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莎士比亚剧作看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红洪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0-54,共5页
虽然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th_形式现已很少使用 ,但在莎士比亚时期它曾与这个人称的y_形式同等重要并被广泛使用。阅读沙翁剧作便能了解这两个形式当时的用法与差异 ,同时读者还能从他对这两个形式的巧妙运用中读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第二人称代词
th-形式
y-形式
莎士比亚剧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莎士比亚剧作中超自然成份的思想根源及其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云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莎士比亚剧作中大量出现鬼魂、女巫、预兆等超自然成份 ,其思想根源在于文艺复兴时代自然观中泛神论思想、以托勒密学说为基础的基督教宇宙观以及有着该时代特定内涵的科学观念。超自然成份不仅是莎翁艺术表现的手段 ,也与他的思想观念...
莎士比亚剧作中大量出现鬼魂、女巫、预兆等超自然成份 ,其思想根源在于文艺复兴时代自然观中泛神论思想、以托勒密学说为基础的基督教宇宙观以及有着该时代特定内涵的科学观念。超自然成份不仅是莎翁艺术表现的手段 ,也与他的思想观念及其发展密切相连。莎翁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形态的超自然成份来表达他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判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超自然成份
思想根源
思想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莎士比亚剧作的双重改编
3
作者
吴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0-14,9,共6页
1 莎士比亚对前人作品的改编十六世纪的英国在一位博学多才,开明妩媚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由一度处于世界边陲的地位一跃为世界的中心.这是英国走向辉煌的时代,也是巨人辈出的时代。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莎士比亚剧作
改编创作
莎剧
戏剧创作
奥瑟罗
再创作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袁舰
向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63-66,71,共5页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意象派
戏剧意象
莎士比亚
戏剧
麦克白
思想活动
莎剧
意象群
注意力
主题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兼谈莎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邱永川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7-92,共6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本·琼生开始,三、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许多著名作家...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本·琼生开始,三、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许多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对莎氏作品都作过评论。本文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评介苏联、日本对莎氏的研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作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莎剧
莎士比亚剧作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本·琼生
福斯塔夫
莎士比亚
戏剧
世界文学
文艺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
1
6
作者
贺祥麟
《学术论坛》
1982年第4期55-59,共5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文学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他的剧本在各国广泛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熟悉莎士比亚的剧作,经...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文学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他的剧本在各国广泛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熟悉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常引用他的作品。马克思甚至还能用英语和德语一场一场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各国文学作品中,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或作品名称的,多达数百部。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莎士比亚
戏剧
艺术特色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福斯塔夫
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
世界文学史
莎士比亚
作品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下)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34-39,共6页
三、“三融合”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任何一个读了恩格斯的信的人,都会特别重视他那“三融合”的提法,注意到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赞赏。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该“莎...
三、“三融合”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任何一个读了恩格斯的信的人,都会特别重视他那“三融合”的提法,注意到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赞赏。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该“莎士比亚化”,才能使作品达到“三融合”的理想境地。恩格斯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化
莎士比亚剧作
恩格斯
思想内容
生动性
济金根
丰富性
拉萨尔
历史内容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上)
被引量:
1
8
作者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31-32,共2页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名篇。马克思在信里劝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的信虽然没使用“莎士比亚化”这个词,但通篇讲的内容,归纳成一点,仍是要“莎士比亚化”。每个读了这两封信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化
恩格斯
拉萨尔
莎士比亚剧作
马克思主义文论
席勒
文艺理论
济金根
创作道路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莎剧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以《暴风雨》为中心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峻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9,共6页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是复杂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混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莎士比亚剧作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为对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以《暴风雨...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是复杂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混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莎士比亚剧作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为对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以《暴风雨》为例,剧中人有的纯洁有礼,有的善念尚存,有的内心为野心和妄想所占据;而普洛斯彼罗这个人物是神性、人性和魔性的统一体。全剧以对基督教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维持着文本的意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莎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暴风雨》
基督教传统
人文主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最早的莎评
被引量:
3
10
作者
阮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29-129,共1页
【正】 近年来,国内报刊上以“莎士比亚在中国”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为题的文章,都正确地指出“首先把莎士比亚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外国传教士”,但有人以严复在其翻译作品《天演论》和《群学肄言》中提到莎士比亚作为起点,认为“中...
【正】 近年来,国内报刊上以“莎士比亚在中国”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为题的文章,都正确地指出“首先把莎士比亚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外国传教士”,但有人以严复在其翻译作品《天演论》和《群学肄言》中提到莎士比亚作为起点,认为“中国学者介绍莎士比亚始于19世纪90年代”,则与史实不符。还有些研究者把梁启超的一则诗话看做是我国最早的莎评,其实不然。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之八中,曾简略地谈到他对莎士比亚的看法。他说:“近世诗家,如莎士比亚、弥儿敦、田尼逊等,其诗动亦数万言。伟哉!勿论文藻,即其气魄固已夺人矣。”这则诗话原载《新民丛报》1902年5月号,见[日]下河边半五郎编《壬寅新民丛报汇编》,日本横滨新民从报社出版,第910页。梁启超在诗话里只是笼统地把莎士比亚等近世诗家介绍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梁启超
莎士比亚
戏剧
新民丛报
饮冰室诗话
外国传教士
翻译作品
中国学者
天演论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
11
作者
李留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26-29,共4页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李留记一、“三融合”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李留记一、“三融合”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内容
莎士比亚
戏剧
拉萨尔
思想深度
情节的生动性
莎士比亚剧作
济金根
“席勒式”
题材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影文学》1998年总目录
12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电影文学剧本
总目录
生命
泰坦尼克号
故事
灯塔
生死
电影观念
形文
莎士比亚剧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轻度的阅读
13
作者
邱建国
《出版广角》
1999年第11期65-65,共1页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谁也没有真正去读的东西。这话的片面性显而易见,但也道出了名著的某些“特质”,即大部分名著都不是那么平易近人,总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于是...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谁也没有真正去读的东西。这话的片面性显而易见,但也道出了名著的某些“特质”,即大部分名著都不是那么平易近人,总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于是,便有人在名著和普通读者之间搭起过渡的桥梁,以改编、画说等形式使深奥难懂的名著通俗化,以便普及开来。这种经改编、画说的名著,我称之为对名著的轻度阅读。阅读史上一个突出的成功例证便是西方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两部故事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著
莎士比亚
戏剧
阅读史
读者阅读
莎士比亚剧作
故事
通俗化
平易近人
片面性
历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
14
作者
刘秉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7-73,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呢?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要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他,要“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这...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呢?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要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他,要“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这里所说的两个“观点”和两个“描写”,实际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我们总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歌德的论述(据笔者统计,他们在一百四十多篇[部]著作和书信中论及歌德),他们正是按照上述的标准、原则、方法,来评论歌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莎士比亚剧作
描写
浮士德
德国文学
新兴资产阶级
现实生活
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
15
作者
江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4-47,共4页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
创作主体
新现实主义
预谋杀人
生活感受
新写实主义
莎士比亚剧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16
作者
杨嘉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77-81,共5页
一自从产生文学以来,就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南朝梁代的刘彦和论立文之道,包括形、声、情三者,指的不外是描绘形象,运用声韵,抒发感情,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
德国文学
莎士比亚剧作
现实主义
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小说
以情动人
戏剧
美学观点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不同阶级艺术标准的异同
17
作者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88-91,共4页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著作在谈到艺术标准时都说:象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政治标准一样,各个阶级有各不相同的艺术标准,无产阶级的艺术标准和其他阶级的艺术标准是不同的。这个理论结论是否准确。
关键词
无产阶级
莎士比亚剧作
异同
艺术标准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作品
性格特征
艺术典型
音乐美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短论两则
18
作者
朱大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Z1期80-82,共3页
(一)什么是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提出了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致斐·拉...
(一)什么是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提出了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这一段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美学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所要求的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深度
莎士比亚剧作
历史内容
英雄人物
完美结合
文艺作品
无冲突论
思想性
矛盾冲突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莎士比亚剧作看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红洪
机构
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
出处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0-54,共5页
文摘
虽然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th_形式现已很少使用 ,但在莎士比亚时期它曾与这个人称的y_形式同等重要并被广泛使用。阅读沙翁剧作便能了解这两个形式当时的用法与差异 ,同时读者还能从他对这两个形式的巧妙运用中读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第二人称代词
th-形式
y-形式
莎士比亚剧作
分类号
H313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莎士比亚剧作中超自然成份的思想根源及其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云涛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文摘
莎士比亚剧作中大量出现鬼魂、女巫、预兆等超自然成份 ,其思想根源在于文艺复兴时代自然观中泛神论思想、以托勒密学说为基础的基督教宇宙观以及有着该时代特定内涵的科学观念。超自然成份不仅是莎翁艺术表现的手段 ,也与他的思想观念及其发展密切相连。莎翁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形态的超自然成份来表达他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价值判断 。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超自然成份
思想根源
思想意义
分类号
I561.06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莎士比亚剧作的双重改编
3
作者
吴辉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0-14,9,共6页
文摘
1 莎士比亚对前人作品的改编十六世纪的英国在一位博学多才,开明妩媚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由一度处于世界边陲的地位一跃为世界的中心.这是英国走向辉煌的时代,也是巨人辈出的时代。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莎士比亚剧作
改编创作
莎剧
戏剧创作
奥瑟罗
再创作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袁舰
向荣
机构
安徽教育学院
安徽省委高校工委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63-66,71,共5页
文摘
20世纪中叶,西方莎学因意象派的兴起而别开生面,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人们更加说不尽了。这一标新立异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评论流派,对于各派莎评所产生的启迪和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的研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解析莎士比亚的思想活动、创作历程及其剧作的艺术魔力,窥察莎士比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活跃的想象力,解析莎士比亚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剧作主题的看法与感受,探讨莎士比亚剧作思想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据伦敦大学斯帕津教授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个。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是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意象,它既不同于17世纪英国“玄学派”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意象派
戏剧意象
莎士比亚
戏剧
麦克白
思想活动
莎剧
意象群
注意力
主题思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兼谈莎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邱永川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87-92,共6页
文摘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本·琼生开始,三、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许多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对莎氏作品都作过评论。本文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评介苏联、日本对莎氏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作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莎剧
莎士比亚剧作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本·琼生
福斯塔夫
莎士比亚
戏剧
世界文学
文艺评论家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
1
6
作者
贺祥麟
出处
《学术论坛》
1982年第4期55-59,共5页
文摘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文学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他的剧本在各国广泛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熟悉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常引用他的作品。马克思甚至还能用英语和德语一场一场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各国文学作品中,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或作品名称的,多达数百部。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莎士比亚
戏剧
艺术特色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福斯塔夫
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
世界文学史
莎士比亚
作品
人物形象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下)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晓华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34-39,共6页
文摘
三、“三融合”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任何一个读了恩格斯的信的人,都会特别重视他那“三融合”的提法,注意到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赞赏。恩格斯的意思很清楚,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该“莎士比亚化”,才能使作品达到“三融合”的理想境地。恩格斯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化
莎士比亚剧作
恩格斯
思想内容
生动性
济金根
丰富性
拉萨尔
历史内容
融合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上)
被引量:
1
8
作者
陈晓华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31-32,共2页
文摘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名篇。马克思在信里劝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的信虽然没使用“莎士比亚化”这个词,但通篇讲的内容,归纳成一点,仍是要“莎士比亚化”。每个读了这两封信的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化
恩格斯
拉萨尔
莎士比亚剧作
马克思主义文论
席勒
文艺理论
济金根
创作道路
现实主义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莎剧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以《暴风雨》为中心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峻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9,共6页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2015ZSJD010)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文摘
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是复杂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混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莎士比亚剧作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来看,表现为对基督教传统和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以《暴风雨》为例,剧中人有的纯洁有礼,有的善念尚存,有的内心为野心和妄想所占据;而普洛斯彼罗这个人物是神性、人性和魔性的统一体。全剧以对基督教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维持着文本的意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莎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暴风雨》
基督教传统
人文主义精神
Keywords
Shakespeare's plays
The Tempest
Christian tradition
humanist spirit
分类号
I56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最早的莎评
被引量:
3
10
作者
阮珅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29-129,共1页
文摘
【正】 近年来,国内报刊上以“莎士比亚在中国”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为题的文章,都正确地指出“首先把莎士比亚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外国传教士”,但有人以严复在其翻译作品《天演论》和《群学肄言》中提到莎士比亚作为起点,认为“中国学者介绍莎士比亚始于19世纪90年代”,则与史实不符。还有些研究者把梁启超的一则诗话看做是我国最早的莎评,其实不然。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之八中,曾简略地谈到他对莎士比亚的看法。他说:“近世诗家,如莎士比亚、弥儿敦、田尼逊等,其诗动亦数万言。伟哉!勿论文藻,即其气魄固已夺人矣。”这则诗话原载《新民丛报》1902年5月号,见[日]下河边半五郎编《壬寅新民丛报汇编》,日本横滨新民从报社出版,第910页。梁启超在诗话里只是笼统地把莎士比亚等近世诗家介绍给读者。
关键词
莎士比亚剧作
梁启超
莎士比亚
戏剧
新民丛报
饮冰室诗话
外国传教士
翻译作品
中国学者
天演论
研究者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
11
作者
李留记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26-29,共4页
文摘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李留记一、“三融合”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内容
莎士比亚
戏剧
拉萨尔
思想深度
情节的生动性
莎士比亚剧作
济金根
“席勒式”
题材内容
分类号
A81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影文学》1998年总目录
12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电影文学剧本
总目录
生命
泰坦尼克号
故事
灯塔
生死
电影观念
形文
莎士比亚剧作
分类号
Z88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轻度的阅读
13
作者
邱建国
出处
《出版广角》
1999年第11期65-65,共1页
文摘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谁也没有真正去读的东西。这话的片面性显而易见,但也道出了名著的某些“特质”,即大部分名著都不是那么平易近人,总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于是,便有人在名著和普通读者之间搭起过渡的桥梁,以改编、画说等形式使深奥难懂的名著通俗化,以便普及开来。这种经改编、画说的名著,我称之为对名著的轻度阅读。阅读史上一个突出的成功例证便是西方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两部故事集。
关键词
名著
莎士比亚
戏剧
阅读史
读者阅读
莎士比亚剧作
故事
通俗化
平易近人
片面性
历史剧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
14
作者
刘秉书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7-73,共7页
文摘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呢?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要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他,要“结合着他的整个时代、他的文学前辈和同代人来描写他”,“从他的发展上和结合着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这里所说的两个“观点”和两个“描写”,实际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我们总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歌德的论述(据笔者统计,他们在一百四十多篇[部]著作和书信中论及歌德),他们正是按照上述的标准、原则、方法,来评论歌德的。
关键词
歌德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莎士比亚剧作
描写
浮士德
德国文学
新兴资产阶级
现实生活
席勒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
15
作者
江波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4-47,共4页
文摘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
创作主体
新现实主义
预谋杀人
生活感受
新写实主义
莎士比亚剧作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16
作者
杨嘉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77-81,共5页
文摘
一自从产生文学以来,就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南朝梁代的刘彦和论立文之道,包括形、声、情三者,指的不外是描绘形象,运用声韵,抒发感情,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
德国文学
莎士比亚剧作
现实主义
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小说
以情动人
戏剧
美学观点
文学创作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不同阶级艺术标准的异同
17
作者
刘庆璋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88-91,共4页
文摘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著作在谈到艺术标准时都说:象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政治标准一样,各个阶级有各不相同的艺术标准,无产阶级的艺术标准和其他阶级的艺术标准是不同的。这个理论结论是否准确。
关键词
无产阶级
莎士比亚剧作
异同
艺术标准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作品
性格特征
艺术典型
音乐美
普遍性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短论两则
18
作者
朱大正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Z1期80-82,共3页
文摘
(一)什么是作品的“思想深度”? 在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就提出了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这一段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美学思想,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所要求的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思想深度
莎士比亚剧作
历史内容
英雄人物
完美结合
文艺作品
无冲突论
思想性
矛盾冲突
戏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莎士比亚剧作看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
孙红洪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莎士比亚剧作中超自然成份的思想根源及其意义
朱云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莎士比亚剧作的双重改编
吴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
袁舰
向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兼谈莎剧研究
邱永川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贺祥麟
《学术论坛》
198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下)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关于“莎士比亚化”问题(上)
陈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莎剧中基督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双声糅合——以《暴风雨》为中心
赵峻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最早的莎评
阮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
李留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电影文学》1998年总目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轻度的阅读
邱建国
《出版广角》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描写歌德的?
刘秉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
江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杨嘉
《文艺理论研究》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试谈不同阶级艺术标准的异同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文艺短论两则
朱大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