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防改良菌株F1-35的GFP标记及其对西瓜幼苗生理及防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甘良 查顺清 +3 位作者 刘继红 蓝星杰 王阳 宗兆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116,共9页
为探究生防改良菌株F1-35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在标记后相关性状的改变情况,采用PEGCaCl2法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成功地将GFP基因转入到生防改良菌株F1-35中,转化率为每微克质粒DNA6个转化子,转化子经继代培养5代后仍能在含潮霉素B的培... 为探究生防改良菌株F1-35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在标记后相关性状的改变情况,采用PEGCaCl2法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成功地将GFP基因转入到生防改良菌株F1-35中,转化率为每微克质粒DNA6个转化子,转化子经继代培养5代后仍能在含潮霉素B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且其荧光稳定,强度良好;其分生孢子也能表达强烈的荧光。灌根处理西瓜幼苗发现,与原始生防改良菌株F1-35比较,经GFP标记后的菌株F1-35-GFP对西瓜的促生、抗逆作用以及其在西瓜幼苗根部的定殖情况和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未发生改变,防治效果仍能达60%以上;通过分析F1-35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西瓜幼苗防御酶的影响关系发现,F1-35能提升PPO等防御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可见,GFP能稳定存在于生防改良菌株F1-35中,且不对其促生、抗逆作用及防效产生影响,F1-35可通过提升西瓜幼苗防御酶活性来防治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生防改良菌株f1—35 原生质体转化 防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F1-1的选育与产酶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靖 李智敏 +4 位作者 谢纯良 严理 朱作华 胡镇修 彭源德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9期4790-4793,共4页
从快速腐烂的苎麻基质中筛选到1株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F1-1,分析该菌株的遗传背景,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为下一步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的研发提供新的菌种资源。结果表明,F1-1菌株为Bacillus属,其最佳产酶培养基为醋酸... 从快速腐烂的苎麻基质中筛选到1株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F1-1,分析该菌株的遗传背景,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为下一步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的研发提供新的菌种资源。结果表明,F1-1菌株为Bacillus属,其最佳产酶培养基为醋酸纤维素1.0%、纤维二糖0.8%、木糖0.5%、葡萄糖0.2%、麦麸1.2%、玉米粉0.6%、KNO30.4%、Mg SO40.2%、Ca Cl20.05%、Na H2PO40.05%和Na2HPO40.05%。最佳发酵条件为35~37℃、170 r/min振荡培养72 h。经优化培养,纤维素酶活力由优化前的103.20 U/m L提高到优化后的646.53 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菌株f1-1 产酶条件优化 苎麻 燃料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型白金针菇菌株F_4特性研究
3
作者 罗华明 郑名骥 《食用菌》 1997年第6期9-10,共2页
金针菇一般在气温10℃左右及其他适宜环境条件下,子实体才能正常发育,属低温型食用菌.栽培季节局限于冬季,周年性工厂化生产,需要安装制冷设备.为了延长栽培季节,降低制冷成本,培养出中温型菌株,我们以福建三明1号和日本为亲本.采用有... 金针菇一般在气温10℃左右及其他适宜环境条件下,子实体才能正常发育,属低温型食用菌.栽培季节局限于冬季,周年性工厂化生产,需要安装制冷设备.为了延长栽培季节,降低制冷成本,培养出中温型菌株,我们以福建三明1号和日本为亲本.采用有性杂交,辐射处理等技术,经反复筛选,培养出中温型白金针菇菌株取第四代茵株作为研究对象,对菌株的生长条件,形态特征,产量性状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中温型白金针姑 菌株f4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针菇白色菌株F24的生物特性及栽培要点
4
作者 雷萍 李峻志 孙悦迎 《食用菌》 2003年第1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金针菇 f24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仔猪BPI基因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兰 訾臣 +7 位作者 刘璐 朱璟 谢恺舟 朱国强 黄小国 包文斌 吴圣龙 王金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5-1230,共6页
文章利用已建立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选择8头35日龄左右生长性状基本一致的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和敏感性断奶仔猪,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PI基因mRNA在断奶仔猪各个组织的分布情况,并比... 文章利用已建立的苏太猪F18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选择8头35日龄左右生长性状基本一致的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和敏感性断奶仔猪,运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PI基因mRNA在断奶仔猪各个组织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其在大肠杆菌F18菌株抗性型和敏感型断奶仔猪个体间的差异表达水平,为探讨该基因在免疫和抗大肠杆菌F18菌株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对所有个体检测的11个组织中,BPI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胃、肌肉、胸腺、淋巴结中几乎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表达量很高。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BPI基因在抗性组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组的表达量(P<0.05)。由此表明,BPI基因对抗断奶仔猪肠道中大肠杆菌F18菌株的感染可能具有直接作用,并且个体对大肠杆菌F18菌株的抗性可能与BPI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f18 断奶仔猪 BPI基因 REAL-TIME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曲根霉F34菌株凝乳酶的初步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吴进菊 徐尔尼 +1 位作者 陈卫平 何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5-137,共3页
采用50%和75%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对凝乳酶进行粗提,得率为43.9%。然后采用Sephadex G75柱进行纯化,经冷冻干燥成酶粉,其活力达到13008SU/g。F34菌株凝乳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保持60min凝乳酶活力保持稳定,在60℃保持5min则完... 采用50%和75%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对凝乳酶进行粗提,得率为43.9%。然后采用Sephadex G75柱进行纯化,经冷冻干燥成酶粉,其活力达到13008SU/g。F34菌株凝乳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保持60min凝乳酶活力保持稳定,在60℃保持5min则完全失活。在pH为5.5-7.2的范围内,随着pH的降低,凝乳酶活力逐渐升高,F34菌株凝乳酶活力保持稳定的pH在3.5左右。Ca^2+、Zn^2+、Fe^3+、Fe^2+对凝乳酶活力表现明显的促进作用,K^+、Mg^2+对凝乳酶活力表现微弱的促进作用,Na^+、Cu^2+、Co^2+、Li^2+对凝乳酶活力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霉f34 凝乳酶 纯化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_1菌株对玉米秸秆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段亚冰 陈洋洋 康业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共4页
为了探讨F1菌株的产酶活性及其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诱导物配制培养基Ⅰ,以不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对照配制培养基Ⅱ,分别接种F1菌株,在25℃下培养诱导产生纤维素降解酶Cx,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 为了探讨F1菌株的产酶活性及其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诱导物配制培养基Ⅰ,以不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对照配制培养基Ⅱ,分别接种F1菌株,在25℃下培养诱导产生纤维素降解酶Cx,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所产生的酶活。将培养5 d的F1菌株以10%的接种量转接到玉米秸秆固体发酵培养基上培养,在5 d1、0 d、15 d2、0 d用差重法测定F1菌株对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诱导物培养基,F1菌株能够产生Cx酶,而且在第5天时酶活性最强。F1菌株在玉米秸秆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良好,培养前15 d,F1菌株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都很快,之后对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甚至停止降解。培养20 d,对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累计降解速率为3.5%、10.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 秸秆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和抵抗基因型仔猪十二指肠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包文斌 叶兰 +6 位作者 潘章源 朱璟 杜子栋 蔡家嘉 黄小国 朱国强 吴圣龙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6,共7页
文章运用Agilent双标记表达谱芯片,基于已建立的苏太猪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性和抗性型全同胞配对个体,分析十二指肠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旨在筛选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发生的大肠杆菌F18菌株受体相关基因,探讨造成大肠杆菌病抗性... 文章运用Agilent双标记表达谱芯片,基于已建立的苏太猪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性和抗性型全同胞配对个体,分析十二指肠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旨在筛选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水肿病发生的大肠杆菌F18菌株受体相关基因,探讨造成大肠杆菌病抗性和敏感性资源家系抗性差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以Fold change绝对值大于2倍进行筛选,在敏感型(GG基因型)对抗性型(AA基因型)配对组中,差异基因共13个,其中上调6个,下调7个,在以敏感型(AG基因型)对抗性型(AA基因型)配对组中,共筛选出差异基因6个,其中上调4个,下调2个。经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免疫应答、胞外区修饰(如糖基化)、细胞黏附、信号转导等。通路发现大肠杆菌F18菌株抵抗性和敏感性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糖脂合成代谢以及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经芯片筛选出的相关基因的功能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f18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F群菌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范书才 吴范庚 +3 位作者 黄昌炳 刘占君 付先强 杨成全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9,共5页
从北京某火鸡场流行的火鸡禽霍乱发病鸡群中分离到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经 Car-ter 氏荚膜血清定群方法鉴定,6株细菌均为荚膜 F 群菌。本报告还用 Carter 氏法对18株我所冻干保存的、分离自家禽和鸟类以及人工致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 从北京某火鸡场流行的火鸡禽霍乱发病鸡群中分离到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经 Car-ter 氏荚膜血清定群方法鉴定,6株细菌均为荚膜 F 群菌。本报告还用 Carter 氏法对18株我所冻干保存的、分离自家禽和鸟类以及人工致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鉴定。并定出1株(自鸭分离)F 群,13株 A 群;其余4株未定出群。从而首次证明在我国的禽霍乱病病原中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 F 群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巴氏杆 荚膜 f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一株合浦珠母贝共附生乳酸菌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岩 吴燕燕 +2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邵征翌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共7页
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粘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抗菌物质产生菌F9,利用16S rDNA方法鉴定该菌株为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发现该菌发酵液上清液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H2O2... 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粘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抗菌物质产生菌F9,利用16S rDNA方法鉴定该菌株为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发现该菌发酵液上清液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H2O2)的影响后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该菌发酵液抑菌物质进行超滤分析及蛋白酶处理,可推断该抗菌物质为分子量在5~10 kDa的蛋白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菌株f9 16S RDNA 鉴定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26-T菌株对水稻稻曲病生防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鄢一笑 刘前刚 +5 位作者 杨习群 陈海荣 杜宇 靳磊 魏小武 张德元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24-26,共3页
为开发对水稻稻曲病具高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剂,试验初步研究了F26-T菌株对水稻稻曲病病菌的室内抑菌、田间防效及叶围定殖效果。结果表明,F26-T菌株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平均抑菌带宽为14.5 mm;其发酵滤液原液及5倍稀释液对水稻稻曲病菌有较... 为开发对水稻稻曲病具高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剂,试验初步研究了F26-T菌株对水稻稻曲病病菌的室内抑菌、田间防效及叶围定殖效果。结果表明,F26-T菌株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平均抑菌带宽为14.5 mm;其发酵滤液原液及5倍稀释液对水稻稻曲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均优于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稀释液;田间防病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孢子悬液原液、5倍稀释液和10倍稀释液对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6.93%、66.23%和53.96%,其中孢子悬液原液对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效极显著高于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稀释液处理;F26-T菌株在水稻叶围接种后第3-6 d就已逐渐适应环境,并进入生长繁殖阶段,接种后第9-15 d,该菌株在水稻叶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 f26-T 拮抗作用 生防效果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园主要害虫致病力与田间防效的影响
12
作者 蓝炎阳 林金璇 +2 位作者 陈毅勇 王少峰 林志平 《现代化农业》 2016年第8期28-29,共2页
从台湾地区引进高效的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园主要害虫开展致病力与田间防效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后第7d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小绿叶蝉的侵染率为92.2%,对茶丽纹象虫的侵染率为85.7%,对油茶毒蛾的侵染率为93.1%。田间试验表明,不同浓... 从台湾地区引进高效的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园主要害虫开展致病力与田间防效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后第7d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小绿叶蝉的侵染率为92.2%,对茶丽纹象虫的侵染率为85.7%,对油茶毒蛾的侵染率为93.1%。田间试验表明,不同浓度黑僵菌F061菌株对茶小绿叶蝉、茶丽纹象虫、油茶毒蛾等茶叶主要害虫的侵染性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过程,黑僵菌F061菌株浓度为1×109孢子/mL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僵 f061 虫害 致病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