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与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过程中的菌相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灿伟 金华勇 +3 位作者 李冬生 曾莹 康旭 黄红霞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动态检测了农村自然条件和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甜面酱酿造过程中菌相变化,初步认为甜面酱自然条件下室外曝晒发酵过程是一个再接种的过程,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成品在香气和滋味上的不足直接与发酵过程中酵母和细菌种类和数... 动态检测了农村自然条件和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甜面酱酿造过程中菌相变化,初步认为甜面酱自然条件下室外曝晒发酵过程是一个再接种的过程,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成品在香气和滋味上的不足直接与发酵过程中酵母和细菌种类和数量的明显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面酱 菌相分析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甜面酱不同发酵工艺中的菌相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沈芳 吴华昌 +3 位作者 邓静 李萍萍 张静 石娇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5,54,共6页
对保温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种甜面酱酿造工艺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相研究,并对两种甜面酱成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甜面酱中细菌浓度明显高于保温发酵,霉菌浓度差别不大,而酵母菌只存在于自然发酵的特定阶段,保温发酵中始终未检测。... 对保温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种甜面酱酿造工艺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相研究,并对两种甜面酱成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甜面酱中细菌浓度明显高于保温发酵,霉菌浓度差别不大,而酵母菌只存在于自然发酵的特定阶段,保温发酵中始终未检测。保温发酵甜面酱细菌主要为芽孢菌,而自然发酵中除了芽孢菌还有乳杆菌及芽孢乳杆菌。自然发酵甜面酱的香气、滋味均优于保温甜面酱。两种发酵方式中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差异是甜面酱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工艺 甜面酱 微生物 菌相分析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米粉中菌相分析与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鑫 文丽 +1 位作者 李莎 宫智勇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湿米粉的初始菌相进行分析,研究5℃、10℃、15℃、25℃温度贮藏下的湿米粉中的优势腐败菌生长变化规律。运用SAS 9.1统计学软件拟合优势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优势菌最大生长速...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湿米粉的初始菌相进行分析,研究5℃、10℃、15℃、25℃温度贮藏下的湿米粉中的优势腐败菌生长变化规律。运用SAS 9.1统计学软件拟合优势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利用平方根模型描述温度与优势菌最大生长速率和延滞期的关系,得到优势菌生长的二级模型。结果表明,乳酸菌、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霉菌是引起米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初步分离得到乳酸菌、肠杆菌、霉菌各2株,酵母、葡萄球菌各1株。其中乳酸菌是湿米粉初始菌相中优势腐败菌,其数量与细菌总数相当,增长速度最快。Gompertz模型能较好的拟合优势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判定系数均在0.9以上。温度与微生物最大生长速率和延滞期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米粉 菌相分析 乳酸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豆渣菌的菌相分析及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主要产生菌株的鉴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燕鹏 杨瑞金 +1 位作者 王贺 蒋孝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4,共4页
对江西瑞金的特色发酵食品-豆渣菌进行了菌相分析,结果表明豆渣菌是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混合型发酵食品。真菌主要为串珠霉属(Monilia)、根霉属(Rhizopus)和酵母属(Saccharomyces);细菌主要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 对江西瑞金的特色发酵食品-豆渣菌进行了菌相分析,结果表明豆渣菌是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混合型发酵食品。真菌主要为串珠霉属(Monilia)、根霉属(Rhizopus)和酵母属(Saccharomyces);细菌主要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p),非乳杆菌属和三株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串珠霉属真菌具有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枯草芽孢杆菌和根霉属真菌则具有蛋白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菌相分析 纤维素酶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菲尔粒及其发酵液中菌相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夏菠 张庆 +1 位作者 罗阳 唐淑芬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4年第6期13-14,共2页
为了研制开菲尔发酵剂 ,本试验测定了开菲尔粒及其发酵液中几种主要微生物的数量。两者结果均表明其中乳酸菌多于醋酸菌 ,醋酸菌多于酵母菌 ,而且乳酸菌类中大多数为兼性厌氧菌。
关键词 开菲尔粒 醋酸 菌相分析 发酵剂 乳酸 发酵液 酵母 数量 试验 厌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来自河南省的雪莲菌TK3优势菌相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洁 张佳佳 +4 位作者 顾丰颖 张小燕 苏忠锐 阮晖 何国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91-195,共5页
对一株来自河南省的雪莲菌TK3进行初步菌相分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TK3是由乳酸菌及酵母菌构成的混菌共生体系,菌体附着在基质上,形成紧密不易分离的颗粒。对其菌相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种优势菌,经镜检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26S r... 对一株来自河南省的雪莲菌TK3进行初步菌相分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TK3是由乳酸菌及酵母菌构成的混菌共生体系,菌体附着在基质上,形成紧密不易分离的颗粒。对其菌相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种优势菌,经镜检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26S rDNA鉴定,鉴定结果分别为: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单孢酿酒酵母(Kazachstania unispora)、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以及Exigua酿酒酵母(Kazachstania exigua),在发酵乳中存在的数量级分别为107、107、107、106、106、107CFU/mL,并且在4℃存放7d后各个菌群数量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莲 菌相分析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及其在食品菌相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姚来斌 孔保华 +2 位作者 李沛军 刘骞 夏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77-381,共5页
传统培养、鉴定的方法研究微生物菌相变化的缺点突出,不易对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近年来,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食品中菌群变化情况的优点逐渐突显。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原理、优点... 传统培养、鉴定的方法研究微生物菌相变化的缺点突出,不易对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近年来,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食品中菌群变化情况的优点逐渐突显。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原理、优点和缺点,以及在食品菌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食品 菌相分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猪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初步鉴定与初始菌相分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马俪珍 南庆贤 戴瑞彤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39-43,共5页
对导致冷却猪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分离与初步鉴定,以作为优选天然防腐剂的供试菌,并对来源不同的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鲜措施,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从冷却猪肉上初步分离出... 对导致冷却猪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分离与初步鉴定,以作为优选天然防腐剂的供试菌,并对来源不同的冷却猪肉的初始菌相进行了分析比较,以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鲜措施,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从冷却猪肉上初步分离出乳酸菌2株,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菌株各3株,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株各1株,热死环丝菌和酵母菌各1株.冷却肉上各种腐败菌的比例为:假单胞菌属在25%~26%之间,乳酸菌在20%~21%之间,微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占12%~15%,热死环丝菌占12%~13%,酵母菌和霉菌占5%~7%,只有肠杆菌科差异较大,在19%~25%之间.冷却肉上的初始菌相中以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猪肉 腐败 分离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冷藏期间的菌相分析及优势腐败菌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田凤 王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8,共5页
将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4±1)℃条件下进行冷藏保鲜,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冷藏不同时期的细菌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优势腐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冷藏初期的细菌总数为... 将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4±1)℃条件下进行冷藏保鲜,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冷藏不同时期的细菌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优势腐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冷藏初期的细菌总数为2.8×104CFU/g,由10个属的细菌组成,其中有6个属为G-,且它们的数量占细菌总数的80%,其中以黄杆菌和气单胞菌的数量最多,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3.3%和13.3%;冷藏的第2天为高品质期,细菌总数为5.1×104CFU/g,黄杆菌(30%)和不动杆菌(16.7%)的数量最多,G-的数量增长到86.7%;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细菌种类逐渐减少,货架期终点时细菌总数为3.0×106CFU/g,但只分离到8个属的细菌,其中G-占93.4%,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的数量均增加到16.7%,而黄杆菌减少为26.7%,其他种类的G-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冷藏至第6天,细菌总数高达2.4×107CFU/g,虾肉完全腐败变质,从中分离获得的4个属的优势腐败菌均为G-,它们分别是黄杆菌、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各自所占比例为28.74%、26.44%、21.84%和1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冷藏 菌相分析 优势腐败 初步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雪菜肉丝的初始菌相分析及优势菌的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要志宏 聂相珍 +1 位作者 皇甫秋霞 申丽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共4页
实验发现:真空包装的雪菜肉丝在常温储存下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0.1%)、假单胞菌(27.7%)、热杀索丝菌(18.4%)、肠杆菌(14.5%)为主,而葡萄球菌(4.2%)和酵母菌(1.23%)数量较少;此外,分别在0,3,7,14,21,28天对常温储藏的雪菜肉丝的主要腐... 实验发现:真空包装的雪菜肉丝在常温储存下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0.1%)、假单胞菌(27.7%)、热杀索丝菌(18.4%)、肠杆菌(14.5%)为主,而葡萄球菌(4.2%)和酵母菌(1.23%)数量较少;此外,分别在0,3,7,14,21,28天对常温储藏的雪菜肉丝的主要腐败菌进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在储藏初期,乳酸菌、假单胞菌、热杀索丝菌为雪菜肉丝的优势腐败菌,但是在14~21天后,热杀索丝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有下降趋势,而乳酸菌则一直居高不下;肠杆菌数量虽然少,但一直在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菜肉丝 菌相分析 优势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式卤猪肉工艺优化与菌相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晓宏 黄俊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3-56,共4页
在粤式卤猪肉中引进糖渍工艺,选用正交设计,得到优化工艺参数(糖渍温度4℃,糖渍时间8h,卤制温度100℃,卤制时间15min)。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的典型腐败菌共有11株。
关键词 粤式卤猪肉 工艺优化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牛肉生产的卫生管理及菌相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淑敏 刘爱萍 王宇 《肉类研究》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通过对酱牛肉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细菌学调查,找出产品细菌污染及增殖变化规律,以有效手段加强卫生管理,延长产品货架期。进一步的菌相分析表明,在加工过程中,肉的菌相在不断发生变化:牛肉解冻后主要优势菌为微球菌属,节杆菌属和不动杆菌... 通过对酱牛肉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细菌学调查,找出产品细菌污染及增殖变化规律,以有效手段加强卫生管理,延长产品货架期。进一步的菌相分析表明,在加工过程中,肉的菌相在不断发生变化:牛肉解冻后主要优势菌为微球菌属,节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加热冷却后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和莫拉氏菌属;低温保存后乳杆菌属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管理 菌相分析 牛肉生产 加工过程 微球 不动杆 葡萄球 变化规律 污染 发生变化 节杆 加热冷却 乳杆 低温保存 酱牛肉 货架期 分析 优势 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多宝鱼细菌菌相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丁洁 侯红漫 +2 位作者 刘彦泓 刘胜楠 王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2-114,共3页
对新鲜多宝鱼微生物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体表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后,采用细菌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自动化鉴定仪器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纯化所得到的鱼体菌种进行鉴定,完成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06株细... 对新鲜多宝鱼微生物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体表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后,采用细菌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自动化鉴定仪器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纯化所得到的鱼体菌种进行鉴定,完成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06株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占菌株总数的18.9%,革兰氏阴性菌占菌株总数的72.3%,其中的优势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6%)、液化沙雷氏菌(10.7%)、肠杆菌属(19.4%)和莫拉氏菌属(8.3%)。其中肠杆菌的数量较多,说明养殖鱼所用海水受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为后期研究冷藏过程中多宝鱼的特定腐败菌及生鲜多宝鱼冷藏工艺的优化和新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多宝鱼 分离鉴定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素皮鸭的初始菌相分析与优势菌初步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元嵩 蒋云升 +1 位作者 王乐园 瞿文杰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16,共3页
以干豆腐皮为原料,对其进行卤制、蒸煮、冷却、油炸、浸煮、沥干等工序后真空包装于4℃条件下7天保藏,对其初始菌相和保藏期间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素皮鸭样品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9%)、假单胞菌(29%)和肠杆菌(24%)... 以干豆腐皮为原料,对其进行卤制、蒸煮、冷却、油炸、浸煮、沥干等工序后真空包装于4℃条件下7天保藏,对其初始菌相和保藏期间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素皮鸭样品的初始菌相以乳酸菌(39%)、假单胞菌(29%)和肠杆菌(24%)为主,其次为球菌(5%)和酵母菌(3%)。在保藏期间的3~7天里,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乳酸菌增长快而肠杆菌增长慢,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因此,导致素皮鸭腐败变质的主要优势菌为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皮鸭 菌相分析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的菌落计数及菌相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金文 宫立萍 马金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9-41,共3页
菌落计数是评价食品污染的主要卫生指标。常规培养为37℃,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认识到污染食品的细菌多为腐生菌,它的适宜生长温度为 30℃。我们测食品中菌落总数时。
关键词 食品测定 温度 落计数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鸡屠宰加工中减菌处理前后细菌菌相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大鹏 龙钰玺 车小雪 《现代畜牧科技》 2019年第10期25-26,共2页
禽产品一直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关乎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于禽产品的加工以及销售都有严格的把控,现对肉鸡屠宰加工中减菌处理前后细菌菌相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肉鸡屠宰加工中的细菌情况出发,对于肉鸡屠宰加工中间... 禽产品一直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关乎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于禽产品的加工以及销售都有严格的把控,现对肉鸡屠宰加工中减菌处理前后细菌菌相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肉鸡屠宰加工中的细菌情况出发,对于肉鸡屠宰加工中间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对处理前后细菌菌相进行简单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屠宰 处理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调包装冷鲜鱼肉的菌相分析
17
作者 姚钊 《食品安全导刊》 2016年第2X期102-103,共2页
通过研究比较气调包装、真空包装和空气包装对冷鲜鱼肉贮藏品质变化和菌相变化的影响,分析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气调包装的鲜鱼肉冷藏品质最好,对H2S菌、假单胞菌等抑制效果最佳;贮藏15天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最低,仍在二级鲜... 通过研究比较气调包装、真空包装和空气包装对冷鲜鱼肉贮藏品质变化和菌相变化的影响,分析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气调包装的鲜鱼肉冷藏品质最好,对H2S菌、假单胞菌等抑制效果最佳;贮藏15天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最低,仍在二级鲜度范围内,货架期延长最大可达15天。通过PCR进行扩增后,确定主要优势腐败菌为西瓦式菌和假单胞菌,而气调包装对西瓦式菌具有显著抑制,抑制率可达到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调包装 冷鲜鱼肉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三文鱼片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房杰 孟永宏 +2 位作者 张英 尤毅娜 郭玉蓉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4-99,共6页
分析三文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菌相变化,确定其优势腐败菌。以4℃冷藏条件下三文鱼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第0、1、2、3、4天提取鱼片上的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确定其优势菌。结果表明,高通量测... 分析三文鱼片在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菌相变化,确定其优势腐败菌。以4℃冷藏条件下三文鱼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第0、1、2、3、4天提取鱼片上的细菌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确定其优势菌。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281个菌属,其中丰度大于1%的有6个,大于0.1%的有16个。在三文鱼冷藏过程中,其菌相不断变化,但其主要优势菌属保持不变,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及金黄杆菌属,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假单胞菌属的丰度(优势性)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三文鱼片 菌相分析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菌相变化及优势腐败菌生长动力学建模 被引量:5
19
作者 储建军 傅玲琳 +3 位作者 王翀 周德庆 王海燕 王彦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为明确冰温保活对缢蛏品质的影响,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缢蛏冰温保活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以保活期终点鉴定得到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建立和验证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缢蛏初始菌相中,优势菌为弓形杆菌(Arcobacter?spp.)、拟杆菌科未分类属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6.2%、8.4%和7.2%。保活期终点时,假单胞菌数目明显增多,成为优势腐败菌,所占比例为26.2%。次优势菌为弧菌科未分类属、嗜冷单胞菌(Psychromonas spp.)、弓形杆菌和Psychrilyobacter spp.,比例分别为17.8%、14.4%、13.0%和11.8%。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够有效拟合低温(-1.5~15.0℃)条件下假单胞菌的生长,所得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8以上,偏差度和准确度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温度与延滞时间λ的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3和0.970,线性关系良好,建立的Gompertz模型可对-1.5~15.0℃温度范围内假单胞菌的生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冰温保活 高通量测序 菌相分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稀态发酵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中次生菌群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婷婷 蒋雪薇 +2 位作者 周尚庭 赵龙 刘永乐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7,共5页
对高盐稀态工艺与低盐固态工艺发酵生产酱油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位置的酱醅(醪)的次生菌群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与酱油的风味、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工艺的总... 对高盐稀态工艺与低盐固态工艺发酵生产酱油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位置的酱醅(醪)的次生菌群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与酱油的风味、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工艺的总菌数要多于低盐固态工艺,其中前者的酵母菌数量为1.76×109个/g·酱醪,占总菌数的99%,约为后者的18900倍;且前者毛油各项品质均优于后者。说明酱油的风味、品质与酱油发酵过程中菌群的数量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 低盐固态发酵 次生 菌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