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被引量:6
1
作者 罗益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0-165,共6页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性别 伦理 美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新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主题 永远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对它的研究,学者专家云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章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发展历史作了简介,并侧重将国内学者1990-2011年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的爱情、伦理主题和时间主题进行研究的文...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作品一样璀璨夺目。对它的研究,学者专家云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文章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发展历史作了简介,并侧重将国内学者1990-2011年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的爱情、伦理主题和时间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研究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史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申玉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7,共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经典化历程,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接受过程。根据其译介、批评和出版的资料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起步阶段主要从1839年莎士比亚的名字进...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经典化历程,在中国同样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接受过程。根据其译介、批评和出版的资料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起步阶段主要从1839年莎士比亚的名字进入中国开始到1978年,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1979年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开始走入学术视野,评论和翻译出版发展迅速,日渐受到重视,可以视为其传播的发轫期。21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得到了评论界的推崇,进入快速发展期,十四行诗的教学、译介和评论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各种各样的评论文集和研究专著也开始出版发行,可以说倍受关注,与莎剧呈比肩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国 接受 边缘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诗话语分析举隅──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4
作者 戴继国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S1期55-58,共4页
英诗话语分析举隅──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戴继国捷克语言学家杨·穆卡罗夫斯基(J.Mukarovsky)在《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一文中指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①索绪尔(F.Saussur... 英诗话语分析举隅──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戴继国捷克语言学家杨·穆卡罗夫斯基(J.Mukarovsky)在《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一文中指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①索绪尔(F.Saussure)把语言分为Lansue(语言)和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诗话语 诗歌评论 句法结构 结构主义 平行结构 符号学 语言学 举隅 定语从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化与异化——莎士比亚第65首十四行诗的两种中译文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世红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5期86-89,96,共5页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我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归化法和异化法并无优劣之别,高低之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和费米尔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中的最高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我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归化法和异化法并无优劣之别,高低之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和费米尔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中的最高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通过对莎士比亚第65首十四行诗进行归化和异化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翻译策略由各自的翻译目的所决定,即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善、美的统一——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忠祥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一在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中,诗歌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内涵时代精神与民主精华。莎士比亚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有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Venus and Adonis)、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文艺复兴时期 诗歌创作 爱情 十六世纪 文学遗产 九十年代 艺术创作 少年 维纳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被引量:4
7
作者 曹明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100,共9页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十四行组诗 伊丽莎白时代 爱星者与星 小爱神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译文韵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行诗形式札记 被引量:10
8
作者 屠岸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0-93,89,共5页
十四行诗(或称“十四行”、“十四行体”、“十四行体诗”)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从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十四行诗作者最初受到注意的是闻一多和朱湘,以后有冯至、卞之琳。这种诗歌体裁在新中国成立直到“文革”结束,几乎绝迹... 十四行诗(或称“十四行”、“十四行体”、“十四行体诗”)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从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十四行诗作者最初受到注意的是闻一多和朱湘,以后有冯至、卞之琳。这种诗歌体裁在新中国成立直到“文革”结束,几乎绝迹于中国诗坛。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行诗又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形式 韵式 诗节 意大利式 札记 英国式 中世纪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英国诗人 抑扬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十四行诗的移植与继承 被引量:4
9
作者 郑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59-63,58,共6页
一、西方的主体格律诗——十四行诗西方中古文学中,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抒情诗是骑士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与手法上深受民间诗歌的影响,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十分流行,十四行诗即是其中的一种。由于普罗旺斯处于地中海滨,紧邻... 一、西方的主体格律诗——十四行诗西方中古文学中,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抒情诗是骑士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与手法上深受民间诗歌的影响,在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十分流行,十四行诗即是其中的一种。由于普罗旺斯处于地中海滨,紧邻意大利,因而对意大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十三世纪前期,意大利“西西里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律诗 意大利式 抒情诗 骑士文学 韵式 白朗宁夫人 诗体小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自由诗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出版与传播: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楚童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1,共13页
通过分析大语言模型ChatGPT对莎士比亚两首十四行诗的翻译和理解,引申出有关语言、诗歌本质的讨论,试图诠释“或然率”背景下的知识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和传播能做出哪些贡献,又有哪些局限。人工... 通过分析大语言模型ChatGPT对莎士比亚两首十四行诗的翻译和理解,引申出有关语言、诗歌本质的讨论,试图诠释“或然率”背景下的知识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和传播能做出哪些贡献,又有哪些局限。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深入到文学、艺术和创造力的本质,但是却足以取代简单场景中以信息为主导的人类活动。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创作物和人类著作权之间的界限,在捍卫人类精神文明主体性的同时,让人工智能的“模型思维”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翻译和出版行业提供了新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语言 诗歌 翻译 出版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式塔心理学与拓扑心理学视域下的莎诗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畔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4,共5页
意象是连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实践证明,从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它的一个分支——拓扑心理学视角入手,利用心理空间隐喻的特点,阐释莎诗心理隐喻空间的构建及其多维性,解析读者鉴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被赋予的美学享受与审美体验,是一个有... 意象是连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实践证明,从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它的一个分支——拓扑心理学视角入手,利用心理空间隐喻的特点,阐释莎诗心理隐喻空间的构建及其多维性,解析读者鉴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被赋予的美学享受与审美体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格式塔心理学 拓扑心理学 心理隐喻空间 多维性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诗的“含混”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玉忠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8-43,共6页
1.概述“含混”,是英语ambiguity的汉译。据载,ambiguity这个词源来自于拉丁语“ambigo,-ere”(徬徨,不确定),是根据词根“ambo”(两、双、双重的)构成。韦氏大字典对ambiguity的解释是:“doubtfulness or uncertainty.particu-larly as... 1.概述“含混”,是英语ambiguity的汉译。据载,ambiguity这个词源来自于拉丁语“ambigo,-ere”(徬徨,不确定),是根据词根“ambo”(两、双、双重的)构成。韦氏大字典对ambiguity的解释是:“doubtfulness or uncertainty.particu-larly as to the signification of Langu-age,arising from its admitting of morethan one meaning——an equivacol wordor expression.”与“明晰”(clarity)相反,“含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混 英诗 同音异义词 批评家 诗歌语言 英语诗歌 语言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多重意义 新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诗英译情趣意象的契合
13
作者 黎凡 《外语研究》 1986年第4期63-68,共6页
译诗贵在译精神,恐怕是诗歌翻译理论中的老生常谈了。周启付先生在《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一文中说:“用诗的形式准确地表达原作精神的译法是大家都赞同的”。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译诗……倒是原诗的精神——诗中大意和所含的感情——
关键词 意象派 译诗 中诗英译 译文语言 情与景 契合 吕叔湘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原文 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