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空Moran's I指数的全国降雨量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代侦勇 姜婧 肖明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3-929,共7页
对全国160个站点收集的1951年~2000年降雨量数据进行时空自相关分析,探讨了降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降雨量呈现时空聚集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性;在时间维度上,全局时空Moran's I指数所反映的趋势,与全国5~9月降... 对全国160个站点收集的1951年~2000年降雨量数据进行时空自相关分析,探讨了降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降雨量呈现时空聚集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性;在时间维度上,全局时空Moran's I指数所反映的趋势,与全国5~9月降雨量上升趋势一致,对于相邻的月份,上个月的降雨量对下个月的降雨量有直接影响,即上个月降雨高聚集的区域也很有可能是下个月降雨高聚集的区域,随着两个月之间相隔的时间越长,这种相关性逐渐减小;空间维度上,局部时空Moran's I指数所反映的全国降雨量聚集模式,与5~9月实际降雨空间分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时空moran's I指数 时空自相关分析 空间权重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oran's I指数的成都市PM_(2.5)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甘茂林 吕王勇 符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7-193,共7页
以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改进传统Moran's I指数,以便适用于大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改进Moran's I指数推导出期望与方差对改进Moran's I指数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从而对PM2.5污染情况进行空间自相关性的... 以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改进传统Moran's I指数,以便适用于大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改进Moran's I指数推导出期望与方差对改进Moran's I指数进行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从而对PM2.5污染情况进行空间自相关性的判断与评价,揭示PM2.5污染呈现的空间分布趋势。为说明改进Moran's I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采用成都市区7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不包括灵岩寺监测点)PM2.5每小时数据,进行改进Moran's I指数的计算与分析,绘制改进全局指数时序图和改进局部Moran's I指数渲染图。结果表明,成都市区全局Moran's I指数的范围为0.728 7-0.998 5,即PM2.5污染整体呈现显著空间聚集趋势,从局部看,PM2.5污染的空间聚集和空间异质特性随着时间转移至不同监测点,地理位置邻近或环境类似的监测点有类似的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moran's I指数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统计学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斑块类型的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响应——以无锡市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吴未 许丽萍 +2 位作者 张敏 欧名豪 符海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40-2749,共10页
斑块类型与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响应关系密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域,针对地区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人为干扰强烈和生态脆弱等特性,以土地利用类型、热力等级和生态贡献为斑块类型划分依据,构建出对应的3种不同景观格局。在相同粒度变化情况下... 斑块类型与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响应关系密切。以无锡市为研究区域,针对地区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人为干扰强烈和生态脆弱等特性,以土地利用类型、热力等级和生态贡献为斑块类型划分依据,构建出对应的3种不同景观格局。在相同粒度变化情况下,选用了19个景观水平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了不同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粒度变粗:1)土地利用类型、热力等级和生态贡献斑块的部分景观指数响应曲线变化剧烈程度依次减弱;2)3类斑块的Moran's I指数均存在尺度效应。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贡献斑块的Moran's I指数存在负相关,热力等级斑块没有。生态贡献斑块响应曲线在正相关区域内变化相对平缓,土地利用类型与热力等级斑块响应曲线变化趋势相反;3)指数反映的第一临界粒度基本一致,但景观指数响应曲线的临界现象更为明显。总体上,不同类型斑块在同一研究区构成的景观格局、指数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和第一临界粒度都较为相似;斑块类型对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响应存在影响,但还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效应 斑块类型 景观指数 moran's I指数 响应 无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洱海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
4
作者 赵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以高原湖泊洱海流域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探究洱海流域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合Moran's I指数,分析流域生境质量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各类... 以高原湖泊洱海流域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探究洱海流域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合Moran's I指数,分析流域生境质量的聚集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各类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以及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洱海流域生境退化度逐渐减小,各期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6810、0.6809、0.6786、0.6725,生境质量整体较好但呈现下降趋势,降幅为1.25%。标准差从0.2892上升至0.3040,表明生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差异扩大;同时,洱海流域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聚集特征。Moran's I指数逐年降低,空间集聚有分散的趋势。未来应控制洱海流域开发利用强度、合理引导旅游业、降低人为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moran's I指数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境质量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依湖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肖遥 岳春芳 +1 位作者 王庆杰 张琴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明晰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期间的典型年份,进而分析生态环... 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明晰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计算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期间的典型年份,进而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相关性及其变化潜在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玛依湖保护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年处于最低值为0.28;由突变检验确定,2013年为研究期间的突变点;各典型年份,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其中2009年,中湖区和下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下降为主,但总体上看,近20 a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2)全局莫兰特指数(Moran's I)0.64~0.71,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空间分布呈簇状,高-高聚集区分布在保护区中央,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保护区四周,并且近20 a高-高聚集区域面积有扩张的趋势。(3)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除模型因子绿度和干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外,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依湖保护区 生态环境质量 Mann-Kendal检验 莫兰特指数(moran's I)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冉曦 孙上钧 李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213,共17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投入”和“环境”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投入”和“环境”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10年至2022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均逐年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四大经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逐步扩大,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4)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高耦合”“低协调”与空间非均衡特征。据此,提出了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和打造区域创新极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 新质生产力发展 moran's I指数 核密度估计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雪冉 周文通 陆军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6-51,共6页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本文选取2004年和2012年京津冀区域内184个区县单元的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等8项指标,利用SPSS 21.0软件、Arc...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本文选取2004年和2012年京津冀区域内184个区县单元的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产值、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等8项指标,利用SPSS 21.0软件、Arcgis软件和Geoda软件对分析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差异,通过比较两个年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认为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尤其是河北省与京津地区的差距是扩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主成分分析 moran's I指数 空间关联分析 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叶云 赵小娟 +2 位作者 胡月明 袁兰 薛月菊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197-203,共7页
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以及经济发达的华南丘陵平原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域,在对珠三角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镇级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局部Moran's I指数,探索其空... 目前关于耕地质量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以及经济发达的华南丘陵平原区珠三角为研究区域,在对珠三角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镇级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局部Moran's I指数,探索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各类型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有所差异。耕地质量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质量高和质量低的地方有较显著空间聚集性。各类型质量空间聚集类型有较大差异,大部分乡镇在空间上表现为非显著型。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自然质量正、负相关类型均呈现零散分布;经济质量无负相关类型,HH和LL型都是以组团形式出现,集中性较强;利用质量中属于正相关类型分布范围较广,负相关类型多零星分布无明显集中区域,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同利用质量基本一致;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的空间布局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珠三角地区 耕地质量 空间格局 局部空间自相关 moran's I指数 结构特征 耕地分区保护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张琳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8,共6页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种类,同时也增加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等各不相同,因此...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种类,同时也增加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等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测度方法是研究测度方法必须面临的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M-S指数、K函数、D-O指数、M函数以及Moran's I指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为三类:基于总体经济活动的集聚测度法、距离空间测度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并分别从原理、空间尺度、数据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对三类测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类测度方法各有优劣,都不具有普适的适用性,不可相互取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进行互补选择或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测度 空间测度 空间自相关 E-G指数 moran's 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基于珠三角地区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金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29,共5页
基于1994-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滞后模型更适合刻画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 基于1994-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滞后模型更适合刻画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增加1%,产出弹性将增加19.6%,其中10%来源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说明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能促进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moran's I指数 空间滞后模型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各省份体育支出空间效应及β收敛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飞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27,共7页
由于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层级差异、地理区位差异等,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同程度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公平。基于这一基本现实,实证检验我国各省份体育支出空间效应和β收敛。研究发现:我国体育支... 由于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层级差异、地理区位差异等,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同程度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公平。基于这一基本现实,实证检验我国各省份体育支出空间效应和β收敛。研究发现:我国体育支出存在显著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优势,考虑地区人口和生产总值后,这一地区优势减弱甚至消失;我国部分省份体育支出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高-高、低-低、高-低、低-高4种集聚类型;各省份体育支出与所在地GDP规模和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并受相邻省份误差项冲击;当前我国各省份体育支出增长率存在分异效应,即体育支出高省份增长率也高,并与相邻省份体育支出增长水平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支出 moran's I指数 Β收敛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滩流域降雨趋势及变异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莫崇勋 蓝华鲲 +3 位作者 阮俞理 张明山 陈颢剑 孙桂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4,共5页
基于龙滩流域14个气象站1959~2017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Modified MannKendall(MMK)趋势检验法和Moran's 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龙滩流域年总降雨量和最大一日降雨量趋势及变异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年总降雨量在时间上... 基于龙滩流域14个气象站1959~2017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Modified MannKendall(MMK)趋势检验法和Moran's 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龙滩流域年总降雨量和最大一日降雨量趋势及变异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年总降雨量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流域大部分地区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最大一日降雨量在时间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流域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其他地区呈不显著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年总降雨量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最大一日降雨量未出现明显突变;两者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大于0.83和0.65,说明总体空间变异性较小;就局部空间变异性而言,流域西南部(泸西)地区年总降雨量和最大一日降雨量空间变异性最小,东南部地区空间变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K趋势检验 moran's I指数 降雨时空趋势特征 降雨时空变异特征 龙滩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创新驱动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浙江县域样本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齐昕 郭东杰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6,共12页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章以浙江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驱动理论,以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作为创新驱动因子,构建了经济创新驱动水平指标体系,...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文章以浙江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驱动理论,以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氛围和创新服务作为创新驱动因子,构建了经济创新驱动水平指标体系,测度了浙江省69个县域单元的创新驱动水平。测度结果表明,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嘉兴市区等创新驱动水平较高,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水平与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集中度相匹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文章对浙江省县域创新驱动因素空间演化及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各维度的创新驱动因子有向杭州湾地区集聚的趋势,创新驱动因子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集聚水平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创新驱动 指标体系 moran's I指数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产业集聚水平与发展态势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友雪 王树进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3-488,共6页
引入区位商、集中系数以及Moran's I指数,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考察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在时序上和区位上的变动情况、茶产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产区地理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区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 引入区位商、集中系数以及Moran's I指数,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考察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在时序上和区位上的变动情况、茶产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茶产区地理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区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集聚。集聚水平在时序上总体较稳定,只有极少数产茶省集聚程度提高迅速或明显下降。省域产茶区之间集聚水平差异明显,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福建、浙江、云南等省份的集聚水平在3以上,而相对较低的西藏、海南、甘肃的集聚水平在0.2以下。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推测茶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后期阶段。建议适度给予集聚水平高的地区一些政策性倾斜,以此带动集聚效应,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推进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位商 集中系数 moran's I指数 发展态势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影响的动态空间计量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海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5-167,共3页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的重要实现途径。文章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化Moran's I指数测算发现,无论是采用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还是采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在金融发展维度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Moran's I...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的重要实现途径。文章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化Moran's I指数测算发现,无论是采用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还是采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在金融发展维度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产业化水平在省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业规模指数提升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提升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效率指数和金融集聚程度指数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指数 高新技术产业化moran's I指数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识别维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制造业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郝俊卿 吴玉梅 张迪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8,共8页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程度识别是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本文从产业集聚概念、属性着手,提出产业集聚识别的两个维度: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相关关系;然后对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五种...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程度识别是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本文从产业集聚概念、属性着手,提出产业集聚识别的两个维度: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相关关系;然后对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五种分析方法进行辨析,评价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据此提出产业集聚识别应采取多方法测量、综合识别。在此基础上,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制造业为例,进行产业集聚综合识别的实证研究。首先采用EG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别测算关中平原城市群制造业行业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相关关系,通过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该区域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综合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测量方法相比,综合识别能够更全面地分析产业集聚程度,从而拓展产业集聚识别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程度 EG指数 moran's I指数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人口变迁特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岩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1,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量化分析线网空间变化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根据城市规划、线网规划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各片区的人口规模、线路规模,对人口规模、线网规模应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量化分析线网空间变化与人口分布变化的关系。根据城市规划、线网规划统计不同时间节点各片区的人口规模、线路规模,对人口规模、线网规模应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其自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建模分析,初、近、远期的线网空间结构与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各时期线路规模的Moran’s I指数为0.431 3,0.367 3,0.289 9,人口规模的Moran’s I指数为0.482 1,0.411 0,0.349 5,两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人口变迁作为交通需求的主要相关因素,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时序、线路路由,反之轨道交通进一步支撑了城市空间拓展、促进轨道交通沿线发展,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呈现先中心城区、后向外围拓展的趋势,而轨道交通建设时序也以市区骨干线优先,之后采用市域线向外延伸辐射。本研究结论可作为线网规划、主要客流走廊、建设时序分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分布 轨道线网结构 moran's I指数 空间自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巧龙 周磊 陈钦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340-344,共5页
水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探寻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对把握我国水产品市场的运行状况、提高渔民收入、保证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5—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Mora... 水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探寻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对把握我国水产品市场的运行状况、提高渔民收入、保证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5—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分析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全局Moran's I指数高且显著,说明地区间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存在扩散效应。Moran散点图说明当前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地区;而价格较低的地区集中在华东沿海地区,水产品市场的分割现象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市场价格 moran's I指数 市场整合 面板数据 Moran散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命男 郑磊夫 《绿色科技》 2013年第8期1-9,共9页
以上海市陆域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2004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景观图为主要信息源,从空间粒度方面探讨了20种景观生态指标对粒度的敏感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规律;利用Moran's I指数对不同粒度下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上海市陆域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2004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景观图为主要信息源,从空间粒度方面探讨了20种景观生态指标对粒度的敏感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规律;利用Moran's I指数对不同粒度下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半变异函数探讨景观生态指标的空间异质性与幅度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①在斑块类型层次,除相对丰度(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粒度效应不明显外,其他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数或某些斑块类型的指数出现明显的尺度转折点,研究区域内农田和建筑用地等优势斑块,其平均斑块面积(MPS)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大致分别在180m和120m附近出现尺度转折点;②在景观层次,各景观生态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标在150m,120m至180m出现尺度拐点;③上海市陆域范围的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150m的粒度水平为景观空间自相关性对尺度响应的一个敏感点;④随着幅度的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FD)的块金效应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对总体变异的贡献逐渐减小;对于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和分离度指数(SPILT),其块金效应的尺度变化较为复杂,分别在1km和2km幅度下,块金效应最强;⑤随着幅度的增加,对于SHDI和CONT,空间自相关的存在范围增大,而对于AWMFD,则略有减小;对于SPILT,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范围在幅度为2km时最大;⑥半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对于SHDI,CONT和SPILT,2km对于研究上海市陆域范围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指数 粒度效应 幅度效应 moran's I指数 半变异函数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高陵区建设用地扩张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旭卉 杨瑾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5期36-41,共6页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供给刚性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为了更好地利用建设用地,了解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及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本文以2012—2018年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供给刚性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为了更好地利用建设用地,了解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及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本文以2012—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对高陵区建设用地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高陵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2—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结构趋于均衡发展、分散性和破碎度逐渐增大。各用地类型的比例差异呈缩小趋势,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且较明显。另外,高陵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集聚性且趋向稳定;扩张强度的标准差椭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特征并向“西北—东南”方向收缩。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概括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经济发展。高陵区应通过合理预测、统筹安排布局等方式及行政手段等系统管理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扩张 空间自相关 标准差椭圆 moran's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