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层序约束下的沉积相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1
作者 王艳忠 王加明 +5 位作者 武爱俊 操应长 王淑萍 李宏义 肖伶俐 沈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6,共15页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缺乏区域高精度层序研究,阻碍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有利勘探目标预测。以复合层序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屑、测井、岩心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区域高精...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缺乏区域高精度层序研究,阻碍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有利勘探目标预测。以复合层序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屑、测井、岩心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区域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结合均方根振幅属性分析,分析四级层序单元内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为1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可细分为低位层序、海侵层序以及高位层序,各层序在盆地边缘以四级不整合面相接,向盆地中心方向为整合接触;低位层序物源供应充足,重力流水道、海底扇、三角洲较为发育,在盆地东缘发育滩坝沉积;海侵层序部分海底扇继承性发育,三角洲规模减小;高位层序海底扇继承性发育,盆地东缘三角洲规模增大;对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高精度层序划分后,突破在低位体系域寻找海底扇的传统思维,在海侵层序和高位层序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浅海海底扇;海底扇中扇亚相辫状水道微相发育的砂岩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砂体呈透镜状向四周尖灭或上倾高部位受水道壁遮挡,同时砂体下方发育的断裂沟通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在海侵层序形成储集层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高位层序形成储集层上倾方向水道壁封堵型岩性圈闭,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相对于低位层序,海侵层序和高位层序泥岩较为发育,更有利于发育海底扇岩性圈闭,成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地层 海侵层序 高位层序 有利勘探目标 莺歌海盆地东缘 黄流组二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盆地水力破裂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贾茹 付晓飞 +4 位作者 范彩伟 靳叶军 王升 王海学 罗静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深入研究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的关键。为此,在明确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的基础上,以岩石破裂准则为理论依据,利用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确定水力破裂模式,厘定了地层水力破裂条件;最终结合超压演化,分析了水力破裂动态演化过程对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断裂、亚地震断裂和裂缝共同构成了LD-A气田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控制了输导体系的启闭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天然气能否规模富集。(2)LD-A气田的中深层发育张性水力破裂,其中LD-A1气区现今黄流组顶部处于水力封闭状态,梅山组顶部处于水力渗漏状态;LD-A2气区和LD-A3气区上中新统黄流组顶部和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现今均处于水力封闭状态。(3)LD-A气田的水力破裂演化存在封闭—破裂—封闭型(LD-A1气区与LD-A2气区)和持续封闭型(LD-A3气区)2种类型,不同的水力破裂演化过程导致了天然气在不同层位砂体差异性充注和富集。结论认为,LD-A1气区与LD-A2气区浅层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上中新统黄流组优质砂体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对象,LD-A3气区应在埋藏更深的梅山组砂岩中寻找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乐东斜坡区 超压 水力破裂 输导体系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莺歌海盆地DF区块黄流组储层压力预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宁卫科 鞠玮 相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8-1097,共10页
在油气勘探开发及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对油气聚集、分布及运移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异常高压储层甚至会造成井壁崩落、井涌、井喷等钻井事故。传统的储层压力测井预测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有效应力法等,存在参数确定难、主观性强等问题... 在油气勘探开发及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对油气聚集、分布及运移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异常高压储层甚至会造成井壁崩落、井涌、井喷等钻井事故。传统的储层压力测井预测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有效应力法等,存在参数确定难、主观性强等问题。为此,以莺歌海盆地DF区块为例,在实测数据基础上,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储层压力预测模型,建立测井曲线与实测储层压力之间的隐式直接关系,对储层压力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其超压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储层压力精度高,最优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0.27 MPa;(2)预测莺歌海盆地DF区块黄流组储层压力为53.26~55.60 MPa,平均压力系数为1.66~1.95,呈现为超压;(3)DF区块黄流组超压成因机制为以流体膨胀作用为主,欠压实作用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压力预测 BP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超压 黄流组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与运聚机制——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为例
4
作者 冯子齐 郝芳 +7 位作者 胡林 胡高伟 张亚震 黎阳明 王维 李昊 肖俊杰 田金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分析数据,应用热守恒方程、质量平衡定律及瑞利分馏模型等方法,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的壳源氦气原位产率和外部通量、幔源初始氦浓度及热驱动机制等定量分析,探讨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及运聚机... 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分析数据,应用热守恒方程、质量平衡定律及瑞利分馏模型等方法,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的壳源氦气原位产率和外部通量、幔源初始氦浓度及热驱动机制等定量分析,探讨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及运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乐东底辟区氦气的来源以壳源氦为主,幔源为辅。其中,研究区幔源^(3)He/^(4)He值为(0.002~2.190)×10^(-6),R/R_(a)值为0.01~1.52,测算幔源He贡献占比为0.09%~19.84%,占比较小;而壳源贡献占比则高达80%以上。(2)壳源氦的原位^(4)He产量仅为(4.10~4.25)×10^(-4)cm^(3)/g,外部^(4)He通量则显著高值,为(5.84~9.06)×10^(-2)cm^(3)/g,表明壳源氦气以外部输入为主,推测与地层流体受大气补给以及深部岩石-水相互作用有关。(3)底辟区深部热流体活动显著影响地温场,^(3)He初始质量体积与对应焓的比值(W)为(0.004~0.018)×10^(-11) cm^(3)/J,来自深部地幔的热贡献(XM)为7.63%~36.18%,揭示底辟热流体对幔源^(3)He迁移具有一定的热驱动作用。(4)研究区氦气的初次运移方式以平流为主,二次运移受控于水热脱气和气液分离过程;氦气从深部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CO_(2)/^(3)He值由1.34×10^(9)升至486×10^(9),指示受到壳幔混合和脱气效应影响,存在CO_(2)规模性析出和^(3)He的明显逸散。在深部热流体影响下,氦气运移聚集机制包括:深部热驱动扩散、平流释放、垂向水热脱气,浅部横向迁移、远离断裂的圈闭聚集,分压平衡、完整密闭的盖层封存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热流体 氦气 成因来源 运移聚集机制 乐东底辟区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渐新统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5
作者 武爱俊 徐建永 +5 位作者 杨海长 李宏义 肖伶俐 李欣 沈娇 王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6,共12页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中新统烃源岩资源潜力有限,制约了油气勘探。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莺北区渐新统三角洲识别与含煤性分析、资源潜力评价和不同构造单元成藏条件比较等工作,明确了莺北区渐新统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中新统烃源岩资源潜力有限,制约了油气勘探。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莺北区渐新统三角洲识别与含煤性分析、资源潜力评价和不同构造单元成藏条件比较等工作,明确了莺北区渐新统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①莺北区渐新世具备发育大型(扇)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和构造条件,崖城组—陵水组继承性发育大型煤系三角洲,形成崖城组三角洲平原煤系和陵水组陆源海相泥岩2类烃源岩;②莺北区渐新统煤系三角洲是莺北区主力烃源岩,主要处于高成熟—过成熟度大规模生气阶段,天然气资源量达1.13万亿方;③莺北区凹陷带、东部斜坡带中组合是有利勘探方向,构造脊、鼻状构造等具有良好汇聚背景上的大型岩性、地层圈闭是发现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领域。本项研究成果指导了莺北区的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莺北区 渐新统 煤系三角洲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6
作者 梁玉凯 郑华安 +5 位作者 李涛 周玉霞 宋荣彩 王迎春 张超 郑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4-1020,1030,共8页
沉积层热流作为大地热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促进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作为重要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沉积层热流的基础数据之一。文中利用莺歌海盆地35口重点井的自然伽马值,根据前人提出的自然... 沉积层热流作为大地热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促进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过程。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作为重要的热物性参数,是研究沉积层热流的基础数据之一。文中利用莺歌海盆地35口重点井的自然伽马值,根据前人提出的自然伽马和生热率关系的经验公式,计算出12051个生热率,获得了莺歌海盆地各个地层的生热率,并据此估算了莺歌海盆地沉积层热流贡献及其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4μW/m^(3),岩性对生热率影响较大,泥岩平均生热率最大,为1.81μW/m^(3),其次是粉砂岩,平均生热率为1.49μW/m^(3),最小的是白云岩,仅为0.73μW/m^(3)。根据各个地层的平均生热率,计算出莺歌海盆地沉层平均热流值为8.0 mW/m^(2),占地表总热流值的10.1%,沉积层热流值分布与沉积层厚度特征保持一致,在中央凹陷带最大,2个斜坡带较小,沉积层生热率对深部地层地温梯度贡献为5.3℃/km。因此,沉积层的放射性生热对莺歌海盆地地温场有较大影响,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马测井 生热率 沉积层热流 大地热流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低渗透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东方A 1区黄流组一段为例
7
作者 关耀 叶青 +2 位作者 张冲 陈建 汤晓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9,I0005-I0007,共18页
为揭示低渗储层的微观孔喉差异,根据岩心、测井、测试和岩心实验分析等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储层量化表征。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受超压保护及沉积—成岩作用影响,... 为揭示低渗储层的微观孔喉差异,根据岩心、测井、测试和岩心实验分析等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储层量化表征。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受超压保护及沉积—成岩作用影响,主水道储层粒度相对较粗,原生粒间孔占比可达60%;泥质质量分数越高,粒间孔越不发育;压力因数越高,粒间孔越发育,压力因数每提高0.1,储层中粒间孔隙占比增加5%~10%。低渗储层分4种类型:Ⅰ类储层,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压汞曲线具有明显的平台段,孔喉或核磁曲线为单峰分布特征,T 2弛豫时间的主峰分布在40 ms附近,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53.2%;Ⅱ类储层,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孔隙度与Ⅰ类储层的相当,渗透率明显降低,压汞曲线表现一定的平台段,但进汞曲线末段斜率明显增大,孔喉或核磁曲线呈双峰分布特征,右峰T 2弛豫时间在60 ms附近,左峰的在10 ms附近;Ⅲ类和Ⅳ类储层,分别表现为中孔、特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特征,压汞曲线无明显平台段,大孔喉与Ⅰ、Ⅱ类储层相比,孔喉形态更加复杂,孔喉和核磁曲线呈单峰分布,孔喉半径和T 2弛豫时间峰值逐渐向左偏移,可动流体饱和度小于20%。优选密度、中子、电阻和自然伽马参数建立基于MLP的储层类型测井识别方法,储层识别正确率达86.7%,与岩心实验分析吻合率达88.9%,产能匹配性较好。该结果可为研究区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碎屑岩储层 孔隙结构特征 分类评价 东方区 黄流组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剩余振幅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8
作者 郭伟 周凡 廖键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为了理清目标评价中振幅的影响因素,识别莺歌海盆地的流体性质,基于保真保幅资料,开展了地震振幅的研究,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含气性、厚度、地层组合、子波相位与地震振幅响应的关系,形成了如下认识:1)随着孔隙度的增大,流体的振幅均逐... 为了理清目标评价中振幅的影响因素,识别莺歌海盆地的流体性质,基于保真保幅资料,开展了地震振幅的研究,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含气性、厚度、地层组合、子波相位与地震振幅响应的关系,形成了如下认识:1)随着孔隙度的增大,流体的振幅均逐渐增大;2)振幅在薄层的调谐厚度处最大,且振幅与厚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3)地层组合对振幅的影响,主要受地震波相互干涉;4)子波相位介于0°~90°时,振幅随其值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并且子波相位为90°时处最大;但介于90°~180°时,振幅逐渐减小,介于180°~360°重复上述规律。该成果认识获取了真实可靠的地层振幅信息,为勘探井位钻探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饱和剩余振幅 地震振幅 厚度 地层组合 子波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井窄压力窗口ECD精细控制应用
9
作者 贾轲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78-180,共3页
莺歌海盆地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窄压力窗口问题突出,本文从建立大数据环空压耗分配模型、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高效控制以及模拟优选最佳钻具结构着手,总结形成了针对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窄压力窗口ECD... 莺歌海盆地是世界三大海上高温高压区域之一,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窄压力窗口问题突出,本文从建立大数据环空压耗分配模型、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高效控制以及模拟优选最佳钻具结构着手,总结形成了针对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窄压力窗口ECD精细控制技术,该技术已经在10余口高温超压井中成功应用,有效缓解了安全密度窗口窄的问题,同时为其他区域高温高压井作业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高温超压井 复杂情况 窄压力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二段浪控砂坝储层构型分析
10
作者 罗佼 莫冯阳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2期76-80,共5页
浪控砂坝作为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中发育的重要沉积类型,也是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莺歌海组二段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为了支持东方气田进一步滚动开发,亟需对莺歌海组二段发育的浪控砂坝开展储层构型分析。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应用... 浪控砂坝作为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中发育的重要沉积类型,也是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莺歌海组二段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为了支持东方气田进一步滚动开发,亟需对莺歌海组二段发育的浪控砂坝开展储层构型分析。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对莺歌海组二段浪控砂坝开展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浪控砂坝包括5级构型要素复合砂坝和4级构型要素单一砂坝。其中,5级构型要素复合砂坝宽度为4.0~6.0 km,厚度为30~70 m,宽厚比为50~160;4级构型要素单一砂坝宽度为0.9~2.0 km,厚度为20~45 m,宽厚比为30~115,表明宽厚比参数可以有效指示浪控砂坝发育规模。同时,各级构型要素平面展布揭示沉积物由分流河道自西向东输送沉积形成浪控砂坝,且在后期泥质水道和波浪作用影响下,呈现南北向条带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浪控砂坝 莺歌海组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运聚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2
11
作者 何家雄 夏斌 +2 位作者 刘宝明 刘全稳 张树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异常高温高压的中深层目的层是该盆地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新钻探的两口深探井(X井、Q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测井、录井资料,探讨该盆地中深层目的层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条件,分析了中深层目的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异常高温高压的中深层目的层是该盆地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新钻探的两口深探井(X井、Q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测井、录井资料,探讨该盆地中深层目的层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条件,分析了中深层目的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封盖体系,指出该区存在质量相对较好具高突破压力的泥岩封盖层;结合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结果,认为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具有良好的烃源条件。盆地中深层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预测了盆地中深层的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深层勘探 高温高压体系 天然气运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天然气地化特征和成藏史 被引量:29
12
作者 黄保家 李绪深 +1 位作者 易平 肖贤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4-529,共6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储层流体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热成因烃气来源于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泥岩,氮气是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成熟 - 高成熟阶段的生成物,无机二氧化碳气可能来自深埋沉积地层中碳酸盐矿...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储层流体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热成因烃气来源于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泥岩,氮气是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成熟 - 高成熟阶段的生成物,无机二氧化碳气可能来自深埋沉积地层中碳酸盐矿物热分解及其与粘土矿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或许有部分前第三系碳酸盐岩热解成因二氧化碳和少量幔源二氧化碳加入.依据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初步确定乐东气田至少存在3期天然气的注入,依次是生物气、热成因富烃气和无机二氧化碳,天然气的成藏时间大约距今1.2~0.1 Ma.沟通烃源岩的底辟断裂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由于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诱发底辟断裂周期性开启和封闭,从而造就了莺歌海盆地底辟带气田的多源混合 - 幕式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幕式成藏 成藏时间 乐东气田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76
13
作者 黄保家 肖贤明 董伟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有机质决定了其以生气为主的特点 ,通过热模拟实验并结合已知气田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共生关系、分布特征和地质条件 ,深入探讨了该区烃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建立了中新统烃源岩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以期为本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地球化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新世 气源岩 气态烃 二氧化碳 共生 气藏形成 烃源岩 溶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黄春菊 陈开远 李思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46,71,共4页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天然气探区之一 ,具有超高温及异常高压的独特地质条件 ,中央坳陷形成了众多巨型泥底辟构造。根据对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 ,精细研究泥底辟构造分布区的地层结构 ,分析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结...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天然气探区之一 ,具有超高温及异常高压的独特地质条件 ,中央坳陷形成了众多巨型泥底辟构造。根据对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 ,精细研究泥底辟构造分布区的地层结构 ,分析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结果表明 ,莺歌海盆地的泥底辟构造发育具有不同期、不同步及纵向叠置等特点 ,泥底辟活动具有多源、多幕的特征 ,而多期幕式活动直接导致了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图 5参 10 (黄春菊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底辟构造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活动期次 成藏机制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_2运聚规律剖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何家雄 夏斌 +1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莺歌海盆地属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高热盆地,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莺歌海坳陷泥底辟构造带,因此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尤其是晚期泥底辟热流体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的运聚富集规律。同时,由于热流体分区、... 莺歌海盆地属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高热盆地,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莺歌海坳陷泥底辟构造带,因此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尤其是晚期泥底辟热流体活动控制了天然气及CO2的运聚富集规律。同时,由于热流体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导致了壳源型CO2及烃类气运聚富集的差异性和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富集特点。总之,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是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根据CO2与烃类气的地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可以分析和预测其运聚规律,为天然气勘探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底辟热流体 盆地热场特征 天然气运聚特点 控制因素分析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底辟翼部高效成藏模式 被引量:16
16
作者 童传新 谢玉洪 +1 位作者 黄志龙 马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莺歌海盆地是新生代高温高压盆地,底辟与热流体活动强烈,深部的天然气在在底辟构造的浅层圈闭中聚集成藏。2010年前钻探8个底辟构造共11口井,没有发现商业气藏,故底辟构造带中、深层能否寻找到大中型优质天然气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为此... 莺歌海盆地是新生代高温高压盆地,底辟与热流体活动强烈,深部的天然气在在底辟构造的浅层圈闭中聚集成藏。2010年前钻探8个底辟构造共11口井,没有发现商业气藏,故底辟构造带中、深层能否寻找到大中型优质天然气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为此,对该区天然气生烃动力学、储层分布及封盖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①该区存在浮力作用下游离相缓慢充注成藏、水溶相缓慢充注析出成藏和混相幕式聚集成藏3种天然气充注机理;②底辟核部高温高压带早期成藏经后期多次改造,形成以烃类为主的大型天然气藏的可能性小,底辟翼部则有早期成藏晚期保存完好的原生型天然气藏,非底辟区推测为水溶气析出成藏区;③存在底辟核部区及其周缘半封闭超压系统"混相改造型"成藏、底辟翼部"气相渗滤型"成藏、非底辟带封闭型超压系统"水溶相脱溶型"成藏等3种模式。结论认为,之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钻在了底辟构造的核心部位,并用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佐证了底辟构造翼部才是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的良好场所。经过勘探实践,最终发现了东方13-1/13-2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东方气田 高温 高压 天然气 底辟构造 翼部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高温高压带黄流组储层特征及高孔低渗成因 被引量:19
17
作者 黄志龙 朱建成 +2 位作者 马剑 吴红烛 张伙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8-296,共9页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为传统油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在对东方区高温、高压带黄流组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物性和微观孔喉结构等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黄流组储层的类型,并明确了黄流组储层高...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为传统油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在对东方区高温、高压带黄流组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物性和微观孔喉结构等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黄流组储层的类型,并明确了黄流组储层高孔、低渗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央底辟带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压实和胶结等成岩作用较弱;储层物性以中孔、中-低渗为主,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储层孔喉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半径差异不大,但平均喉道半径差异较大;根据泥质含量、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和排替压力,将黄流组储层划分为中孔-中渗微含泥细喉储层、低渗含泥细喉Ⅰ类储层、低渗含泥细喉Ⅱ类储层及低孔-特低渗泥质微细喉储层;高温、高压带储层的形成与超压和高温热流体活动关系密切,但渗透率主要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高温高压 低渗储层 黄流组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冲 邹华耀 +3 位作者 黄志龙 童传新 朱建成 刘江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390-3397,共8页
为分析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天然气成藏条件与聚集规律,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对莺歌海盆地的生、储、盖及温压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地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并划分成藏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烃... 为分析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天然气成藏条件与聚集规律,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对莺歌海盆地的生、储、盖及温压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地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并划分成藏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晚是天然气成藏的基础,超压条件下的高孔隙度储层是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场所,巨厚超压的盖层有利于天然气保存。超压环境下天然气以垂向运移为主,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可分为底辟区混相快速排放成藏模式和非底辟区剩余压差条件下水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成藏有利区都集中在盆地中心的DF区及LD区内,这2个地区成为天然气勘探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区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天然气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DF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红烛 黄志龙 +4 位作者 裴健翔 童传新 朱建成 刘平 朱珊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以现代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技术及油气成藏储层示踪技术,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充注期次、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倒转的成因及纵横向天然气... 以现代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技术及油气成藏储层示踪技术,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充注期次、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倒转的成因及纵横向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超压带内天然气皆为热成因煤型气,其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局部倒转是多期次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所致;高温超压带内存在4期流体充注,前2期为成熟—高成熟烷烃气,后2期为高—过成熟烷烃气和无机成因CO2,且高—过成熟天然气充注期早于无机成因CO2;底辟活动影响强度差异及天然气运移通道类型和发育方式不同,是形成不同地区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底辟多期活动和超压带周期性愈合导致D1-1底辟核部区及其周缘D13-1区高温高压带内、外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混合作用 碳同位素倒转序列 高温高压带 底辟带DF区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充填史及中—深层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华 朱伟林 王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57,61,共4页
莺歌海盆地为前第三系基底上发育的断坳转换伸展盆地。纵向上总体显示海进充填序列。自始新世以来,该盆地经历了3次由快到慢的沉积过程,Tg—T70(280Ma以前)阶段为快速沉降期,最大总沉降率达600m/Ma,T70-T... 莺歌海盆地为前第三系基底上发育的断坳转换伸展盆地。纵向上总体显示海进充填序列。自始新世以来,该盆地经历了3次由快到慢的沉积过程,Tg—T70(280Ma以前)阶段为快速沉降期,最大总沉降率达600m/Ma,T70-T30(28~52Ma)阶段为500m/Ma,T30至现今(52Ma至现今),最大总沉降率又达600m/Ma。构造作用产生的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1/2~1/4,其他主要为均衡沉降所致。三角洲砂体、海滩砂体和浊积砂体是本区中—深层主要储集层。黄流组沉积时期,分流河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序列 沉降期 沉降速率 莺歌海盆地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