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油生物脱硫菌种诱变改良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咏涛 李本高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6-69,共4页
采用波长260 nm、功率20 W 的紫外光照射对生物脱硫活性菌种 CYU-1进行诱变改良,考察不同条件下的细菌致死率。结果表明,在照射距离30 cm、照射时间10 s 时对菌种的诱变效果最好。经三轮诱变、初筛及复筛得到的诱变改良菌种的脱硫活性... 采用波长260 nm、功率20 W 的紫外光照射对生物脱硫活性菌种 CYU-1进行诱变改良,考察不同条件下的细菌致死率。结果表明,在照射距离30 cm、照射时间10 s 时对菌种的诱变效果最好。经三轮诱变、初筛及复筛得到的诱变改良菌种的脱硫活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在温度32.0℃下,在柴油培养基中培养的诱变改良菌种对硫质量浓度为382.2 mg/L 柴油的脱硫率达到31%,显著高于原始菌种的脱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生物脱硫 菌种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用耐高温中性蛋白酶菌种诱变及提高发酵水平的研究
2
作者 李伟 陈权军 邓岳松 《内陆水产》 2008年第10期63-65,共3页
水产饲料生产要经过调质,调质温度一般超过90%,普通蛋白酶在这个温度容易失去活性,广州市博仕奥生化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用诱导的方法,培养出能分泌耐受饲料制粒高温蛋白酶的菌种(AS1.398)。为提高菌种的产生蛋白酶能力,对生产菌... 水产饲料生产要经过调质,调质温度一般超过90%,普通蛋白酶在这个温度容易失去活性,广州市博仕奥生化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用诱导的方法,培养出能分泌耐受饲料制粒高温蛋白酶的菌种(AS1.398)。为提高菌种的产生蛋白酶能力,对生产菌AS1.398进行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并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了菌株的发酵活力,其产酶活力达到9578u/mL,比原菌株提高了3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中性蛋白酶 菌种诱变 发酵水平 水产 发酵培养基 调质温度 高温蛋白酶 紫外线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传云 聂明 万佳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8-20,共3页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变异菌株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变异菌株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的酱油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菌种诱变 酱油酿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兰产生菌的紫外诱变及其发酵条件 被引量:1
4
作者 滕利荣 孟庆繁 +5 位作者 谢力 彭恭 左学然 于大为 王刚 刘兰英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采用紫外照射法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普鲁兰变异菌株T1,使普鲁兰的转化率达30.14%,是原始菌株的5.7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原始菌株与变异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变异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g/L,... 采用紫外照射法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普鲁兰变异菌株T1,使普鲁兰的转化率达30.14%,是原始菌株的5.7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原始菌株与变异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变异株T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g/L,蔗糖50g/L,起始pH5.0.普鲁兰的转化率主要与氮源浓度有关.并对该变异株与原始菌株的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变异株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兰 菌种诱变 发酵条件 紫外照射诱变 短梗霉多糖 变异菌株 原始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乳酶高产菌株的超声波-紫外复合诱变育种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邵淑娟 李铁柱 +2 位作者 李倬林 孙悦 杨贞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45,共5页
以编号为J1-1的黑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超声波和紫外诱变处理,在酪蛋白培养基上以凝乳圈直径为指标进行初筛,在基础固态发酵培养基上进行复筛,选育得到一株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突变菌株。其经固态发酵凝乳酶产量为凝乳活力600U/mL,较出... 以编号为J1-1的黑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超声波和紫外诱变处理,在酪蛋白培养基上以凝乳圈直径为指标进行初筛,在基础固态发酵培养基上进行复筛,选育得到一株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突变菌株。其经固态发酵凝乳酶产量为凝乳活力600U/mL,较出发菌株J1-1提高57%。菌株经8次传代培养,凝乳酶产量仅降低7.1%。在此基础上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对菌株产凝乳酶的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优化,得到最佳的试验组合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为6d,加水量为20mL,加样量为4份。采用此条件,凝乳酶产量达828U/mL,比J1-3优化前提高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乳酶 黑曲霉 菌种诱变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培养条件对溶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学民 王英 王力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8,共4页
试验分别从新汶矿区采集的土样、尾矿水、矿井水中共分离筛选出溶煤效果比较好的7种菌种。在确定最佳溶煤时间后,通过原煤和煤溶物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考察溶煤前后的元素变化和煤溶物的结构变化。
关键词 微生物培养 溶煤菌种 菌种诱变 煤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生物转化高效菌株的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莹 赵杰 +2 位作者 魏丹 吴琼 王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2期157-159,共3页
主要从褐煤的特点及其微生物可降解性、降解褐煤的微生物菌种的选择、筛选和开发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褐煤微生物转化高效菌株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寻找并开发转化褐煤的高效菌株是今后褐煤生物转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褐煤 生物转化 菌种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产耐热脂肪酶根霉突变株的选育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春艳 赵祥颖 +2 位作者 董学前 乔君 刘建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9-114,共6页
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复合对实验室保藏的1株高产耐热脂肪酶的根霉SFE-L01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获得1株突变株UD-23,产耐热脂肪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39%,达24 000.00 U/mL。对突变株UD-23的产酶条件及部... 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复合对实验室保藏的1株高产耐热脂肪酶的根霉SFE-L01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筛选获得1株突变株UD-23,产耐热脂肪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2.39%,达24 000.00 U/mL。对突变株UD-23的产酶条件及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株UD-23所产脂肪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条件优化后,该突变株产酶酶活达30 000.00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脂肪酶 根霉 菌种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培养条件对溶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英 王文超 孟娟 《湿法冶金》 CAS 2008年第2期80-83,116,共5页
分别从新汶矿区采集的土样、尾矿水、矿井水中分离筛选出溶煤效果比较好的7种菌种。采用这些优选菌种,在沙保劳麦芽糖培养基和改性CZAPECK DOX-medium培养基中分别对氧化程度不同的煤进行溶解试验,考察了培养基的组成及菌种紫外诱变对... 分别从新汶矿区采集的土样、尾矿水、矿井水中分离筛选出溶煤效果比较好的7种菌种。采用这些优选菌种,在沙保劳麦芽糖培养基和改性CZAPECK DOX-medium培养基中分别对氧化程度不同的煤进行溶解试验,考察了培养基的组成及菌种紫外诱变对溶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的微生物溶解程度主要取决于培养基的氮含量和煤的氧化程度,煤中氧含量高有利于煤的微生物溶解;菌种诱变后溶煤时间明显缩短,溶煤率增大。通过菌种生长数码照片和透射电镜图片,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以及煤在微生物表面的溶解情况。在确定最佳溶煤时间后,通过原煤和煤溶物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考察了溶煤前后元素的变化和煤溶物的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菌种诱变 溶煤 煤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发酵液中聚苹果酸定量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英昊 薛照阳 +2 位作者 赵廷彬 殷海松 乔长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58,共7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发酵液聚苹果酸浓度。联合使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与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定位建模波段为5638~6024 cm-1。依次使用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规化+Savitzky-Golay 55点平滑+一阶导数光谱的预处理方法结合前5维因子偏最...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发酵液聚苹果酸浓度。联合使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与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定位建模波段为5638~6024 cm-1。依次使用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规化+Savitzky-Golay 55点平滑+一阶导数光谱的预处理方法结合前5维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可以达到最佳的拟合精度,模型内部验证集预测均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1.553 g/L,Rp为0.9700,外部验证集RMSEP为1.378 g/L,Rp为0.9924,配对t检验在95%置信度下的最大偏差分别为1.48 g/L和0.83 g/L,模型对同一样品的3次预测平行无显著差异。将模型应用于单因素培养基优化和诱变菌株样品的预测,结合配对t检验发现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大,但是可以在样品间模型计算值偏差分别大于3.19 g/L和1.44 g/L的前提下可靠地比较聚苹果酸浓度的大小,从而验证近红外模型在培养基组分优化和诱变菌株筛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建模 偏最小二乘法 聚苹果酸 单因素培养基优化 诱变菌种筛选 配对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