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被引量:42
1
作者 胡开宝 邹颂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71,112,共8页
本文详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及其具体应用,如莎剧汉译本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莎剧汉译本中显化的实证研究以及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策略应用和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等。作者指出莎士比亚... 本文详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及其具体应用,如莎剧汉译本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莎剧汉译本中显化的实证研究以及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策略应用和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等。作者指出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应用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语料库 创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料库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评《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峰 花萌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111,共2页
0.引言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影响较大的是朱生豪(1947)、梁实秋(1947)和方平(2000)的三个译本。2016年适逢莎翁逝世400周年,有必要对莎剧汉译全面深入地描写与阐释,对于译学研究和莎剧重译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胡开宝教授的... 0.引言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影响较大的是朱生豪(1947)、梁实秋(1947)和方平(2000)的三个译本。2016年适逢莎翁逝世400周年,有必要对莎剧汉译全面深入地描写与阐释,对于译学研究和莎剧重译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胡开宝教授的《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以下称《研究》)第一章综述莎剧汉译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平行语料库建制。第三章探讨翻译共性,并提出强化与弱化这一组新的共性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平行语料库 跨学科研究 汉译 翻译学 戏剧翻译 译学研究 翻译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伟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者研究综观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涛 徐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105,共6页
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译者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我国引介莎剧以来,相关莎剧汉译译者研究得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旨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 译者参与翻译整个过程,其角色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译者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从我国引介莎剧以来,相关莎剧汉译译者研究得以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旨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以莎剧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动因、译者主体性、译者翻译策略、译者翻译风格为主题对莎剧汉译译者研究进行述评,梳理归纳近十年来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新进展和研究特点,并指出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空间,旨在推动莎剧汉译译者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 译者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四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基督教 人的本质 原罪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翁向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66-67,共2页
一代文豪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的三十七部戏剧,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大量的模糊语言,如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使语言新颖鲜活,丰富多彩,增强表达效果。本文以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模糊语言为研究对象,以... 一代文豪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的三十七部戏剧,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大量的模糊语言,如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使语言新颖鲜活,丰富多彩,增强表达效果。本文以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的模糊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对其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试图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的语言模糊性特点进行分析,揭示此类文本中模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莎士比亚戏剧 语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关系的“延异”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曹若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2,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 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系在往复迂回中的胶着与撕裂,而远距生成的力量则为读者开放了体味人物关系的差异态度和诗性居所,文本的细读方式成为对一切已知的批判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人物关系 解构主义 延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经典 观照生命——莎士比亚戏剧课程“参与性教学”的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呈现出多维视野下的经典阅读对话的无限敞开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内涵。因此,莎剧课程...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呈现出多维视野下的经典阅读对话的无限敞开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内涵。因此,莎剧课程以人为本、因学施教、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参与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也许是外国文学教改探寻旅程的一次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对话 莎士比亚戏剧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剧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剧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莎士比亚戏剧 互文 互文化 变异 融通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焕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166,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话剧 演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的莎士比亚戏剧主题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当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和接受视野时,它的文本尤其是其戏剧主题意义的生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棱镜的整合。《雅典的泰门》中"背叛"和"诱惑"的母体主题反衬了儒家"信"的理念,《威尼斯商人... 当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和接受视野时,它的文本尤其是其戏剧主题意义的生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棱镜的整合。《雅典的泰门》中"背叛"和"诱惑"的母体主题反衬了儒家"信"的理念,《威尼斯商人》中基督教"爱"与"仁慈"的主题部分地体现出儒家"仁"的精神,而《皆大欢喜》中"宽恕"的伦理主题则体现出道家在自然中和儒家在音乐中实现"和谐"的理念。这种部分契合的原因在于代表中西传统文化灵魂的《圣经》和儒、道学说关注人伦、自然的内在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主题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莎士比亚戏剧的多元传播与经典再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艳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6期23-26,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诞生420多年了,作为文学经典,它并没有被束之高阁,相反,37部剧作以多种媒介、多种形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莎剧本身的魅力,同时还衍生了新的戏剧、影视和音乐精品,体现出经典再生的... 莎士比亚戏剧诞生420多年了,作为文学经典,它并没有被束之高阁,相反,37部剧作以多种媒介、多种形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莎剧本身的魅力,同时还衍生了新的戏剧、影视和音乐精品,体现出经典再生的强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传播过程 再生 当代 文学经典 剧作 剧本 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化的开端与影响——《理查三世》传入美国的历史语境及本土化回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方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4-170,178,共7页
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的输入与传播是美英两国早期文化交往史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美国戏剧实现民族化的主要借镜。美国与英国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渊源,英语又是两国的共通语言,从表面上看,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出现传播热潮似乎是理... 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的输入与传播是美英两国早期文化交往史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美国戏剧实现民族化的主要借镜。美国与英国在历史和文化上存在着密切渊源,英语又是两国的共通语言,从表面上看,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国出现传播热潮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而事实上,在莎士比亚戏剧流传于美国的历史进程中,从一开始就是与美国本土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情状密不可分的,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化的倾向。其开端就是《理查三世》在美国戏剧舞台上的风行。《理查三世》不仅成为当时美国反对英国君主专制,争取自由、民主、独立的宣传利器,而且促进或催生了美国建国前后的爱国主义戏剧创作。在整个19世纪美国戏剧寻求自身的民族性过程中,美国的本土演员最初都是以出演《理查三世》开始演剧生涯的,并且凭借他们成功地演出了包括《理查三世》在内的众多莎剧作品,在演剧方面为美国戏剧民族性的最终确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化 《理查三世》 历史语境 本土化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列维纳斯的他者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主体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若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社会身份的展示,更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主体,主体与他者的回应关系在伦理与责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他者论 莎士比亚戏剧 人物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四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0-133,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对超验——超越现世存在意义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以及主体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与对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基督教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设比照 睹影知竿——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形象比照美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岳峦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2期53-54,共2页
莎士比亚是戏剧大师,是语言大师。 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具有巨大艺术魅力,令人百读不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莎剧语言中的形象比照美。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戏剧语言 比照 形象 艺术魅力 莎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研究
17
作者 司彩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X期17-18,共2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丰富的写作技巧,为悲剧和喜剧增添了活力。他通过合理组织语言,将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情绪等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深层次的精神体验。本文主要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白体诗和语言技巧进行...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丰富的写作技巧,为悲剧和喜剧增添了活力。他通过合理组织语言,将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情绪等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深层次的精神体验。本文主要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白体诗和语言技巧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欣赏其作品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朱丽叶 情节 白体诗 人物情感 双关语 罗密欧 哈姆莱特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北路壮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爱情婚姻观的不同
18
作者 农雅琪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4-345,共2页
"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典范,不仅涵盖了地区产茶、品茶等文化蕴涵,更是在戏剧舞台表演中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同时,西方戏剧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倾向于民族文化特色,这与中国茶文化艺术视角存在相似点,由此可以延伸... "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典范,不仅涵盖了地区产茶、品茶等文化蕴涵,更是在戏剧舞台表演中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色。同时,西方戏剧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倾向于民族文化特色,这与中国茶文化艺术视角存在相似点,由此可以延伸出中西方戏剧中爱情婚姻观的差异性,成为戏剧艺术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本文以北路壮剧、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探讨中西方戏剧爱情婚姻观之间的差异性,为当代戏剧艺术推广及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中西差异 北路壮剧 莎士比亚戏剧 爱情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路壮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爱情婚姻观的不同来看中西茶思维的差异性
19
作者 农雅琪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1-392,共2页
"爱情婚姻观"是戏剧创作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中西方戏剧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标志着中西方文化在表演艺术方面的可兼容性。"茶思维"源自于我国古老的茶文化,在茶思维中亦能感受到爱情婚姻观的思想内涵。结合北路... "爱情婚姻观"是戏剧创作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中西方戏剧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标志着中西方文化在表演艺术方面的可兼容性。"茶思维"源自于我国古老的茶文化,在茶思维中亦能感受到爱情婚姻观的思想内涵。结合北路壮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艺术,探讨了两种茶思维的差异性,对戏剧艺术表现展开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路壮剧 莎士比亚戏剧 爱情婚姻 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舰 向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63-66,71,共5页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意象派 戏剧意象 莎士比亚戏剧 麦克白 思想活动 莎剧 意象群 注意力 主题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