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古环境
1
作者 李超 廖新武 +2 位作者 郭诚 赵大林 李扬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沉积古环境特征不清晰,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微量元素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深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i、Ga、Sr元素丰度以及Sr/Ba和Th/U等... 针对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沉积古环境特征不清晰,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微量元素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深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i、Ga、Sr元素丰度以及Sr/Ba和Th/U等微量元素比值指示明化镇组明下段整体属于淡水环境;对温度和湿度敏感的孢粉组合、反映沉积岩风化强度的蚀变指数(CIA)以及Sr/Cu、Rb/Sr微量元素比值均指示明化镇组明下段气候处于温寒过渡带;Co元素含量分析认为,明下段古水深介于2.10~12.75 m,平均古水深为6.15 m,指示浅水环境;U/Th、V/(V+Ni)、V/Cr、Ni/Co、Ce/Ce^(*)及Eu/Eu^(*)比值法证实,明化镇组明下段为弱还原-氧化环境。上述气候背景、稳定的构造、平缓的古地形以及充足的物源等地质因素的耦合为浅水三角洲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同时,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为形成规模油藏提供了有利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明化镇组明下段 古盐度 古气候 古水深 氧化-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北低凸起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孝辕 黄江波 +3 位作者 杨海风 邓辉 李果营 郭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莱北低凸起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控制围区油气成藏和古近系砂体展布。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层厚度等,研究莱北低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在走滑构造作用下解析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古沟谷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 莱北低凸起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控制围区油气成藏和古近系砂体展布。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层厚度等,研究莱北低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在走滑构造作用下解析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古沟谷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新生代早期伸展作用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初始隆升,始新世时期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强度加剧,剪切应力引起凸起发生扭动旋转,诱导先存边界断层发生共轭走滑;旋转运动使莱北低凸起北西侧和南东侧远离主走滑断层,造成局部伸展沉降,北东侧和南西侧发生挤压汇聚,产生垂向或水平方向调节构造,形成莱北低凸起现今的构造格局。莱北低凸起北西侧的快速沉降,引起郯庐断裂中支走滑断裂形成的古沟谷也逐渐向沉积坡折带转化,扩大东营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规模。该研究结果为莱北低凸起寻找有利储集层发育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构造演化 共轭走滑断层 块体旋转 沉积坡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及勘探实践 被引量:8
3
作者 温宏雷 杨海风 +3 位作者 杨波 王利良 涂翔 李志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莱北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的南部,受两大富烃凹陷夹持,构造演化复杂,断块圈闭破碎,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长期没有商业发现。通过对莱北低凸起各个构造20余口钻井实钻数据及各项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莱北低凸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合近期的勘... 莱北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的南部,受两大富烃凹陷夹持,构造演化复杂,断块圈闭破碎,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长期没有商业发现。通过对莱北低凸起各个构造20余口钻井实钻数据及各项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莱北低凸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合近期的勘探发现,进一步总结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汇聚类型决定油气在凸起上的富集区带,莱北低凸起的东西段分别发育"断层汇聚型"富集带和"构造脊汇聚型"富集带;油源断裂活动性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效率,当已钻井所在圈闭运移断层的断距大于80 m时,浅层普遍获得较好的油气发现;断砂配置关系制约油气向储层充注的效率,当断砂接触面积大于10×10^(3)m^(2)时,新近系圈闭普遍能有较好的油气丰度及烃柱高度。运用建立的成藏模式对莱北低凸起新近系未钻岩性圈闭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23个有利目标砂体,在后续的钻探中获得成功,证实了该成藏模式的有效性,并在莱北低凸起获得重大突破,找到了第一个亿吨级商业性油田——垦利6-1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聚类型 断裂活动性 断砂配置关系 岩性油藏 莱北低凸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隐性“逆冲物源”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晓光 黄晓波 +2 位作者 马正武 刘军钊 李晓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29,46,共5页
为阐明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能否提供物源的问题,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最新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运用构造活动分析和剥蚀沉积响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莱北低凸起发育隐性“逆冲物源”的认识。隐性“逆冲物源”发育区具有四方面特征... 为阐明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能否提供物源的问题,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最新三维连片地震资料,运用构造活动分析和剥蚀沉积响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莱北低凸起发育隐性“逆冲物源”的认识。隐性“逆冲物源”发育区具有四方面特征:母岩地层地震相变化存在突变,基岩岩心发育剪切裂缝和微型逆断层,逆冲物源演化形成时期与区域构造活动期匹配,源区裙边带沉积响应特征与逆冲母岩性质匹配。明晰了研究区的隐性“逆冲物源”为优质型隐性“逆冲物源”。研究认为莱北低凸起可以提供物源,明确其裙边带发育近源富砂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逆冲物源 构造演化 剥蚀沉积响应 地震相 富砂储层 莱北低凸起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伸展应力区高速异常带特征、成因及定量刻画——以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下段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希家 张中巧 +1 位作者 谢祥 龚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4-440,I0008,共8页
伸展应力和走滑剪切应力共同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该区横向速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了钻前深度预测和后续滚动勘探。为此,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研究了莱北低凸起走滑—伸展应力区的高速异常... 伸展应力和走滑剪切应力共同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该区横向速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了钻前深度预测和后续滚动勘探。为此,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研究了莱北低凸起走滑—伸展应力区的高速异常现象。基于区域应力场机制及压实量分析,讨论了构造对地层速度的横向控制作用,探索了高速异常的成因,利用“去除正常压实作用”的方法定量刻画了高速异常带。结果表明:(1)在走滑—伸展应力区,受次级挤压分量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影响,雁列式T破裂带内部地层除了存在垂向正常压实作用之外,还存在水平构造压实作用——莱北低凸起浅层NE向高速异常带的成因;(2)高速异常带沿着雁列式T破裂展布,其分布范围受断裂活动范围控制,高速异常量与断层的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高速异常带的发育规律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异常 水平构造压实作用 走滑—伸展应力区 雁列式T破裂 莱北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垦利6-1新近系大型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4
6
作者 杨海风 牛成民 +4 位作者 柳永军 高雁飞 张中巧 谢祥 王利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构造背景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关键因素。2019年以来,通过勘探思路转变,加强区内断裂构造、有利目标层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汇聚脊”的发育部位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区带...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构造背景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关键因素。2019年以来,通过勘探思路转变,加强区内断裂构造、有利目标层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汇聚脊”的发育部位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区带,微古地貌控制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有利岩性圈闭的发育位置,油气主要富集在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并建立了基于岩性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砂体定量刻画与流体识别技术。在新认识与新技术的指导下,成功转变勘探方向,揭示了新近系岩性油藏叠置连片成藏的新模式,使得莱北低凸起历经40余年勘探终获首个商业发现。垦利6-1油田为一整装的新近系优质大型岩性油藏,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大型叠合连片砂体为其主力油层,油藏埋深主要为1200~1550m,且油层厚度一般大于8m;含油储层孔隙度为14.9%~39.8%,平均孔隙度为31.2%;渗透率分布于7.9~19721.3mD,平均渗透率为2205.52mD;钻杆测试结果显示,主力油层最高日产可超过180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岩性油气藏 勘探历程 思路转变 勘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