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
李伟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2
|
“莎士比亚化”: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论一个新的诠释方法 |
李跃红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3
|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中的莎士比亚化 |
夏多多
许莲花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4
|
“莎士比亚化”的艺术生产论──评曾簇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 |
傅其三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5
|
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要接地气——再谈马恩关于“莎士比亚化”的论述 |
冯宪光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6
|
“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曹禺剧作的美学特征 |
张芳彦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2
|
|
7
|
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与“莎士比亚化” |
孙立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8
|
什么叫“莎士比亚化”? |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3 |
0 |
|
9
|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莎士比亚化”银幕表达评析——以贵州电影《天渠》为例 |
高家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莎士比亚化的尝试 |
张天民
|
《电影文学》
|
1986 |
0 |
|
11
|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下) |
陈晓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12
|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上) |
陈晓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13
|
略谈“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 |
石文年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
3
|
|
14
|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莎士比亚化”学习札记 |
石昭贤
薛迪之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0 |
|
15
|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
贺奉年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7 |
10
|
|
16
|
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
李胜利
李子佳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0
|
|
17
|
钱锺书论“形”“象”与形象思维——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
吴晓都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8
|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
董中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19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 |
庄锡华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0 |
|
20
|
论恩格斯“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
杨庙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