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伟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97,共7页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莎士比亚 批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论一个新的诠释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跃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具有零散性的形态特征。较之其他方面专著,马恩在文艺论述中更多使用当时已有的先进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马恩文论的重要概念“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便体现了这一特征。“莎士比亚化”以往皆作现实主义解,而其中...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具有零散性的形态特征。较之其他方面专著,马恩在文艺论述中更多使用当时已有的先进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马恩文论的重要概念“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便体现了这一特征。“莎士比亚化”以往皆作现实主义解,而其中所积淀的黑格尔美学精华这一重要层面却完全被忽略。对“莎士比亚化”的整个诠解过程同时也是对马恩文论一种新的诠释原则的论证过程。该原则的确立,对于开掘马恩文论的诠释空间,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语境要求,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诠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 黑格尔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中的莎士比亚化
3
作者 夏多多 许莲花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6-140,共5页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中的莎士比亚化与古典主义的反动、外国文学引进的热潮、其本身特质与浪漫主义文学强烈的共鸣有着密切的关系。斯塔尔夫人企图借助莎士比亚异质性因素对古典主义进行改良;司汤达的莎士比亚化更进一步,上升到...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中的莎士比亚化与古典主义的反动、外国文学引进的热潮、其本身特质与浪漫主义文学强烈的共鸣有着密切的关系。斯塔尔夫人企图借助莎士比亚异质性因素对古典主义进行改良;司汤达的莎士比亚化更进一步,上升到文学新道路的选择——浪漫主义。雨果在司汤达选择的道路上借莎士比亚勾勒了西方文学的进化系谱,明确宣告与古典主义完全不同的浪漫主义审美新范式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莎士比亚化 斯塔尔夫人 司汤达 雨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的艺术生产论──评曾簇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 被引量:1
4
作者 傅其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122-125,共4页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莎士比亚化 马克思恩格斯 “美的规律” 艺术生产论 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本体 对象客体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要接地气——再谈马恩关于“莎士比亚化”的论述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宪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4,共7页
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重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原著,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马恩给拉萨尔、敏·考茨基和玛·哈克奈斯的几封书信中一再强调的"莎士比亚... 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重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原著,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必由之路。马恩给拉萨尔、敏·考茨基和玛·哈克奈斯的几封书信中一再强调的"莎士比亚化"是他们对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出的一个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从中可以看到,在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实践的研究中总结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方法论。因此,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首先要接地气,要像马恩一样认真研究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建设能够推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创新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莎士比亚化 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曹禺剧作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芳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138-143,共6页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是“莎士比亚化”的中国式创新;认为曹禺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情节的生动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上;作者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曹禺剧作的情节结构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
关键词 曹禺 莎士比亚化 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的丰富性 个性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与“莎士比亚化”
7
作者 孙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3-67,共5页
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已逐渐呈现出一种“向内转”的趋势。“三无小说”(无主题、无人物、无情节)、“六化现象”(题材心灵化、语言情绪化、主题繁复化、情节清淡化、描写意象化、结构音乐化)蜂涌文坛,驳杂纷纭,一些作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 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已逐渐呈现出一种“向内转”的趋势。“三无小说”(无主题、无人物、无情节)、“六化现象”(题材心灵化、语言情绪化、主题繁复化、情节清淡化、描写意象化、结构音乐化)蜂涌文坛,驳杂纷纭,一些作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面前表现出“冷淡”、“迷惘”的情绪和由此而带来的某种非现实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 无情节 无主题 非现实 作家 思想倾向 现实生活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叫“莎士比亚化”?
8
《文艺理论研究》 1983年第1期141-142,共2页
方平在《什么叫“莎士比亚化”?》(《外国文学研究》82年3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首先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让每一个剧中人物都有血有肉,获得自己的生命。有一位英国学者曾经说过:假使把莎剧中台词前的人名全都抹去。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外国文学研究 剧中人物 莎剧 剧作家 台词 英国 语言 现实主义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莎士比亚化”银幕表达评析——以贵州电影《天渠》为例
9
作者 高家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3-116,共4页
现实主义电影直面现实生活,讴歌人民的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唤起观众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天渠》影片因叙事场景“真实化”、叙事人物“个性化”、叙事情节“丰富和生动化”、叙事表达“细节化”等... 现实主义电影直面现实生活,讴歌人民的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唤起观众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天渠》影片因叙事场景“真实化”、叙事人物“个性化”、叙事情节“丰富和生动化”、叙事表达“细节化”等四大特点而形成“莎士比亚化”的银幕叙事表达,再现了时代“在场者”的社会影响力、艺术生命力和传播效果力。在挖掘素材“真实性”、散发人物“思想性”和呈现整体“艺术性”等方面对新时代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电影 《天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化的尝试
10
作者 张天民 《电影文学》 1986年第8期79-80,共2页
无疑的,《末代皇后》是一部好影片,令人高兴的是长影出了一部称得上“莎士比亚化”的影片,这个剧本在张笑天同志的创作历程中是一个新的突破.我为作家感到高兴。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创作历程 张笑天 影片 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34-39,共6页
三、“三融合”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任何一个读了恩格斯的信的人,都会特别重视他那“三融合”的提法,注意到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赞赏。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该“莎... 三、“三融合”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任何一个读了恩格斯的信的人,都会特别重视他那“三融合”的提法,注意到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赞赏。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该“莎士比亚化”,才能使作品达到“三融合”的理想境地。恩格斯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剧作 恩格斯 思想内容 生动性 济金根 丰富性 拉萨尔 历史内容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上)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31-32,共2页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名篇。马克思在信里劝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的信虽然没使用“莎士比亚化”这个词,但通篇讲的内容,归纳成一点,仍是要“莎士比亚化”。每个读了这两封信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恩格斯 拉萨尔 莎士比亚剧作 马克思主义文论 席勒 文艺理论 济金根 创作道路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石文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4期71-78,共8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 资产阶级 反映现实 人物形象 概念 创作方法 人文主义者 作品 典型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莎士比亚化”学习札记
14
作者 石昭贤 薛迪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25-33,共9页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历史剧《济金根》而展开的论战,实质上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一次重大斗争。拉萨尔在剧本序言里故意贬低莎士比亚而抬高席勒,实际上是否定唯物主义的文艺观而鼓吹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针对这种“美学信念”和创作倾向,马克思首先批评说:“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①。恩格斯继而指出:“我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现实主义 莎士比亚化 创作原则 五十年代 戏剧情节 反映现实 创作倾向 平民社会 夏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贺奉年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7期107-109,共3页
莎士比亚37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体现现实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本 女性形象 女性观 莎士比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胜利 李子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0-85,共6页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电视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展播剧目的网络接受效果,揭示出国产主旋律电视剧在成绩之外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主要观念成因源于未以人民接受为中心的题材决定论、宣传品与艺术品等同论。为进一步解...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电视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展播剧目的网络接受效果,揭示出国产主旋律电视剧在成绩之外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主要观念成因源于未以人民接受为中心的题材决定论、宣传品与艺术品等同论。为进一步解决国产主旋律剧存在的问题,应在观念上厘清艺术品与宣传品的异同,肃清题材决定论,反思"魔弹论",反对假劣主旋律作品,将人民的高效接受作为真正的主旋律或高质量主旋律电视剧的必要标准,推行并落实创评偕行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模式,为高质量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 电视剧 莎士比亚化 网络接受 创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论“形”“象”与形象思维——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晓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7-152,共6页
形象与形象思维是近代文论的重要概念,钱锺书从中国古典文献的“形”与“象”辨析入手,结合西方古典文论的形象概念阐释,对近代俄国创立的形象思维论做了跨文化的审视。同时,他还以宋代文学家的“博喻”对比“莎士比亚式的比喻”,有力... 形象与形象思维是近代文论的重要概念,钱锺书从中国古典文献的“形”与“象”辨析入手,结合西方古典文论的形象概念阐释,对近代俄国创立的形象思维论做了跨文化的审视。同时,他还以宋代文学家的“博喻”对比“莎士比亚式的比喻”,有力地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中“莎士比亚化”文艺主张的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形象思维 博喻 莎士比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中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87-90,共4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中,现实主义既有作为创作方法的意义,又有作为艺术精神的内涵。作为艺术精神,它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现实精神——直觉与勇气,它注重的是文本的现实精神——真实再现。“莎士比亚化”是艺术精神的形象化表述,是...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中,现实主义既有作为创作方法的意义,又有作为艺术精神的内涵。作为艺术精神,它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现实精神——直觉与勇气,它注重的是文本的现实精神——真实再现。“莎士比亚化”是艺术精神的形象化表述,是主体的现实精神与文本的现实精神完美统一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莎士比亚那里,现实主义从一种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精神 现实主义 勇气 直觉 真实再现 莎士比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
19
作者 庄锡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25-126,共2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庄锡华进入新时斯以来,学术界始终保持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浓厚的研究兴趣,著述汗牛充栋。曾簇林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建构———评曾簇林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庄锡华进入新时斯以来,学术界始终保持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浓厚的研究兴趣,著述汗牛充栋。曾簇林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纲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下简称《纲要》)可谓是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美学思想 《纲要》 新建构 莎士比亚化 “美的规律” 一般发展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恩格斯“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20
作者 杨庙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8,64,共6页
在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恩格斯所提出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这一独特的文艺美学范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点与我们对待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恩格斯所提出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这一独特的文艺美学范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点与我们对待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会发现恩格斯所提出的这一理论范畴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三方面:第一,它典范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中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统一;第二,它内在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剧理论以及现实主义文艺美学理论;第三,它创造性地拓展了西方莎士比亚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