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患者^(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图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娜 朱朝晖 +2 位作者 马艳茹 邢海群 李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2-606,共5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全部5例ARL...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图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全部5例ARL患者共7次检查结果。结果 5例患者中,4例通过PET/CT改变了诊治方案。2例行脑显像患者均发现了脑部病变。4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中发现2例皮下脂肪普遍代谢增高,并且为PET/CT复查时新出现。结论18F-FDG PET/CT对ARL患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了解相关脑病和脂肪代谢障碍综合征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淋巴瘤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 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D4^+T淋巴细胞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阳桥生 荣德彦 +2 位作者 唐柳松 范俊 甘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55-859,共5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视网膜病变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利用数字视网膜成像系统对107例(214眼)AIDS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以及病变的类型、...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视网膜病变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利用数字视网膜成像系统对107例(214眼)AIDS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以及病变的类型、范围、形态及其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状态下的特征、特点及其形态的改变,并将结果与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进行比较。结果107例中发生AIDS视网膜病变58例,占54.2%.其中,CD4+T淋巴细胞数≤50μL-1者48例,CD4+T淋巴细胞数51~100μL-1及101~150μL-1者各3例,CD4+T淋巴细胞数151~200μL-1及201μL-1以上者各2例。且AIDS视网膜病变与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与CD4+T淋巴细胞有显著相关性(R=-0.335,P=0.000)。结论AIDS视网膜病变与CD4+T淋巴细胞有关,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减少,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机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视网膜病变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例误诊分析并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余美霞 周咏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3108-3110,共3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引起众多症状,极易误诊。本文报道的病例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引起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经治疗好转,1年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症状复发,累及脑膜,才考...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引起众多症状,极易误诊。本文报道的病例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引起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误诊为淋巴结结核,经治疗好转,1年后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症状复发,累及脑膜,才考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经对因治疗病情好转。通过本病例提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累及全身器官,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发热 淋巴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伴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天铭 陈琼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1-512,共2页
患者男性,27岁。因发现口腔新生物半个月余,腹痛2天,于2020年5月13日入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口腔上颚见一形状不规则新生物,表面无出血,左侧上颌骨肿胀(图1);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等其余临床症状与体征。入院后外周血检测结果显示:血清... 患者男性,27岁。因发现口腔新生物半个月余,腹痛2天,于2020年5月13日入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口腔上颚见一形状不规则新生物,表面无出血,左侧上颌骨肿胀(图1);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等其余临床症状与体征。入院后外周血检测结果显示:血清蛋白电泳及尿本周蛋白无异常。PET-CT提示:左侧上颌窦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7.1 cm×4.2 cm×4.5 cm,并向外侵犯;肺、肾等器官以及骨质和淋巴结见多发结节影(图2)。患者行右肾周肿块穿刺活检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局部切除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蛋白电泳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腹股沟淋巴 尿本周蛋白 切除活检 上颌窦 软组织密度 上颌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颅内机会性感染功能MRI诊断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褚相乐 王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共3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和肿瘤。HIV具有嗜神经性.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和肿瘤。HIV具有嗜神经性.可使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失常,使抗HIV和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能力下降,其可随单核巨噬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直接感染脑实质,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因而神经系统损害成为HI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按病因分类,与HIV感染相关的CNS疾病包括HIV嗜神经所致的原发性感染、机会性感染、原发或转移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MRI诊断 CD4^+T淋巴细胞 HIV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制剂治疗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卢耀增 吴小闲 +5 位作者 陈颂 袁菊 赖春辉 鲍琳琳 孙丽华 卢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8-324,352-356,共12页
目的初步观察灵芝制剂治疗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SAIDS)的疗效。方法以5只成年雌性中国恒河猴为研究对象,经直肠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SIVmac239株,17个月后经实验室检查证实SAIDS造模成功。给予其中3只每日口服1次灵芝制剂,共8个月... 目的初步观察灵芝制剂治疗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SAIDS)的疗效。方法以5只成年雌性中国恒河猴为研究对象,经直肠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SIVmac239株,17个月后经实验室检查证实SAIDS造模成功。给予其中3只每日口服1次灵芝制剂,共8个月,整个实验时间为1年。对照组2只猴不服药。结果治疗组猴#393,对照猴#361、#348分别死于实验开始后3.5、6、11个月,尸检显示为艾滋病后期和机会性感染,治疗组猴#374和#381存活至实验结束。治疗组猴#374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上升30%,其后有些波动。治疗组猴的血浆病毒载量在治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达1 log10,对照组猴的病毒载量没有下降。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猴出现淋巴组织免疫重建、胸腺再生、海马回神经细胞新生,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肾上腺和卵巢等内分泌器官在形态学上均恢复趋向常态;对照组猴则表现为淋巴结耗竭、脾脏萎缩、胸腺消失,内分泌噐官处于高-中度萎缩,甚至衰竭状态。结论灵芝制剂可能对SAIDS猴的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灵芝 淋巴组织耗竭与重建 胸腺再生 神经细胞保护与增生 内分泌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曹汴川 黄喆 +5 位作者 肖科 税雪姣 邹永胜 黄富礼 黄永茂 钟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86,共6页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的特点。方法对2019年1-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195例次的基本信息、感染种类、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的特点。方法对2019年1-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195例次的基本信息、感染种类、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HIV-1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以41~65岁已婚男性农民或农民工居多,HIV-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行为为主。细菌性肺炎是发病率最高的机会性感染(50/195,25.6%)。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为4组,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例数也随之增加。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也随之降低。当HIV-1病毒载量较高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而当HIV-1病毒载量较低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两者呈负相关(r=-0.297,P=0.014)。结论该地区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表现复杂多样,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免疫功能缺陷越明显,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越高。随着HIV-1病毒载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定期监测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和HIV-1病毒载量,可以预测疾病进展,评估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而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机会性感染 淋巴细胞亚群 HIV-1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颅内结核的MRI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晶晶 闫铄 +3 位作者 薛明 魏连贵 吕志彬 谢汝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89-695,共7页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颅内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6例AIDS并发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颅内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6例AIDS并发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MRI特点。采用Mann-Whitney检验脑实质结核与脑膜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100个/μl患者间MRI特征的差异,包括病灶部位、范围、大小、形态、强化方式,以及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情况等,并统计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变大小和强化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AIDS并发颅内结核患者中,脑实质型结核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47(20.5,131.5)个/μl]低于脑膜型结核[153(130.5,228.5)个/μl](Z=-2.37,P=0.018)。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脑膜型结核(19.6%,9/46)、累及基底池(17.4%,8/46)、外侧裂池(13.0%,6/46)和脑沟(13.6%,6/46)较〈100个/μl[分别为4.3%(2/46),2.2%(1/46),2.2%(1/46),2.2%(1/46)]更常见(X2=7.62,P=0.006;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8和0.008),而分布于大脑皮层下(19.6%,9/46)较〈100个/μl(47.8%,22/46)更少见(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37)。病变直径3~5mm(136个病灶,47.1%)者呈点状强化,〉5mm(89个病灶,30.8%)者呈环形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6,P〈0.001)。脑实质结核组病变多位于大脑皮层下,增强扫描呈点状或环形强化(88.6%,31/35);脑膜结核以基底池脑膜增厚强化为主(81.8%,9/11);且脑实质[17.4%(8/46)]及脑膜结核灶[21.7%(10/46)]均易呈簇集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P=0.042)。结论AIDS并发颅内结核的MRI表现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当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时,颅内结核以脑实质型为主,病灶多分布于大脑皮层下;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时,以脑膜结核为主,病变易累及基底池、外侧裂池和脑沟;颅内病灶直径〈5mm时以点状强化为主,≥5mm时以环形强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CD4淋巴细胞计数 因果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调节治疗鼠逆转录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莫冰 刘金辉 +4 位作者 黎帆 宋况余 曾姝 余克花 李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48,共6页
艾滋病毒(HIV)属于人类逆转录病毒属,导致的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研究最多的疾病之一[1-7],可是自发现以来不断在全球蔓延,病死率极高[1].至今为止,仍没有药物可以根治艾... 艾滋病毒(HIV)属于人类逆转录病毒属,导致的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研究最多的疾病之一[1-7],可是自发现以来不断在全球蔓延,病死率极高[1].至今为止,仍没有药物可以根治艾滋病,也无可靠疫苗.众所周知,任何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以机体的免疫能力无法战胜病原微生物为致病机制.研究发现机体清除细胞内感染病原微生物(比如病毒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作用甚小[4,5],研究表明机体免疫系统与被HIV感染的细胞(HIV最主要的靶细胞是CD4+T淋巴辅助细胞:CD4+ Th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艾滋病患者预后及存活期长短的关键,但究竟HIV是如何通过其宿主靶细胞,利用哪些免疫抑制机制,如何经历机体免疫抑制机制和免疫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从而抑制和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中最关键的是CD8+T细胞),最终摧毁免疫功能等等,尚知之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逆转录病毒属 免疫调节治疗 IMMUNODEFICIENCY 机体免疫系统 免疫抑制机制 感染性疾病 T淋巴辅助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住院患者226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辉芬 邓国斌 +3 位作者 霍琴 何坤 吴玉珊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为该人群AIDS防治提供更精准的措施。方法收集2018年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年龄≥60岁AID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人口学、免疫学、病毒学特征及合并机会性感染、慢性基... 目的了解老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为该人群AIDS防治提供更精准的措施。方法收集2018年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年龄≥60岁AID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人口学、免疫学、病毒学特征及合并机会性感染、慢性基础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老年AIDS住院患者226例,男女比例5∶1,男性平均年龄(69.0±7.1)岁高于女性(65.4±6.1)岁(P=0.003),异性性传播感染者168例(74.3%)。66.8%(151/226)的患者有固定性伴侣,仅87例伴侣完成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其中28例(32.2%)呈阳性。全部患者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67(5~680)/μL、HIV-RNA(4.7±1.8)lg拷贝/mL。175例(77.4%)合并机会性感染,以真菌(47.3%)、细菌(40.7%)、结核分枝杆菌(36.3%)为主。190例(84.1%)患有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脂血症(75.2%)、糖尿病(17.7%)、高血压(16.4%)最常见。共156例(69.1%)好转出院。结论重庆地区老年AIDS住院患者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呈现高病毒载量及低免疫功能状况,患者常伴有慢性基础疾病,易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出院好转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老年 CD4^(+)T淋巴细胞 机会性感染 基础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王晶石 王昭 +2 位作者 吴林 田莉萍 陈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52-1355,共4页
本研究分析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手段,为进一步提高LAHS诊断率、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LAHS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 本研究分析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手段,为进一步提高LAHS诊断率、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LAHS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原发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与转归,探讨疾病特点,并比较LAHS患者在确诊前后各项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了解各项诊断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14例患者确诊后均采用FDIg方案(氟达拉滨,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4例LAHS患者的NK细胞活性、sCD25水平在疾病早期100%出现异常,而骨髓中噬血现象仅见于不到40%的患者,即使在确诊后,也只有不到50%患者出现了噬血。经FDIg方案治疗的14例患者其中9例(64.3%)病情好转;5例(35.7%)死亡。结论:NK细胞活性、血清sCD25水平的检测对于LAHS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噬血现象在疾病的诊断中并不一定起主要作用。以氟达拉滨联合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案(FDIg方案)为早期有效治疗LAHS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氟达拉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凤鸾 张红宇 +3 位作者 张倩 张文丽 冯佳 孟庆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2-1029,共8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B细胞淋巴 噬血细胞综合征 B细胞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综合征与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夏林 张智弘 徐天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96-497,I070,共3页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病理分析对诊断SS的意义及SS、Mikulicz病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病理证实的SS,对疑为MALT型淋巴瘤的6例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使用抗体LCA、bcl.2、UCHL-1、...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病理分析对诊断SS的意义及SS、Mikulicz病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病理证实的SS,对疑为MALT型淋巴瘤的6例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使用抗体LCA、bcl.2、UCHL-1、L26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lgE和κ、λ。结果:6例可疑病例中有4例发生MALT型淋巴瘤,免疫组化LCA、L26、bcl-2、IgM、κ和IgM、λ呈阳性。结论:①下唇粘膜、泪腺、腮腺活检进行病理分级对于诊断SS有重要意义;②MALT型淋巴瘤的发生与SS、Miklulicz病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淋巴 病理学 粘膜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腺干燥综合征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池彦廷 张延平 +2 位作者 张秋露 刘翠苓 李斌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分析唾液腺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SS-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联合应用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表达和分子表型检测在唾液腺SS-MALT... 目的:分析唾液腺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SS-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联合应用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表达和分子表型检测在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经病理确诊为唾液腺SS的260例患者中收集到16例SS-MALT淋巴瘤患者,另选取12例无唾液腺SS病史的MALT淋巴瘤(非SS-MALT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同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轻链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及基因异常,评价其在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结果:SS进展为MALT淋巴瘤的恶变率约为6.15%,恶变时间为3~240个月不等,其中有2例因发生高级别转化而死亡。SS-MALT淋巴瘤镜下表现为腺泡不同程度的萎缩破坏,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并破坏上皮岛。SS-MALT淋巴瘤组CD20和Pax5均为阳性(阳性率100%);Ki-67指数≤10%者占50%,>10%者占50%;AE1/AE3染色显示有残存腺上皮(93.75%)。全部病例肿瘤细胞CD3ε均为阴性,CD138染色显示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37.5%的SS-MALT淋巴瘤患者检测到κ和λ轻链限制性表达。SS-MALT淋巴瘤组中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FR1、IgH-FR2、IgH-FR3、免疫球蛋白κ链(immunoglobulin kappa chain,IgK)-A、IgK-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53.3%、33.3%、20.0%、26.7%,联合应用IgH和IgK的阳性检出率达93.3%。MALT1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36.4%,IGH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BCL6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三种探针共同使用的基因异常检出率为72.7%。结论: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缺乏特异性的组织形态特点和蛋白表型,联合应用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CR和FISH技术有助于该疾病的精准病理诊断。同时,虽然SS-MALT淋巴瘤一般被认为是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但也应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以便早发现复发和高级别化的线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15
作者 吴维颢 陈聪杰 +3 位作者 余莲 马小美 黄建清 陈隆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分析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20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125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穿孔... 目的:分析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20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125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穿孔素1(PRF1)、白介素-10(IL-10)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分析PRF1、IL-10基因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PRF1基因位点rs885821(C>T)、rs885822(C>T)、rs1889490(G>A)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0.4%、78.8%、64.4%;IL-10基因位点rs1800872(A>C)、rs1800871(C>T)、rs1800896(G>A)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56.0%、45.2%、77.6%。结论:福建龙岩地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PRF1、IL-10基因位点呈多态性,PRF1、IL-10等位基因C、G是其危险性因素,等位基因T、A是其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福建龙岩地区 IL-10 PRF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诺福韦酯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不同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纲 甄沛林 +8 位作者 丁佩佩 黄劲华 陈晓华 吴兴柳 胡长征 李志杰 赵有为 梁少群 甄月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含替诺福韦酯方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不同CD4+T淋巴细胞水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HIV感染者共114例,其中启用ART时CD4+<200/μL患者45例(A组),CD4+200~<350/μL患者37例(B组),CD4+... 目的探讨含替诺福韦酯方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不同CD4+T淋巴细胞水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HIV感染者共114例,其中启用ART时CD4+<200/μL患者45例(A组),CD4+200~<350/μL患者37例(B组),CD4+≥350/μL患者32例(C组)。每3~6个月进行1次肾功能检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治疗48周时eGFR较基线的变化情况及各组间的eGFR下降幅度。结果 A组患者ART48周后eGFR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C组eGF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eGFR下降幅度也较B组、C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GFR下降的例数也较B、C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eGFR改变<-20%的患者例数也是A组最多,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使用替诺福韦酯过程中,CD4+<200/μL HIV感染者更容易发生GFR下降,比CD4+≥200/μL的患者有更高发生肾脏功能损害的风险,而早期启动包含替诺福韦酯的ART则可以降低肾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肾功能损害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7
作者 常晓燕 陈杰 +4 位作者 姜英 赵大春 凌庆 罗玉凤 冯瑞娥 《协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抗体包括CD3,CD20,CD79α,CD5,Bcl-2,Bcl-6,CD10,CD...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抗体包括CD3,CD20,CD79α,CD5,Bcl-2,Bcl-6,CD10,CD23,CyclinD1,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并可见多房囊肿,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内见粉染物;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临床结局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胸腺 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倩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32-334,共3页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类B细胞来源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与干燥综合征关系密切,病变多为无痛性过程,发展缓慢,长期局限在涎腺原发灶,其他结外器官极少受累。病理学、细胞学及遗传学方面...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近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类B细胞来源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与干燥综合征关系密切,病变多为无痛性过程,发展缓慢,长期局限在涎腺原发灶,其他结外器官极少受累。病理学、细胞学及遗传学方面有特异表现。诊断依靠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细胞学及遗传学检查有辅助作用。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涎腺 干燥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强 王杏 +5 位作者 孙君 赵大伟 李雪芹 陈枫 史东立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和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分型。结果: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中21例(95.5%)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较高(...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和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分型。结果: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中21例(95.5%)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较高(77.3%),多表现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肿物;肿块较大时较易出现坏死,瘤体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残留及周围组织侵犯程度相对较轻为其主要特点。无论是按不同部位还是不同病理分型,其CT强化趋势大致相同(P值分别为0.491、0.138),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的特点。霍奇金淋巴瘤的各期强化CT值均高于非霍奇金淋巴瘤(P值均<0.01)。结论: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叶雯 施裕新 +1 位作者 刘峰君 徐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3-917,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对比非艾滋病与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中霍奇金病1例,... 目的:总结分析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对比非艾滋病与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中霍奇金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7例,受累脏器包括肝脏10例、脾脏9例、胰腺6例、肾脏5例、胃肠道8例、结内病变23例。病变器官解剖结构留存,病灶多数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小部分病变中央出现坏死,呈环形轻中度强化。淋巴结以腹主动脉周围、腹腔干周围、肠系膜、肠系膜根部最为好发。ARL病灶侵袭性高,累及范围广,对放化疗反应性较差。结论:AR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