脊... 菌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形成菌群微生态,二者保持相互平衡的稳定状态。菌群具有为机体提供营养、抵抗病原菌入侵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脑或脊髓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及丢失。阿尔兹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症(M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退行性疾病与菌群微生态紊乱密切相关。本文就菌群微生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 -- 神经退行性疾病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脑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宇霖 刘畅 汪芳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5-759,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既往研究表明,IB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这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受损及肠道菌群变化相关,因此,脑-肠-肠道菌群轴在IBD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 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既往研究表明,IB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这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受损及肠道菌群变化相关,因此,脑-肠-肠道菌群轴在IBD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能够客观、精确地定位具有特殊反映的脑功能区,为探索IBD患者脑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带来帮助。文章将基于脑-肠-肠道菌轴,对IBD脑功能变化的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炎症性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 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5
12
作者 刘萍 罗本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称为肠道微生态(Gut microflora),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近来的研究显示人体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 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称为肠道微生态(Gut microflora),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近来的研究显示人体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2型糖尿病)、应激、抑郁症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微生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