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恕道的哲学限度 被引量:5
1
作者 余治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6,共6页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尼采 莱维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象学中的“神学转向” 被引量:6
2
作者 郝长墀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70,共12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象或神圣存在是现象学本身所规定或要求的: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给予方式,我们不能够把一种事物的给予方式等同于所有事物的给予方式。其次,我主要讨论了莱维纳斯如何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对于"超越性"在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学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表述,是对于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则的继承。最后,我论述了马里昂为何把现象学理解为"最后的哲学",把现象学原则理解为最后的原则。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被给予的自我如何转化为现象性的自我,被给予的自我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而不是先验自我。神学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属于溢满性现象中一部分。马里昂与莱维纳斯一样,都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转向 胡塞尔 莱维纳斯 马里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哲学”:“他者”与“他人”之间
3
作者 赵欣 朱进东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依据各种形态,主格的"我"生存于自身被包含的存在之外,这样的"我"实质上乃是"他者",但世界上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均为"他者","他者"羽化成"他人"之际即成了"... 依据各种形态,主格的"我"生存于自身被包含的存在之外,这样的"我"实质上乃是"他者",但世界上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均为"他者","他者"羽化成"他人"之际即成了"邻人"或"上帝"。根植于后现象学语境的"他者",享受自然环境中的快乐而不可能逃避其带来的灾难。伦理学不是哲学分支而成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肯定得到"本体论"的预先假定。身为"他人",人成为唯一的存在者;"我"只有真诚表示要与"他"见面才有可能邂逅"他"。作为伦理学,莱维纳斯"第一哲学"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抑或"本体论"。牵涉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转向的,是"他者"("他者意识")的在场,这也就证实了莱维纳斯的"他者"抑或"他人"与海德格尔的Dasein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维纳斯 “他者” “第一哲学” 后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